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过程,经常会有突发状况,这都是不可预测的,带有极强的偶然性。如何随机应变,妥帖处置意外状况,不仅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还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应急能力。教师如果能第一时间捕获课堂的生成点,将“意外”转化成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去探究和钻研,就会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惊喜连连。
[关键词]意外;惊喜;转化;处理;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59-02
课堂意外状况的突发,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理解或操作失误造成的。那么,如何对待学生犯错呢?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生成性的。作为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和打击学生,应挖掘错误中的有益成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呈现思路,更正错误,消除疑惑,正确建构知识。
一、随机应变,巧用“意外”开发潜能
[案例一]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A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塑料棒摆出数字55(每个学生有20根塑料棒),此时组员之间自觉寻求合作伙伴,摆出塑料棒阵形。忽然,一个学生气呼呼地站起来,打破了融洽的活动氛围:“老师,杜芳非常不配合,一直埋头玩自己的!”(杜芳听到自己被告状,非但不恼怒羞愧,还在偷笑)
师:杜芳,你有什么喜事,笑得合不拢嘴,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杜芳:老师,我自已就可以搞定,不需要合作者。
师:是吗?那让我们见识见识你的方法。
杜芳:我用1根魔法棒代表10,用1根塑料棒表示1,5根魔法棒和5根塑料棒合起来就是55。
师:这样摆,成吗?(学生面面相觑……)
师:杜芳的做法很独特,富有创意,用了假设法,真了不起!其他同学是否可以仿效她的做法,用两种颜色的塑料棒摆出86?
生:我用1根粉红色的塑料棒表示10,1根墨绿色的塑料棒表示1,8根粉紅色的塑料棒与6根墨绿色的塑料棒合起来就是86。
在这个环节中,杜芳的奇思妙想虽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但教师并没有加以抑制和贬斥,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露声色地点拨,使课堂教学步步深化。教学中,正是由于教师及时把握住了这一良机,才掀起了课堂生成的高潮,才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潜质得以充分发挥。
二、灵活处理,让“意外”激活课堂的生机
[案例二]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B老师放大主题图界面一一精制的5张脸谱图(每张图上有5张脸谱),打算用这些脸谱作为素材,诱导学生学会5的乘法句口诀。课上,当教师点击画面弹跳出第一张图,宣读这节课的主题时,学生中冒出一个声音:“这个我知道了!”接着有人附和道:“我也弄懂了!”
师:你们真是神童!谁来背默一遍。
生(异口同声):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部分同学背熟了,少部分同学还很生疏,怎么办呢?
生:这还不好办,我们教他们。
师: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值得嘉奖!但充当小老师的同学不能直接代言代劳,告诉对方答案,否则就是犯规。现在请琢磨琢磨,怎样帮忙才不会犯规。
(大部分学生开始骄傲神气地当起了小老师。通过几分钟短暂的交流,学生不但归纳出五句口诀,而且形式各异,各有特色……)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行使自主权,各展所长,各显神通,来感悟数学思想的生成、认知冲突的调和、数学定律的内核,进而体验数学的原汁原味。上述教学中,面对学生“我知道了!”“我也弄懂了”的意外,教师没有死板地沿着预设轨迹发展,而是灵机一动、灵活处理,让学生当小老师,巧妙地化“险”为“夷”,化“敌”为“友”,彰显了教学智慧。
三、真心倾听,让精彩在“意外”中呈现
[案例三]教学“认识角”时,教师在学生了解了几何角的特征后,出示两个钟面:
师:这两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存在一个夹角,哪个钟面的夹角大一些呢?
生:我觉得右边钟面的两指针的夹角大一些。师:你能说说判断的依据吗?
生:我是观察格子数得出来的,左边钟面两指针的开口包含了3大格,而右边钟面两指针的开口却包含3格多。故右边钟面的角大些。
生:我赞同他的意见。因为右边钟面的夹角像孩子哭起来时的大嘴巴,所以右边钟面的夹角大一些。
师:你们的想法很前卫!假如老师将表盘和刻线都铲除,你们还能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吗?(课件消隐钟面,只留下两个角)
生:可剪切下两个角,叠放起来比较。
师:这两个角都在显示屏上,怎么下手?
生4:用两根细长的木条,先复制出第一个角,再如法炮制,复制出第二个角,只要比较出复制角的大小,就能比较出原角的大小了。(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这种方法)
(教师充分赞扬了这位学生后,刚想继续上课,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可用直尺测量出角度,再比较大小,先用直
师(立马打断他,很不耐烦):你是想用直尺来测量角度。肯动脑筋是好事,但是这里直尺派不上用场,你先坐下。
(教师接着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这位被泼冷水的学生心情很沮丧。课后,笔者分别约谈了教师和生5。)
生g:我的本意是想用直尺测量出两根指针尖之间的距离,两根指针尖之间距离越大,角度越大。(这做法多么富有创意,多么新奇呀!可惜被无情按压下去了!)
师:备课时我只预设了量角器测量法,而用直尺是无法量出角度大小的,这是常识。预设时,我也考虑到学生可能会用直尺来测量边的长短,想当然地用边的长短来代替角度的大小,所以,一有学生提出用直尺来测量,就被我划成反派。如果纠缠于这个问题,后面的教学内容就没时间开展,所以我竭力弹压“用直尺量角”这样的声音,制止生。继续发言。没承想生,有这样的想法…… 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要设身处地地替他们着想,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在聆听学生发言时,要用心感受,要让其畅所欲言,切忌把自己的理解、观点强加于人,更不能因学生的说法违背自己的主张就擅自剥夺学生的发言权。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耐着性子听完学生的发言,仅凭自己早已认定的“直尺不可测量出角度大小”的金科玉律,就全盘否定学生的创意思维,从而错失了师生在生成性的情境中教学相长的好机会。
四、深挖深究,让新知在“意外”中形成
[案例四]
师:那到底要怎么测量角的大小呢?
生(齐):用量角器量。
师:你们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吗?
生(齐):会。
师:那试试身手,先用量角器尝试测量∠1。(学生试着用量角器测量∠1的大小)
师(点名生,):请你拿着量角器,给大家演示一下。生:先把角尖重合,然后看這条边……(把角的顶点与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端点重合,一条边与0刻度线重合)
师:这个角度数是多少呢?
生:不知道。
师:答不上来不怪你,敢于尝试值得嘉许。以前我们量长度时,也是从0刻线开始的,这一点你掌握得很不错!要量角的大小,你想到用角尖对齐,已属不易,思路正确!摆在眼前的难题是,从量角器上能找到角吗?
(学生纷纷在量角器上找角)
听完这节课,笔者深有感触: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都能给学生讲解“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其中一条边和0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指向的刻度数,就是被测角的度数”,但并没有说清量角器的本质是什么,缺乏深刻理解,缺乏远见卓识。“二合一看”等口诀看似简短,却切中要害,其实是成人对语言的提炼和压缩,对学生来说却很粗略,要学生理解这高度凝练的四个字背后的深意,十分困难。授课教师之所以能出色地完成“角的度量”教学任务,是因为他巧妙合理地运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聪明地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使学生明白:量角的过程和原理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与被测的角重叠到一起,从而根据量角器上的度数测出角的大小。
总之,如何让课堂“意外”化为“惊喜”,让课堂富有生气,返璞归真,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宏大命题。富于生机的课堂,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能被很好地激发,个人见解、个人表述也能被完美地展现。
[参考文献]
[1]史启鹏.让“意外”在数学课堂“开花”[J].小学教学参考,2019(23).
[2]王莹.生成资源,灵动数学:利用生成性资源构建动态课堂路径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9(29).
[3]崔红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意外生成[J].小学教学参考,2019(23).
(责编 黄春香)
[关键词]意外;惊喜;转化;处理;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59-02
课堂意外状况的突发,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理解或操作失误造成的。那么,如何对待学生犯错呢?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生成性的。作为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和打击学生,应挖掘错误中的有益成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呈现思路,更正错误,消除疑惑,正确建构知识。
一、随机应变,巧用“意外”开发潜能
[案例一]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A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塑料棒摆出数字55(每个学生有20根塑料棒),此时组员之间自觉寻求合作伙伴,摆出塑料棒阵形。忽然,一个学生气呼呼地站起来,打破了融洽的活动氛围:“老师,杜芳非常不配合,一直埋头玩自己的!”(杜芳听到自己被告状,非但不恼怒羞愧,还在偷笑)
师:杜芳,你有什么喜事,笑得合不拢嘴,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杜芳:老师,我自已就可以搞定,不需要合作者。
师:是吗?那让我们见识见识你的方法。
杜芳:我用1根魔法棒代表10,用1根塑料棒表示1,5根魔法棒和5根塑料棒合起来就是55。
师:这样摆,成吗?(学生面面相觑……)
师:杜芳的做法很独特,富有创意,用了假设法,真了不起!其他同学是否可以仿效她的做法,用两种颜色的塑料棒摆出86?
生:我用1根粉红色的塑料棒表示10,1根墨绿色的塑料棒表示1,8根粉紅色的塑料棒与6根墨绿色的塑料棒合起来就是86。
在这个环节中,杜芳的奇思妙想虽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但教师并没有加以抑制和贬斥,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露声色地点拨,使课堂教学步步深化。教学中,正是由于教师及时把握住了这一良机,才掀起了课堂生成的高潮,才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潜质得以充分发挥。
二、灵活处理,让“意外”激活课堂的生机
[案例二]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B老师放大主题图界面一一精制的5张脸谱图(每张图上有5张脸谱),打算用这些脸谱作为素材,诱导学生学会5的乘法句口诀。课上,当教师点击画面弹跳出第一张图,宣读这节课的主题时,学生中冒出一个声音:“这个我知道了!”接着有人附和道:“我也弄懂了!”
师:你们真是神童!谁来背默一遍。
生(异口同声):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部分同学背熟了,少部分同学还很生疏,怎么办呢?
生:这还不好办,我们教他们。
师: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值得嘉奖!但充当小老师的同学不能直接代言代劳,告诉对方答案,否则就是犯规。现在请琢磨琢磨,怎样帮忙才不会犯规。
(大部分学生开始骄傲神气地当起了小老师。通过几分钟短暂的交流,学生不但归纳出五句口诀,而且形式各异,各有特色……)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行使自主权,各展所长,各显神通,来感悟数学思想的生成、认知冲突的调和、数学定律的内核,进而体验数学的原汁原味。上述教学中,面对学生“我知道了!”“我也弄懂了”的意外,教师没有死板地沿着预设轨迹发展,而是灵机一动、灵活处理,让学生当小老师,巧妙地化“险”为“夷”,化“敌”为“友”,彰显了教学智慧。
三、真心倾听,让精彩在“意外”中呈现
[案例三]教学“认识角”时,教师在学生了解了几何角的特征后,出示两个钟面:
师:这两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存在一个夹角,哪个钟面的夹角大一些呢?
生:我觉得右边钟面的两指针的夹角大一些。师:你能说说判断的依据吗?
生:我是观察格子数得出来的,左边钟面两指针的开口包含了3大格,而右边钟面两指针的开口却包含3格多。故右边钟面的角大些。
生:我赞同他的意见。因为右边钟面的夹角像孩子哭起来时的大嘴巴,所以右边钟面的夹角大一些。
师:你们的想法很前卫!假如老师将表盘和刻线都铲除,你们还能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吗?(课件消隐钟面,只留下两个角)
生:可剪切下两个角,叠放起来比较。
师:这两个角都在显示屏上,怎么下手?
生4:用两根细长的木条,先复制出第一个角,再如法炮制,复制出第二个角,只要比较出复制角的大小,就能比较出原角的大小了。(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这种方法)
(教师充分赞扬了这位学生后,刚想继续上课,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可用直尺测量出角度,再比较大小,先用直
师(立马打断他,很不耐烦):你是想用直尺来测量角度。肯动脑筋是好事,但是这里直尺派不上用场,你先坐下。
(教师接着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这位被泼冷水的学生心情很沮丧。课后,笔者分别约谈了教师和生5。)
生g:我的本意是想用直尺测量出两根指针尖之间的距离,两根指针尖之间距离越大,角度越大。(这做法多么富有创意,多么新奇呀!可惜被无情按压下去了!)
师:备课时我只预设了量角器测量法,而用直尺是无法量出角度大小的,这是常识。预设时,我也考虑到学生可能会用直尺来测量边的长短,想当然地用边的长短来代替角度的大小,所以,一有学生提出用直尺来测量,就被我划成反派。如果纠缠于这个问题,后面的教学内容就没时间开展,所以我竭力弹压“用直尺量角”这样的声音,制止生。继续发言。没承想生,有这样的想法…… 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要设身处地地替他们着想,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在聆听学生发言时,要用心感受,要让其畅所欲言,切忌把自己的理解、观点强加于人,更不能因学生的说法违背自己的主张就擅自剥夺学生的发言权。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耐着性子听完学生的发言,仅凭自己早已认定的“直尺不可测量出角度大小”的金科玉律,就全盘否定学生的创意思维,从而错失了师生在生成性的情境中教学相长的好机会。
四、深挖深究,让新知在“意外”中形成
[案例四]
师:那到底要怎么测量角的大小呢?
生(齐):用量角器量。
师:你们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吗?
生(齐):会。
师:那试试身手,先用量角器尝试测量∠1。(学生试着用量角器测量∠1的大小)
师(点名生,):请你拿着量角器,给大家演示一下。生:先把角尖重合,然后看這条边……(把角的顶点与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端点重合,一条边与0刻度线重合)
师:这个角度数是多少呢?
生:不知道。
师:答不上来不怪你,敢于尝试值得嘉许。以前我们量长度时,也是从0刻线开始的,这一点你掌握得很不错!要量角的大小,你想到用角尖对齐,已属不易,思路正确!摆在眼前的难题是,从量角器上能找到角吗?
(学生纷纷在量角器上找角)
听完这节课,笔者深有感触: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都能给学生讲解“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其中一条边和0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指向的刻度数,就是被测角的度数”,但并没有说清量角器的本质是什么,缺乏深刻理解,缺乏远见卓识。“二合一看”等口诀看似简短,却切中要害,其实是成人对语言的提炼和压缩,对学生来说却很粗略,要学生理解这高度凝练的四个字背后的深意,十分困难。授课教师之所以能出色地完成“角的度量”教学任务,是因为他巧妙合理地运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聪明地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使学生明白:量角的过程和原理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与被测的角重叠到一起,从而根据量角器上的度数测出角的大小。
总之,如何让课堂“意外”化为“惊喜”,让课堂富有生气,返璞归真,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宏大命题。富于生机的课堂,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能被很好地激发,个人见解、个人表述也能被完美地展现。
[参考文献]
[1]史启鹏.让“意外”在数学课堂“开花”[J].小学教学参考,2019(23).
[2]王莹.生成资源,灵动数学:利用生成性资源构建动态课堂路径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9(29).
[3]崔红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意外生成[J].小学教学参考,2019(23).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