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网络的对外开放性、信息繁杂性、交互虚拟性凸显了网络时代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性。加强“两课”教学主渠道中的网络技术运用,开辟“两课”教学的网络新阵地,提高高校“两课”教师的网络素质是增强网络时代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网络时代;两课;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125-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居多,大学生是一个不断增加的网民群体。网络早已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冲击力的力量,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客观上凸显了网络时代增强高校“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性。
1 网络时代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性
网络的对外开放性凸显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性 开放性是网络时代最突出的特征。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时空的局限,消除了“这里”与“那里”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形成了一种开放的生活空间。在这种开放的空间中,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心所欲地选择和接受来自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自由地在网络的海洋里驰骋。
但是,也要看到网络的开放性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网上的信息是开放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利用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语言优势对中国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据媒体反映,全球广泛使用的奔腾4处理器和Windows操作系统都暗设了“机关”,美国可以任意窃取网上用户的秘密。而且,目前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互联上雄霸天下,不懂英语几乎很难在网上交流。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大约占90%,法语占5%,而中文的比例则更少了。今天,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英语传播开去的。由英语传播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在全球漫天飞舞,而其他语系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的表达则受到限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我国大学生上网的过程中,利用其网络语言优势大肆宣传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和价值观,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破坏民族团结,捏造或歪曲事实,扰乱社会秩序。而大学生正处在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德育引导,他们就很容易在不断的耳濡目染中,对西方的价值观念、腐朽思想由欣赏走向趋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和错位。如果大学生接受了西方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轻者民族自尊心淡漠,重者会产生反社会主义、反政府的情绪,甚至极个别人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两课”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网络时代要增强其教学实效性,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网络信息的繁杂性凸显增强“两课”实效性的迫切性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涵概了人类最新的各种信息资源。网上大学、网上交友、网上消费、网上求职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地在大学生面前展现出一道道绚丽多姿的风景线。网络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然而,也要看到网络信息的繁杂性带来的问题。网络所传播的包罗万象的信息中,涵概了许多积极有益的信息,但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垃圾信息。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的,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网络监控系统,导致各种冗余过时的、虚假的、非法的、有毒的垃圾信息大肆泛滥,信息污染问题愈演愈烈。有些不法分子在网上制造虚假信息骗钱,更有甚者,散布虚假信息妄图迷惑广大人民,破坏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如果没有较高的是非鉴别能力和道德约束力,就极易受网上各种有害信息引导,其思想道德水平就会产生滑坡。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有必要通过高校“两课”教学的阵地对其加以预防和引导。
网络的交互虚拟性凸显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性 网络是一种交互性很强的工具,它用数据库、超文件或超媒体的形式存储和传输信息,并能及时接受质疑、问答等信息反馈,很容易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而且人们还可以掩盖其自身的真实身份、性格、年龄、职业甚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匿名的身份出现在网上。网上所提供的这种交流,过滤了金钱与容貌、身份与家境等外在条件,恰恰迎合了某些大学生的心理,弥补了一些大学生所认为的现实生活的不足,寻觅到了一些安慰。
但是,网络的交互虚拟性也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了新挑战。由于从网上较易获得情感等的满足,并能实现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梦想,因此有些大学生乐此不疲,迷恋于网络所展现的虚拟世界。他们经常上网亢奋,下网后却精神不振,患上了“网络上瘾症”,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他们眼中,客观世界已被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所覆盖。这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就容易使他们的思想陷入一种困惑、迷茫的状态,造成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扭曲和心理封闭,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虚拟性正确使用网络,已成为高校两课教学面临的新任务。
2 网络时代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性思考
信息网络化无疑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对文盲重新作了定义。现代文盲是指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而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必须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交流。但是,如前所述,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有美丽的笑靥,也有狰狞的面目,在新的时代给高校德育带来新挑战。面对新挑战,“两课”教学必须积极寻找应变策略。
加强“两课”教学主渠道中的网络技术运用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只有增强“两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两课”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江泽民曾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特别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1]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在“两课”教学主渠道中的运用,以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要为“两课”课堂教学配置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网络教室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在“两课”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网络技术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两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从网络上获取的图片、文字、影音等“两课”资料信息,利用网络集成软件在课堂上使用,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活大学生的思维,促进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开辟“两课”教学的网络新阵地 胡锦涛曾指出:“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主流舆论。”[2]在加强课堂教学这个“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基础上,还要扩展网络时代背景下“两课”教学新阵地。要建立各类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校园网站,从正面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把党的思想撒播到高校德育阵地上去。还要在BBS上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沟通,及时答疑,澄清观点、化解矛盾,帮助他们抵制错误信息的引导。
同时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教材制成电子教材,以备大学生课下在网络上随时下载自学。由于这种教材融文、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所以能够吸引大学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提高高校“两课”教师的网络素质 长期以来,高校“两课”教师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网络带来的新挑战要求高校“两课”教师与时俱进,适应新环境,提高自身网络素质。
首先,要在思想上更新观念,认识到网络的先进性的一面。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确立现代信息观念。在思想更新的同时,更要付诸行动。高校“两课”教师要积极“触网”,深入了解网络特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他们的网络技术水平越高,工作的主动性越强,就越有利于高校“两课”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样,借助于网络的支持,就可深入地把握上网者的基本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使“两课”教师有的放矢。试想,一个高校的“两课”教师,如果连QQ都不知道,E-mail都不会发,又怎么利用网络来开展德育工作呢?
其次,高校“两课”教师还要涉猎一些与网络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一方面保证自己的网上活动不触犯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又能担当起“网络看门人”的角色,抵制各种网络犯罪、网络黑客对精神文明尤其是校园网络文明建设的破坏和干扰。因此,高校“两课”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网络水平,使自己成为一个既懂政工业务又懂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两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6-29(1).
[2]胡锦涛.在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7-24(1).
关键词 网络时代;两课;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125-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居多,大学生是一个不断增加的网民群体。网络早已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冲击力的力量,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客观上凸显了网络时代增强高校“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性。
1 网络时代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性
网络的对外开放性凸显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性 开放性是网络时代最突出的特征。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时空的局限,消除了“这里”与“那里”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形成了一种开放的生活空间。在这种开放的空间中,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心所欲地选择和接受来自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自由地在网络的海洋里驰骋。
但是,也要看到网络的开放性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网上的信息是开放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利用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语言优势对中国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据媒体反映,全球广泛使用的奔腾4处理器和Windows操作系统都暗设了“机关”,美国可以任意窃取网上用户的秘密。而且,目前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互联上雄霸天下,不懂英语几乎很难在网上交流。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大约占90%,法语占5%,而中文的比例则更少了。今天,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英语传播开去的。由英语传播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在全球漫天飞舞,而其他语系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的表达则受到限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我国大学生上网的过程中,利用其网络语言优势大肆宣传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和价值观,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破坏民族团结,捏造或歪曲事实,扰乱社会秩序。而大学生正处在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德育引导,他们就很容易在不断的耳濡目染中,对西方的价值观念、腐朽思想由欣赏走向趋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和错位。如果大学生接受了西方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轻者民族自尊心淡漠,重者会产生反社会主义、反政府的情绪,甚至极个别人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两课”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网络时代要增强其教学实效性,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网络信息的繁杂性凸显增强“两课”实效性的迫切性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涵概了人类最新的各种信息资源。网上大学、网上交友、网上消费、网上求职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地在大学生面前展现出一道道绚丽多姿的风景线。网络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然而,也要看到网络信息的繁杂性带来的问题。网络所传播的包罗万象的信息中,涵概了许多积极有益的信息,但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垃圾信息。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的,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网络监控系统,导致各种冗余过时的、虚假的、非法的、有毒的垃圾信息大肆泛滥,信息污染问题愈演愈烈。有些不法分子在网上制造虚假信息骗钱,更有甚者,散布虚假信息妄图迷惑广大人民,破坏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如果没有较高的是非鉴别能力和道德约束力,就极易受网上各种有害信息引导,其思想道德水平就会产生滑坡。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有必要通过高校“两课”教学的阵地对其加以预防和引导。
网络的交互虚拟性凸显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性 网络是一种交互性很强的工具,它用数据库、超文件或超媒体的形式存储和传输信息,并能及时接受质疑、问答等信息反馈,很容易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而且人们还可以掩盖其自身的真实身份、性格、年龄、职业甚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匿名的身份出现在网上。网上所提供的这种交流,过滤了金钱与容貌、身份与家境等外在条件,恰恰迎合了某些大学生的心理,弥补了一些大学生所认为的现实生活的不足,寻觅到了一些安慰。
但是,网络的交互虚拟性也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了新挑战。由于从网上较易获得情感等的满足,并能实现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梦想,因此有些大学生乐此不疲,迷恋于网络所展现的虚拟世界。他们经常上网亢奋,下网后却精神不振,患上了“网络上瘾症”,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他们眼中,客观世界已被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所覆盖。这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就容易使他们的思想陷入一种困惑、迷茫的状态,造成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扭曲和心理封闭,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虚拟性正确使用网络,已成为高校两课教学面临的新任务。
2 网络时代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性思考
信息网络化无疑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对文盲重新作了定义。现代文盲是指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而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必须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交流。但是,如前所述,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有美丽的笑靥,也有狰狞的面目,在新的时代给高校德育带来新挑战。面对新挑战,“两课”教学必须积极寻找应变策略。
加强“两课”教学主渠道中的网络技术运用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只有增强“两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两课”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江泽民曾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特别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1]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在“两课”教学主渠道中的运用,以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要为“两课”课堂教学配置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网络教室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在“两课”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网络技术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两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从网络上获取的图片、文字、影音等“两课”资料信息,利用网络集成软件在课堂上使用,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活大学生的思维,促进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开辟“两课”教学的网络新阵地 胡锦涛曾指出:“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主流舆论。”[2]在加强课堂教学这个“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基础上,还要扩展网络时代背景下“两课”教学新阵地。要建立各类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校园网站,从正面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把党的思想撒播到高校德育阵地上去。还要在BBS上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沟通,及时答疑,澄清观点、化解矛盾,帮助他们抵制错误信息的引导。
同时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教材制成电子教材,以备大学生课下在网络上随时下载自学。由于这种教材融文、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所以能够吸引大学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提高高校“两课”教师的网络素质 长期以来,高校“两课”教师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网络带来的新挑战要求高校“两课”教师与时俱进,适应新环境,提高自身网络素质。
首先,要在思想上更新观念,认识到网络的先进性的一面。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确立现代信息观念。在思想更新的同时,更要付诸行动。高校“两课”教师要积极“触网”,深入了解网络特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他们的网络技术水平越高,工作的主动性越强,就越有利于高校“两课”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样,借助于网络的支持,就可深入地把握上网者的基本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使“两课”教师有的放矢。试想,一个高校的“两课”教师,如果连QQ都不知道,E-mail都不会发,又怎么利用网络来开展德育工作呢?
其次,高校“两课”教师还要涉猎一些与网络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一方面保证自己的网上活动不触犯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又能担当起“网络看门人”的角色,抵制各种网络犯罪、网络黑客对精神文明尤其是校园网络文明建设的破坏和干扰。因此,高校“两课”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网络水平,使自己成为一个既懂政工业务又懂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两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6-29(1).
[2]胡锦涛.在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