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pple Watch或许能给数码极客们带来一丝狂欢,但至于可穿戴市场能否拨开云雾见月明,似乎并没太多信心。
记得,《冬吴相对论》当中有一期话题探讨了“创新厌食症”,意思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企业会产生“高原反应”,当苹果从一个科技产品的宠儿变成一个烂大街的大众产品时,势必会让大家对它的创新期待产生“膨胀”,一旦无法达到大众的心理预期,各种抨击和非议就会接踵而至。
眼下的Apple Watch似乎正遭遇这样的市场尴尬。先是被质疑续航时间不足5小时,而后又因12万的天价被骂苹果婊,然后贴出调查报告称69%的美国民众无兴趣购买Apple Watch,种种舆论似乎都在印证一个悖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我们期待Apple Watch能像iPhone 4引领智能手机时代一样,开启一个崭新的全民可穿戴时代,而偏时尚奢侈品的小众定性,让它注定难以引领大众消费狂潮;我们期待Apple Watch能够以苹果之名扶正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乱象,而鸡肋、玩概念的标签能不能揭掉,怕是苹果也束手无策。总之,舆论的论调很明显, Apple Watch或许能给数码极客们带来一丝狂欢,但至于可穿戴市场能否拨开云雾见月明,似乎并没太多信心。
自智能设备诞生之初,人与机器的关系被定义为:
1、可视的,用户与机器的交互依赖于“屏幕”,厂商的硬件升级也大多基于此,更大尺寸、更高分辨率的屏幕。
2、可联网的,用户与机器的黏性取决于能否“联网”,机器就是个信息终端接收器,而通过机器终端获取丰富的“延伸内容”,成了移动互联网最基础的软生态。
过去,我们跟机器的关系,由眼睛主导,我们聊天、发邮件、玩游戏、看视频等所有的体验感都是由眼切入然后调动起触觉、听觉等立体感官,而未来我们跟机器的关系可能是不可视的、可感知的,融为一体的。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数码设备屏幕都变小了,眼睛肯定会造反,因为当眼睛习惯了更大尺寸,更饱满内容之后,简洁甚至不可视的信息交互就会让人无法忍受。这就是为什么可穿戴设备一时半会成不了主流,因为人与数码设备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有效调整人与机器的沟通方式,并培育新的交互习惯成为关键。
信息接收的变革
Apple Watch采用了2英寸的Retina显示屏,单屏可承载的图文内容非常有限,如果你已经习惯了用智能设备看书、看视频,甚至刷朋友圈,你会发现Apple Watch的阅读体验是非常糟糕的。在Apple Watch推出后,网易新闻客户端等众内容提供商,第一时间就进行了适配客户端,看样子很舒适,但如果从体验角度来看发现并非如此。
比如说,看新闻,之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导航,眼睛锁定,手指一触控就可以,现在不得已多次滑动屏幕才能到达自己想看的内容,即使在内容页,展示的信息也相当有限,为了看到更多只有低着头,抬起胳膊不停滑动,这种体验跟在塞班系统上看PC网站其实并无区别。
这就要求内容提供商简化内容结构,甚至我们的阅读习惯也得做出一些改变。比如说,配合iPhone采取信息多端同步的方式,去接收处理信息,把Apple Watch当作一个信息提示的接口,而更多的信息阅读转移至手机端,或者说,干脆让一切归于简洁,习惯简单的信息接收方式。比如过去习惯看全文,现在只需一个标题就行。
除了眼睛的信息接收,在听觉、感觉等多感官信息交互上挖掘它的价值,比如根据震动的频率和声音的内容不同判断信息的大致的内容。苹果在Apple Watch演示中提到,当Apple Watch发现你久坐之后会提示你站立,而且它也知道你站立起来了。如果是手机上有这样的提示消息,得需要触摸、点击、阅读、关闭等交互操作,但在Apple Watch上只需要跳出一个tips,通过振动提示,如果你已经站起来了,机器通过重力感应仪就可以监测到,提示就会自动关闭,相比之下会智能好多。
操控方式的变革
Apple Watch屏幕变小,不仅内容呈现量变小,对触控技术也带来了挑战,为此苹果开发了Force Touch压力触控技术,使得屏幕可以根据触控压力大小响应交互内容,但苹果很清楚这远远不够。大家还是期待Siri的语音操控技术能够带来新的变革,至少可以引导用户用语音输入、语音操控等声控技术替代部分触控操作。
事实上,将来可穿戴设备更倾向于催化语音操控模式变革,语音必然会成为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比起实现技术更难的是,在大家都习惯了传统触控交互的背景下,倡导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能不能被普及的问题。
而先天屏幕小的Apple Watch,会让你习惯的触控变得特别难受,而语音操控会在接电话、发短信、地图导航等应用场景上得到“普及适应”,这对一大批尝试语音交互探索的企业都是利好讯息。当然,还有眼球跟踪、隔空手势、红外投影等更为超前的体感操控方式,和语音操控面临的问题一样,当务之急需要从改变用户操控习惯上有所突破。
网络交互的变革
大家都注意到,Apple Watch在演示时展示了一些新的功能,比如Apple Watch可以通过 DigitalTouch向其他 Apple Watch用户发送 Sketch、Tap和心跳等。这些功能看似简单,从语言交流的角度来看也有点华而不实,但从其传递的生活理念来看却值得赞赏。原来交互不一定非要用文字,一个表情、一个心跳、一个图形、一次抖动,也是最好的表达。
智能手机只是一个工具载体,而新的可穿戴设备更像是有意识的机器,它能够根据GPS,调用传感器,重力感应器等监测人的状态,传递人的情绪,更形象立体地表达人的感知,这种全新的交互方式不仅能解放以眼睛为核心的感知系统,也能够将人与机器融合起来达到更立体的交互表达。
此前曾风靡一款“你画我猜”的游戏,很多朋友都喜欢玩,但游戏的乐趣并不在于画的多好,猜的多准,反而是这种实时互动的过程让人感觉到一番乐趣。Apple watch在沟通方式上采用了一种简洁的方式,看似是碍于小屏幕在文字表达上的欠缺,但恰巧调动起了一种更为意识化的情感表达。还记得,那个一个字的社交应用“YO”么?这种社交软件,看似没有具体的交流内容,但就连互联网预言家安德森都称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它,或许真可能是下一个社交发展趋势。
如此看来,苹果的思考是对的,Apple Watch现在还不具备引领可穿戴数码消费品时机,因为对用户而言,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信息接收、操控方式、网络交互上适应更简单,更智能、更意识化的交流方式。
记得,《冬吴相对论》当中有一期话题探讨了“创新厌食症”,意思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企业会产生“高原反应”,当苹果从一个科技产品的宠儿变成一个烂大街的大众产品时,势必会让大家对它的创新期待产生“膨胀”,一旦无法达到大众的心理预期,各种抨击和非议就会接踵而至。
眼下的Apple Watch似乎正遭遇这样的市场尴尬。先是被质疑续航时间不足5小时,而后又因12万的天价被骂苹果婊,然后贴出调查报告称69%的美国民众无兴趣购买Apple Watch,种种舆论似乎都在印证一个悖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我们期待Apple Watch能像iPhone 4引领智能手机时代一样,开启一个崭新的全民可穿戴时代,而偏时尚奢侈品的小众定性,让它注定难以引领大众消费狂潮;我们期待Apple Watch能够以苹果之名扶正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乱象,而鸡肋、玩概念的标签能不能揭掉,怕是苹果也束手无策。总之,舆论的论调很明显, Apple Watch或许能给数码极客们带来一丝狂欢,但至于可穿戴市场能否拨开云雾见月明,似乎并没太多信心。
自智能设备诞生之初,人与机器的关系被定义为:
1、可视的,用户与机器的交互依赖于“屏幕”,厂商的硬件升级也大多基于此,更大尺寸、更高分辨率的屏幕。
2、可联网的,用户与机器的黏性取决于能否“联网”,机器就是个信息终端接收器,而通过机器终端获取丰富的“延伸内容”,成了移动互联网最基础的软生态。
过去,我们跟机器的关系,由眼睛主导,我们聊天、发邮件、玩游戏、看视频等所有的体验感都是由眼切入然后调动起触觉、听觉等立体感官,而未来我们跟机器的关系可能是不可视的、可感知的,融为一体的。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数码设备屏幕都变小了,眼睛肯定会造反,因为当眼睛习惯了更大尺寸,更饱满内容之后,简洁甚至不可视的信息交互就会让人无法忍受。这就是为什么可穿戴设备一时半会成不了主流,因为人与数码设备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有效调整人与机器的沟通方式,并培育新的交互习惯成为关键。
信息接收的变革
Apple Watch采用了2英寸的Retina显示屏,单屏可承载的图文内容非常有限,如果你已经习惯了用智能设备看书、看视频,甚至刷朋友圈,你会发现Apple Watch的阅读体验是非常糟糕的。在Apple Watch推出后,网易新闻客户端等众内容提供商,第一时间就进行了适配客户端,看样子很舒适,但如果从体验角度来看发现并非如此。
比如说,看新闻,之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导航,眼睛锁定,手指一触控就可以,现在不得已多次滑动屏幕才能到达自己想看的内容,即使在内容页,展示的信息也相当有限,为了看到更多只有低着头,抬起胳膊不停滑动,这种体验跟在塞班系统上看PC网站其实并无区别。
这就要求内容提供商简化内容结构,甚至我们的阅读习惯也得做出一些改变。比如说,配合iPhone采取信息多端同步的方式,去接收处理信息,把Apple Watch当作一个信息提示的接口,而更多的信息阅读转移至手机端,或者说,干脆让一切归于简洁,习惯简单的信息接收方式。比如过去习惯看全文,现在只需一个标题就行。
除了眼睛的信息接收,在听觉、感觉等多感官信息交互上挖掘它的价值,比如根据震动的频率和声音的内容不同判断信息的大致的内容。苹果在Apple Watch演示中提到,当Apple Watch发现你久坐之后会提示你站立,而且它也知道你站立起来了。如果是手机上有这样的提示消息,得需要触摸、点击、阅读、关闭等交互操作,但在Apple Watch上只需要跳出一个tips,通过振动提示,如果你已经站起来了,机器通过重力感应仪就可以监测到,提示就会自动关闭,相比之下会智能好多。
操控方式的变革
Apple Watch屏幕变小,不仅内容呈现量变小,对触控技术也带来了挑战,为此苹果开发了Force Touch压力触控技术,使得屏幕可以根据触控压力大小响应交互内容,但苹果很清楚这远远不够。大家还是期待Siri的语音操控技术能够带来新的变革,至少可以引导用户用语音输入、语音操控等声控技术替代部分触控操作。
事实上,将来可穿戴设备更倾向于催化语音操控模式变革,语音必然会成为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比起实现技术更难的是,在大家都习惯了传统触控交互的背景下,倡导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能不能被普及的问题。
而先天屏幕小的Apple Watch,会让你习惯的触控变得特别难受,而语音操控会在接电话、发短信、地图导航等应用场景上得到“普及适应”,这对一大批尝试语音交互探索的企业都是利好讯息。当然,还有眼球跟踪、隔空手势、红外投影等更为超前的体感操控方式,和语音操控面临的问题一样,当务之急需要从改变用户操控习惯上有所突破。
网络交互的变革
大家都注意到,Apple Watch在演示时展示了一些新的功能,比如Apple Watch可以通过 DigitalTouch向其他 Apple Watch用户发送 Sketch、Tap和心跳等。这些功能看似简单,从语言交流的角度来看也有点华而不实,但从其传递的生活理念来看却值得赞赏。原来交互不一定非要用文字,一个表情、一个心跳、一个图形、一次抖动,也是最好的表达。
智能手机只是一个工具载体,而新的可穿戴设备更像是有意识的机器,它能够根据GPS,调用传感器,重力感应器等监测人的状态,传递人的情绪,更形象立体地表达人的感知,这种全新的交互方式不仅能解放以眼睛为核心的感知系统,也能够将人与机器融合起来达到更立体的交互表达。
此前曾风靡一款“你画我猜”的游戏,很多朋友都喜欢玩,但游戏的乐趣并不在于画的多好,猜的多准,反而是这种实时互动的过程让人感觉到一番乐趣。Apple watch在沟通方式上采用了一种简洁的方式,看似是碍于小屏幕在文字表达上的欠缺,但恰巧调动起了一种更为意识化的情感表达。还记得,那个一个字的社交应用“YO”么?这种社交软件,看似没有具体的交流内容,但就连互联网预言家安德森都称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它,或许真可能是下一个社交发展趋势。
如此看来,苹果的思考是对的,Apple Watch现在还不具备引领可穿戴数码消费品时机,因为对用户而言,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信息接收、操控方式、网络交互上适应更简单,更智能、更意识化的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