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为繁荣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本文就如何全面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谈一点个人的拙见。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不够明确
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更是方向定位问题。主体地位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为谁服务的,但是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一些现象的存在则说明对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制造者、传播者所提供的文艺作品缺乏乡土气息,不足以反映现代农村的精神风貌,文化产品的提供不足以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农民自身也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动和广泛参与,大多数农民都感觉自己处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边缘地位而非中心地位。
(二)农民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着农村文化发展
道德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农村先进文化总是通过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真善美、扼制假恶丑来推动新农村道德建设,可以想象在一个缺乏道德素质的农村是不可发展先进文化的。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没有道德素质的支配和制约,其文化素质就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就难以有效推动新农村先进文化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农民身上体现着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坚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气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道德状况受到冲击,如诚信意识和互助精神缺失,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等现象在一些地方不断出现,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侵蚀,恶化了农村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第一、思想基础。对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基层政治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对于农民而言,往往认为文化投入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文化建设。
第二、组织建设。当前农村特别是乡镇文化队伍人员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教突出,加上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少,基础设施条件跟不上,对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队伍配备不到位,从而导致文化工作无人抓、事情没人办、管理跟不上,整个文化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四)对民间乡土文化资源不能正确认识和边缘化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民间乡土文化中有许多腐朽、落后的成分,于是笼统地把民间乡土文化和新文化、先进文化完全对立起来,对民间文化存在偏见,缺乏对民间文化正确的认识,没有擦去笼罩在民间文化外表的灰尘,切实地对民间文化进行分析,没有真正认识到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文化建设中,由于认识的原因,民间乡土文化处于劣势,往往被边缘化。
二、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我们要按照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从农村实际出发,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让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认识到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智力支撑和方向保证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二)开发利用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大力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扭转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努力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文化生活信息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增加一些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因地制宜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根雕、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培育地方产品牌文化,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动,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文化积极分子、民间文艺团体的骨干带动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舍得投入,加快基层设施建设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建立起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通过国家财政专项投入和集体个人筹措等多种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舍得花钱办事。二要本着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不断增强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尤其抓好“三室两栏,一校一所”,即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宣传活动室、村务公开栏、阅报栏,农民技术学校,文化活动场所等活动设施建设。三要加强对文化基层建设的管理,并充分有效利用和发挥基础活动设施在乡村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四)加大与创新管理机制相结合。农村通过撤站并所精简人员,并且乡镇管理功能弱化也是今后改革的趋势,在这种现实与趋势下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首先要有改革思维,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建立和健全文化建设管理和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要以制度化、目标化方式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其中,就必须强化制度制约,量化目标考核,要使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费用当中,确保落到实处。二是以农民要求为方向,建设和完善文化设施。根据各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需求不同,进行不同的布局,比如有的乡村戏剧文化氛围浓厚,则可建设一些戏台;有的乡村农民爱好篮球、拔河等运动赛事,则可建设公共运动赛场;还有的乡村农民急需科技文化知识,则可建立公共文化图书室等等。在文化设施该建什么怎样与怎样建方面可考虑采用由农民自主建设,由政府补贴买单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能体现政府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增强文化设施的实用性;又能体现政府文化建职责,提高建设资金的效率。三是要改革管理机制,规范文化市场,激活草根文化。农村文化繁荣与发展最终是要以农民为主体,通过农民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活农民的创造力,使农村文化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监督和规划农村文化市场,防止一些不良文化垃圾进入农村;另一方面,要以文化经费的投入方向来引导农村文化走向,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引导企业团体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参与和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五)建立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机制。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交流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才能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农村文化。为此,一要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广电教育等资源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重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二要建立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加强农村建设光靠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还要积极组织农村文化服务活动,要广泛宣传发动大家来自愿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也要通过制度建设甚至法制建设来保护这种积极性。三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要求的有效载体。
(六)保护开发传统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文化既有时代性,多面性的特征,又蕴涵个性化、本本化的特点。立足当地实际,通过引进现代先进文化与挖掘农村本土文化结合起来,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树立农村新风尚。要把符合党的文化方针,符合时代文化发展潮流的新文化新思想及时送到农民群众当中去,深入挖掘农村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并重新赋予新的形式或时代内涵,进一步发展升华。大力扶持地方农民文艺团体,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让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在发展中生存,在发展中兴旺。
参考文献:十七大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10.
(作者单位:湟中县田家寨镇社会发展服务中心)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不够明确
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更是方向定位问题。主体地位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为谁服务的,但是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一些现象的存在则说明对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制造者、传播者所提供的文艺作品缺乏乡土气息,不足以反映现代农村的精神风貌,文化产品的提供不足以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农民自身也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动和广泛参与,大多数农民都感觉自己处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边缘地位而非中心地位。
(二)农民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着农村文化发展
道德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农村先进文化总是通过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真善美、扼制假恶丑来推动新农村道德建设,可以想象在一个缺乏道德素质的农村是不可发展先进文化的。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没有道德素质的支配和制约,其文化素质就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就难以有效推动新农村先进文化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农民身上体现着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坚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气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道德状况受到冲击,如诚信意识和互助精神缺失,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等现象在一些地方不断出现,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侵蚀,恶化了农村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第一、思想基础。对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基层政治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对于农民而言,往往认为文化投入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文化建设。
第二、组织建设。当前农村特别是乡镇文化队伍人员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教突出,加上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少,基础设施条件跟不上,对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队伍配备不到位,从而导致文化工作无人抓、事情没人办、管理跟不上,整个文化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四)对民间乡土文化资源不能正确认识和边缘化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民间乡土文化中有许多腐朽、落后的成分,于是笼统地把民间乡土文化和新文化、先进文化完全对立起来,对民间文化存在偏见,缺乏对民间文化正确的认识,没有擦去笼罩在民间文化外表的灰尘,切实地对民间文化进行分析,没有真正认识到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文化建设中,由于认识的原因,民间乡土文化处于劣势,往往被边缘化。
二、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我们要按照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从农村实际出发,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让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认识到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智力支撑和方向保证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二)开发利用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大力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扭转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努力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文化生活信息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增加一些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因地制宜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根雕、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培育地方产品牌文化,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动,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文化积极分子、民间文艺团体的骨干带动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舍得投入,加快基层设施建设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建立起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通过国家财政专项投入和集体个人筹措等多种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舍得花钱办事。二要本着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不断增强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尤其抓好“三室两栏,一校一所”,即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宣传活动室、村务公开栏、阅报栏,农民技术学校,文化活动场所等活动设施建设。三要加强对文化基层建设的管理,并充分有效利用和发挥基础活动设施在乡村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四)加大与创新管理机制相结合。农村通过撤站并所精简人员,并且乡镇管理功能弱化也是今后改革的趋势,在这种现实与趋势下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首先要有改革思维,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建立和健全文化建设管理和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要以制度化、目标化方式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其中,就必须强化制度制约,量化目标考核,要使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费用当中,确保落到实处。二是以农民要求为方向,建设和完善文化设施。根据各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需求不同,进行不同的布局,比如有的乡村戏剧文化氛围浓厚,则可建设一些戏台;有的乡村农民爱好篮球、拔河等运动赛事,则可建设公共运动赛场;还有的乡村农民急需科技文化知识,则可建立公共文化图书室等等。在文化设施该建什么怎样与怎样建方面可考虑采用由农民自主建设,由政府补贴买单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能体现政府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增强文化设施的实用性;又能体现政府文化建职责,提高建设资金的效率。三是要改革管理机制,规范文化市场,激活草根文化。农村文化繁荣与发展最终是要以农民为主体,通过农民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活农民的创造力,使农村文化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监督和规划农村文化市场,防止一些不良文化垃圾进入农村;另一方面,要以文化经费的投入方向来引导农村文化走向,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引导企业团体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参与和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五)建立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机制。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交流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才能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农村文化。为此,一要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广电教育等资源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重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二要建立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加强农村建设光靠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还要积极组织农村文化服务活动,要广泛宣传发动大家来自愿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也要通过制度建设甚至法制建设来保护这种积极性。三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要求的有效载体。
(六)保护开发传统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文化既有时代性,多面性的特征,又蕴涵个性化、本本化的特点。立足当地实际,通过引进现代先进文化与挖掘农村本土文化结合起来,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树立农村新风尚。要把符合党的文化方针,符合时代文化发展潮流的新文化新思想及时送到农民群众当中去,深入挖掘农村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并重新赋予新的形式或时代内涵,进一步发展升华。大力扶持地方农民文艺团体,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让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在发展中生存,在发展中兴旺。
参考文献:十七大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10.
(作者单位:湟中县田家寨镇社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