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在因民信用社见到杨发波时,已经开车在盘山路上走了两个小时。
7月15日的东川县城烟雨蒙蒙,开车的杨师傅说,这场雨从头天晚上开始下,一直下到现在,从县城到因民信用社的山路遇到暴雨会有泥石流。上山的路确实不好走,路上一场小型泥石流阻断了往日的道路,我们不得不选择一条更为狭窄的土路,一路避开因雨落下的石块,缓慢地在盘山路上绕行180°的大弯。当我们终于到达因民镇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镇——几栋红砖的矮楼、一些废旧的木板房、铁皮房,满是坑洼的道路积着黄褐色的泥水……这里仿佛与外面的繁华世界隔绝开来,只有两旁青山守护着一片宁静。
因民信用社就在一栋两层的小楼里,外面贴着的白色瓷砖已然发黄,一道陈旧的铁门门头上挂着醒目的“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标识,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这里唯一的一家金融机构。
停车、下车,尽管是酷暑的7月,但这里3000多米的海拔和阴雨,让室外的气温降到了12℃,出门要穿上外衣御寒。
“冬天,这里气温多在零度以下,要烤火取暖。水管经常冻裂或管内藏冰无水可用,我们会用稻草把水管包裹起来防止结冰。”说起因民的恶劣环境,杨发波已然习惯,“洗脸的水、洗菜的水在这里都特别珍贵,用完舍不得直接倒掉,要留着洗拖把、冲厕所。洗澡也不是问题,虽然热水器坏了,但烧一桶水、打两遍香皂就能洗得干净。”
1985年出生的杨发波,2009年8月来到因民信用社,一待就是5年。“为什么不离开,去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工作?”杨发波曾经有机会离开因民,但他最终选择了留下,当时很多人都十分不理解这个决定。“我就想在这个地方多锻炼锻炼。”长着一张娃娃脸的他回答得有些腼腆,但话语中却透露着坚定——他始终坚信恶劣的环境更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因民信用社是因民镇和舍块乡唯一的一家金融机构,周边十来个村子、7200户村民的存取款和其他业务都集中在这,最远的炉灯村距离因民开车要3个小时。社里除了主任陈云东和副主任杨发波外还有7名职工,清一色的男性,最年轻的今年才24岁,最年长的51岁,平日里,9个人维持着基社的正常运转。为了方便村民,2010年12月,农信社在舍块乡设立了流动服务站,每月9日—12日营业,9个人轮流到服务点办理业务,此外,农信社在周边村里也设立了惠农支付点,可以为村民办理简单的小额取款、缴费等业务。
恶劣的自然环境是这里最大的标签,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养儿不用教,因民落雪走一遭”,形容的就是因民镇和落雪镇两个地方条件的艰苦。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农信社的服务依旧能惠及村民百姓,而能坚持在这里工作的信合员工,更是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信念。
“一个社、9个人,大家吃住都在一起,除了同甘共苦的工作感情外,生活中互相照顾、互相体谅还让我们多了一份家的温暖。”也许在这9个人心中,都曾有“跨过山和大海”的豪迈理想,但为了让百姓能享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他们都选择了枯燥和清苦,没有人抱怨,他们用最乐观的态度寻找到了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在这5年里,我始终保持着一份热情,竭尽所能为客户提供帮助。每当看到那些皱巴巴的手,冻得通红的脸,深陷的眼睛,佝偻的身体,我都会心怀一份敬畏之情,他们的一声感谢、一个笑容、一个感激的眼神,都能让一天的繁忙和劳累烟消云散。”在一个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夜里,杨发波领会了这份坚守的内涵,也是支撑他一直留在这里的动力。离开时,我们留下了一张因民信用社全体员工的合影,原本阴霾的天空也开始放晴,阳光穿过云层照耀着小镇,一如农信社的服务温暖着人心,这么多年来,正是他们这样的一代代信合人前赴后继,一个个日夜的无私奉献,才为这一方百姓撑起这片晴朗的天空。
在农信社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大学毕业朝气蓬勃,在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用自己的坚韧和信念谱写出信合人的热血青春。
生于1990年的付学非是农信社年轻一代里的佼佼者,2012年从云南财经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农信社工作,成为寻甸县倘甸信用社的一名员工。进入农信社工作,是付学非家人和她自己的愿望:“家那边只有农信社一家银行,大家对农信社的口碑很好,能进去觉得很幸运。”带着愿望实现后的满足,付学非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一开始我做的是现金柜员,业务比较单一,但却是非常繁忙,一个人一天基本要办300笔业务。”她说道,倘甸信用社位于乡镇,客流量大、客户需求多样化,业务品种多,现金柜员压力比较大,“我们代发低保、养老保险,虽然只是几十块钱,但很多老人都十分在意,我们要帮他们快速的办好,他们有不懂的地方,也需要我们耐心的指导。”
女孩子的耐心和细心让她在业务中逐渐熟练起来,这时,付学非希望能学习更多的东西。“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学习银行的各项基本制度、操作规程和新业务。”除了看书,学习理论知识外,她还经常走出营业室,去到村镇上到各家各户“串门子”,推销农信社的业务、宣传金融知识,这一点不仅让她对农信社的业务有了更多了解,也让她赢得了客户的肯定。
勤奋的态度让付学非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单位的推荐下,她连续几年参加了农信社多项业务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如今才工作两年,她的简历上却有多个荣誉:昆明市2012—2013年度农村信用社系统市级青年岗位能手,寻甸县2012—2013年度农村信用社系统县级青年岗位能手,2013年8月荣获寻甸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第五届业务技能比赛翻打百张传票项目第一名,2013年9月荣获昆明市农村信用社第七届职工业务技能比赛翻打百张传票项目第三名……
荣誉离不开努力,在参加比赛期间,付学非每天下班后都要花时间练习,“有时候是半小时,有时候是1个多小时,前前后后练了几个月。”她说。
今年3月,付学非离开一线柜台,调至寻甸县农信社办公室工作。面对全新的岗位,小姑娘显得有些生疏:“也许我新来,很多事情都做的不顺手,而且办公室的工作比以前要复杂很多,需要考虑的事也很多,我经常要向其他老师请教。”
不过,对于才24岁的付学非来说,一切困难都能在勤奋中化解,一步一步踏实努力,成功也就越来越近。她现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也有了明确的规划:“我还要多学点其他东西,主要是信贷方面的知识,现在我已经开始了解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后有机会要申请到基社上边学边做。”
杨发波、付学非,还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年轻人,以他们为代表的农信社新一代员工正在茁壮成长,坚守、踏实、奉献……老一辈信合人的光荣传统在他们身上继承,创新、拼搏、努力……他们身上带着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精神,终有一天,他们会成为农信社新的骨干与核心,未来信合事业更大的辉煌也将由他们去创造!
7月15日的东川县城烟雨蒙蒙,开车的杨师傅说,这场雨从头天晚上开始下,一直下到现在,从县城到因民信用社的山路遇到暴雨会有泥石流。上山的路确实不好走,路上一场小型泥石流阻断了往日的道路,我们不得不选择一条更为狭窄的土路,一路避开因雨落下的石块,缓慢地在盘山路上绕行180°的大弯。当我们终于到达因民镇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镇——几栋红砖的矮楼、一些废旧的木板房、铁皮房,满是坑洼的道路积着黄褐色的泥水……这里仿佛与外面的繁华世界隔绝开来,只有两旁青山守护着一片宁静。
因民信用社就在一栋两层的小楼里,外面贴着的白色瓷砖已然发黄,一道陈旧的铁门门头上挂着醒目的“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标识,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这里唯一的一家金融机构。
停车、下车,尽管是酷暑的7月,但这里3000多米的海拔和阴雨,让室外的气温降到了12℃,出门要穿上外衣御寒。
“冬天,这里气温多在零度以下,要烤火取暖。水管经常冻裂或管内藏冰无水可用,我们会用稻草把水管包裹起来防止结冰。”说起因民的恶劣环境,杨发波已然习惯,“洗脸的水、洗菜的水在这里都特别珍贵,用完舍不得直接倒掉,要留着洗拖把、冲厕所。洗澡也不是问题,虽然热水器坏了,但烧一桶水、打两遍香皂就能洗得干净。”
1985年出生的杨发波,2009年8月来到因民信用社,一待就是5年。“为什么不离开,去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工作?”杨发波曾经有机会离开因民,但他最终选择了留下,当时很多人都十分不理解这个决定。“我就想在这个地方多锻炼锻炼。”长着一张娃娃脸的他回答得有些腼腆,但话语中却透露着坚定——他始终坚信恶劣的环境更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因民信用社是因民镇和舍块乡唯一的一家金融机构,周边十来个村子、7200户村民的存取款和其他业务都集中在这,最远的炉灯村距离因民开车要3个小时。社里除了主任陈云东和副主任杨发波外还有7名职工,清一色的男性,最年轻的今年才24岁,最年长的51岁,平日里,9个人维持着基社的正常运转。为了方便村民,2010年12月,农信社在舍块乡设立了流动服务站,每月9日—12日营业,9个人轮流到服务点办理业务,此外,农信社在周边村里也设立了惠农支付点,可以为村民办理简单的小额取款、缴费等业务。
恶劣的自然环境是这里最大的标签,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养儿不用教,因民落雪走一遭”,形容的就是因民镇和落雪镇两个地方条件的艰苦。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农信社的服务依旧能惠及村民百姓,而能坚持在这里工作的信合员工,更是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信念。
“一个社、9个人,大家吃住都在一起,除了同甘共苦的工作感情外,生活中互相照顾、互相体谅还让我们多了一份家的温暖。”也许在这9个人心中,都曾有“跨过山和大海”的豪迈理想,但为了让百姓能享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他们都选择了枯燥和清苦,没有人抱怨,他们用最乐观的态度寻找到了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在这5年里,我始终保持着一份热情,竭尽所能为客户提供帮助。每当看到那些皱巴巴的手,冻得通红的脸,深陷的眼睛,佝偻的身体,我都会心怀一份敬畏之情,他们的一声感谢、一个笑容、一个感激的眼神,都能让一天的繁忙和劳累烟消云散。”在一个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夜里,杨发波领会了这份坚守的内涵,也是支撑他一直留在这里的动力。离开时,我们留下了一张因民信用社全体员工的合影,原本阴霾的天空也开始放晴,阳光穿过云层照耀着小镇,一如农信社的服务温暖着人心,这么多年来,正是他们这样的一代代信合人前赴后继,一个个日夜的无私奉献,才为这一方百姓撑起这片晴朗的天空。
在农信社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大学毕业朝气蓬勃,在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用自己的坚韧和信念谱写出信合人的热血青春。
生于1990年的付学非是农信社年轻一代里的佼佼者,2012年从云南财经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农信社工作,成为寻甸县倘甸信用社的一名员工。进入农信社工作,是付学非家人和她自己的愿望:“家那边只有农信社一家银行,大家对农信社的口碑很好,能进去觉得很幸运。”带着愿望实现后的满足,付学非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一开始我做的是现金柜员,业务比较单一,但却是非常繁忙,一个人一天基本要办300笔业务。”她说道,倘甸信用社位于乡镇,客流量大、客户需求多样化,业务品种多,现金柜员压力比较大,“我们代发低保、养老保险,虽然只是几十块钱,但很多老人都十分在意,我们要帮他们快速的办好,他们有不懂的地方,也需要我们耐心的指导。”
女孩子的耐心和细心让她在业务中逐渐熟练起来,这时,付学非希望能学习更多的东西。“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学习银行的各项基本制度、操作规程和新业务。”除了看书,学习理论知识外,她还经常走出营业室,去到村镇上到各家各户“串门子”,推销农信社的业务、宣传金融知识,这一点不仅让她对农信社的业务有了更多了解,也让她赢得了客户的肯定。
勤奋的态度让付学非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单位的推荐下,她连续几年参加了农信社多项业务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如今才工作两年,她的简历上却有多个荣誉:昆明市2012—2013年度农村信用社系统市级青年岗位能手,寻甸县2012—2013年度农村信用社系统县级青年岗位能手,2013年8月荣获寻甸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第五届业务技能比赛翻打百张传票项目第一名,2013年9月荣获昆明市农村信用社第七届职工业务技能比赛翻打百张传票项目第三名……
荣誉离不开努力,在参加比赛期间,付学非每天下班后都要花时间练习,“有时候是半小时,有时候是1个多小时,前前后后练了几个月。”她说。
今年3月,付学非离开一线柜台,调至寻甸县农信社办公室工作。面对全新的岗位,小姑娘显得有些生疏:“也许我新来,很多事情都做的不顺手,而且办公室的工作比以前要复杂很多,需要考虑的事也很多,我经常要向其他老师请教。”
不过,对于才24岁的付学非来说,一切困难都能在勤奋中化解,一步一步踏实努力,成功也就越来越近。她现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也有了明确的规划:“我还要多学点其他东西,主要是信贷方面的知识,现在我已经开始了解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后有机会要申请到基社上边学边做。”
杨发波、付学非,还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年轻人,以他们为代表的农信社新一代员工正在茁壮成长,坚守、踏实、奉献……老一辈信合人的光荣传统在他们身上继承,创新、拼搏、努力……他们身上带着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精神,终有一天,他们会成为农信社新的骨干与核心,未来信合事业更大的辉煌也将由他们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