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湖南宁乡马克思纪念讲演会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4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06周年。湖南宁乡甲种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组织了一次纪念讲演会。讲演会共有七位讲演人。会场旁边悬挂着一个牌子,将讲演内容、讲演人姓名、身份作了介绍:
  (一)马克思传略,讲者周凤阳,学生。
  (二)唯物史观,讲者姜星甫,学生。
  (三)剩余价值,讲者胡辉,学生。
  (四)阶级斗争,讲者杨家珍,学生。
  (五)劳农专政,讲者刘之康,学生。
  (六)为什么要讲马克思主义?讲者陈章甫,老师。
  (七)无治主义(即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讲者谢觉哉,老师。
  这次讲演会的讲演人,是本校的五位学生、两位老师,学生是主力军。讲演的内容相当丰富,有马克思生平事迹,也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还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即为什么要讲马克思主义。至于比较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有相当理论深度的学术性探讨。总之,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纪念活动,更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活动、宣传活动。
  讲演者做了充分的准备,“讲的大都能提纲挈领,娓娓动听,并且纯粹为学理研究,口角毫不流露火气语”。不仅本校师生,其他学校也有学生前来参加。讲演会从下午2点开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这次讲演会,气氛十分活跃。会后,谢觉哉以“飞飞”的笔名在1924年5月6日《湘报》上发表《宁乡甲种师范开马克思纪念讲演会》,报道了此次活动的盛况。
马克思

  主持这次纪念马克思诞辰讲演会的,是湖南宁乡甲种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会长、在会上讲剩余价值问题的胡辉。他是湖南宁乡人,在宁乡云山高等小学毕业后,回家种田,1923年考入宁乡甲种师范学校。受共产党员陈章甫、许抱凡及进步老师谢觉哉、梅冶成的影响,学习勤奋的胡辉思想活跃,被大家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这次讲演会后,他于同年冬到长沙参加全省学生代表大会,这期间由何叔衡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到宁乡后,他发展党员,成立党支部,担任了支部书记。1926年北伐军进入湖南宁乡,他担任县农会秘书,发动农民群众支援北伐,后调到省农会工作。1927年马日事变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土豪劣绅疯狂反攻倒算,胡辉被反动军警逮捕。1927年11月3日,他被惨杀于宁乡县城驿马坪。
  会上以“为什么要讲马克思主义”为题发表讲演的老师陈章甫,名陈昌,号章甫,早期中共党员。他是长沙人,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一些师范学校和中学从事教学,后来到湖南自修大学工作。他和毛泽东、李维汉、徐特立、谢觉哉、何叔衡、王凌波等均有交往,曾参加新民学会,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时又跨党担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委员。陈章甫是一位“既有学识,又有才能,谈锋甚健,更擅辩才”的老师,他的讲演,“手舞足蹈,声色俱厉,闻者无不动容,鼓掌叫好”。1930年陈章甫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正在工作的谢觉哉

  在会上讲演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问题的谢觉哉,1922年11月被学生自治会推举为自治会总指导员兼出版股指导员。从他所写的报道《宁乡甲种师范开马克思纪念讲演会》的内容看,他对学生们的演讲和同事陈章甫的演讲是赞赏的,对这次活动是肯定的。值得探究的是,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谢觉哉却对纪念马克思诞辰感兴趣,在讲演中进行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从谢觉哉1919年至1922年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过程。
  谢觉哉1921年1月1日参加了新民学会。学会同仁当时正热烈地讨论甚至争论着主义问题。谢觉哉的认识是“奉同一主义为宜”,但奉什么主义为宜?他并没有明确说出。谢觉哉当时关注着各国的社会思潮。1921年阅读《各国社会思潮》一书时,他从2月16日至3月2日阅完,3月8日阅《新青年》八卷五号,到9日还在继续阅读。无政府主义似乎是他较早注意到的“主義”。他在1921年3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蒲鲁东是无政府主义家,而当时政府欢迎之,用拆政治台的人来拥护政府,成效所以卓著”。参加新民学会后,谢觉哉和何叔衡、毛泽东关系非常密切,何、毛二人的想法也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
  1921年10月21日晚,谢觉哉在一师附小听从四川归来的邓中夏报告四川状况。邓中夏提到,要解决四川存在的愚昧、懒惰问题,“须用科学主义和社会主义”。10月22日,一师同学会欢送夏曦赴俄。毛泽东在会上说:“从前学校是没主义的,所标的主义又不正确,结果是盲撞瞎说,闹不出什么名堂。我们总要为有主义的进行”。谢觉哉很认真地把上述内容写在日记中,说明他也在思考之中。10月22日晚,谢觉哉在师范学校听邓中夏讲演《无政府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比较》。
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谢觉哉日记》

  到了1924年的这次马克思纪念讲演会,谢觉哉用了与邓中夏1921年讲演同样的题目。这说明,谢觉哉在接受各种新思潮的过程中,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正是在两者的比较中最后选择了自己的信仰。1925年下半年,谢觉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的这次马克思纪念讲演会,在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的经验成为湖南宁乡甲种师范学校进步师生的一种时尚,也使学校成为当时宁乡人民革命的重要活动中心,成了宁乡的一个革命摇篮。
  (责任编辑 黄艳)
其他文献
1932年11月27日,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演讲  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日记》中记载,1932年11月9日,鲁迅接到北平来电,云“母病速归”。11月11日晨,鲁迅乘火车赶赴北平,两天后即抵达。11月22日,鲁迅与台静农“同往北京大学第二院演讲四十分钟,次往辅仁大学演讲四十分钟。”日记中提到的北京大学第二院演讲的题目为《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当天鲁迅又至辅仁大学作《今春的两种感想》演讲
【摘要】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心育工作与“幸福教育”校本文化深度融合,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发展了“幸福三原色”基础心育框架和独具特色的“心育万花筒”,从课程到团队、从平台到文化,七色阳光共育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心灵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0-0022-04  【作者简介】曹文兵,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
最初知道朱穆之这个名字是在19年前,贵宾接待室里他的那幅遒劲有力的题词“中国命运 定于此村”,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听来得早的同事说,这是1991年10月17日时任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的朱穆之同志参观时给西柏坡的评价。如今,这幅题词与黄镇将军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已经成为西柏坡最具标志性的宣传语。  2006年,为了西柏坡新华社旧址复原事宜,我们赴京采访当年在西柏坡工作过的老同志。朱穆之时任新华
【关键词】高中生;挫折管理;积极心态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2-0063-02  【作者简介】赵中娟,甘肃省临夏州临夏中学(甘肃临夏,731100)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因家长保护过度和期望过高,很多高中生耐挫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有时甚至用非理性的方式来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通过自我经历分享、挫折情
【关键词】沙盘游戏;体验;表达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0-0015-04  【作者简介】谭柯佳,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羊尖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7)教师,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一、目标设计及活动准备  活动目标:通过沙盘的操作,把梦想的未来呈现在眼前,确立学生的梦想。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确立目标的重要性,
1927年10月13日,吴奇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吴家牌坊的一个书香门第。1944年,新四军抗大第九分校副校长冯定推荐其进入抗大五分校,从此吴奇走上了革命道路。一  吴奇在抗大五分校知识青年学员班学习期间,因日伪“扫荡”随分校辗转多地,生活十分艰辛,但既是学员又是校后勤处会计的吴奇却毫不在意。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吴奇随新四军第三师北上,任七旅十九团后勤处军需助理。两淮战役后,三师奉命进军东北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意为“先见之明”)为了给人类造福,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走火种送给人类,火使人成为万物之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和外国势力的入侵,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抗争,掀起了生生不息的救亡图存运动,马克思主义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逐步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翻译传播,它们就像火种,点燃了
黄海湿地  盐城市位于苏北平原东部、江苏沿海中部,东临黄海,是江苏省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滩涂资源。全市海岸线长582千米,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其中沿海滩涂长达444千米,在中国地级市中最长。全市滩涂面积近4553平方千米,占全省滩涂湿地总面积的70%,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滩涂湿地。  1982年3月,我由东台县县委书记调任盐城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分管农村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基本历程的论述,丰富了我们理解党史的新角度。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党的基本历程的理解,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二是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基本历程的论述,增加了几种理解党的基本历程的新角度:  “一个梦”,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
鲁迅和郭沫若都是新文化的风云人物。他们生前,也曾有过相交、相见的愿望,可惜却未谋一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郭沫若和鲁迅在文学上的主张和政治态度的不同,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8年初,为了推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造社的成员写文章向鲁迅发起了猛攻。论战中,鲁迅与郭沫若针锋相对。郭沫若的笔调刻薄,对鲁迅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到了1932年8月,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文章中,骂郭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