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出真知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feng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隆冬午后的暖阳,透过细密的格栅投射在如禅房般质朴的空间里。我们正在素元在北京草场地的体验店内,作为这个家具品牌首个实体空间迁址后的新园地,与2017年在北京坊开业的新店相比,这里远离市中心,不见闹市与汹涌人潮,为素元整个团队开辟了静心工作的场地。素元创立于2011年,源自创始人武巍对手工和木头的执着,不以逐利为本、更关注作品本身。尽管它沿袭了传统技艺中的榫结构,但是武巍真正关注的是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在手作过程中建立器物与人之间的情感,完全不能套用时下流行的“新中式”标签。他不计时间成本地打磨每个棱角直至圆润,连设计稿亦不急于下定论,而是搁浅一段时间后再回看最初的想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尽管家具行业本身就非高速产业,素元依旧比同行更“不紧不慢”一些,当其他品牌不断推陈出新时,武巍却将所有产品精减了一半。
  在草场地店的入口,一扇可旋转大门在完全闭合时可变为投影幕布,左侧是“元工坊”,5座木工操作台、工具及分门别类的木作安然落脚于其中。这家木工坊吸引了包括演员高圆圆在内的各行从业者,课程设置亦十足科学,提供专业的木工教学或满足爱好者循序渐进地参与学习。设立元工坊也与武巍从工业设计师向手作者过渡的心路历程紧密相关,在设计了多年电子产品之后,武巍愈加强烈地感受到商品和使用者之间的疏离,“我们对一件商品的由来一无所知,哪怕只是个杯子。手工劳作和器物之间几乎丧失了关联,人和物之间的情感也无从谈起,很容易得到一件商品,也很容易丟弃它。而若自己亲手创造,会让人们真正学会珍重器物”。这正是武巍设立元工坊的目的所在,他还增设亲子木工课,从“为孩子而设计”发展到“和孩子一起设计”。二层则是家具展示空间,用8000根竹条打造的格栅划分出不同的生活场景。在这里,武巍会定期举办艺术活动和茶会,让生活在手工技艺和艺术的滋养中慢下来。可以说,作为中国原创家具品牌的一员,素元正以自己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看待一器一物的视角,用传授手作令人意识到物品的来之不易,用自发的使用方式丰富人与物的关系。









  本頁1.素元品牌创始人兼设计师武巍,曾从事工业设计多年,如今素元也从事一些设计服务,但精减数量、保持平衡。2.正门入口处的楼梯面对着可旋转作投影的大门,楼梯亦是座位。3.素元制作家具的众多环节 多以手工完成,少见无用的装饰,而是反复 打磨棱角以追求质地的极致。4.元工坊定期 举办木工课程,每期招收的学员定于5人以内,以保证更精准、深入的教学。
其他文献
服装设计师Birgitte Raben Olrik的生活,一年中可谓没有寒冬:每年在家乡哥本哈根度过春夏,到了下半年天气转凉时,就飞向印度尼西亚耀眼的海岛——巴厘岛,继续浸淫在充裕的目光下工作与生活。因为情迷亚洲文化,Birgitte多年来频繁地前往亚洲旅行,最终下定决心与丈夫、电影布景师Peter Grand在这里构筑起二人的家,让亚洲真正变成第二故乡。也是因此,这个藏在度假胜地的家并非仅作度假
期刊
拜访企业家Thomas Erlacher的经历就像回到了童年的时光。只要走进他的小马厩,就可以看出他对动物深深的爱。那里有一小群温顺的牛、驴、鸡、绵羊和山羊,它们友爱的样子令周遭的一切都看起来犹如童话故事一般美好。  Thomas本人经营着自己家族已有百年历史的细木工艺家具生意。2007年,他买下了这座最早可以追溯至16世纪的Felder Hof农庄。它地处意大利北部南蒂罗尔地区的小村庄维兰德罗(
期刊
p118《摩登田野》
期刊
外滩总是如此迷人,因此当这家享誉多年的中餐厅以新面孔再次面世时,立即引起不少人的关注。邀请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Neri&Hu操刀为其换上新装,一改过去浓重华丽的风格,设计师转而保留住外滩三号这幢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 同时改以柔美的装饰手法予以呈现,回应老上海原有的精致迷人,也企图重现十里洋场的无限魅力。走进三号黄浦会,青砖墙面引我们步入前厅,朱红色背景的窗欞外是外滩建筑的历史风貌,顿时让人感觉像是
期刊
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  中国人的行住坐卧不能  一日无诗。诗意是我们历史  尘烟中萦绕的温柔,  也是我们每一位心中的  源头活水。正因为有诗意的  流淌,生活和生命才有了  律动与生机,我们也  才得以看到那或许缥缈却  也美妙的精神故乡与情感月光。  我们与10位各领域代表人物  聊起这个主题,一起慢慢  挖掘各自心中的诗意代表,  不论是白先勇钟爱的宋词  和宋瓷,还是隈研吾追崇的  李
期刊
對页由Neri&Hu操刀改造,一改过去华丽厚重的室内风格,保留了外滩三号所在的历史建筑构造,结合上海里弄,及市井生活,打造柔美、有韵昧的新装。
期刊
标志着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二十四节气曾深切影响着古人耕种乃至精神文化等方面,到了今天,节气成为节日,当天必吃的餐食亦“弱化”为庆祝节气的仪式与习俗。但是在这家于2017年冬至之后悄然开幕的“三里六七”餐厅,只循节气而做,供应时令菜——一年24个节气,24份专属各个节气的菜单,让每种食材真正合时宜地呈现在精心烹制的菜肴中。餐厅食材多是当天从贵州运至的,如自由放养于贵州深山里的柯乐猪、散养土鸡或土黄牛
期刊
艺术家袁佐的工作室位于温榆河畔的金盏乡,十多年前,他从美国到北京,受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便开启了工作室、学校、家的三点式生活:在工作室里创作,从绘画中找寻自我;在大学传道授业,引领有艺术理想的年轻人。“我很喜欢这儿的环境,别看它喧嚣、混乱,却是当下现实的写照。”他站在工作室门口迎接我们时笑着说。  不久之前,他结束了三点式生活,将家也搬到工作室,让生活与创作无缝连接。他十分享受住在这里的时光,每
期刊
如果说早年的云南菜餐厅多以傣族民风定格餐厅风貌,半山腰餐厅内简明、现代的色块墙面与家具几乎与大众对云南的印象大相径庭。这番结果其实源自其创始人张本盛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圭打地方菜系的餐厅如何在北京这个五湖四海杂烩之地保留持续的生命力?最终他意识到,答案在于人们向往与热爱云南的原因——因其温润适宜的气候、成片的原始自然风貌,人的闲适与不争构成了一番浓郁肆意的底色,充满自由、安全感与幸福感。因此,最终
期刊
“你看,鸭妈妈又带着小鸭子在横渡呢”,于是,男人和女人都停下手来,依偎到落地玻璃长窗前,饶有兴味地望着窗外——4只初春出生、羽毛渐丰的小野鸭正在湖面上撒欢……如今,在西子湖畔的“浮云堂”里欣赏这番景象的早已不是旧主人、画《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而是将其改建为茶书院的支炳胜和Vicky夫妇。“常言道: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夜西湖,夜西湖不如雪西湖。西湖每一日有每一日的美,每次看到灰鹭从天边飞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