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过程就是设限的过程,这些“限制”有的是显性的。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有的是隐性的,考生得通过对作文题目——文字或图片——的解读来破译;有的是硬性的,考生没有选择;有的是弹性的,命题者只划定了范围,考生在这个范围内是自由的。
审题可以看做是命题的逆过程,审题的目的,就是吃透题意,也就是看清楚命题者划定的“条条框框”,特别是那些隐性的、弹性的“条条框框”,此处为“事故多发地带”。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步骤,在审题上犯错误,那是方向性、战略性的错误,其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考生当慎之又慎,什么时间都能省。唯有审题时间不能省。
为了防止疏漏,审题可以按照由粗及细、由浅入深、由显性到隐性有序进行。
先看题型: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看图作文,根据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作文,提供话题自拟题目作文、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等。
再看人称、文体有没有限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揣摩命题意旨,因为这方面常常是隐性的、弹性的。所以需要考生运用思辨的力量去揭开语言的面纱,洞悉题旨的倾向性及“边界”。
如“开放在生命深处的花朵”一题。有三个词需要考生去琢磨:生命、深处、花朵。“生命”可以指自己的生命,可以指他人的生命,可以泛指人类的生命,也可以指动物的生命;“深处”相对于“表层”;“花朵”是比喻,比喻美好的事物。“生命”限定了它的所属,而“深处”则厘清了“花朵”的边界——这里的花朵不像自然界的花朵那样,它不具有“可视性”。将文题作整体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切合题意的“花朵”应该理解为生命中深沉而美好的东西——信念、爱、友情、理智、理想、善良、正义、关怀、感恩等等。这一理解有弹性,但也有“弹性限度”。如果考生将“花朵”理解为“美貌”,那显然不合题意,因为它超出了“弹性限度”。如果有考生既写了“信念”又写了“爱”,那是切题的,因为在“花朵”的数量上。命题者并没有设置“边界”。
为题目做“CT”,还要留心副词和句式,这些不显眼的地方往往藏有玄机。
如“近处也有风景”,这个“也”字,实际包含了一段思维逆折:原以为“美丽的风景总在远处”——这是人们的习惯思维——经历了一些事后才发现,近处也有风景。再如“其实门是开着的”,“其实”就暗示“原本并不知道门是开着的”。如果考生审题时没翻出这些“皱褶”里隐藏的小玩意儿,那你就有可能被这些细小的沙子放倒。
有些题目所采用的句式,明确了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文章的立意和选材都是一种制约。如“只有——,才优秀”,考生在横线上填充的这个词,必须能构成“优秀”的必要条件。
在审题问题上,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
一是要严格区分“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作文”和“以材料为导引的话题作文”。“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作文”,材料不可以不认真研读,因为它是观点的发源。如果是“以材料为导引的话题作文”,材料可以不管不顾,因为材料只是个引子。当然,作为引子的材料也绝非毫无用处,它可以作为我们审题立意的参考或向导。区分这两类性质不同的题型的关键是看题目的表述中有没有“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要求。
二是根据材料提炼出来的观点,应该是基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岸与岸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船,或者飞机,或者翅膀……五湖四海也只是小小寰球。
山与山并没有多远,只要有车,或者索道,或者脚步……地球已是一个村落。
人与人也不隔肚皮,只要有心,或者目光,或者肝胆……都是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以“距离”为话题作文。
这道看似普通的话题作文,其实不那么简单,因为题目中有“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一语,它就是异化的“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作文”。这首诗有三小节,运用比兴手法,第三节才卒章显志。材料的题旨指向人际交往,话题“距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俗语说“人在对面,心隔千里”“人心隔肚皮”;而本诗作者却认为,作为“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靠“心”“目光”“肝胆”等来缩短,甚至消除。如果考生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寓意,断章取义,得出诸如“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缩短得益于交通业的发展”“人要懂得宽容”的意旨,就跑题了。
三是二元或多元话题作文的立意。二元或多元话题,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心,中间用“与”“和”等词或间隔号连接。这样的题目应以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立意主轴。
如“时尚与责任”一题。考生的立意不能仅立足于“时尚”抑或“责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以下三种:①并列关系。摒弃时尚,承担责任;既要追求时尚,又要勇担责任。②条件关系。追求时尚必须以承担责任为前提。③递进关系。要时尚更要责任。不管你写成何种文体,你对“时尚”与“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都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审题可以看做是命题的逆过程,审题的目的,就是吃透题意,也就是看清楚命题者划定的“条条框框”,特别是那些隐性的、弹性的“条条框框”,此处为“事故多发地带”。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步骤,在审题上犯错误,那是方向性、战略性的错误,其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考生当慎之又慎,什么时间都能省。唯有审题时间不能省。
为了防止疏漏,审题可以按照由粗及细、由浅入深、由显性到隐性有序进行。
先看题型: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看图作文,根据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作文,提供话题自拟题目作文、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等。
再看人称、文体有没有限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揣摩命题意旨,因为这方面常常是隐性的、弹性的。所以需要考生运用思辨的力量去揭开语言的面纱,洞悉题旨的倾向性及“边界”。
如“开放在生命深处的花朵”一题。有三个词需要考生去琢磨:生命、深处、花朵。“生命”可以指自己的生命,可以指他人的生命,可以泛指人类的生命,也可以指动物的生命;“深处”相对于“表层”;“花朵”是比喻,比喻美好的事物。“生命”限定了它的所属,而“深处”则厘清了“花朵”的边界——这里的花朵不像自然界的花朵那样,它不具有“可视性”。将文题作整体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切合题意的“花朵”应该理解为生命中深沉而美好的东西——信念、爱、友情、理智、理想、善良、正义、关怀、感恩等等。这一理解有弹性,但也有“弹性限度”。如果考生将“花朵”理解为“美貌”,那显然不合题意,因为它超出了“弹性限度”。如果有考生既写了“信念”又写了“爱”,那是切题的,因为在“花朵”的数量上。命题者并没有设置“边界”。
为题目做“CT”,还要留心副词和句式,这些不显眼的地方往往藏有玄机。
如“近处也有风景”,这个“也”字,实际包含了一段思维逆折:原以为“美丽的风景总在远处”——这是人们的习惯思维——经历了一些事后才发现,近处也有风景。再如“其实门是开着的”,“其实”就暗示“原本并不知道门是开着的”。如果考生审题时没翻出这些“皱褶”里隐藏的小玩意儿,那你就有可能被这些细小的沙子放倒。
有些题目所采用的句式,明确了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文章的立意和选材都是一种制约。如“只有——,才优秀”,考生在横线上填充的这个词,必须能构成“优秀”的必要条件。
在审题问题上,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
一是要严格区分“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作文”和“以材料为导引的话题作文”。“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作文”,材料不可以不认真研读,因为它是观点的发源。如果是“以材料为导引的话题作文”,材料可以不管不顾,因为材料只是个引子。当然,作为引子的材料也绝非毫无用处,它可以作为我们审题立意的参考或向导。区分这两类性质不同的题型的关键是看题目的表述中有没有“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要求。
二是根据材料提炼出来的观点,应该是基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岸与岸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船,或者飞机,或者翅膀……五湖四海也只是小小寰球。
山与山并没有多远,只要有车,或者索道,或者脚步……地球已是一个村落。
人与人也不隔肚皮,只要有心,或者目光,或者肝胆……都是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以“距离”为话题作文。
这道看似普通的话题作文,其实不那么简单,因为题目中有“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一语,它就是异化的“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作文”。这首诗有三小节,运用比兴手法,第三节才卒章显志。材料的题旨指向人际交往,话题“距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俗语说“人在对面,心隔千里”“人心隔肚皮”;而本诗作者却认为,作为“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靠“心”“目光”“肝胆”等来缩短,甚至消除。如果考生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寓意,断章取义,得出诸如“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缩短得益于交通业的发展”“人要懂得宽容”的意旨,就跑题了。
三是二元或多元话题作文的立意。二元或多元话题,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心,中间用“与”“和”等词或间隔号连接。这样的题目应以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立意主轴。
如“时尚与责任”一题。考生的立意不能仅立足于“时尚”抑或“责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以下三种:①并列关系。摒弃时尚,承担责任;既要追求时尚,又要勇担责任。②条件关系。追求时尚必须以承担责任为前提。③递进关系。要时尚更要责任。不管你写成何种文体,你对“时尚”与“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都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