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探索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kche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趋势:专业成长的结构由“单维成长”跨向“多维成长”,专业成长的基础由“学科为主”走向“人文为主”,专业成长的模式由“岗位需求”转向“创新成长”。然后阐述了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问题:环境建设问题、路径选择问题、现实评价问题。最后提出了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策略:构建社会化的实践共同体,打造特色化的研修平台,建立系统化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 外语教师 专业成长
  [作者简介]王相顺(1976- ),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8-0066-06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教育创新,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实践发生了重大变迁,呈现出诸多新趋势、新特色和新问题。其中,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实践最为重要的趋势就是专业成长的现代化。这种专业成长的现代化趋势源于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趋势
  新的时代背景对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其诸多要素发生了创新性变革,呈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跨越的大趋势,特别是在专业成长的内部结构、发展基础、成长方式这些核心层面表现出一种更为宽广的实践走势。
  1.专业成长的结构由“单维成长”跨向“多维成长”。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结构由“单维成长”跨向“多维成长”,既源于医学高职院校的定位与职能,更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核心要义有二:一是专业与行业的融合。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不仅要有厚重的外语专业内涵,较好地掌握普通外语的专业知识(外语的演变、外语词汇的构成、外语语法和语音等),能够胜任普通外语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拥有医学行业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医学英语教学技能,包括对医学英语的词汇(普通词汇、半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等)、医学英语的句法特点(句子长度和类型、从句的使用、被动句的使用等)、医学英语的语法特点(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短语运用、名词和名词词组的使用等)、医学英语的文体特点(人称的使用、段落的设计、语篇的运用等)等有较好的掌握,从而生成能对接国际医学发展前沿的个性化内涵。
  二是能力与素质的融合。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要有较强的“多能型”专业能力(如外语教学驾驭能力、外语教学设计能力、外语教学科研能力、外语教学评价能力和外语教学创新能力等),基本掌握外语教学的一般规律,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外语学习需求,胜任普通外语教学和医学英语教学。同时,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行业的职业素质,还要具备现代医学行业的职业素质,形成一种兼“医者”与“师者”特色为一体的新型职业素质体系;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和蔼可亲的态度、谦逊谨慎的言语、耐心细致的作风和认真负责的精神,还要有与医学高职院校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科学精神、职业操守、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等。总之,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要形成“以素质促能力、以能力强素质”的理念。
  2.专业成长的基础由“学科为主”走向“人文为主”。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由“学科为主”走向“人文为主”,不仅表现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普遍关怀,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尊严、价值、趋势的维护、助推和关切,更表现为对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的高度关注,以及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成果认定。
  其核心要义有二:一是以传统医学文化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底蕴。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具有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文化中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成就最为突出的文化体系,尤其是所闪烁的医学职业道德的人文思想,如孟子的“无伤也,是乃仁术也”的职业道德准则,唐代孙思邈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精勤不倦,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宋代林逋的“无恒德者,不可为医,人命生死之系”和明代龚廷贤的“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厚薄哉”的职业道德情操等,对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有着“溯源正本”的现实意义,使教师在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有了更多了解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医德与师德相统一、医德规范与教师规范相结合的重要性,并由此主动追求与专业成长要求相一致的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岗位道德修养、专业道德习惯等意识信念,使之作为自我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基础与底色。
  二是以多学科交叉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辅助。多学科交叉强调医学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多能型”医护技术人才的责任,即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不能局限于本专业的基础之上,要在多学科交叉的理念下,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与经验,尤其要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中汲取必需的养分。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通过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与系统辩证思维的运用,对自我专业成长形成新的认识与把握,打造一种综合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专业成长基础,有效解决自我专业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尤其是影响整体性专业成长的社会问题。
  3.专业成长的模式由“岗位需求”转向“创新成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随着“互联网 ”“工业4.0”“创客运动”的涌起,以及大量新知识、新技能和新问题的涌现,传统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与模式被更大范围地整合与重构,这必然导致教师专业成长周期的缩短,以及教师专业成长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扩展。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師专业成长不能只是岗位的需求,而是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这也意味着,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不仅要加快专业知识的更新率,拓宽专业成长的宽广度,不断适应本职本岗发展的需求,更要把创新成长作为专业成长的主要模式。   创新成长的诉求有二:一是专业成长思维创新。要充分发挥思维创新在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先导作用,即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国家、行业以及本校的发展和要求,在全面把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记忆、理解、分析、研判、评价、运用等思维过程,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融汇于自我专业成长的全过程,对自我专业成长的理念与观点进行扬弃与修正,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自我专业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而对自我专业成长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做出新的揭示和预见。
  二是专业成长平台创新。要不断优化和创新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一方面,鼓励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将自我专业成长主动对接社会转型、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组织丰富的多文化背景、多地区背景、多学科背景的社会实践,以及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一种具有“专业成长与社会发展互动”特点的专业成长新平台,使教师更为深入地了解新时代对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外语素质的新要求,认识到自我专业成长水平与社会要求的差异,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自我专业成长的方式与路径。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为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加大相关资源的投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成长平台。
  二、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问题
  新的实践趋势必然引发新的实践问题,尤其是一些普遍性问题的突出和深层次问题的显现将对外语教师专业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对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建设、路径选择、现实评价等重大问题需要从实践层面上给予更多的解读。
  1.环境建设问题。优化环境一直是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问题。从实际而言,目前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从社会层面上看,尽管国家为高职教师专业成长出台了多种政策导向和实施细则,但社会上还是缺少一种尊师重教的氛围和以“平常心”对待高职教师的态度。社会大众对高职教师群体有一些误解和偏见,片面地将一些“不和谐”因素(如职业倦怠、专业水平不高、职业能力不强等)无限放大,对尽职尽责工作的那些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不少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怀疑,不再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此相应,从学校层面上看,一些医学高职院校不重视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建设,片面地认为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只是学校师资建设的辅助性工作,没有把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纳入学校重大工作日程。尤其在职称评审方面存有很大疏漏,有些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职称比例严重失衡,中级职称的比例占到了70%以上,而副高级职称的比例只有20%左右,甚至更低,这成为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的产生或许与社会大众对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不足有关。一方面,就目前而言,社会上的一些人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与普通高校外语教师相比还不够专业,并且在院校师资结构中处于边缘位置,因此,没有必要为其优化专业成长的特色环境,只需将其纳入高职其他类教师专业成长系统就可以了。这种认识的不足直接造成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建设的滞后,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后续性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面对校本专业教学地位事实上的偏低,自我专业成长意识淡漠,对自己所从事的外语教学工作丧失了光荣感、责任感、自豪感和事业感,既缺乏对自我专业成长信念的塑造,又没有明确的自我专业成长目标和方向,更谈不上对自我专业成长有较为系统和长远的规划,导致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内部环境建设的迟缓。
  2.路径选择问题。从实践上看,关于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问题有两种倾向必须关注。一种倾向是重科研而轻教学。以理论研究,尤其是以国家和省市级重大课题项目为依托开展专业化理论研究作为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本无问题,然而,有些人却片面地以科研代替教学。他们并没有通过科研去深入探索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规律和特征、不断提升自我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设计特色教学情景的能力、实现口语及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的无缝对接,而是把自己研究的某几个问题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忽略了教学工作对自我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致使自我专业成长之路越走越窄。与之相对,另一种倾向是重教学而轻科研。有些人认为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内涵与模式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要素与技能只能在教学中才能得到持续提升。在此思维下,一些外语教师长期忙于教学,承担着大量的课程,多年没有写过一篇相关的研究论文、没有申报过一项课题。虽然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并不代表教师不重视自我的专业成长,但是作为医学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如果长期没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专业成长仅限于课堂教学之内,那么其专业成长之路也是令人担忧的。
  追本溯源,路径选择问题的出现或许与教师主体意识的缺失有关。这种主体意识是指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应是专业成长一切活动的主体,在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中居于自主、积极、主动的地位。教师不再是专业成长的“机器”或“工具”,而是专业成长的实践者与创造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一些领导往往忽视教师主体意识,或是把教师作为专业成长的被动参与者,或是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机械执行者,或是把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业绩装饰,或是把教师专业成长当作教师个人的岗位任务。实践证明,教师主体意识的缺失必然导致教师对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和价值认知的模糊、对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关注的弱化和推进热情的退化,那么專业成长路径选择的偏失问题也就难以规避了。
  3.现实评价问题。如何评价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现实问题,主要涉及两种状况。一是模式性评价。这种评价基本上以学生评价为主。医学高职院校普遍运用“学评教”模式,以学生对教师课堂内容是否满意为基本评价标准来对外语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网上测评。这种评价模式虽然对促进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有着积极意义,但由于采用标准化和统一性的评价指标,只注重外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强调外语教师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度,既没有考虑医学外语教学的特点,也没有顾及学生心理与素质的差异,因此,极易产生随意性评价、盲目性评价等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评价的可信度,不能准确反映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真实进度。二是功利性评价。这种评价并不是以科学地、客观地监控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各个阶段的实际状况,促进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为主旨,而是以“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为目的,试图通过某种刚性评价体系把外语教师人为地分为优、良、合格、差等几个等级,并直接与学校的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挂钩,从而把专业成长蜕变为外语教师的“谋生”手段,迫使外语教师在学历证书提升、科研成果整合、荣誉证书获取等硬性评价指标上做文章,而忽略对自身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知识更新、技术技能等软性评价指标的关注,致使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变为一种另类的“功利”道具。   上述评价问题的出现或许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的滞后有关。当下,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还滞后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不仅缺乏整体性的规划设计,还缺少分层分类的针对性。高校往往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法规和依据本校发展规划所设计的方案,对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培训。而且受经费、平台、政策等因素的制约,给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提供的专业培训机会较少,教师专业成长主要是靠个人的努力。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对外语教师专业成长进行评价就成为不同医学高职院校见仁见智的问题。
  三、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策略
  面对动态发展的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需要在问题意识的导向下,从顶层设计着眼,从底层架构着力,全面思考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诸多实践策略。
  1.构建社会化的实践共同体。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社会化的专业成长实践共同体势在必行。这种实践共同体是以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个体或群体在专业成长实践中所遇问题为关联,以“教師与社会、教师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交流、平等对话为机制的一种开放性专业成长平台。在此平台中,社会、政府和学校通过政策倾斜、机制激励和资源投入,为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实训条件,积极引导外语教师主动把自我专业成长融入国家战略、社会变革、行业发展、学校创新之中,自觉探索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新规律、新方式、新特点,形成新的专业成长理念、专业成长方式、专业成长经验,生成新的专业成长能力,从而充分体现外语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主体地位。
  构建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共同体要注重两个基点。一是社会协同。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国家、社会、行业、机构、学校和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在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这个大系统中,不仅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行业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外语教师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和公开对话,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使政府在供给必要的政策制度、配置相应的教育资源、变革相关的体制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实现政府、学校、机构和教师之间的有机协同。
  二是业内互动。业内要通过建立各种(包括全国性和地区性)专业成长协作会、专业成长理论研究会、专业成长推进会等,进一步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医学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源流动与共享。不仅要通过业内的各种学术活动,展示各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成果与业绩,交流各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与体会,更要通过“校协合作、校校合作、校师合作”等形式,开展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新问题和新趋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以研促修,以修辅研”成为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2.打造特色化的研修平台。打造特色化的研修平台是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要把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等现代科技引入教师专业化过程之中,充分彰显外语教师专业成长“传统与现代融合、外语与专业结合、业内与业外协合”的特色。这样不仅能满足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需求,强化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技能;为外语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教研协作,激发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与能动性;促进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习惯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还能有效推进外语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的互动与渗透,生成一种集“定向、专修、多元、发展”为一体的专业成长新视域。
  打造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平台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充分参与”原则。“充分参与”是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活动的基本诉求。“充分参与”强调每个外语教师都是实训平台的“合法”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参与者或旁观者,每个外语教师都要自觉地改变以往“部分地”或“不充分地”参与专业成长活动的“边缘性”状况,充分利用实训平台所提供的现代教学技术,在“专业成长 网络教育、在线学习、智慧教育、体验教育、创客教育”的情境中,树立实践共同体所要求的事业理想,积累实践共同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库”,积极参与实践共同体的各项活动,从而充分体现外语教师的主体人格。
  二是“实性参与”原则。构建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共同体必须凸显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特征,主张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应发生在各种“实践性练习”(包括课程教学、专业培训、行业实训、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等)过程之中。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要在“立足实地、敦本务实、躬行实践”思维的引领下展开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要深入本校教学改革实践之中,以校本外语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为基点,以学校外语教学事件与问题为导向,发现并解决自我专业成长的问题,积淀自我专业成长的成果,使自我专业成长转化为推进实践共同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3.建立系统化的激励机制。建立系统化的激励机制是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教师专业成长内因是关键,如果外语教师缺乏自我专业成长的激情与愿望,那么再好的外部环境也不可能起作用。因此,要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外语教师的素质差异、外语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层次差异,建立一个具有系统化和特色化的激励机制。政府和学校通过思想激励、政策激励、人文激励、待遇激励、荣誉激励、岗位激励的综合运用,激活外语教师的理想信念,激发外语教师的热情与潜质,促使外语教师主动适应医学高职院校“基础英语 医学英语”的专业成长新情境,有的放矢地培养自我专业成长的综合素质,优化自我专业成长的能力结构,持续提升自我专业成长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激励机制的系统中,首先,思想激励要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来鼓励外语教师自觉地把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实现中国梦的信仰融汇于自我专业成长过程之中。同时,外语教师要准确把握医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岗位的行业特征,继承职业岗位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在教学创新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自强与自信,从而让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实履行教师使命、忠勤承担岗位职能成为自我专业成长的职业表达。其次,政策激励要处于要害位置。政策激励以加快外语教师专业成长进程和提高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实效为核心,目的是不断推进政府和学校承担更多的促进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职责。政府和学校应超越传统教师教育思维,基于制度创新建立激励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政策体系(包括外语教师工作效果认可政策、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政策、公平公正的评先评优政策、多渠道培训与学习政策、灵活多样的科研制度),以及制定适合每个教师特点的专业成长规划等,从而构建一个“政府、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运行平衡、适时调整、不断完善的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刘伟荣,WANG Jun-lin,杨丹.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医学综述,2008(16).
其他文献
三维造型软件(以Pro/E为例)由于其采用了参数化造型和单一数据库技术,因此为注塑模具的集成制造提供了良好的概念设计、基础设计、详细设计平台。依据Pro/E软件的功能特点,以
针对目前市政管道疏通方式不理想的情况,设计一种自导航式市政管道疏通器,节省人力,降低管道疏通成本,提高管道疏通效率。自导航式市政管道疏通器主要采用3条传动链,分别带动
近日,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正式发布了我国已完成的传感器网首批6项标准征求意见稿。两年来,该工作组先后召开了8次全体会议,完成了6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2项电子行标草案
前言奥地利位于跨欧洲交通运输线的地理十字路口。由于其多山的地形留给道路网络的空间狭小,因此如何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十分重要。这一直以来为推动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并促使
为了推广一体化解决方案在煤制乙二醇装置上的应用,提高国产自控系统的竞争力,降低国内同类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利时HOLLi AS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了覆盖用户工厂全部需求的
结合实际产品研发项目,从前期设计策略、概念分析和人机工程学合理应用出发,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可发电的健身弹簧椅,其产生的电能可供播放音乐使用。该弹簧椅主要由小型减速发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虽然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一些挑战,表现为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专业教材更新速度缓慢、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为此,建议加
【摘要】402型变音扬琴是目前在中国普及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扬琴,它是在中国传统扬琴的基础上,经历了多次改革发展而来的。402扬琴的音位排列结合了中国传统扬琴与平均律扬琴的优点,它的音质纯净优美、清脆明亮,是中国扬琴改革的成功典范。  【关键词】传统扬琴;402扬琴;平均律扬琴;扬琴改革  【中图分类号】J632. 5 【文献标识码】A  402型变音扬琴(简称402扬琴)是目前中国扬琴中普及面最广、
由于国际机床市场营销策略发生变化,以高技术为先导、用高技术装配的低价格中档机床产品迅速占领中国机床市场.对中国国内机床企业提出严峻挑战。机床工具进口额增速远高于国内
锥形转鼓是离心卸料离心机的关键部件,其结构性能决定了离心机的分离性能。通过对某国产连续式离心分离机大直径锥形转鼓结构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转鼓及鼓壁开孔进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