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平台的超话社区运营探析

来源 :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超级话题是微博用户基于共同兴趣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社区,在超级话题中可以持续获取话题的相关信息.对于超话社区而言,粉丝与内容的管理同等重要,粉丝是超话内容最主要的生产者,内容是吸引粉丝长久留在超话社区中的最主要因素.超话社区的管理离不开主持人、小主持人以及话题内部每一位粉丝的努力,良好的超话坏境更能刺激优质内容的创造.当前的超话环境有待改进,美好的社区环境需要每一位网民的努力,以促进社区内更好的信息分享与交流.
其他文献
听觉叙事除了关注相关听觉文化问题,还致力于分析叙事文本中的听觉表征,提供听觉角度的叙事再关注.《推拿》是毕飞宇创作的以盲人为主要人物的小说,后经娄烨改编成同名电影.小说的听觉叙事由全知叙述者补充完成,通过他来沟通盲人与正常人的感知鸿沟,而电影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剪辑、对叙事的裁剪和对情感的提炼,凸显故事内的听觉空间.听觉叙事作为与视觉叙事并行的叙事手段,天然具有向内转和微观叙事的倾向,电影改编中的听觉叙事取决于故事体量、情节快慢、情感倾向、隐喻程度等综合性因素.
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是中国本土科幻电影的杰出代表.不同于长期占据主流市场的美国好莱坞式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展现出许多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本文以电影《流浪地球》与好莱坞科幻灾难片的对比为切入点,简要探讨在电影制作中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及可能的融合途径.
在日本当代动画剧作品的人物形象设定中,吸血鬼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角色.来自于西方舶来品的吸血鬼在文化间性语境下完成了日本本土化的形象转变,并且在当代日本动画剧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定体系.本文首先观察吸血鬼形象在日本当代动画剧中多年的演变,并进一步分析其映射出的造型审美、善恶观念以及不同受众指向的迭变,研究创作者未来在动画作品中塑造非人类形象的创新方向.
在被媒介无所不包的现实环境中,媒介与记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纪录片因其非虚构性成为呈现各类记忆的重要媒介形式.因此,从媒介记忆的视野出发研究纪录片,无疑是对纪录片研究固有框架的一次突破.新世纪以来,对于传统文化的强调使得传统文化纪录片在纪录片市场不断突围,传统文化纪录片通过对“消逝的过去”和“当下经历”的关注,呈现了不同的记忆版图,通过国家——民族的话语置换呈现了国家记忆,显然这也是透过影像凝视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一种范式.
在罗伯特·艾格斯执导的《灯塔》中,以希腊神话的主题隐喻构成文本叙事,将反神话的视觉隐喻点缀在影像画面的层面,多重复杂的隐喻共同塑造出电影独特的影像风格和文化意涵.
选秀节目火爆,“粉丝集资”发展得如火如荼.在拉动粉丝经济的同时,“粉丝集资”也存在着大量问题,诸如过度消费、资金不透明等.笔者使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网络田野进行了参与式观察,对“粉丝集资”的特征、群体内的角色扮演机制、粉丝心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治理“粉丝集资”乱象提出了建议.
在让伊朗电影闪耀世界影坛的众多导演中,巴赫曼·戈巴迪是最为与众不同的一个.身为伊朗少数民族库尔德族的他,满怀对本民族的热爱,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幕幕库尔德人真实的生存状况.本文以他的第三部作品《乌龟也会飞》为例,通过民族情结影像化的呈现、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视听化的运用和超现实主义意象化的表达来分析其电影风格的构成.
电影叙事需要建筑空间的建立来隐喻某种心理的建立,杨德昌导演的电影致力于描绘台北都市形态转变下人的情感生活,利用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日常生活体验塑造出特定的惯常心理,在影片中将这些空间适当地再现以带给观众相关的心理感受.在他的作品中,长镜头包含了空间叙事的使用、空间场景的记录.本文以杨德昌导演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建筑空间对于电影语言建构的内在逻辑和互文性表达.
二次元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随着日本动漫进入了我国市场.随着Afun、Bilibili等平台的兴起,“二次元”群体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从“迷文化”特定迷群的内容生产角度来看,二次元迷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的生产迷群,正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群体内的社群信息交流和身份构建活动,以及群体外的二次元文化扩散.
意境是传统美学的核心,国内人文历史纪录片因其题材特殊,要在创作中强调意境的营造,纪实的同时超以象外,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采用画面对称构图、留白、色彩变化、特殊拍摄以及声音处理等技巧追求影片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