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机械工业发展状况如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械工业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均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从基础薄弱跃居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机械工业的振兴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是机械工业发展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推进机械工业产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机械工业文化创新助推和成就了中国机械装备的“大国重器”。机械工业企业则是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的主体力量。
机械工业发展现状与可喜成果
机械工业的发展与创新对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装备新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高,呈现总量增长速度快、重点产品产量高、效益增长幅度高、经营效率有提高、国际贸易进步快的发展形势。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机械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据了许多世界第一。仅以2013年为例: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首位。其中,多数机械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4 534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41%;汽车产量2 211.7万辆,占全球比重25%;机床产量95.9万台,占全球比重38%。目前,我国机械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已超过10%。13家中国大陆装备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名副其实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大国,我国机械工业各行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
汽车工业:自2001年底加入WTO后,我国经历了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至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2 000万辆,连续第五年蝉联全球第一,产销量同比增速均回升至15%以上。近年来,乘用车产销量增速持续高于行业整体增速,成为拉动汽车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工程机械:到2013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总规模突破4 000亿元,中国也因此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目前,中国工程机械代表企业,不仅继续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全面满足市场需求,更在门槛甚高的国际市场全力突破。
发电设备:截至2013年末,全国发电装机总量达12.47亿千瓦,发电装机总量连续17年居世界第2位。目前,我國发电设备制造业的“领先者”主要有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哈尔滨电气集团。
输变电设备:在电力传输设备制造领域,我国企业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我国电力传输设备制造业的“领先者”主要有天威集团、南方电网、西电集团等。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说:“我们拥有当代最先进的输变电技术和设备,完全可以媲美欧美国家。”
数控机床:国产数控机床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中低端数控机床已得到用户广泛认可,基本满足国内需求。90%经济型数控系统和一些中高档数控系统由国内制造。部分我国急需、受制于国外的高档数控机床研发取得了新突破,部分军工行业使用的五轴高精尖数控加工设备开始立足国内供给。
冶金装备:我国已能成套提供年产8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常规流程设备,宝钢三期设备国内供应部分超过80%,中厚板和薄板轧机等关键设备已研制成功,4 000立方米高炉、干熄焦成套装置、高炉尾气回收装置等已实现了国产化。鞍钢与一重合作研制的2 150毫米热连轧机采用了当代连铸和连轧的最新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宝钢与二重合作开发的5 000毫米宽厚板轧机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重型机械。一重集团自主设计制造的世界上吨位最大、具有当代控制技术的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研制成功,大大提升了我国大型锻件制造水平和能力。上海电气重工集团正在建造1.65万吨锻压机。8万吨级大型精密模锻压力机、3.6万吨中厚壁无缝管挤压机等重大装备已完成前期论证并着手立项研制。
煤炭石油采掘装备:年产600万吨的煤炭综采超重型成套装备的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已研制成功采高8.6米的液压支架。太原重机集团公司制造出了43立方米电铲,成为可与美国匹敌的世界三大企业之一。研制成功了9 000米超深井石油钻机,正在研制12 000米钻机。我国钻机制造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宝鸡石油机械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陆地钻机生产商。自主建成了“渤海一号”“勘探三号”“胜利三号”等海上采油平台。
石油化工装备:4万立方米等级大型空分设备、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装置、60~70万吨乙烯改造工程所需的压缩机等关键设备、石油炼化装置的主要设备实现了国产化,并已在石化企业推广应用。PTA装置中,国内已攻关研制了22.5万吨/年规模的PTA装置大回转干燥机、高温高压钛材换热器、结晶器、真空过滤机等关键设备。
聚酯成套装备:在消化引进10万吨聚酯成套装备技术基础上,国内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20万吨聚酯成套装备,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聚酯装备的历史,并已出口国外。产能30万吨的国产聚酯装备预计今年投入生产。国产化降低了造价,粗略统计,这几年我国聚酯项目投资节省1 000多亿元。
水泥成套装备:自主建设的日产5 000吨的水泥生产装备国产化率已达90%,并开始批量出口,日产10 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彻底改变了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
工业自动化产品:国产火电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0%,其中30万千瓦机组用DCS市场占有率接近50%。6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国产DCS成功投入运行。秦山核电站国产核电设备配用的DCS也由国内提供,百万千瓦核电DCS也将在用户支持下实现国产化。国产控制系统已开始用于钢铁、化工行业。 环保装备:大气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烟气脱硫装置等相关装备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改进,品种规格逐渐丰富,初步扭转了落后局面,有效降低了环保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
然而,我国机械工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二是基础配套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基础制造工艺落后,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四是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目前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率26%,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自主开发能力偏弱仍然制约着机械工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建设。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没有自己先进的装备制造,没有先进的机械工业,就难以确保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更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
文化创新成为机械工业创新发展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的精神支柱和深层次的驱动力,是企业的核心软实力。机械工业文化创新因子,主要体现于创新精神、创新价值观、创新战略、创新主体和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精神是中国机械工业创新与发展的精神力量源泉——
机械工业发展过程中,一直积极培育敢于冒险、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主导企业坚持把企业精神、创新精神作为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力量源泉,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
一汽集团大力培育“学习、创新、抗争、自强”的一汽精神。一汽每一次重大跨越发展的关键关头都有抗争、自强的精神所在。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忠诚、自强、学习、创新”的红旗精神为精神基础,坚持打造红旗自主品牌。在诸多艰难谈判中,一汽都遇到对方要求放弃“解放”品牌、除掉鹰字标的情况,一汽断然放弃合作,再苦再难也要自己干!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培育了“求实人和、创新开拓”和“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逐步实现了主导产品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火电、核电、燃机、风电、新能源”多电并举的产品格局。
北京汽车集团培育和塑造了“奋力拼搏、团结协作、知难而进、志在必得”的北京汽车精神,所属北汽福田自主创新平均投入额达到销售收入的3.5%~4%,年均增长率达到153%,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柳工集团公司把“创新精神”归纳为“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多元化、社会责任”,并把創新精神视为柳工必须拥有的关键品质,成为柳工自主创新和赢得市场竞争的思想力量之源。
潍柴集团公司孕育出了令全体潍柴人骄傲的“三高精神”,即“锐意探索、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忠于企业、献身事业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团队精神”,成为潍柴员工顽强拼搏、敬业奉献、创新创效的生动注脚。
创新价值观是中国机械工业创新与发展的文化引领——
中国机械工业在50余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一个价值信念:装备中国工业的重任一定要由自己的装备制造工业来担纲,“中国装备,装备中国”成为中国机械工业的价值观与历史使命。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与时俱进,把党的十八大报告向世人传递的“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低碳”“美丽中国”等要素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于2012年再次提炼出了东方电机新的核心价值观:“专注于发电科技,致力于清洁能源——让世界更光明、让生活更美好。”将东电价值观诠释为“五为五高”——为东方电机树立高信誉的市场品牌;为客户满意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员工成长搭建高起点的舞台;为世界清洁能源需求研制高科技的产品;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高品质的价值。为东方电机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发电设备企业起到了价值观引领导向作用。
一汽集团公司形成了“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的核心价值理念。一汽核心价值导向和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把员工和各子企业的价值追求植根于做强、做优一汽自主事业的基础之上,融汇在“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的实践之中。
柳工在2013年初就开展了《柳工核心价值观及“创新的文化”实践活动》。柳工各职能部室、事业部及分厂将柳工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与本单位年度经营计划的A1级重点工作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实践文化理念,其中包括将“创新的文化”“品质成就未来”等理念融入重点研发项目提升、重点产品质量改善等关键工作中。
特变电工坚持“创新求变”的核心价值观,使创新求变成为特变电工发展的灵魂,成为特变电工始终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力量之源。
文化创新战略是中国机械工业创新与发展的文化支撑——
企业的核心是战略,战略的本质是文化。文化以战略为导向,战略决定企业走向。中国机械工业成功和优秀的企业都高度重视文化与战略之间的高度匹配,并制定相应的文化战略,并在实践中将其作为企业追求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东风汽车公司一直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战略之间的高度契合,先后发布了《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和《公司“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前不久东风公司又发布了以“和衷共济、和悦共生”为核心内涵的东风文化战略,向全社会发布了东风的文化宣言和时代主张,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上海汽车集团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创新引领发展的文化战略,形成敢于国产化攻坚的质量文化,引领产业技术从中国标准向世界标准跨越;形成敢于建设支柱产业的发展文化,引领产业地位从一般产业到支柱产业的跨越;形成敢于建设世界级整车基地的合作文化,引领产业能级从国内先进到世界水平的跨越;形成敢于应对入世、出海跨洋的价值文化,推动产业地域从上海到中国再到世界的跨越;形成敢于建设自主品牌的创新文化,引领产业阶段从合资经营到合资经营与自主品牌并举的跨越。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2013年正式发布了新版企业文化规划,并与《国机集团品牌发展规划》和《国机集团社会责任战略规划》相配套,系统提出了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为国机集团品牌和社会责任实践实现全方位、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自主创新文化是中国机械工业创新与发展的显著特征——
中国机械工业创新文化氛围不仅影响科技成果的出现,更影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中国机械工业企业创新文化助推科技创新是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演进的主旋律。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以“绿色动力、驱动未来”作为企业愿景,大力培育“勇于探索、敢于冒尖、甘于寂寞、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企业创新文化,逐步建立具有东方电气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和创新体系,形成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特大型水电、火电、核电、重型燃气轮机、风电、太阳能电站设备及大型电站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大型化工容器等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特大型水电产品跻身世界一流,核电装备研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2008年东方电气被国家授予首批“创新型企业”称号,连续8年保持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的记录。
徐工集团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变革创新、勇气坚韧、专注坚守的创新文化,研发出多项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大吨位装载机打破进口产品垄断局面,大型装载机实现国产化并已批量制造。徐工集团以持续自主创新打造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世界顶级品牌。
沈鼓集团把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作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的“三大法宝”之一,先后研制成功我国首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组、西气东输长输管线压缩机、国产核二、三级泵、150吨大推力往复机等一大批重大国产技术装备,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与外商抗衡的“国家砝码”。
瓦轴集团公司开展“弘扬传统、创新发展”特色创新文化活动,促进企业打造核心技术。近几年来,瓦轴集团成功研制了3 000多种国家装备制造业配套急需的替代进口的“大型、精密、重载、特种、新型”轴承产品,其中,30%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90%的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并正在建立欧洲高端轴承研发中心。
潍柴集团公司近年来坚持“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自主创新文化,搭建起了“五国十地”研发平台,先后承担和参与了18个国家“86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计划和科技攻关项目,主持和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40余项,为推动我国内燃机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才文化是推动中国机械工业创新与发展的创新主体文化——
徐工集团开展以人为本的企业人才文化活动,推行高潜人才能力提升“金引擎计划”、百名海外储备人才“蓝海计划”和行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并建立院士工作站。目前,徐工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近30%,其中,博士、硕士达2 000多人;拥有高级技师、技师800多人;以大比重的研發费用为支撑,在国内和全球研发平台上汇集了100多名国内最高端工程机械领军型技术人才,有100多位德、美等工程机械专家在全球各地服务于徐工创新工作,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重大产品与核心技术。
一汽集团强化人才文化建设,做强创新人才保障。目前,一汽技术员工(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占员工总数30%,高于行业12%的平均水平。到“十二五”末期,通过培养和引进,一汽拥有产品研发人员10 000余人、工程技术人员2.7万人、技术工人5.5万人,技术员工占员工总数超过50%,形成了创新发展的坚实人才支撑。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公司注重人才文化对集团发展的推动作用,探索建立以提升人才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与选拔、培养、晋升、激励紧密关联的人才发展综合系统,2014年集团公司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实施“立业东方电机,实现人生理想——为每一个人搭建宽广舞台”的人才文化建设,对科技人员实施了骨干人才专业工作职务评聘制度,专业骨干人才享受和领导干部相应的专业晋升通道和绩效待遇,实行了每年度的重大科技创新奖和科技进步奖;实施青年人才工程规划,每两年颁发东电青年科技奖、青年技能奖和青年管理奖,激励青年职工不断成才。
创新文化氛围是促进中国机械工业创新与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
上汽集团大力营造催人奋进的创新文化环境,坚持“四管齐下”——出好文化精品,办好文化活动,叫响主题口号,学好文化人物;大力弘扬全国劳模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徐小平“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三种精神,积极营造催人奋进的创新文化氛围。
一汽集团通过集团报、网、台和基层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忠于一汽的科技创新精神,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积极营造对技术创新中失败的宽容、包容,鼓励全员持续改善,全力支持有助于创造新价值的想法和行动的创新文化氛围。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引导和支持公司内部媒体传播创新理念,宣传创新案例,报道创新动态,普及创新知识;发现、培育、选树技术创新的典型,运用事迹报告会、成果展览等多种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典型的榜样作用,推动技术创新文化落地。
文化创新助推机械工业快马加鞭
现代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我国机械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有一大批企业早已开始着手以文化创新来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但是,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机械工业与世界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还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以文化创新助推企业长远发展,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文化创新助推机械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激发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引发机械工业生产方式、企业组织方式、市场竞争格局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我们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增强推进机械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实现中国机械工业的产业升级。在这当中,文化创新为我国机械工业转方式、调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抓手。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机械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机械装备的制造水平。结合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确定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机械工业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集中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而实现从机械工业制造大国向机械工业制造强国转变。 以文化创新助推机械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实施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的发展思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中,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机械工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我国机械工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要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需求,選择一些影响面广、带动性强的机械工业高端装备为主攻方向,在国家专项基金支持下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典型高端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原始创新为主攻方向,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不断研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提高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大力支持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研发的投入和人才的培育,培育先进的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文化创新助推机械工业企业深化改革、转变机制、激发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着新一轮结构大调整、产业大洗牌、企业大重组,国企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将为中国机械工业由大变强提供巨大动力,而机械工业企业的改革创新,突破口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要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既是竞争方式创新的高端形态,也是企业经营文化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主观追求目标是“客户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机械工业企业要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新的产业领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提供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要加快推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重点发展处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前端服务——设计和研发,重点发展产品生产后端服务,实现服务增值,实现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由被动适应市场向主动经营市场转变。二是要深化企业技术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三是要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四是深化人才机制改革,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引进和选拔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用创新的意识、精神、观点、知识、方法来激发人的创新活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动力和资源。
以文化创新助推机械工业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塑造品牌新形象——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是加快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改善机械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机械工业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建设相对滞后,仅有不到三成的企业将其重视质量的理念和活动传递给顾客、潜在消费者,以提升企业品牌和竞争力。如何塑造自己的产品质量品牌新形象依然任重道远。机械工业企业要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建设主要是着力强化制造基础,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一是提升机械工业产品质量。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基础配套能力为目标,组织实施强基工程,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要通过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在重点领域推广可靠性工程,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一批重大质量工程、质量技术推进工程、质量素质提升工程等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二是加强自主品牌创建和培育,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支持企业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质量与售后服务等,不断提升品牌的质量形象与市场竞争力,塑造我国机械工业产品质量新形象,不断提高质量信誉和品牌影响力。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优势企业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三是加强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引导企业创建诚信文化。推行产品质量企业自我声明制度,引导企业通过产品质量自我声明,承诺和履行保证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建立工业产品质量监测预警平台,建立品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和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举办质量标杆活动,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倍努力。
以文化创新助推机械工业实施绿色制造,促进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制造是机械工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倡导绿色文化发展理念,使机械工业企业在谋划全局、制订发展战略、确定新产业、新产品开发方向时,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同步考虑环境问题,把生态工业思想引入机械工业产业并贯穿其始终,改变那种耗竭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要上升到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绿色文化对技术和产品导向做到“既经济又环保”。要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和再制造工程,构建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生产制造模式,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低(零)污染的优势产品及清洁制造技术,逐步淘汰落后产品及制造技术。要重点推广兼有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及废弃物消纳和资源化功能的工艺流程,大力开发和推广量大面广的节能、节材和环保技术装备,发展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把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将企业的清洁生产作为主要目标,将建立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主要手段,将绿色营销、建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作为重要目的,实现机械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成长,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文化创新助推中国装备“走出去”,培育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械制造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成为了机械工业由大到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机械企业通过“走出去”,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相关品牌效益,获取国际销售网络及市场营销经验与信息资源,获取有效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跨国文化融合,有效减少文化冲突,从引进技术、模仿学习,到消化吸收、二次创新,到自主创新、行业领先,再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中国装备“走出去”,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关键环节、具有产品、资本和技术输出能力的大企业,同时还要着力培养一大批“专精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群体。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为目标,坚持“以我为主、互利共赢”原则,加快机械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步伐。具体来说,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支持对外经济合作的政策体系,推动大型成套装备出口;二要鼓励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成商通过工程总承包等形式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成链“走出去”;三要支持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并购有品牌、技术、资源和市场的国外企业,开展全球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四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海外研发资源,最大限度突破技术壁垒限制;五要通过“走出去”参与国际销售,获取网络及市场营销经验与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获取有效的经营管理经验,获取相关品牌效益。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必须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主动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从而提高机械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本课题组组长 总执笔:王 超
副组长:彭 嘉 伍诚东 执笔:万 勇 丁小莉 厐 冠)
(责任编辑:李万全)
机械工业发展现状与可喜成果
机械工业的发展与创新对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装备新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高,呈现总量增长速度快、重点产品产量高、效益增长幅度高、经营效率有提高、国际贸易进步快的发展形势。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机械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据了许多世界第一。仅以2013年为例: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首位。其中,多数机械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4 534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41%;汽车产量2 211.7万辆,占全球比重25%;机床产量95.9万台,占全球比重38%。目前,我国机械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已超过10%。13家中国大陆装备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名副其实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大国,我国机械工业各行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
汽车工业:自2001年底加入WTO后,我国经历了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至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2 000万辆,连续第五年蝉联全球第一,产销量同比增速均回升至15%以上。近年来,乘用车产销量增速持续高于行业整体增速,成为拉动汽车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工程机械:到2013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总规模突破4 000亿元,中国也因此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目前,中国工程机械代表企业,不仅继续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全面满足市场需求,更在门槛甚高的国际市场全力突破。
发电设备:截至2013年末,全国发电装机总量达12.47亿千瓦,发电装机总量连续17年居世界第2位。目前,我國发电设备制造业的“领先者”主要有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哈尔滨电气集团。
输变电设备:在电力传输设备制造领域,我国企业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我国电力传输设备制造业的“领先者”主要有天威集团、南方电网、西电集团等。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说:“我们拥有当代最先进的输变电技术和设备,完全可以媲美欧美国家。”
数控机床:国产数控机床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中低端数控机床已得到用户广泛认可,基本满足国内需求。90%经济型数控系统和一些中高档数控系统由国内制造。部分我国急需、受制于国外的高档数控机床研发取得了新突破,部分军工行业使用的五轴高精尖数控加工设备开始立足国内供给。
冶金装备:我国已能成套提供年产8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常规流程设备,宝钢三期设备国内供应部分超过80%,中厚板和薄板轧机等关键设备已研制成功,4 000立方米高炉、干熄焦成套装置、高炉尾气回收装置等已实现了国产化。鞍钢与一重合作研制的2 150毫米热连轧机采用了当代连铸和连轧的最新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宝钢与二重合作开发的5 000毫米宽厚板轧机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重型机械。一重集团自主设计制造的世界上吨位最大、具有当代控制技术的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研制成功,大大提升了我国大型锻件制造水平和能力。上海电气重工集团正在建造1.65万吨锻压机。8万吨级大型精密模锻压力机、3.6万吨中厚壁无缝管挤压机等重大装备已完成前期论证并着手立项研制。
煤炭石油采掘装备:年产600万吨的煤炭综采超重型成套装备的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已研制成功采高8.6米的液压支架。太原重机集团公司制造出了43立方米电铲,成为可与美国匹敌的世界三大企业之一。研制成功了9 000米超深井石油钻机,正在研制12 000米钻机。我国钻机制造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宝鸡石油机械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陆地钻机生产商。自主建成了“渤海一号”“勘探三号”“胜利三号”等海上采油平台。
石油化工装备:4万立方米等级大型空分设备、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装置、60~70万吨乙烯改造工程所需的压缩机等关键设备、石油炼化装置的主要设备实现了国产化,并已在石化企业推广应用。PTA装置中,国内已攻关研制了22.5万吨/年规模的PTA装置大回转干燥机、高温高压钛材换热器、结晶器、真空过滤机等关键设备。
聚酯成套装备:在消化引进10万吨聚酯成套装备技术基础上,国内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20万吨聚酯成套装备,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聚酯装备的历史,并已出口国外。产能30万吨的国产聚酯装备预计今年投入生产。国产化降低了造价,粗略统计,这几年我国聚酯项目投资节省1 000多亿元。
水泥成套装备:自主建设的日产5 000吨的水泥生产装备国产化率已达90%,并开始批量出口,日产10 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彻底改变了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
工业自动化产品:国产火电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0%,其中30万千瓦机组用DCS市场占有率接近50%。6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国产DCS成功投入运行。秦山核电站国产核电设备配用的DCS也由国内提供,百万千瓦核电DCS也将在用户支持下实现国产化。国产控制系统已开始用于钢铁、化工行业。 环保装备:大气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烟气脱硫装置等相关装备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改进,品种规格逐渐丰富,初步扭转了落后局面,有效降低了环保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
然而,我国机械工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二是基础配套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基础制造工艺落后,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四是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目前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率26%,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自主开发能力偏弱仍然制约着机械工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建设。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没有自己先进的装备制造,没有先进的机械工业,就难以确保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更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
文化创新成为机械工业创新发展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的精神支柱和深层次的驱动力,是企业的核心软实力。机械工业文化创新因子,主要体现于创新精神、创新价值观、创新战略、创新主体和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精神是中国机械工业创新与发展的精神力量源泉——
机械工业发展过程中,一直积极培育敢于冒险、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主导企业坚持把企业精神、创新精神作为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力量源泉,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
一汽集团大力培育“学习、创新、抗争、自强”的一汽精神。一汽每一次重大跨越发展的关键关头都有抗争、自强的精神所在。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忠诚、自强、学习、创新”的红旗精神为精神基础,坚持打造红旗自主品牌。在诸多艰难谈判中,一汽都遇到对方要求放弃“解放”品牌、除掉鹰字标的情况,一汽断然放弃合作,再苦再难也要自己干!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培育了“求实人和、创新开拓”和“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逐步实现了主导产品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火电、核电、燃机、风电、新能源”多电并举的产品格局。
北京汽车集团培育和塑造了“奋力拼搏、团结协作、知难而进、志在必得”的北京汽车精神,所属北汽福田自主创新平均投入额达到销售收入的3.5%~4%,年均增长率达到153%,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柳工集团公司把“创新精神”归纳为“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多元化、社会责任”,并把創新精神视为柳工必须拥有的关键品质,成为柳工自主创新和赢得市场竞争的思想力量之源。
潍柴集团公司孕育出了令全体潍柴人骄傲的“三高精神”,即“锐意探索、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忠于企业、献身事业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团队精神”,成为潍柴员工顽强拼搏、敬业奉献、创新创效的生动注脚。
创新价值观是中国机械工业创新与发展的文化引领——
中国机械工业在50余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一个价值信念:装备中国工业的重任一定要由自己的装备制造工业来担纲,“中国装备,装备中国”成为中国机械工业的价值观与历史使命。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与时俱进,把党的十八大报告向世人传递的“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低碳”“美丽中国”等要素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于2012年再次提炼出了东方电机新的核心价值观:“专注于发电科技,致力于清洁能源——让世界更光明、让生活更美好。”将东电价值观诠释为“五为五高”——为东方电机树立高信誉的市场品牌;为客户满意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员工成长搭建高起点的舞台;为世界清洁能源需求研制高科技的产品;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高品质的价值。为东方电机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发电设备企业起到了价值观引领导向作用。
一汽集团公司形成了“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的核心价值理念。一汽核心价值导向和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把员工和各子企业的价值追求植根于做强、做优一汽自主事业的基础之上,融汇在“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的实践之中。
柳工在2013年初就开展了《柳工核心价值观及“创新的文化”实践活动》。柳工各职能部室、事业部及分厂将柳工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与本单位年度经营计划的A1级重点工作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实践文化理念,其中包括将“创新的文化”“品质成就未来”等理念融入重点研发项目提升、重点产品质量改善等关键工作中。
特变电工坚持“创新求变”的核心价值观,使创新求变成为特变电工发展的灵魂,成为特变电工始终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力量之源。
文化创新战略是中国机械工业创新与发展的文化支撑——
企业的核心是战略,战略的本质是文化。文化以战略为导向,战略决定企业走向。中国机械工业成功和优秀的企业都高度重视文化与战略之间的高度匹配,并制定相应的文化战略,并在实践中将其作为企业追求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东风汽车公司一直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战略之间的高度契合,先后发布了《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和《公司“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前不久东风公司又发布了以“和衷共济、和悦共生”为核心内涵的东风文化战略,向全社会发布了东风的文化宣言和时代主张,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上海汽车集团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创新引领发展的文化战略,形成敢于国产化攻坚的质量文化,引领产业技术从中国标准向世界标准跨越;形成敢于建设支柱产业的发展文化,引领产业地位从一般产业到支柱产业的跨越;形成敢于建设世界级整车基地的合作文化,引领产业能级从国内先进到世界水平的跨越;形成敢于应对入世、出海跨洋的价值文化,推动产业地域从上海到中国再到世界的跨越;形成敢于建设自主品牌的创新文化,引领产业阶段从合资经营到合资经营与自主品牌并举的跨越。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2013年正式发布了新版企业文化规划,并与《国机集团品牌发展规划》和《国机集团社会责任战略规划》相配套,系统提出了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为国机集团品牌和社会责任实践实现全方位、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自主创新文化是中国机械工业创新与发展的显著特征——
中国机械工业创新文化氛围不仅影响科技成果的出现,更影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中国机械工业企业创新文化助推科技创新是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演进的主旋律。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以“绿色动力、驱动未来”作为企业愿景,大力培育“勇于探索、敢于冒尖、甘于寂寞、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企业创新文化,逐步建立具有东方电气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和创新体系,形成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特大型水电、火电、核电、重型燃气轮机、风电、太阳能电站设备及大型电站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大型化工容器等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特大型水电产品跻身世界一流,核电装备研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2008年东方电气被国家授予首批“创新型企业”称号,连续8年保持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的记录。
徐工集团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变革创新、勇气坚韧、专注坚守的创新文化,研发出多项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大吨位装载机打破进口产品垄断局面,大型装载机实现国产化并已批量制造。徐工集团以持续自主创新打造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世界顶级品牌。
沈鼓集团把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作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的“三大法宝”之一,先后研制成功我国首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组、西气东输长输管线压缩机、国产核二、三级泵、150吨大推力往复机等一大批重大国产技术装备,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与外商抗衡的“国家砝码”。
瓦轴集团公司开展“弘扬传统、创新发展”特色创新文化活动,促进企业打造核心技术。近几年来,瓦轴集团成功研制了3 000多种国家装备制造业配套急需的替代进口的“大型、精密、重载、特种、新型”轴承产品,其中,30%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90%的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并正在建立欧洲高端轴承研发中心。
潍柴集团公司近年来坚持“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自主创新文化,搭建起了“五国十地”研发平台,先后承担和参与了18个国家“86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计划和科技攻关项目,主持和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40余项,为推动我国内燃机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才文化是推动中国机械工业创新与发展的创新主体文化——
徐工集团开展以人为本的企业人才文化活动,推行高潜人才能力提升“金引擎计划”、百名海外储备人才“蓝海计划”和行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并建立院士工作站。目前,徐工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近30%,其中,博士、硕士达2 000多人;拥有高级技师、技师800多人;以大比重的研發费用为支撑,在国内和全球研发平台上汇集了100多名国内最高端工程机械领军型技术人才,有100多位德、美等工程机械专家在全球各地服务于徐工创新工作,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重大产品与核心技术。
一汽集团强化人才文化建设,做强创新人才保障。目前,一汽技术员工(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占员工总数30%,高于行业12%的平均水平。到“十二五”末期,通过培养和引进,一汽拥有产品研发人员10 000余人、工程技术人员2.7万人、技术工人5.5万人,技术员工占员工总数超过50%,形成了创新发展的坚实人才支撑。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公司注重人才文化对集团发展的推动作用,探索建立以提升人才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与选拔、培养、晋升、激励紧密关联的人才发展综合系统,2014年集团公司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实施“立业东方电机,实现人生理想——为每一个人搭建宽广舞台”的人才文化建设,对科技人员实施了骨干人才专业工作职务评聘制度,专业骨干人才享受和领导干部相应的专业晋升通道和绩效待遇,实行了每年度的重大科技创新奖和科技进步奖;实施青年人才工程规划,每两年颁发东电青年科技奖、青年技能奖和青年管理奖,激励青年职工不断成才。
创新文化氛围是促进中国机械工业创新与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
上汽集团大力营造催人奋进的创新文化环境,坚持“四管齐下”——出好文化精品,办好文化活动,叫响主题口号,学好文化人物;大力弘扬全国劳模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徐小平“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三种精神,积极营造催人奋进的创新文化氛围。
一汽集团通过集团报、网、台和基层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忠于一汽的科技创新精神,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积极营造对技术创新中失败的宽容、包容,鼓励全员持续改善,全力支持有助于创造新价值的想法和行动的创新文化氛围。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引导和支持公司内部媒体传播创新理念,宣传创新案例,报道创新动态,普及创新知识;发现、培育、选树技术创新的典型,运用事迹报告会、成果展览等多种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典型的榜样作用,推动技术创新文化落地。
文化创新助推机械工业快马加鞭
现代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我国机械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有一大批企业早已开始着手以文化创新来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但是,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机械工业与世界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还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以文化创新助推企业长远发展,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文化创新助推机械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激发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引发机械工业生产方式、企业组织方式、市场竞争格局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我们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增强推进机械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实现中国机械工业的产业升级。在这当中,文化创新为我国机械工业转方式、调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抓手。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机械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机械装备的制造水平。结合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确定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机械工业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集中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而实现从机械工业制造大国向机械工业制造强国转变。 以文化创新助推机械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实施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的发展思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中,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机械工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我国机械工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要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需求,選择一些影响面广、带动性强的机械工业高端装备为主攻方向,在国家专项基金支持下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典型高端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原始创新为主攻方向,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不断研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提高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大力支持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研发的投入和人才的培育,培育先进的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文化创新助推机械工业企业深化改革、转变机制、激发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着新一轮结构大调整、产业大洗牌、企业大重组,国企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将为中国机械工业由大变强提供巨大动力,而机械工业企业的改革创新,突破口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要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既是竞争方式创新的高端形态,也是企业经营文化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主观追求目标是“客户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机械工业企业要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新的产业领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提供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要加快推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重点发展处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前端服务——设计和研发,重点发展产品生产后端服务,实现服务增值,实现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由被动适应市场向主动经营市场转变。二是要深化企业技术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三是要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四是深化人才机制改革,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引进和选拔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用创新的意识、精神、观点、知识、方法来激发人的创新活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动力和资源。
以文化创新助推机械工业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塑造品牌新形象——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是加快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改善机械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机械工业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建设相对滞后,仅有不到三成的企业将其重视质量的理念和活动传递给顾客、潜在消费者,以提升企业品牌和竞争力。如何塑造自己的产品质量品牌新形象依然任重道远。机械工业企业要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建设主要是着力强化制造基础,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一是提升机械工业产品质量。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基础配套能力为目标,组织实施强基工程,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要通过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在重点领域推广可靠性工程,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一批重大质量工程、质量技术推进工程、质量素质提升工程等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二是加强自主品牌创建和培育,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支持企业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质量与售后服务等,不断提升品牌的质量形象与市场竞争力,塑造我国机械工业产品质量新形象,不断提高质量信誉和品牌影响力。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优势企业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三是加强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引导企业创建诚信文化。推行产品质量企业自我声明制度,引导企业通过产品质量自我声明,承诺和履行保证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建立工业产品质量监测预警平台,建立品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和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举办质量标杆活动,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倍努力。
以文化创新助推机械工业实施绿色制造,促进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制造是机械工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倡导绿色文化发展理念,使机械工业企业在谋划全局、制订发展战略、确定新产业、新产品开发方向时,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同步考虑环境问题,把生态工业思想引入机械工业产业并贯穿其始终,改变那种耗竭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要上升到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绿色文化对技术和产品导向做到“既经济又环保”。要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和再制造工程,构建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生产制造模式,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低(零)污染的优势产品及清洁制造技术,逐步淘汰落后产品及制造技术。要重点推广兼有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及废弃物消纳和资源化功能的工艺流程,大力开发和推广量大面广的节能、节材和环保技术装备,发展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把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将企业的清洁生产作为主要目标,将建立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主要手段,将绿色营销、建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作为重要目的,实现机械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成长,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文化创新助推中国装备“走出去”,培育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械制造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成为了机械工业由大到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机械企业通过“走出去”,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相关品牌效益,获取国际销售网络及市场营销经验与信息资源,获取有效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跨国文化融合,有效减少文化冲突,从引进技术、模仿学习,到消化吸收、二次创新,到自主创新、行业领先,再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中国装备“走出去”,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关键环节、具有产品、资本和技术输出能力的大企业,同时还要着力培养一大批“专精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群体。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为目标,坚持“以我为主、互利共赢”原则,加快机械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步伐。具体来说,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支持对外经济合作的政策体系,推动大型成套装备出口;二要鼓励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成商通过工程总承包等形式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成链“走出去”;三要支持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并购有品牌、技术、资源和市场的国外企业,开展全球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四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海外研发资源,最大限度突破技术壁垒限制;五要通过“走出去”参与国际销售,获取网络及市场营销经验与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获取有效的经营管理经验,获取相关品牌效益。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必须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主动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从而提高机械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本课题组组长 总执笔:王 超
副组长:彭 嘉 伍诚东 执笔:万 勇 丁小莉 厐 冠)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