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对浙江省农产品生产流通现状和现实条件进行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提出了构建“一体五翼”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通过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构建大宗农产品流通网络;通过加速农产品直销中心建设,构建特色农产品连锁经营网络;通过建设发展农产品配送中心,构建鲜活农产品配送销售网络;通过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龙头,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产品销售网络;通过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构建基层农产品集聚网络;通过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资源,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网络,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富裕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营销业态;营销主体;流通方式;农产品流通网络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171-04
  
  引言
  农产品流通事关农民生产和群众生活。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产品流通,发展了一批农产品流通载体和平台,促进了浙江省效益农业的发展。但由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划缺乏,网络不够健全,经营方式滞后,经营人才奇缺,加上对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的公益性认识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市场发育不够完备,网络效益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农产品“卖难买难”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相关研究述评
  农产品流通是整个农业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农业服务业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支撑。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农产品物流模式、流通业态和农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周发明(2006)研究了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基本特征,认为农产品流通主体呈现了组织化、规模化,农产品流通渠道日益缩短,远期交易、远程交易、拍卖交易成为农产品批发交易的主体内容,连锁超市经营成为农产品零售终端的主要形式,物流配送系统和服务体系日渐完善。何加骏等(2007)以生鲜蔬菜为例,研究了美国、日本、荷兰及中国台湾省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运作模式,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建议。霍美丽等(2008)研究了韩国农产品流通现状与经验教训,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韩国政府未对农业实行及时和有效的保护和调整,农业已经伤了元气,流通市场的逐步开放使韩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面临新的形式和挑战。
  可以看出,现有国内的研究虽然对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内农产品流通做了一定分析和探索,但对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缺乏系统性、战略性的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笔者希望在充分考虑浙江农产品流通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提出构建符合浙江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
  二、浙江省农产品流通实证分析
  (一)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我省在农产品流通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农产品批发市场初具规模。全省各地充分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改造建设。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产品批发及农贸市场达到577个,交易额1 040亿元,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35个。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市场为骨干,产销区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约80%的鲜活农产品通过市场集散。其中供销社创办的64家农产品批发及产地市场交易额达235亿元,占全省的22.6%,其中杭州果品市场、嘉兴农批市场和金华农产品市场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2.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崭露头角。近几年,浙江省各地农产品流通建设步伐加快,农产品连锁经营、展示展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本次调查了53个县(市、区)供销社,有391家企业的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销售额约7亿元;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共有44个,销售额达到8.3亿元;鲜活农产品配送公司共11家,销售额1.4亿元。这些新型流通业态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农产品流通方式,有利于培育名优特农产品,发展紧密型的订单农业,保障农产品顺畅流通。
  3.农产品营销主体多元化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等多元化营销主体不断涌现,为农服务的功能不断强化。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5 883家,销售收入1 955亿元。全省供销社系统龙头企业95家,销售额近400亿元,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浙江省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绿茶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的近50%,带动了全省茶叶产业化发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 628家,入社农户60.3万个,带动农户370.4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38.2%。供销社领办的1 4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销售额约103亿元,本次调查的53个县(市、区)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农产品销售额约55亿元,对当地农产品销售发挥了巨大作用。全省现有农产品营销大户、经纪人24万多户,其中供销社已累计培训农产品经纪人3万余人次,累计销售农产品约120亿元。
  (二)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产品经营存在着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加上对农产品流通的公益性认识不足,在农产品购销网络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产品流通缺乏整体规划。这几年各地在农产品流通上虽然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对农产品流通整体建设缺乏深度研究,没有一个能指导全省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加上全社会对农产品流通的公益性认识不足,缺乏持续有效的政策扶持,造成市场缺失与重复建设并存,升级改造滞缓,网络建设布局处于有点无网的状态。
  2.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全省农业龙头企业整体上规模偏小,档次较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在全省十大主导农业产业中,能起带动作用的加工和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屈指可数。正是由于缺少了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影响了农产品流通的健康快速发展。
  3.农产品交易方式粗放,营销人才缺乏。农产品流通以大宗原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处于较原始的集散阶段,传统经营业态仍占主导地位。据调查,目前农户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约42%的农户是依靠自销,45%的农户是通过个体商贩和纪纪人销售农产品,仅2.7%的农户是通过订单销售。近几年各级供销社都在大力发展为农服务组织,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相对薄弱,人员老化,人才缺乏,营销队伍建设需要一个培育壮大的过程。
  4.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品牌效应不明显。目前,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产品品牌建设。总体上存在着名牌产品少、区域品牌缺失等问题。根据对53个县(市、区)供销社的调查,国家驰名商标只有25个,省级著名商标仅为106个。
  三、对策建议
  在分析浙江省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构建“一体五翼”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通过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构建大宗农产品流通网络;通过加速农产品直销中心建设,构建特色农产品连锁经营网络;通过建设发展农产品配送中心,构建鲜活农产品配送销售网络;通过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龙头,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产品销售网络;通过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构建基层农产品集聚网络;通过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资源,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网络,以公共信息平台、物流配送系统、市场检测机构为基础支撑的网络体系。
  (一)以组建和培育省级农产品流通网络龙头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网络
  农产品购销网络是由从事农产品产销的各类生产经营主体联结而成。生产经营主体是构成农产品购销网络的基础。农产品购销网络龙头企业的规模、实力及经营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农产品购销网络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各类省级农产品生产流通龙头企业。
  1.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步伐,提升农产品市场体系功能,构建大宗农产品的流通网络。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产品批发市场仍然是农产品流通销售的主体,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是购销网络建设的重点。全面升级改造农批市场,重点培育具有产地加工整理、预冷保鲜和冷链物流的现代化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根据浙江省农业产业布局以及农业物流的发展现状,结合区域市场发展实际,参与投资产地批发市场和各地农贸市场的建设,积极推进“农改超”工程。完善农产品市场分级包装、加工整理、检验检测、冷藏保鲜、物流配送、信息网络等设施和功能,形成“绿色、高效、现代”的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2.加速农产品直销中心建设,整合供销社系统网络资源,构建名特优农产品的连锁经营网络。以建设省级农产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的特色农产品连锁经营网络建设与整合,形成以省级龙头带动、市级龙头支撑、县级龙头连锁(加盟)的农产品双向流通购销网络。以名特优农产品经营为重点,发展和推广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立足系统的资本、品牌、管理、技术等优势,积极推动市县级农产品直销中心的建设,鼓励连锁企业采取联合合作、战略联盟、集中采购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
  开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通过网络龙头企业参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为基础,重点提升具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品质,并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实现统一销售。把名特优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网络与系统内的“生活资料连锁经营网络”进行对接,发挥供销系统58家日用消费品网络龙头企业和9 000多个经营网点的集散、分销作用,实行资源共享,实现“两网”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网络的作用。
  3.加强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新型营销业态,打造鲜活农产品配送销售网络。鲜活农产品配送销售是最直接对接生产与消费的农产品销售形式,它不仅有效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和经营成本,更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消费安全。要以“促进农产品销售和保障农产品安全消费”为目标,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专业配送公司。通过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加工、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打造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消费流通网,建立优质鲜活农产品“进超”配送网。通过发展“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购销模式,扩大鲜活农产品配送销售网络,促进地方标准化农业、“订单”农业的发展。通过与“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对接,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构建供销社系统立体服务模式,直接显现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功能,推进品牌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4.依托农业主导产业,结合供销社优势,培育产业龙头,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依托浙江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从供销社现有基础和条件出发,重点培育茶叶、蚕茧、食用菌、柑橘、蔬菜等领域的生产、销售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产、加、销系列服务功能。统一规划、集中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分期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广“市场+基地+农户”、“公司(配送中心)+基地+农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引导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盈余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鼓励和支持广大农业企业、合作组织、贩销大户采取订单、契约等形式,开展农产品购销,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形成分散种植、集中销售的农产品销售机制;重点扶持发展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的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
  5.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构建基层农产品集聚网络。利用供销社人才和网络优势,继续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社建设,着力发展种养大户、营销能人领办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引导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增强专业合作社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整体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加大农产品经纪人培训鉴定工作力度,争取做到村村都有农产品经纪人,特别要强化开展中高级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充分发挥各地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作用,探索会员之间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形成深入大街小巷、遍布城市乡村的基层农产品集聚网络,成为市场、加工企业、超市、直销中心、配送中心农产品来源的桥头堡。
  6.整合农产品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由省供销社本级网络为基础,整合全省现有的各类农产品信息网络资源,建立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品种、与国内外有效对接的大型综合性全省供销社农产品电子交易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农产品实时网上展示和交易。各级供销社既是网上农产品交易提供者,又是服务于网上交易的农产品物流中转站,通过供销社服务大联网把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充分发挥浙江农民信箱平台作用,开展信息发布,举办网上农博会和杨梅、葡萄、柑橘等营销专场,推动农产品网上贸易。
  (二)扎实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品牌,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支撑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现代化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环节,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支撑,农产品流通同时又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有效流通的基础,农产品品牌是提升农产品价值、保证农产品购销健康发展的关键。
  1.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优势产区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同时鼓励系统内各类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及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和GAP认证,积极参与到农产品合格经销商的认证工作中,为农超对接和农产品出口提供支撑。重点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实现农产品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提升农产品整体品质。
  2.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着力培育相同品质或地域的供销社系统农产品品牌。并引导系统内企业加强对自身商标、商号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推广,支持和组织企业申报驰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农产品以及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增加自主品牌商品的比重;鼓励行业协会推行区域统一商标、标准、质量、包装“四统一”管理,培育和推广供销社品牌。全省培育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品牌化水平,达到以品牌带动农产品销售的目的。
  (三)加强信息化和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为农产品购销提供公共服务
  开展农产品信息化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流通渠道畅通。
  1.开展农产品信息化服务。加强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建立农产品供求和价格预警机制;建立包含营销主体经营情况、政策咨询、国家和行业质量标准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在内的信息网上查询系统;强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制度、标识制度和质量自控体系;建立农产品经营主体进货台账、进货验货和进货索证等制度。
  2.完善和优化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中推广设立监测点,并通过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形成覆盖全省农产品生产、销售的综合检测网络;重点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大型生鲜超市配置专用农产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设施;对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及为大宗农产品出口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配置农产品专用检验检测设备。
  3.开展农产品营销推介服务。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各营销主体参加浙江农业博览会、浙江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等综合性农业会展,支持“浙江绿茶”、“浙江柑橘”、“浙江竹子”、“精品水产”等农产品推介活动。加大全省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鼓励和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及其生产加工区域供应代理商与各大中型卖场、生鲜超市、农产品批发商、大中专院校及部队后勤部门、农产品区域采购商进行直接对接,开展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畅通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大力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境外农产品展览展销和产销对接,促进农产品出口。
  (四)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保障
  架构覆盖全省高效有序、功能强大的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是一项需要精心规划、大量投入、持续维护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给予必要的政策保障。
  1.设立建设专项基金,扶持农产品购销网络建设。鉴于供销社构建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具有公益性质,建设、运行和维护需要持续投入,明确在以供销社为主投入并带动社会各类资金参与的基础上,建议省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建设。具体可采取供销社承担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建设任务的企业按其销售额的5‰在税前提取网络建设基金,专项用于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建设及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培育网络龙头企业、农超对接、农产品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品牌建设。由供销社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实施办法,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并具体负责监督检查和考核。
  2.营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建设步伐。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建设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性,地位弱势。因此,建议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出台有利于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1)加大对农产品购销主体的税收、土地和信贷支持,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减免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税,解决企业经营初级加工类农产品的增值税抵扣问题,明确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代出口企业收购作为出口加工原料的农产品,视同农产品出口企业直接向农民收购农产品允许抵扣增值税,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代理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实行“免抵退”政策;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大中型流通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其用地列入专项指标,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安排,并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文件要求,“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的政策”。扩大农产品购销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贴息、补助政策的扶持范围,切实解决中小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问题;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强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信贷支持,重点要综合运用出口信贷、打包放款等多种手段,提供融资、结算、信息咨询等服务。(2)加大对农产品购销主体的财政扶持力度。流通业、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要重点向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等项目倾斜;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参与(联结)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农超对接,对新通过国家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GAP认证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的,新获得国家、省(部)名牌和获国家、省(部)金奖的农产品的,或在省内建立符合农产品出口标准的生产基地,或农产品经纪人推销地产农产品销售额达到一定数额以上,或开展农超对接活动经营地产农产品达到一定数量的,经认定后给予一次性奖励或补助。(3)规范鲜活农产品配送经营市场秩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食品消费安全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国家有关部委倡导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等实施农产品消费集中统一配送工作,鼓励单位直接向农业网络龙头企业、农产品配送中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购农产品,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新利,赵琨.基于神经网络的农产品物流需求预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2):62-68.
  [2]2009浙江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何加骏,孔有利.发达国家及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经验与启迪[J].上海农业学报,2007,(2):105-107.
  [4]霍美丽,侯振宇.韩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及经验教训[J].世界农业,2008,(11):56-60.
  [5]周发明.中外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5):116-11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已成为解决市场经济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甘肃省平凉市企业外部信用评级自2009年实现零的突破以来,发展较为缓慢。通过分析比较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优势,寻找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难的原因,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欠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
期刊
摘 要:与一般的村官比较而言,大学生村官有其独特性,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对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大学生村官是有思想、有知识的新型农村干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力量;大学生村官充满激情、富有创新意识,是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的推进力量;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是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辅助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
期刊
摘 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建立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模型,重点分析了影响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运用Logistic模型和描述统计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受到户主的受教育程度、户主的身份、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基于这些实证研究结果,
期刊
摘 要:通过对J乡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由于父母监护缺位、家庭功能弱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出现了问题。为了使留守儿童有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强化留守社区人际关系,成立留守儿童管理中心,建立社区留守儿童保护体系。同时运用小组工作方法,通过开展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闲暇生活。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社会工作;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日益突出,特别是金融危机过后金融安全的形势更加趋于复杂严峻。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对于正确把脉金融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资本;金融安全;熵值法;中国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52-03    引言  所谓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
期刊
摘 要:中国饮食文明著称于市,因而美食旅游的发展无疑具有独特的优势。美食旅游的绿色发展是集约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美食旅游的绿色发展要依据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艺术性原则及满足旅游者健康饮食的原则。通过分析美食旅游的绿色发展条件,得出美食旅游发展要注重绿色美食产品的开发与创新,适度宣传及正确引导以促进美食旅游的绿色发展;加强绿色美食旅游品牌的建设和推广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美食;
期刊
摘 要:基于正态分布、学生-t分布、GED分布和Skewed-t分布四种不同分布,采用ARFIMA-FIGARCH模型对深圳股市收益率的风险值进行了动态建模。通过模型实证参数估计,发现深圳股市收益率序列存在双长记忆性特征;通过模型预测的VaR值的DQ和LR测试,发现在Skewed-t分布下,ARFIMA-FIGARCH模型能更有效地捕捉深圳股市收益率序列的特性,能够较好地反映金融收益率的实际风险。
期刊
摘 要:阐述了区域旅游形象策划底基本思想、原则。结合恩施的资源特点,论述了恩施州的旅游形象策划的原则、主题、构成等。  关键词:区域;旅游形象策划;湖北;恩施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127-02    一、 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的基本思想  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的基本思想来源于企业形象策划理论。区域旅游形象策划即是根据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设计有
期刊
摘 要:建国六十年来,共和国涌现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祖国的骄傲。英模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自主创新、自强不息是其突出的特色和深刻的内涵。本质上,英模精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精忠报国、无私奉献、勇毅力行的民族精神,而且传承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英模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本课题提出了一套区域智力资本的测度指标体系,继而以湖北省历史数据为样本,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湖北省的区域智力资本水平进行了测度。在运用湖北省1995—2006年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测度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首先分别对区域智力资本的各个要素(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关系资本、区域结构资本和区域创新资本)进行了实证测度,最后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加权得到湖北省12年的智力资本水平。  关键词:区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