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年轻新生力量,在面临机会与选择的同时,也面临风险与陷阱。近年来,大学生法律纠纷事件频繁出现,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对大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纠纷类型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最后就如何防控与应对大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纠纷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纠纷;类型;对策
1 前言
大学是刚成年的学生正式进入社会生活的一个过渡期,也是差异凸显、机会涌现、挑战接踵而至的时期。在校园内与校园外,尚未完全成熟、经验阅历较浅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风险与陷阱。新闻报道中不乏大学生陷入法律纠纷的事件,轻则损失钱财,重则伤及生命或面临刑事处罚。涉及人数众多的校园贷,影响恶劣的复旦投毒案、马加爵案等引发了社会讨论,其后果令人唏嘘,但此等事件屡次出现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更应该引起深入思考,我们希望的不是一时的热度,我们呼吁有效的对策。笔者以“大学生法律纠纷”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到80篇相关文献,时间跨度为2002-2020年,发表年度趋势如图1所示。可见该主题论文发表趋势波动较大,尚未形成研究热点,近五年来历年发表篇数低于五篇。而以“校园贷”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得到2010篇文献,说明较多学者关注某一类型的大学生法律纠纷事件,而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基于此,本文希望对大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纠纷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
2 大学生生活中常见法律纠纷的类型
2.1 高校学生教育中的法律纠纷
曹扩青将高校教育法律纠纷定义为高校在自主管理和学术自治过程中,高校、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基于教育管理关系或教育学术关系而引起的纠纷[1]。1998年首例大学生状告母校案打破了“高校无讼”的局面,自此大学生状告学校案件逐年上升。笔者统计梳理了近二十年来出现的高校学生教育法律纠纷案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招生录取类。高校虚假宣传,与教育部规定相悖;实际招生情况与录取条件不符;冒名顶替;性别歧视等。(2)毕业证、学位证授予类。学位授予标准、授予时间、授予程序等问题,是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主要矛盾。(3)处分处罚类。由于考试作弊、违反校规等原因学生被取消某项资格,由此与学校产生的纠纷。(4)侵权类。一种是学生与导师间就科研成果归属、知识产权权益等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另一种是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名誉权、隐私权造成侵犯。(5)安全事故类[2]。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由于设施故障、食品安全、活动组织管理不当等导致人身伤害。
2.2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法律纠纷
大学生涯是学生真正进入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尤其是在毕业季,大学生一脚已经迈进了社会实践中,面临着求职、实习、创业等多种选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和法律知识的欠缺,常常受到权益侵害或陷入法律风险中。笔者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实习、求职和创业三种,下面就这三种活动中常见的法律纠纷进行讨论。
(1)实习中的法律纠纷。通常高校对学生都有进行实习的要求,但某些学校不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单位,学生在自己寻找的过程中常遭遇“黑中介”的问题,导致钱财损失、身份信息泄露,或者被介绍到不正规、待遇低等恶劣工作环境中去。其次是不良用人单位侵权问题,一些用人单位认准大学生好拿捏,抓住大学生经验不足这一痛点,变相收取押金、扣押证件、拖欠工资等,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最后,高校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也存在不作为和侵权行为,一些高校利用职务便利,以实习为由,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强迫学生参与,克扣学生工资,从中赚取利益。或者理应作为大学生坚实后背、为大学生提供帮助支持的高校,当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不出面、不作为,甚至为了舆论影响而刻意压下事实,让学生呼告无门。
(2)求职中的法律纠纷。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求职心切又缺乏法律知识,很容易就落入用人单位不公平的待遇和规避法律制度的合同陷阱中去。大学生在签署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中,主要防范以下问题,否则在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首先,验证用人单位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每年不乏因求职被骗入传销或不法组织的新闻;其次,确保协议条款合法以及签订程序正规完整;最后,关注违规条款,避免不利条款。
(3)创业中的法律风险。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趋势下创业的新生力量,但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大学生群体对创业中的法律规范知之甚少,很容易就陷入法律纠纷中,不仅导致创业失败,还可能面临各种处罚。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主要面临创业组织选择与责任承担的风险、合同签订不当的风险、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以及法律维权的风险。
2.3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法律纠纷
大学生生活中存在各种人际交往关系,集体生活、宿舍生活、家庭关系、情感关系等等。而由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引发案件往往带来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复旦投毒案、马加爵案等刑事案件骇人听闻,带来惨痛的经验教训,而这类案件也是最难规避和减小伤害的,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校园暴力事件难以禁绝。大学生生活中离不开人际交往,冲突也时有发生,如何防范减少此类案件需要更多的努力。
2.4 网络环境下的法律风险
大学生刚刚成年不久,对于外界事物真实性的判断能力不高,且容易受到诱惑。特别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选择多、诱惑多、陷阱也多。“校园贷”和网络诈骗热衷于大学生群体,我们来看几个案件:河南大学生郑某盗用多名同学的身份,先后在14家校园金融平台借款近60余万元,最终无力偿还跳楼自杀;厦门大二学生熊某在一“校园贷”平台上欠债57万,在欠债压力和频繁的催债电话中自杀身亡;陕西大二学生朱某卷入“校园贷”,在多个“校园贷”平台累计欠款达20余万元,不堪重负选择跳江自杀[3]......此外,网络诈骗也不是一个新兴的话题,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历年受害大学生极多,山东临沂18岁女孩徐玉玉被诈骗电话骗走了全家省吃儉用大半年攒下的9900元学费,直接导致心脏骤停离世,“徐玉玉案”不是特例,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如何规避风险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3 大学生生活中常见法律纠纷的对策
综上所述,大学生生活中潜藏着众多法律风险和纠纷,不仅仅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涉世未深、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其背后牵扯着一系列立法、制度、管理等问题,因而也没有一劳永逸、十全十美的解决办法,应当循序渐进、逐个突破。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不同主体着手,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高校加强教育引导,社会各界创造良好环境,大学生自身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其次要从不同层次着手,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纠纷预防与控制机制,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尽可能将法律纠纷扼杀在萌芽状态。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笔者仅就大学生生活中常见法律纠纷的对策提供一些思路,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就这一问题产生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4 结语
大学生生活中面临诸多法律纠纷,或许有人将其视作迈入社会的挑战或者成长的代价,但我们更希望给大学生敲响警钟和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法,避免他们走弯路或者付出不必要的代价。不是所有道路都得从亲身实践中习得,先明道理,再从容迈步。
参考文献
[1]曹扩青.仲裁制:解决高校教育纠纷的理想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7(3):65-66.
[2]石英姿.高校学生教育法律纠纷:类型、归因与对策[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04):60-64.
[3]田雪梅.高校“校园贷”风险防范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5):73-74.
南京工业大学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纠纷;类型;对策
1 前言
大学是刚成年的学生正式进入社会生活的一个过渡期,也是差异凸显、机会涌现、挑战接踵而至的时期。在校园内与校园外,尚未完全成熟、经验阅历较浅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风险与陷阱。新闻报道中不乏大学生陷入法律纠纷的事件,轻则损失钱财,重则伤及生命或面临刑事处罚。涉及人数众多的校园贷,影响恶劣的复旦投毒案、马加爵案等引发了社会讨论,其后果令人唏嘘,但此等事件屡次出现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更应该引起深入思考,我们希望的不是一时的热度,我们呼吁有效的对策。笔者以“大学生法律纠纷”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到80篇相关文献,时间跨度为2002-2020年,发表年度趋势如图1所示。可见该主题论文发表趋势波动较大,尚未形成研究热点,近五年来历年发表篇数低于五篇。而以“校园贷”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得到2010篇文献,说明较多学者关注某一类型的大学生法律纠纷事件,而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基于此,本文希望对大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纠纷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
2 大学生生活中常见法律纠纷的类型
2.1 高校学生教育中的法律纠纷
曹扩青将高校教育法律纠纷定义为高校在自主管理和学术自治过程中,高校、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基于教育管理关系或教育学术关系而引起的纠纷[1]。1998年首例大学生状告母校案打破了“高校无讼”的局面,自此大学生状告学校案件逐年上升。笔者统计梳理了近二十年来出现的高校学生教育法律纠纷案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招生录取类。高校虚假宣传,与教育部规定相悖;实际招生情况与录取条件不符;冒名顶替;性别歧视等。(2)毕业证、学位证授予类。学位授予标准、授予时间、授予程序等问题,是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主要矛盾。(3)处分处罚类。由于考试作弊、违反校规等原因学生被取消某项资格,由此与学校产生的纠纷。(4)侵权类。一种是学生与导师间就科研成果归属、知识产权权益等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另一种是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名誉权、隐私权造成侵犯。(5)安全事故类[2]。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由于设施故障、食品安全、活动组织管理不当等导致人身伤害。
2.2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法律纠纷
大学生涯是学生真正进入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尤其是在毕业季,大学生一脚已经迈进了社会实践中,面临着求职、实习、创业等多种选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和法律知识的欠缺,常常受到权益侵害或陷入法律风险中。笔者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实习、求职和创业三种,下面就这三种活动中常见的法律纠纷进行讨论。
(1)实习中的法律纠纷。通常高校对学生都有进行实习的要求,但某些学校不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单位,学生在自己寻找的过程中常遭遇“黑中介”的问题,导致钱财损失、身份信息泄露,或者被介绍到不正规、待遇低等恶劣工作环境中去。其次是不良用人单位侵权问题,一些用人单位认准大学生好拿捏,抓住大学生经验不足这一痛点,变相收取押金、扣押证件、拖欠工资等,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最后,高校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也存在不作为和侵权行为,一些高校利用职务便利,以实习为由,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强迫学生参与,克扣学生工资,从中赚取利益。或者理应作为大学生坚实后背、为大学生提供帮助支持的高校,当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不出面、不作为,甚至为了舆论影响而刻意压下事实,让学生呼告无门。
(2)求职中的法律纠纷。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求职心切又缺乏法律知识,很容易就落入用人单位不公平的待遇和规避法律制度的合同陷阱中去。大学生在签署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中,主要防范以下问题,否则在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首先,验证用人单位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每年不乏因求职被骗入传销或不法组织的新闻;其次,确保协议条款合法以及签订程序正规完整;最后,关注违规条款,避免不利条款。
(3)创业中的法律风险。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趋势下创业的新生力量,但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大学生群体对创业中的法律规范知之甚少,很容易就陷入法律纠纷中,不仅导致创业失败,还可能面临各种处罚。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主要面临创业组织选择与责任承担的风险、合同签订不当的风险、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以及法律维权的风险。
2.3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法律纠纷
大学生生活中存在各种人际交往关系,集体生活、宿舍生活、家庭关系、情感关系等等。而由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引发案件往往带来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复旦投毒案、马加爵案等刑事案件骇人听闻,带来惨痛的经验教训,而这类案件也是最难规避和减小伤害的,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校园暴力事件难以禁绝。大学生生活中离不开人际交往,冲突也时有发生,如何防范减少此类案件需要更多的努力。
2.4 网络环境下的法律风险
大学生刚刚成年不久,对于外界事物真实性的判断能力不高,且容易受到诱惑。特别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选择多、诱惑多、陷阱也多。“校园贷”和网络诈骗热衷于大学生群体,我们来看几个案件:河南大学生郑某盗用多名同学的身份,先后在14家校园金融平台借款近60余万元,最终无力偿还跳楼自杀;厦门大二学生熊某在一“校园贷”平台上欠债57万,在欠债压力和频繁的催债电话中自杀身亡;陕西大二学生朱某卷入“校园贷”,在多个“校园贷”平台累计欠款达20余万元,不堪重负选择跳江自杀[3]......此外,网络诈骗也不是一个新兴的话题,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历年受害大学生极多,山东临沂18岁女孩徐玉玉被诈骗电话骗走了全家省吃儉用大半年攒下的9900元学费,直接导致心脏骤停离世,“徐玉玉案”不是特例,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如何规避风险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3 大学生生活中常见法律纠纷的对策
综上所述,大学生生活中潜藏着众多法律风险和纠纷,不仅仅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涉世未深、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其背后牵扯着一系列立法、制度、管理等问题,因而也没有一劳永逸、十全十美的解决办法,应当循序渐进、逐个突破。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不同主体着手,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高校加强教育引导,社会各界创造良好环境,大学生自身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其次要从不同层次着手,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纠纷预防与控制机制,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尽可能将法律纠纷扼杀在萌芽状态。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笔者仅就大学生生活中常见法律纠纷的对策提供一些思路,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就这一问题产生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4 结语
大学生生活中面临诸多法律纠纷,或许有人将其视作迈入社会的挑战或者成长的代价,但我们更希望给大学生敲响警钟和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法,避免他们走弯路或者付出不必要的代价。不是所有道路都得从亲身实践中习得,先明道理,再从容迈步。
参考文献
[1]曹扩青.仲裁制:解决高校教育纠纷的理想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7(3):65-66.
[2]石英姿.高校学生教育法律纠纷:类型、归因与对策[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04):60-64.
[3]田雪梅.高校“校园贷”风险防范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5):73-74.
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