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如何写得曲折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_yu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那么,记叙文如何写得曲折呢?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人和事总是纷繁复杂、充满矛盾的。所以,反映社会生活的记叙文在安排情节、刻画人物方面不妨“矛盾化”,在矛盾的统一中掀起波澜,尽显精彩。
  一、抑扬法。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一个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
  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到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二、虚实法。正面直接地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地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
  如《藤野先生》主要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开头三小节作者不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起。作者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的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丑恶现象。鲁迅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是对中国人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露了作者不甘同流合污、不与之为伍的爱国之情。又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的战斗生活得到生动描写,而青年男子的战斗作用也由此表现得富于情趣。
  三、张弛法。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
  如《荷花淀》,前面部分写水乡、风景异常恬静美好,给人一种和平的感觉,这是弛。接着作者转过笔锋,描写水上一场激烈的游击战,使浓烈的战争气氛弥漫其间,这是张。
  又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开头写春节过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特种药品商店的热闹景象,这是弛;接着写突然传来平陆县委的求援电话,这是张;再接下去补叙事情的发生,这又是弛。节奏上一张一弛,文章就有波澜了。
  四、离合法。清人唐彪在《作文谱》中说:“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看题、句句不看题之理,其法在于离合相生。”又说:“离合相生者,谓将与题近,忽然扬开;将与题远,又复掉转回顾是也。”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波澜,避免单调呆板。
  如季羡林的《马缨花》,文章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回忆过去所住的大院,对这个院子的人事沧桑、古迹遗存等等描写得十分具体细微,初读起来会以为这是回忆往昔居室的文章。但是,就在作者尽情勾画出院子的黑暗、生活的孤寂之后,笔锋一转,文章中闪现出“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主人公马缨花登上了文章的中心位置。往后就写马缨花的“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正是这马缨花的“影”与“光”的对比中,“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至此,文章完成了对马缨花进行了全面地描绘和赞美。原来,前面部分正是写出马缨花的“影”。如果不表现“影”的广阔社会背景,没有“影”的对照,就不能衬出“光”。影中的马缨花值得留念,光中的马缨花则更可爱。这不正是“离合相生”吗?
  五、蓄放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在组织篇章的过程中,有意将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潜藏起来,积情蓄势,就像水库蓄水一样;行文到适当的时候,积蓄到一定程度,突然间将隐含于文中的主旨或感情爆发出来,如水库之开闸放水。
  如毕淑敏的《儿子的创意》,作者以特有的清新、细腻的文笔,给我们叙述了“儿子”参加一个宗教博物馆建筑创意征文比赛的故事。通篇的构思十分精巧高明。儿子一心一意要拿金牌,妈妈气急败坏地阻止非难。儿子严肃认真,把参加课外活动看成是培养自己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妈妈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重视课本。多么尖锐的现实矛盾!然而,在文章的最后,当儿子拿到金牌,妈妈问他为什么想得金牌到日本去时,儿子的回答却是“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啊”。原来儿子的“一心一意”“严肃认真”竟是为了一台游戏机!这里,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蓄放”的手法。如果说全文的母子之争是一种“积情蓄势”,那么结尾的陡然一转,则是开闸放水。
  总之,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化,决定了记叙文写作可以做到抑扬顿挫、虚实相间、张弛有度、离合相生、蓄放自如,这样,既能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又能在“尺水”中“兴波”。当然,我们也不能故弄玄虚,否则,过犹不及,甚至会弄巧成拙。
  本栏责任编辑 张家瑜
其他文献
“流浪是天生的梦想,因为你越走越远;回忆是后来的故事,因为你回到原点……”陈楚生带着淡淡忧伤的歌声,是她晨起的闹钟。连日来的搭公交、转地铁,使她疲惫不堪,任陈楚生唱到最后一个音符,她才不情愿地起了床。  她今年大学毕业,新近找到了工作和住所,初步在这繁华的大都市中安定下来。她的同学有一半都选择回家乡工作,连她认为能力很强的一个好朋友一冰也在内。广州某家待遇优厚的国企要聘请一冰为正式员工,一冰拒绝了
期刊
图书管的日子已经离我很远了,然而,那是大学里最堪恋系的时光  自认还算是图书馆的常客,有事没事就会去走走,借书、查资料,在新书区转转,如此就是一趟。
记忆里最早有关读书的事,是在两岁的时候。那是一本儿童看图识物。那个年岁,说话还不利索,对“书”更没有概念,只是对眼前带有文字的彩色图案好奇。于是用自己小小的手,握住
期刊
与很多喜欢旅行的人一样,我爱好旅行的原因之一,是要自己亲身去体验当地生活,领略不同于自我生活的风土人情;还有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压力下,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求一处安静处所,好好读读以前买了放在家里一直未来得及看的书。总觉得,一段时间不阅读,就有悔罪之感,白白浪费了溜走的时间,仿佛亏欠了时间,又对不起书的作者。好端端的一本书,束之高阁,那是何等可惜!  每天奔波于这座熙熙攘攘的南方大城市,看着人来
小时候,我没有看过童话。  不仅没有读过童话,我甚至不知道“童话”这个词语。  我在粤西一个平凡的村庄出生、长大。那个村庄很平凡,就像一堆牛粪那么平凡。可是,即使一堆牛粪,有时候看起来,也会像月亮一样美妙。所以我经常有一个比喻,把牛粪比喻为“黑色的月亮”。我很喜欢这个比喻,觉得这是对“牛粪”的重新命名,因为从这个比喻来看,鲜花插在牛粪上,是一种光荣!  我没有见过爷爷,他在我父亲十多岁时就去世了。
西南联大的七年读书生活是书中重点。何先生说,那七年是他一生中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我们没福气,不能恭逢其盛,但看看何先生的回忆,亦足够幸福。  那样幸福的学习生活
作文技巧,高手支招  本期嘉宾:王子如(专栏写手)  嘉宾手笔:  在店里没有顾客的时候,我总爱转过身,看落地窗外诺大的露天停车场。我最喜欢周末,又最讨厌周末。曼城的周末大多是晴朗的,所以我喜欢从白炽灯一脚踩进阳光里的片刻,就像索然无味时突然闻到回忆,是熟悉的冬日,熟悉的淡淡而踏实的味道。  在店里,喜欢在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看老夫妻,年轻或中年的一家人从停车场走来,那是一种陪伴的快乐,可惜跟父母逛
摘 要:本文通过结合科大卫的《皇帝与祖宗》一书,探讨对目前史学研究的方法思考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史学研究;华南宗族;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匡阳阳,现就读于贵州大学,硕士学位,攻读方向中国史;冯贺喜,贵州大学在读硕士生,硕士学位,攻读方向中国史;席肖晓,贵州大学在读硕士生,硕士学位,攻读方向中国史。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
天空一片澄蓝,天边透红的火烧云给天空镀上了几层光环,隐隐约约可以看见飞机在云层中穿过的痕迹。学校大榕树在夕阳红光的映照下,斑驳着身影;篮球场上几个驰骋的少年,密密麻麻的汗珠折射出光芒。几个在校道上嬉戏的同学,一串串如银铃般美好的声音羡煞旁人。一阵躁热的微风吹过,夹杂着几缕醉人的花香。不觉地,我竟嗅到了夏天的味道……  夏天,课室。伴着愈演愈烈的蝉鸣,因为受不了天气的炎热,同学们会在椅子上像只好动的
阔别了多少个花季和雨季,在昨日的梦中我遇到了你。眉宇之间一切如故,声色形容依旧。并且那些美丽的事儿,仍是我朦胧记忆中的模样。  老巷,是你。  穿越一串串雨帘,摸索着含糊不清的往事,它渐渐抽象成一片雾一样的尘埃;时钟仿佛被拨慢了,一切如同黑白电影般不紧不慢。而我,一个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不敢惊扰这平静呼吸的老巷。它如同一册精美的诗集般徐徐翻开:古宅、河埠、廊棚,还有染坊,连同阳光和雾雨,浓郁得熏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