黄河文化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研究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一路蜿蜒东流,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份,孕育、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我们真的了解黄河吗?真的了解随着种族延续而诞生的民族文化吗?真的读懂了时代背景下黄河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吗?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究竟起源于哪里?为什么对于华夏儿女如此重要?黄河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为现代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又是什么?《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能够带您全面了解黄河,解答这些问题。作者在引言部分阐述了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及人类与河流的互动,从理论角度对黄河治理以及黄河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正文部分则分为八章,其中:第一章从黄河流域的区域划分讲述了黄河上中下游的地理全貌,第二章、第三章则是围绕华夏儿女的起源、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身份讲起。黄河流域作为本土古人类的发祥地,中华文明、农耕文明、国家起源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位是无可争辩的,作者从这些方面的论述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黄河的重要作用以及母亲河更全面、更真实的面貌。第四至七章作者用更多的篇幅阐述了以时间为轴线的黄河河源探索、地貌变化、治理问题、现状等内容。最后一章黄河万古流,是对黄河的长期安流的探讨,也是对中华民族复兴、黄河文明永存的探讨,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能够对黄河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的探究提供极大帮助。
  黄河孕育了无数生命,哺育了华夏民族,也催生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黄河与中华文明》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探寻黄河河源、大庆关沧桑和洛水、汾水入河、下游河道以及大禹治水、历代治黄等内容,阐明了黄河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与治黄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不畏艰辛的精神,是历代治黄人抗击黄河水患的高尚节操与完美品质。黄河文化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可以用“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这十个字概括,这十个字充分体现了人民治理黄河的决心和毅力,在七十余载的努力下,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我们终于改变了黄河的面貌,成功将有“世界最难治河流”之称的黄河改造成令国人欣慰、令世界惊叹的河流治理典范。在这漫长的治黄道路上,有无数人风雨兼程,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又有多少人历经千难万苦、排除艰难险阻为治黄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种精神随着滚滚黄河水滋润了中华大地,也滋润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黄河精神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精神境界,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如果将黄河文化与时代价值相接轨,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黄河文化的核心。黄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没有河流和水源,一切都是空谈,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农业、科技的进步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乱砍滥伐和无休无止的破坏在迅速毁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黄河的治理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的极大的助力,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益处,黄河文化具有促使人们切切实实地将生态文明发展放在首位的现实意义。经过近几十年黄河治理探索,历代治黄人摸索出的经验汇集成如今科学治理的策略,让人们看到了黄河美好的前景。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面向全世界,走在时代的前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体现了生态文明以及科技创新的前沿成果,黄河文化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黄河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最大的财富,精神文化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导,起到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对人们的影响和感染,也在于精神层面的引导和行为的规范化。
  黄河孕育了万千生命,也为工业、农业等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中华儿女依靠着母亲河——黄河发展、繁衍,使得黄河文化、民族精神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灵魂之中,同時这种伟大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也给黄河文化赋予了时代的价值。绵延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团结治黄,上下一心,才是黄河文化的主旋律,针对黄河文化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的研究,黄河的保护与治理才是最完美的切入点,也是黄河文化最真实的写照。
  作者简介:范玉茹(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全国气候异常,由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已成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严峻水问题之一。因此,以无水文资料地区——兰州新区为研究区,开展降雨径流过程模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根据黄河干支流区综合概化时程分配雨型表、《甘肃省暴雨洪水图集》,利用地方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研究区不同频率的产流量;其次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考虑地形地貌特征、下垫面情况,结合SCS径流模型及DEM-GIS技术,划分流域片区,以
期刊
摘 要:基于黄河源区17个气象站1998—2015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多源卫星降水数据(TMPA、RT、CMORPH和PERSIANN)在該地区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评估TMPA数据在水文模拟应用中的潜力。结果表明:PERSIANN数据精度最低,其次为CMORPH和RT,TMPA数据精度最高,其中PERSIANN和RT数据在该地区存在高估降水量的问题。利用气象站插值降水量和唐乃亥水文站1998—
期刊
摘 要:简述以射线理论为基础的地震CT的基本原理、数学方法、图像重构技术、ART算法和SIRT算法,在现有井间地震CT的基础上研究堤防CT,利用MATLAB编程对堤防进行地震断面CT的数值模拟,通过ART和SIRT重建方法进行反演,分析得出二者在堤防CT应用中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结果表明:ART算法和SIRT算法都得出了较好的反演结果,提高了探测效率和精度,较好地验证了堤防CT成像技术的正确性和可
期刊
摘 要:為避免历史调查洪水误差较大对设计洪水计算的影响和我国过于保守的分析思路导致设计洪水值普遍偏大而影响黄河下游防洪体系合理运行的现状,利用黄河下游花园口站百年实测洪峰流量还原资料,通过洪水频率分析和调洪计算对花园口站在小浪底等水库运用前后的设计洪水频率及洪水过程进行研究,并结合洪峰流量相关图确定了黄河下游各站的设计洪峰流量。结果表明:花园口站天然状态和考虑小浪底等水库运用的100 a一遇设计洪
期刊
摘 要:对黄河河口入海流路的稳定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和概括总结,简要回顾其人工改道标准阈值的演化和确定过程,初步构建入海流路实施改道的阈值体系,利用实测资料对典型流量级改道水位阈值、河长阈值、海域容沙阈值及其河口容许累计来沙量阈值进行了论证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现状流量为3 000 m3/s的改道水位阈值为10.58 m,河长阈值约为89 km,海域容沙阈值约为72.19亿m3,相应的利津站累计来沙量
期刊
摘 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运用PPP模式运营可以缓解资金缺口并弥补技术不足。基于已有生态水利PPP项目,通过大量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识别出影响我国生态水利PPP项目的115项风险因素,构建生态水利PPP项目风险清单。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各因素发生的概率、可发现的难易程度和影响进行评估,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采用PPP模式进行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生态治理;生態水
期刊
摘 要:为深入剖析和充分挖掘评价样本与评价等级之间的關系信息,进行区域旱情动态评价,以山东省1972—2003年历史资料作为评价样本,选取水库蓄水量距平百分率、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率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4个旱情评价指标,采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通过计算评价样本的指标数联系数、指标值联系数并用最小相对熵原理得到样本的平均联系数,建立了基于集对分析五元联系数的区域旱情评价
期刊
摘 要: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为了保证湿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开展湿地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水资源管理等工作,需要科学评价湿地水资源利用效用。选取典型的多泥沙河流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为研究区域,将水资源利用效用定义为单位水资源量所产生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2017年为基准年,结合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基于湿地生态环境需水对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撑作用辨识,建
期刊
摘 要:为解决冬季结冰河道冰厚和水位一体化连续监测难的问题,研发了非接触式冰厚和水位一体化远程监测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空气耦合雷达、环境温度传感器、水面/冰面温度传感器、高清红外夜视仪、避雷器、GPS模块、远程开关控制和遥测模块、太阳能和风力供电互补系统、硅能电池、超长横杆和三角钢架等组成。集成后的装置可监测冰厚、水位、环境温度和冰面/水面温度等相关参数及全天候的视频图像数据,通过采用4G模块将数据
期刊
摘 要:受料场人工采砂影响,前坪水库人工扰动料储量占砂砾料料场总储量的80%,这种筑坝材料的力学特性成为影响大坝填筑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开展人工扰动砂砾石料室内三轴剪切试验、流变试验、尺寸效应分析、数值模拟等,对其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含量低于最佳含量的砂砾石料压实后能满足设计要求,该种坝料是一种合格的筑坝材料。大坝填筑完成后,经过一个汛期蓄水运行,大坝沉降、水平位移、坝基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