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小说《孔乙己》《变色龙》《范进中举》等篇目为例,通过抓住多篇小说中同一把打开文本的“钥匙”,设置议题,组织文本,设计三个教学活动来组织群文阅读。笔者将这种策略归纳为“1 3”式,“1”指同一把解读文本的“钥匙”,“3”指三个课堂活动。以寻找文本“钥匙”——深挖这把“钥匙”的多元性——以这把“钥匙”为线索设计教学活动为思路,设计小说群文阅读课,为小说群文教学提供可操作性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1 3”式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选文共19篇,占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篇目的14%,其中九年级小说有11篇,比重最大。且教材的每册书中都安排小说类的长篇名著阅读推荐,小说阅读推荐比例占所有文体阅读推荐篇目的63%。可见,小说阅读教学分量之重。由单篇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群文阅读,以其多文本共同阅读、围绕议题建构、开放性等特点,丰富了小说阅读教学的形式,为小说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小说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思路,整合勾连,优化文本组织,由浅入深地展开小说阅读教学实属必要。
“1 3”式教学设计,是在小说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来的一种策略。教师在小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借助群文共有的一把打开文本的“钥匙”来设置议题,作为线索组织文本,贯穿三个由浅入深的课堂活动,成为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可供借鉴的设计思路。
一、“1 3”式
1.“1”指同一把打开文本的“钥匙”,是群文阅读的切入点。这把“钥匙”可以是具体一物,如九年级教材中的《孔乙己》《范进中举》和《变色龙》都有一件标志主人公身份的衣服,孔乙己和范进都有作为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奥楚蔑洛夫则穿脱几次作为统治者走狗身份的“军大衣”,围绕“穿着”这一把“钥匙”能将这三篇文章进行整合,形成群文阅读。再如《孔乙己》《范进中举》和《变色龙》中的“手”也可成为打通这几篇文本壁垒的一把“钥匙”,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用手走路,范进发疯后双手是泥,赫留金举着被狗咬伤的手指,“手”出现在情节高潮部分,是人物命运跌宕的标志。《孔乙己》《范进中举》和《智取生辰纲》中都出现了“酒”,酒是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催化剂,酒是范进落魄时的安慰和显达时的荣耀,酒是智取生辰纲中巧施计谋的关键。这把“钥匙”可以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动词,如《孔乙己》《变色龙》《范进中举》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中都有多人的“笑”,抓住“笑”这把“钥匙”可以分析这几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挖掘“笑”的深意,探究主题。再如《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经历暴风雨后的哭,可以围绕“哭”拓展课外成长类小说,组成群文阅读,探究成长。这把“钥匙”还可以是某种身份的次要人物,如《孔乙己》中的众酒客、《變色龙》中的人群、《范进中举》中的邻居,探究“看客”在小说中的作用。这把“钥匙”也可以是一种写法,如《孔乙己》《故乡》《范进中举》三篇小说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深刻揭示了社会主题。再如《孤独之旅》《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环境描写也能打通三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这把“钥匙”也可以是三篇文本的标题,“孔乙己”是别人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孔乙己取的名字,他真正的名字是什么谁都不在乎。好歹孔乙己是一读书人,何以名字都没有,作者是否故意为之?“范进中举”,范进这一名字与科举是否有关联?“变色龙”与奥楚蔑洛夫有何关系?这些问题有探究的价值,从标题切入,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深沉寄寓、挖掘小说主题就更有了抓手。抓住三篇文章的标题进行群文探究,就会发现各有深意,同中有异。这把“钥匙”还可以是作者,如围绕鲁迅小说《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确定议题“鲁迅小说中成为代名词的典型人物”进行群文阅读。小说中有太多可以切入的点,抓住了这个多元的“1”,便能打通多篇文本来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2.“3”指三个主要课堂活动环节。一般来说,新授课的课堂活动不宜太少,少了课堂容量不够,也不宜太多,多了则难以完成,一般三个活动环节较为合适。如根据单元目标和单篇目标,以及文本的核心价值,围绕“笑”来设计《孔乙己》《变色龙》《范进中举》群文阅读课的三个活动:活动一,笑中见世人;活动二,笑中解深意;活动三,笑中见经典。活动一围绕“笑”通过图表梳理三篇文章的情节、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活动二通过“笑”分析背后的因素,挖掘“笑”的深意,洞悉人性,同中存异;活动三通过“笑”来赏析三篇小说的经典性,同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再如围绕“酒”来设计《孔乙己》《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群文阅读的三个活动:活动一:酒中的故事,梳理小说情节;活动二:酒中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活动三:酒里设乾坤,探究小说中“酒”的作用。虽然切入点是“酒”,活动的目标直指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通过探究“酒”的作用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巧妙达成小说教学的目的。三个活动简洁却不简单,三个主问题环环相扣,同时逐层递进,由浅入深。
二、设计思路
以“一笑知人心,众笑见世情——《孔乙己》《变色龙》《范进中举》群文阅读”为例,谈谈“1 3”教学设计思路中的三个关键点。
1.抓住“1”,打通壁垒定议题。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议题需要抓住这几篇文章的核心价值,既能发现个性之处,又能挖掘共性之处。往往群文阅读教学难就难在议题的确定,正如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角度’这东西,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必须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笔者在“山重水复”之后,有了“柳暗花明”的顿悟,发现这三篇小说里都有写“笑”的句子,且这“笑”的背后可以挖掘出文本有价值的内容,便确定议题为“一笑知人心,众笑见世情”,对三篇文本进行集体建构。有了这一议题,之后三个教学活动就能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能从文本中发现共性的“1”这把“钥匙”,便找到了破译文本的突破口,从而确定议题。换言之,找到一把把“钥匙”,就是确定一个个不同议题的关键所在。 2.抓住“1”,一线串珠设活动。王君老师说:“一堂课是否是好课,除了教学内容,也要看它的教学形式是否眉清目秀,能否让听者在听后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小说群文阅读,头绪繁杂,在设计时必须要聚焦“一线”,这样层次才能分明,学生们才能沿着线路拾级而上,渐入佳境。要打通单篇课文阅读与群文阅读的通道,建构两者之间积极的关系,首先应找到串起多篇文章的线。抓住“笑”能起到一线串珠的作用,笑中见世人,笑中解深意,笑中见经典,各有侧重,彼此关联,层层递进。
活动一“笑中见世人”。由学生完成以下图表。
通过图表,达到梳理人物与人物关系的目的,同时也找出所有与“笑”相关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二“笑中解深意”。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带着学生品读三篇文章的片段,在朗读和分析中挖掘“笑”背后的深意。先是出示问题“品读三篇小说中含‘笑’的文段(文句),洞察‘笑’所含的深意”。由学生来品析。第一组节选的文段,通过品读“笑”,引导学生分析出三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范进、奥楚蔑洛夫的内心——笑中见矛盾与挣扎。第二组节选的文段,通过品读“笑”,引导学生分析出三篇小说中“看客”的悲哀——笑中见残忍与凄凉。第三组节选的文段,是选用文中的“矛盾点”,通过品读“笑”,不难发现:《孔乙己》中,众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和丁举人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范进中举》中女婿还是那个女婿,丈人却判若二人;《变色龙》中狗还是那条狗,奥楚蔑洛夫却阴晴不定。发现三位作者都通过笑揭示了人性的假丑恶。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三篇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笑中见批判与鞭挞。
品读后顺势让学生概括出小说被笑者和笑人者的共同点,挖掘人物的共性。如下表所示。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笑”别有深意:或透露了无限的悲凉和辛酸,或表现了人物的得意忘形和癫狂,或揭露了人性的虚伪和自私。分析得出:我们看到了笑人者和被笑者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通过“笑”,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内心世界的冷暖,更是触摸到主人公所生活的社会炎凉。看到作者批判的不仅仅是这些人,更是一个社会,从而揭示出小说的主题。让学生学会关注文本中像“笑”一样的文本“符号”。
再由学生用一字概括“笑”的作用,“一笑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1 3”式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选文共19篇,占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篇目的14%,其中九年级小说有11篇,比重最大。且教材的每册书中都安排小说类的长篇名著阅读推荐,小说阅读推荐比例占所有文体阅读推荐篇目的63%。可见,小说阅读教学分量之重。由单篇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群文阅读,以其多文本共同阅读、围绕议题建构、开放性等特点,丰富了小说阅读教学的形式,为小说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小说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思路,整合勾连,优化文本组织,由浅入深地展开小说阅读教学实属必要。
“1 3”式教学设计,是在小说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来的一种策略。教师在小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借助群文共有的一把打开文本的“钥匙”来设置议题,作为线索组织文本,贯穿三个由浅入深的课堂活动,成为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可供借鉴的设计思路。
一、“1 3”式
1.“1”指同一把打开文本的“钥匙”,是群文阅读的切入点。这把“钥匙”可以是具体一物,如九年级教材中的《孔乙己》《范进中举》和《变色龙》都有一件标志主人公身份的衣服,孔乙己和范进都有作为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奥楚蔑洛夫则穿脱几次作为统治者走狗身份的“军大衣”,围绕“穿着”这一把“钥匙”能将这三篇文章进行整合,形成群文阅读。再如《孔乙己》《范进中举》和《变色龙》中的“手”也可成为打通这几篇文本壁垒的一把“钥匙”,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用手走路,范进发疯后双手是泥,赫留金举着被狗咬伤的手指,“手”出现在情节高潮部分,是人物命运跌宕的标志。《孔乙己》《范进中举》和《智取生辰纲》中都出现了“酒”,酒是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催化剂,酒是范进落魄时的安慰和显达时的荣耀,酒是智取生辰纲中巧施计谋的关键。这把“钥匙”可以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动词,如《孔乙己》《变色龙》《范进中举》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中都有多人的“笑”,抓住“笑”这把“钥匙”可以分析这几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挖掘“笑”的深意,探究主题。再如《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经历暴风雨后的哭,可以围绕“哭”拓展课外成长类小说,组成群文阅读,探究成长。这把“钥匙”还可以是某种身份的次要人物,如《孔乙己》中的众酒客、《變色龙》中的人群、《范进中举》中的邻居,探究“看客”在小说中的作用。这把“钥匙”也可以是一种写法,如《孔乙己》《故乡》《范进中举》三篇小说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深刻揭示了社会主题。再如《孤独之旅》《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环境描写也能打通三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这把“钥匙”也可以是三篇文本的标题,“孔乙己”是别人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孔乙己取的名字,他真正的名字是什么谁都不在乎。好歹孔乙己是一读书人,何以名字都没有,作者是否故意为之?“范进中举”,范进这一名字与科举是否有关联?“变色龙”与奥楚蔑洛夫有何关系?这些问题有探究的价值,从标题切入,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深沉寄寓、挖掘小说主题就更有了抓手。抓住三篇文章的标题进行群文探究,就会发现各有深意,同中有异。这把“钥匙”还可以是作者,如围绕鲁迅小说《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确定议题“鲁迅小说中成为代名词的典型人物”进行群文阅读。小说中有太多可以切入的点,抓住了这个多元的“1”,便能打通多篇文本来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2.“3”指三个主要课堂活动环节。一般来说,新授课的课堂活动不宜太少,少了课堂容量不够,也不宜太多,多了则难以完成,一般三个活动环节较为合适。如根据单元目标和单篇目标,以及文本的核心价值,围绕“笑”来设计《孔乙己》《变色龙》《范进中举》群文阅读课的三个活动:活动一,笑中见世人;活动二,笑中解深意;活动三,笑中见经典。活动一围绕“笑”通过图表梳理三篇文章的情节、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活动二通过“笑”分析背后的因素,挖掘“笑”的深意,洞悉人性,同中存异;活动三通过“笑”来赏析三篇小说的经典性,同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再如围绕“酒”来设计《孔乙己》《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群文阅读的三个活动:活动一:酒中的故事,梳理小说情节;活动二:酒中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活动三:酒里设乾坤,探究小说中“酒”的作用。虽然切入点是“酒”,活动的目标直指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通过探究“酒”的作用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巧妙达成小说教学的目的。三个活动简洁却不简单,三个主问题环环相扣,同时逐层递进,由浅入深。
二、设计思路
以“一笑知人心,众笑见世情——《孔乙己》《变色龙》《范进中举》群文阅读”为例,谈谈“1 3”教学设计思路中的三个关键点。
1.抓住“1”,打通壁垒定议题。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议题需要抓住这几篇文章的核心价值,既能发现个性之处,又能挖掘共性之处。往往群文阅读教学难就难在议题的确定,正如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角度’这东西,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必须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笔者在“山重水复”之后,有了“柳暗花明”的顿悟,发现这三篇小说里都有写“笑”的句子,且这“笑”的背后可以挖掘出文本有价值的内容,便确定议题为“一笑知人心,众笑见世情”,对三篇文本进行集体建构。有了这一议题,之后三个教学活动就能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能从文本中发现共性的“1”这把“钥匙”,便找到了破译文本的突破口,从而确定议题。换言之,找到一把把“钥匙”,就是确定一个个不同议题的关键所在。 2.抓住“1”,一线串珠设活动。王君老师说:“一堂课是否是好课,除了教学内容,也要看它的教学形式是否眉清目秀,能否让听者在听后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小说群文阅读,头绪繁杂,在设计时必须要聚焦“一线”,这样层次才能分明,学生们才能沿着线路拾级而上,渐入佳境。要打通单篇课文阅读与群文阅读的通道,建构两者之间积极的关系,首先应找到串起多篇文章的线。抓住“笑”能起到一线串珠的作用,笑中见世人,笑中解深意,笑中见经典,各有侧重,彼此关联,层层递进。
活动一“笑中见世人”。由学生完成以下图表。
通过图表,达到梳理人物与人物关系的目的,同时也找出所有与“笑”相关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二“笑中解深意”。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带着学生品读三篇文章的片段,在朗读和分析中挖掘“笑”背后的深意。先是出示问题“品读三篇小说中含‘笑’的文段(文句),洞察‘笑’所含的深意”。由学生来品析。第一组节选的文段,通过品读“笑”,引导学生分析出三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范进、奥楚蔑洛夫的内心——笑中见矛盾与挣扎。第二组节选的文段,通过品读“笑”,引导学生分析出三篇小说中“看客”的悲哀——笑中见残忍与凄凉。第三组节选的文段,是选用文中的“矛盾点”,通过品读“笑”,不难发现:《孔乙己》中,众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和丁举人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范进中举》中女婿还是那个女婿,丈人却判若二人;《变色龙》中狗还是那条狗,奥楚蔑洛夫却阴晴不定。发现三位作者都通过笑揭示了人性的假丑恶。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三篇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笑中见批判与鞭挞。
品读后顺势让学生概括出小说被笑者和笑人者的共同点,挖掘人物的共性。如下表所示。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笑”别有深意:或透露了无限的悲凉和辛酸,或表现了人物的得意忘形和癫狂,或揭露了人性的虚伪和自私。分析得出:我们看到了笑人者和被笑者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通过“笑”,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内心世界的冷暖,更是触摸到主人公所生活的社会炎凉。看到作者批判的不仅仅是这些人,更是一个社会,从而揭示出小说的主题。让学生学会关注文本中像“笑”一样的文本“符号”。
再由学生用一字概括“笑”的作用,“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