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传统多元创新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47472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年11月25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箫魂”——张维良笛箫奉献音乐会(以下简称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由张维良和他所创建的中国竹笛乐团演奏。中国竹笛乐团是集笛箫教学、创作、表演为一体的新型民族器乐乐团,隶属于中国音乐学院笛箫艺术研究中心。乐团常任指挥是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胡彪,成员由学院优秀的笛箫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
  秉承创新发展的音乐理念,音乐会所表演的六首曲目,有五首为新创并首演的作品。其中三首是特约作曲家新创作的:《宝岛三景》(崔权曲)、《颐和》(崔权曲)和《金石丝竹》(Joel Hoffman曲);另外三首——《土风三首》、《箫魂》和《寞》是张维良先生2015年新创作或新修改的作品。
  综观音乐会,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光色线的交融
  音乐会的特点首先在声光色线的交融上。竹笛乐团以多支竹笛交织而成的多声部音乐织体占据主导,呈现出立体而多维的音响效果,每个声部的旋律线条美亦贯穿音乐会始终。“从东西方的比较来看,东方音乐艺术(中国、印度、阿拉伯等)都以生动的旋律线性表现为主旨”{1}。无论是《土风三首》中那高亢的信天游和欢快的秧歌旋律,《箫魂》中的箫、童声与竹笛乐团的“合唱”,低音尺八独奏曲《寞》对人生无奈的情感表达,还是《宝岛三景》以台湾音乐元素对祥和、欢乐和希望的追求,都流淌着动人的旋律线条。在灯光与色彩方面,张维良把诸多非音乐艺术元素,如多变灯光、白色服装、道具等一一运用到音乐会中。灯光色彩与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灯光颜色随着音乐结构的起承转合和情绪起伏而进行渐亮与渐暗的变化。音乐会引进这些空间艺术概念,体现出张维良团队对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融合的尝试,而通过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综合传达民族文化理念,正是音乐会声光色线交融特征的重要表现。
  二、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践行
  从创作素材来讲,音乐会上的《土风三首》依次运用了陕西民歌《三十里铺》、山西民歌《看秧歌》和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的旋律素材,主题曲《箫魂》则采用了《春江花月夜》的曲调创作而成,《宝岛三景》采用了三首台湾传统民谣为创作素材,说明中国竹笛乐团在创作上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和运用。 开场曲《土风三首》的创作,源于2015年张维良邀请山西笛子演奏家闫宗佰到中国音乐学院进行“蒲剧音乐的风格特征讲座”。《土风三首》之一“古歌”来自作者遥远的回忆,最后一段采用陕西民歌《三十里铺》旋律创作而成。《土风三首》之二“秧歌”,曲调欢快活泼、灵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取材于山西的祁太秧歌调《看秧歌》,这首民歌正是当时闫宗佰讲座的内容之一。乐曲运用的打击乐器很少,只有“秧歌”中用到了沙锤。值得注意的是,竹笛乐团对乐曲中两个渐弱乐句的表现十分有张力,由高音区到低音区渐次减少竹笛数量。缩减顺序从梆笛开始,再到曲笛,最后只剩D调低音大竹笛在做渐弱的连续八分音符结束。这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不谋而合,只是这种递减的演奏方式是这种思维的倒序——万物归一的某种体现。《土风三首》之三“情歌”采用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旋律创作而成,展现我国西南地区青年男女通过活泼动感的音乐传达爱情的情境。
  主题曲《箫魂》采用了《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但旋律更加舒缓规整,慢板主题由四个乐句构成。此曲还借童声合唱,使天真无邪的童声与浑厚滋润的箫声相结合,音乐空灵、清澈、明亮。《宝岛三景》由三首小曲组成,采用了《阿里山的姑娘》等三首台湾传统民谣为创作素材,分别描绘了台湾阿里山、日月潭和台北101大厦三处自然与现代景观。乐曲节奏丰富,音乐风格活泼明快、灵动跳跃,音乐律动感很强,表现台湾人民对欢乐、祥和与希望的追求。
  其实,这次音乐会只是中国竹笛乐团吸收传统音乐文化的一次展现,竹笛乐团对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学习的模式由来已久。比如,几年前,潮州音乐名家王培瑜、客家汉乐名家罗德栽、江南丝竹音乐传承人沈凤泉等传统音乐专家多次被请到中国音乐学院举办讲座并进行艺术实践指导。中国音乐学院竹笛专业师生与专家面对面学习交流,随时拿起笛子边吹边学。这种音乐传承方式,体现出张维良团队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践行。
  三、多元化与创新性
  张维良音乐会由他本人演奏的乐曲有三首:《箫魂》《颐和》与《寞》。《箫魂》和《颐和》使用箫演奏。《箫魂》是张维良特意新创作的曲目,使用G调朱红色八孔箫演奏。拇指颤音是此曲的一个演奏特色,也是张维良的拿手绝活,表现了《箫魂》的深邃意境。《颐和》结束时也用到了左手拇指快速颤音技巧,与古琴的尾音结合表现龙舟远去的场景。《箫魂》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将箫、笛与禅藏文化结合。快板部分,风铃草少儿合唱团童声说唱的:“玉箫吹彻凤凰台,古殿深沉晓未开。满地落花春已过,绿阴空锁旧莓苔。”{2}这是南宋著名禅僧虚堂智愚的《虚堂和尚语录》中“达摩见梁武帝”的“颂”。配器方面,《箫魂》使用竖琴这一色彩性乐器,结合竹笛乐团中5支伴奏箫、童声合唱、打击乐。快板部分笛箫演奏上使用了气冲音,烘托气氛。其中箫的演奏用到了超高音,最高音到g3,这对演奏者口风、口劲的要求很高,敏感的发烧友可以听出此曲是由《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来。演奏指法方面也在不断变化,先后运用了筒音作Re(C宫)、筒音作La(F宫)和筒音作Sol(G宫)多种指法,促使乐曲情绪逐渐上升。
  《寞》是低音尺八独奏曲,创作于1995年。此曲是对人生诸多无奈的情感表达,其演奏特点是张维良用尺八吹出了中国民族调式和凄怆的语言风格。此外,此曲是音乐会上唯一一首没有使用打击乐的曲目,寓意表现“悲慨”的情感内容,体现出音乐审美中的“悲美”。
  与传统笛、箫曲相比,以上作品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方面:运用了纯熟的拇指颤音技术;伴奏形式上不仅有笛、箫与打击乐器,还加入了童声合唱;配器方面,竖琴、云锣等色彩性乐器的运用使音乐色彩更加丰富,声响更具立体效果。   压轴曲目《金石丝竹》特邀美国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本杰明·霍夫曼和大提琴演奏家娜塔尼亚·霍夫曼(兄妹)同台演出。作曲家Joel Hoffman是他们的父亲。这是少有的请外国作曲家为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的乐曲,体现出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将此曲作为压轴曲目,可以看出张维良重视中外音乐的交流,在相互学习中探索笛箫音乐的发展方向。这种实践与20世纪40年代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的国乐发展思想是契合的{3}。《金石丝竹》开始似乎是人在危机中的奔跑。中间的过渡部分让人不禁联想到残酷的战争场面,作曲家运用了音块、十二音序列的作曲技法,特别是微分音滑奏的音乐片段似乎借鉴了《广岛受难者的挽歌》中弦乐器的滑奏。从演奏技术和配器而言,这是一首合奏难度较高的作品,乐队组合使用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两架云锣,中国竹笛乐团则担任协奏。
  与以往笛箫音乐会不同,竹笛乐团是本场音乐会的直接载体,也是重要的创新点。音乐会上,竹笛乐团不仅可以演奏多种风格的合奏曲目,还能以乐队的形式为中外独奏乐器协奏。作品《箫魂》呈现出的正是箫与竹笛乐团、童声合唱的协奏形式,拓宽了箫的表现形式和表演空间;本场音乐会竹笛乐团的协奏规模扩大体现在《箫魂》和《金石丝竹》等曲目上,可以说,张维良先生的探索拓展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结 语
  从1983年张维良的处女作《太湖春》到1986年录制的第一张唱片《箫的世界》;从1988年的《南韵》再到这次音乐会的精彩绽放,张维良先生一丝不苟、勤勉践行。从这些曲名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创作轨迹: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由寓情于景到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展示华夏人文精神的心路历程。本次音乐会上,他与作曲家大胆尝试的新作品集中体现了他们对笛、箫艺术的诗意阐释:用箫、笛来追求它们在当代的民族语言和人文精神,也体现了张维良先生及其团队在新世纪对笛、箫表演艺术承继传统、多元创新的艺术理念,他们的艺术实践使我国民族的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修海林《民族器乐审美中的人文情怀与审美范畴》,《 人民音乐》2009年第8期。
  [3] 修海林《生命哲学的音乐诠释——宋飞二胡情景音乐会有感》,《人民音乐》2012年第1期。
  [4]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 王晓俊《中国竹笛演奏艺术的美学传统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其他文献
引言:巴洛克键盘作品表演  诠释上的“危险性”  在浩如烟海的键盘音乐作品中,总有一些作品焕发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与气质,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演奏家为之着迷。一些演奏家因某一特殊时刻演奏这样特殊的作品而奠定“江湖地位”,还有一些演奏家则穷其毕生研究、解读,并不断诠释这样的作品,最终作品与演奏者相得益彰、彼此成就,进而被乐史铭记。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J·S·BACH Goldberg Varia
世纪90年代初,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郑英烈教授开设一门《序列音乐写作基础》课程,曾分析罗忠镕创作于1980年的十二音作品《涉江采芙蓉》。当时大家从听觉到演唱都难以接受这个作品,真是“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转眼30年过去了,像《涉江采芙蓉》这样的现代声乐作品在中国当下仍然少有公演的机会。因此,当初次聆听荷兰女中音歌唱家雅妮·普兰格的新音乐独唱音乐会时,便产生一种全新的听觉感受。    一    
术教育在美国的地位十分重要。2014年美国颁布的《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共包含五门艺术学科—舞蹈、音乐、戏剧、媒体艺术、视觉艺术,是贯穿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艺术标准,是结合新时代艺术教育发展需要而颁布的基础性政策。{1}2015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中规定:学校要加大艺术科目教育的时长,很多州提升了艺术科目成绩在小学升初中考试以及初中升高中考试的所占比重。如今,美国的音乐教育在基础
亚洲地区的人口占据了世界人口总数的半数以上,包括数百个民族,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从而导致了亚洲音乐多样性的特征。亚洲音乐文化一般被划分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而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韩三国素有“东亚汉文化圈”或“中华文化圈”之称,与其他国家相比,他们更多地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再加上彼此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和相似性(如地理位置相邻、三个国家都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等),故而在研究考察其中某一个
“长江钢琴”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  基本功比赛举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长江钢琴’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于2012年11月9日至15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  该赛事创办于1994年,每三年一届。前五届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
2016年3月4日凌晨零时32分,把一生献给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平静地离开了。3月10日上午,周小燕先生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各界群众千余人满怀悲痛前来送别这位呕心沥血倾情于中国声乐事业的教育家。是日下午,周小燕先生的亲人、同事和各地赶来的学生们聚集在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追思这位把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事业、献给学生的伟大老师。  追思会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
2014年6月28日,几乎座无虚席的柏林爱乐大厅迎来了来自中国的年轻音乐家——应邀参加2014欧洲青年古典音乐节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以下简称“青交”)正在这里举行专场音乐会。  音乐会由音乐节赞助人、德国著名演员迪特里希·马陶什(DietrichMattausch)先生主持,他首先向德国观众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巨大成就,特别说明了这支来自中国的乐团对柏林观众的特殊意义。音乐节总经理敏慈女士
曲家金湘的新著《探究无垠·金湘音乐论文集之二》于2014年1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这是他继《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1}之后的又一部论著。由汪毓和、王次炤和赵塔里木分别作序,包含“理论篇、创作篇、回响篇、其他篇”四章以及“金湘作品分类目录”,从约五十万字的文集中读到的是这位勤勉创作的作曲家、执着探求的理论家十余年来的技术追求、哲理思考和心路历程。  一、“理论篇”的中华情怀与国际视野  
16年5月7日上午8时,中央音乐学院院教学楼201音乐厅热闹而温馨,人们纷纷与袁静芳教授合影共同庆祝她的80华诞。来自国内外40家院校、科研机构,一百六十多位中外学者、学生及3家演出团体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继往开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暨袁静芳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音乐学系承办。  开幕式由周海宏副院长主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主编、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次炤,韩国传
纪念波兰伟大钢琴家、作曲家肖邦诞生200周年,作曲家、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晓生先生在全国巡演活动中,多次举行“听夜曲 品肖邦 悟人生”专题  独奏音乐会。笔者于2010年6月8日在潍坊学院聆听了赵晓生的演奏。   赵晓生对肖邦在1827—1846年期间创作的夜曲做了全景式的社会背景、个人生活经历、音乐本体的综合分析,对肖邦的情感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音乐会的形式新颖独特,将13首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