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海同呼吸的深圳河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_su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中国人都知道深圳有条著名的河,名字就叫深圳河。
  但大多数在深圳居住或留连过的人,都不曾见过这条河。
  深圳河,有时像一个虚幻的符号,没有人去探究它到底在哪儿,真容又是如何。人们来到深圳,喜欢看海去,极少听见有人说想看看深圳河的。


  我呢,却一直与这条河朝夕相对,通过它的水感受着大海的气息。
  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来到深圳,家住滨江新村。那时,“村屋”下舒纵而过的滨河路还在娘胎里,今日上步南天桥东至红岭立交路段的滨河路及其南侧的地方,星罗棋布着大小不一的水塘。一道流动的光影从东面方向罗湖口岸那边的山岗深腹之间蜿蜒而来,穿过平静的格子般水塘镜面,这就是深圳河。这条河向西南悠然流淌,河的尽头,是同样有名的深圳湾。
  深圳河低吟着流向大海,海湾像个情人太多的老人,对它的到来一副可有可无的姿态,半推半就,吞下又吐出。这一吞一吐之间,便让深圳河有了奇特的风貌:河水倒流。
  第一次看见深圳河水倒流,是在将近30年前的某个夏日。那天,天气晴朗,鸟鸣如歌,能见度极好。我站在自家房舍的阳台上远眺,但见深圳河波光与日光相接,光影氤氲中,有个什么东西在水中自西向东缓缓移动,定睛细观,是一根上面还挂着叶子的树杈。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兀自轻嚷:“哟!深圳河水倒流!”
  自幼在内陆生活,见过大江小河,水都是往低处顺流的,乍见河水逆流,自然惊讶万分,感到一种魅惑。
  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对深圳河进行了一番了解。它发源于梧桐山牛尾岭,自东北向西南贯穿深圳,最终流入深圳湾。30年前的深圳湾,仅仅开发了华侨城锦绣中华和一个小游乐场,那时人们称这一景观为“小人国”。绵绣中华周边的环境,还是延续着恒久不变的寂静。在河尽头海之边的滩涂上,则充满无穷的活泼的喧嚷。
  当年的深圳湾,与今日填海造城之后的样子大不相同。它自然弯曲成一道修长的弧线,长着一片美丽的红树林。红树是种非常奇特的生物,它是树,却不像别的树那样,果子成熟后落到地上发芽,又或者折枝插土而生。它是种胎生植物,种子依附在母体上生根发芽,待长成小红树之后,才带着一个像船儿似的小兜兜,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体,落到海滩上,然后生根。倘若在刚落下之际正好遇上海潮,来不及扎根便被卷出大海,那小兜兜就载着小红树漂啊摇啊,无根浮萍似地在海上漂个一年半载,最后流落到某个偏僻的小岛滩涂,根须一旦扒拉到淤泥,便落地生根。十年八年后,又衍生出另一片旺旺的红树林。
  深圳湾内的红树一株株姿态各异,或大或小,或老或嫩,有的亭亭玉立,有的整棵偃卧水中,有的跳舞似的扭斜着腰。嫩叶轻拂水面,老根横虬清流,有的已被裹上一层厚厚的钙壳,犹如玲珑的海底珊瑚。它们根根相缠,枝枝相交,似手挽着手连成一体,彼此不离不弃。白天看去,树干上一抹天然的哑红色和树冠的翠绿冲破了海天之间的冷调子,把海岸点缀得更加色彩斑斓。林下活动着各种各样的小生物——蓝得透明的螃蟹,在水中像片片精灵一闪而没的小鱼,犹如埋伏着的战团突然出击弓身一跃的虾群,一丛丛轻如蛛丝的蜉蝣,还有五光十色的贝类……就引得候鸟群至,野鸭下蛋……海潮荡漾,拍打出有节奏的哗啦声响;鸬鹚、鹤鹬等一边在浅水中漫步一边低头啄食小鱼小虾,不时发出轻柔的咕咕声;苍鹭、沙鸥、老鹰们吃饱喝足了,啪啦啪啦扇着翅膀,在空中进行花式表演。一切喁喁之声混合在一起,使这处地方充满一种温柔与蛮荒的和谐情调。
  每逢春天,在这温柔乡中的候鸟们就会先后起飞,回到北方生儿育女;每逢秋天,它们又几代同堂携家带口不远千万里飞翔而来。春秋时节的深圳河,就像大鸟们的一个航标,河的上空时见群鸟展翅翱翔,河边也时见群鸟落脚小憩。有时,河面上缓缓漂着若干由两岸落入的枯枝败叶构成的浮物,犹如小花船,小青蛇、矶鹬、小水鸭都成为乘坐这一艘艘小船的观光客,它们随意上落,淡定而立,随水漂流。
  鸟儿们最喜欢在深圳河落脚的时分,大多是河水最浅的时候。这时河床暴露,觅食容易。深圳河水的满浅,与大海的涨潮和落潮血脉相连。涨潮时,海水上涨,河水倒流;退潮时,海水撤退,河水也像被龙王吸干一样。遇到农历初一、十五“落大潮”,海洋吸力大,河水呼啦啦随落潮而去,本来就不大的深圳河一转眼变成小水沟,看上去只需要蹚几步就可以过河了。中国古书上说“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为汐”,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两次,在白天叫潮,在夜间叫汐。潮汐起落时间因顺月球的引力而变化,每日不一。随着深圳湾潮汐一日之内两涨两退,深圳河也时刻变幻着盈亏。当大海涨潮时,原本已经流到河口准备扑入大海怀抱的河水又被推动着节节后退,溯流而上。河水对大海这种戏弄并不在意,怡然自得地进退相宜。
  大约9年前,我搬了家。这时的滨河路早已车水马龙,路南侧靠近深圳河的窄长地带,水塘早已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见缝插针的楼房。我的新家居,就紧贴着深圳河,对河也就愈加情深。
  但这条河之于我,却有着一道真实的、不可逾越的铁网围栏。在深圳原住居民的记忆中,30多年前他们用河水灌溉田地,在河中洗衣洗菜,捕鱼捉虾,撑船运输。自1980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之后,从沙头角中英街到深圳河入海口绵延20多公里的边防线便一直横亘在岸边,作为一个在深圳工作生活已经30年的人,我日夜与河隔网相望,咫尺天涯——我不能乘船游河,甚至连触摸一下河水都不可能。
  事实上,我也丝毫没有在河中戏水的欲望。深圳河之臭、之脏,连鱼儿都没法生存,早已成为深圳之痛。而因为河的污水垃圾流入深圳湾,原本风姿绰约的海湾也濒临变成死湖的边缘。近几年,深圳河岸的候鸟踪迹逐渐稀少。随着香港方面在河的南岸筑起一道新的铁网,夜灯大放,生态环境昼夜难分,鸟儿都几乎绝迹了。也许是河中的污垢太多,秽物结淤,导致水质滞重,流动十分缓慢,即使刮台风下大雨,也只是略有荡漾,难起波浪,色似中药汤。某日,深圳河的臭味又沁入肺腑,我不禁哼起“一条大道河波浪宽”的旋律,不过,歌词却变成了这样:“一条小河无波浪 / 风吹臭气熏两岸 / 我家就在岸上住 / 闻惯了河中的恶臭 / 看惯了河滩的垃圾场 / 这是美丽的深圳 / 是我生活的地方 / 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 / 创造更迭如此的不堪……”


  因为满怀对深圳河和深圳湾、对大海的爱,我不忍着笔太多去描述它们的不堪模样。不管怎样,这条河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每天一睁开眼睛就看到的风景。我最喜欢的是涨潮时分,看着河水慢慢倒流,河面逐渐饱满,水一点点地遮盖住河床上的污泥烂淖,在阳光或月色下倒映着蓝天白云或一轮明月,波光粼粼,涟漪潋滟,实在尚存几分美好。还有聊以安慰的是,河对岸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仍然是一片宝贵的湿地,阡陌水塘相间,绿树缀于当中,尚有零星鸥鸟掠过或停留。有时,看见老鹰在空中盘旋,就知道河中又有小野鸭出现了。偶然,还能看到水中似有大鲶鱼在拱动,用望远镜拉近看,清晰可辨真的是鱼。心中便泛起一丝欣喜,想,生命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顽强,深圳河但凡治理得清洁一点,水中生物便有了生存繁衍的可能,奔流到海的水才不会为海带去污秽。
  某个涨潮的清晨,我看着深圳河东方的鱼肚白渐渐清亮,河面上有几艘小船摇曳在烟雾腾腾的水气之中,像极一幅缥缈灵动的都市山水画,一首远古诗歌的意境弥漫开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那几艘小船是深圳海事局的清污船,上面装满从河中捞起的垃圾。我多么希望那是一艘艘打鱼或观光的小船,又或者,上面真的有一位帅哥,无惧前方险滩,逆流而上,寻找在水一方的佳人,那才真是人间至美的一幕。

其他文献
7月15日,西泠印社2013春拍以总成交额7.74亿元稳健收官,86%的总成交率继续领衔全国。  总成交率所反映出的市场参与度之高,从满场人气可见一斑,此次西泠春拍的新买家较去年有逾30%的增长,号牌数达1150块,周边酒店订房数超过700间,均为历届最高。  西泠拍卖总经理陆镜清表示:从今年春拍的整体成交结果来看,西泠所秉持的“诚信、创新和坚持”原则获得市场的认可。此次西泠春拍主要有以下特点,一
期刊
对于初到深圳的人来说,蛇口的确是一个不得不去看的地方。因为30多年前,蛇口是深圳实现梦想的源头,一场伟大的变革正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30年来蛇口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科技文明友谊的象征。而到过蛇口的人,都会到闻名遐迩的“海上世界”去,一睹位于蛇口片区中央的那艘船——“明华”轮的风采,人们不仅对其傲视群雄的气势和苍凉厚重的气息细加观赏,更对它独具意义的历史津津乐道。  作为“海上世界”的标志
期刊
到过红树林的人不一定“认识”红树林。  我很早就“阅读”了红树林,从而知道:在美丽的深圳福田,在深圳河流入大海的地方,有一片根茎交错、茂密葱茏的生物群族,那就是深圳著名的自然风景保护区——红树林。红树是木本木质,但具有钢铁般的坚强素质。它与西域的胡杨一南一北形异而神似。一个在北国莽原扎根,死而不朽;一个在南海之滨繁衍,生生不息。胡杨生生死死经千年轮回,铁骨铮铮具英雄树的风范;红树激浊扬清,勃勃生机
期刊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声望的篆刻家、书法家与收藏家,童衍方先生并没有想象中那 般的严肃,而是显得谦虚而风趣。作为来楚生与唐云先生的高足,我们也明显地看到了老一代艺术家的风骨与为人在他身上所留下的深刻烙印。  就在接受我们的专访时,童衍方先生一再地提起:“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报答不了老师们对我的恩情,自己再努力也达不到老师们的艺术水平。”在这种“自谦”之中,无不显出了文人君子的落拓胸怀与自勉品格。  在颇述已
期刊
社结西泠  光绪三十年(1904)的一天,四位喜爱篆刻的年轻人,在杭州西湖孤山西北隅的人倚楼谈印论艺,兴酣意畅。这一次集会,他们比以往话题拉得更开,目光投过烟波浩渺的湖面,远眺遥遥相对的南高峰、北高峰。其中一位把玩着一方古铜印,叹息道:“吾浙篆刻薪火相传800年,时至今日,刻印的不少,但真正能超凡脱俗,把传统精粹很好地传承下来的已经不多,而且今天还显出一些颓势来。”另一位呷了口茶,感触深重地说:“
期刊
从小听着“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样的歌谣,生活在临海的深圳,大海对于我,并非遥不可及的梦,而是实实在在,近在眼前的港湾、游乐场。  90年代中期,深圳最著名的几个海边游乐场要数小梅沙、大梅沙和蛇口的海上世界了。每到周末,小朋友就嚷着让父母带去这些海边的游乐场玩,这也是海边长大的孩子共同的回忆。那时候去小梅沙和海上世界的人很多,因为已经是开发成熟的海滨和度假胜地。而大梅沙虽然名气不小
期刊
每年秋风送爽时节,三三两两的担蚝工就会拿着一根扁担,聚集在蛇口渔港码头,等待着装满生蚝的渔船停泊靠岸。  生蚝,学名牡蛎,多生长在近海海床,也可以在浅海养殖。广东人把鲜活的牡蛎叫生蚝,晒干的牡蛎叫蚝豉。新鲜打捞上来的生蚝,外壳锋利粗砺,内里却包裹着肥美白嫩的蚝体,很是性感诱人,无疑是餐桌上令人垂涎的美食。每年秋冬,举人爷的“蚝门十八式”,总能吸引众多的饕餮之徒慕名而来。  可是,又有几人知道,这些
期刊
深圳湾跨海大桥于2006年9月20日全线合拢。该桥是当时正在建造中的国内等级最高的双向6车道跨海公路桥,全长5545米,设计寿命120年。  深圳湾公路大桥侧桥长约2040米,桥面宽38.6米,是独塔单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为目前国内最宽、标准最高的公路大桥。  2003年8月23日,深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跨海桥梁基础工程,也是内地与香港大型基础设施合作的第一重大项目——深港西部通道工程深圳湾大桥开工。
期刊
(1)  我的窗前有一片海。  它仅仅是大海在太平洋的一缕秀发,轻灵地飘逸在我居住城市的额前,优雅地弯绕成一个渔船的避风港,为我的小窗添画着妩媚与神采。  坐在窗边的书桌前,望着离我十几米的海面上,灯塔、渡船、渔人码头和远处香港元朗海岸的山野。从春到秋,由晨至夜,不同的晨曦和晚霞,迎送南来北往不同色彩的船只,如一幅幅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的窗框,尽收眼底,赏心悦目,就连身边的小狗,摇晃着毛绒绒的尾巴,也
期刊
父亲去世的第一个清明节,1990年5月上旬,恰是老人诞辰83周年。我从拉萨深入生活回京途中,取道秦川大地专程为父祭坟。这次祭父具有特殊意义,我是以我、还有父亲未曾谋过面的却称呼他阿爸的藏族两兄妹的身份祭父的。攥在我手中的一封藏文信,就是兄妹俩写给我父亲的。遥远的并不陌生的西藏土地上同样成长着浸润我灵魂的亲情和友情!这一切皆是因为一件极为普通的毛背心引发出来的。一个藏族姑娘对毛背心的独到解读升华了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