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书人到教师阅读推广人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7月3日,《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开馆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应《中国教师报》的邀请,刘波参加了本次盛会,并从《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手中接过了《中国教师报》特约编辑的证书。
  刘波把这次北京之行称为收获满满的精神之旅,这一次北京之行,让刘波对自己教育人生的第二个十年有了新的感悟,让他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依托阅读开展“草根研究”
  
  中小学大规模引进专职心理教师,是在2000年前后,2001年8月,从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毕业后,刘波进入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工作,担任专职心理教师。所以,刘波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他就走上了“边教学,边研究”的道路。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诊断量表,进行了一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因为事先积累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他的第一份研究成果——《城镇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研究会2001年学术年会二等奖,并人选公开出版的《宁波市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因为一直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保持敏感,他对片面夸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他写成了《科学看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命题》,在宁波市第二届学术大会心理健康专题论坛上宣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发言者。他一直关注着这方面的问题,后来相关的论文还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
  正是尝到了阅读的甜头,自参加工作后他就坚持阅读专业刊物,并长期自费订阅《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专业刊物。
  坚持阅读,他对学科的发展动向有了明确的认识。2005年1月,他撰写的《发挥心育独特魅力,引领学生快乐成长》,获得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此文后来获得宁波市第二届中小学德育成果二等奖,并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发表。
  2006年7月,在《中国教育报》编辑部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举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次十佳评选中,他成为了最年轻的十佳作者,并从时任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手中接过了十佳作者的奖牌。
  可以这么说,正是在不间断的学科专业报刊的阅读中,他挖到了专业成长的第一桶金。
  直到今天,刘波还清晰地记得在他工作的第一年,宁波市教科所原所长在一次全市教育科研培训会上讲过的话:“一个青年教师‘搞三年教育科研和搓三年麻将’,三年后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我希望青年教师们在教育科研上多花点时间。”长者的这番话让他深受启发,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草根研究”之路。
  刘波的实践表明,学科无大小,任何一门学科教师,都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那么,“在研究中促进终身成长”便为成为精彩教育生活最佳注脚。
  长期的阅读,让他的“草根研究”也颇具前瞻性。2006年,国内的多家媒体报道了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威灵顿公学的幸福课,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还成为了全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幸福课就是方兴未艾的积极心理学。而当时国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孟万金教授也正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于是,他就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融入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2008年1月,刘波写下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幸福课的实践与思考》。这一实践性的论文,让刘波再次获得了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继2007年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称号后,由于他在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绩,2008年9月他免试获得了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级教师资格证书。2011年,他还成为宁波市教育心理研究分会理事,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基层学校教科室主任的代表。
  
  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
  
  2006年7月,刘波在北京参加高峰论坛后,通过龙源期刊网,他结识了“教书育人”论坛,担任了“教粥育人”论坛的版主,让他认识到了开放阅读的意义。从那时候开始,除了《教师新概念》和《校长参考》外,《教师博览》《师道》《人民教育》《教育文汇》《中小学管理》《班主任》《教师月刊》等陆续成为了他白费订阅的专业报刊。
  在刘波看来,他的阅读经历了这样的三部曲:首先是学科专业刊物,接着是综合教育类刊物,最后是教育著作,当然,后阶段的阅读也自然是包含前面的。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他认为这三个阶段完全是可以同步进行的,这样,教师的阅读就会有更高的起点。
  从2008年起,刘波成为了“大夏粥系”的铁杆粉丝。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购买了上百本教育著作,其中60%以上是“大夏书系”。通过与“大夏书系”为友,他对张文质、刘铁芳、朱永新、刘良华、陶继新、吴非等教育名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了解到了国内外教育的最新情况。他这样疯狂地购买“大夏书系”的初衷是属于补课的性质。后来,购买“大夏书系”的新书就成为他的常规动作了。
  从2008年4月至今,刘波已经拥有了130木多“大夏书系”中的书。此外,他还购买了数百本教育和文化类的书,这些书进一步打好了他们精神底子。
  2010年,源创图粥创立,源创图粥也成为了他关注的对象。吴非的《致青年教师》、郑杰的《学校的秘密》、朱永新的《教育的解放》等源创的新书让他在与大家的对话中不断享受成长的快乐。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的《教师的二十项修炼》使刘波对终身修炼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大师的教书生活》《过去的中学》《过去的教师》等优秀作品则让他对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情趣与艺术》等肖川随笔“四部曲”让他在感受文字美的同时,更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
  对教育现状的深刻而又清醒的认识由此而生,同时教育的使命感与情怀,也由此而确立,这是阅读的力量。
  在与专家的零距离的“对话”中,他的视野进一步开阔,时刻倾听着生命拔节的声音。
  刘波认为,我们都很弱小,我们需要借力出行,读书就是借力的好方式,这样,我们可以站在“高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超越自我。
  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中的关于教师读书写作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说法,让他对教师的读书和写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本书中的不少话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带给了他很多的启迪,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行走方式。
  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同样带给了他很多的启示。特别是书中的“让自己成为稀缺资源”“为自己的未来投资”这两大观点,对他的触动很大。他每年都乐于为专业报刊“买单”,经常买书充电,在网上学习交流,这就是郑杰的“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的观点对他 的启发。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在《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教师拥有的知识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板块: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开阔的人文视野。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读书范围。”刘波非常认同闫学老师的观点,其实,他的买书、读书就是围绕这三个板块开展的。
  跳出学科阅读的局限,在开放阅读的滋润下,刘波的研究的视角也不断延伸,《普通教师为何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别让非智力因素输在起跑线上》《“三字经”纷争背后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值得关注》《警醒:“减负”显现的软肋》《一线教师不能成为减负的看客》等文章在各级教育报刊发表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其实,这背后,就是思想的力量。
  
  独“阅”乐不如众“阅”乐
  
  对于刘波来说,有一点他颇为自豪,那就是引领教师们走上了开放间读的道路。2011年,全校教师人均自费订阅专业报刊近3份,其中综合教育类刊物人均近1份。在这一点上,刘波很为自豪的是,由于他的努力,使仁爱中学的教师们在阅读方面走出了学科阅读的狭隘,走向了开放阅读。有关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在2007年以前,教师自费订阅《教师博览》的每年仅有1~2人,而在2008年,订阅的人数就达到了20人,到2011年,全校教师自费订阅《教师博览》60多份。此外,教师们还订阅了《教师新概念》《师道》《教师月刊》等教育类综合刊物。正是这样的阅读,激发了教师内在的成长需求,也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镇海区的一大亮点。
  他所在的学校实施“教师专业报刊征订补贴”制度,教师订阅,学校补贴一半。他及时把优秀的综合类教育报刊推荐给教师们,如《教师博览·原创版》《教师月刊》甫一创刊,全校就有不少教师是第一时间订阅的。
  在他的建议下,学校连续四年为每一位教师订阅了一份《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为教师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为更好地推进教师读书,2008年11月,仁爱中学成立了教师读书社,刘波担任了教师读书社的社长。学校成立教师读书社的目的,就是培养教师中的读书种子,更好地发挥教师读书社的辐射作用。对于刘波来说,一方面,他自己的大量阅读对于更好地开展教师读书社活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刘波要让更多的老师像他一样,在阅读中获得幸福感。
  教师读书社成立近三年来,共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陈桂生的《课程实话》、吴非的《致青年教师》、闫学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方新田的《平静的忧思》、吴志翔的《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等10多本书。读书社还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推动教师读书上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使读书社的“种子效应”得以很好的发挥。2010年吴非老师的新作《致青年教师》一书出版之后,刘波立即向校长建议把此书列入当年暑假教师的阅读书目。近两年,他结合学校推进读书的做法撰写的《阅读“三重奏”点燃教师专业成长热情》和《依托“读书共同体”,造就“书香教师群”》均获得浙江省年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学校这样做法的积极意义。
  在教师读书社的推动下,学校党支部、工会和教科室每年的寒暑假联合举行两次教师有奖读书征文比赛,由党支部发动,工会颁奖,教科室具体负责相关的工作。近年来,学校先后给教师发放了《给教师的建议》《致青年教师》《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等优秀教育著作。2009年和2010年,学校连续两年获得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组织奖,教师获奖人数均为全宁波大市之最。特别让刘波感到自豪的是,读书社的不少青年教师的文章在省级1.24发表或获奖,大量问读加快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
  他还邀请了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张文质和闫学来校读书社与教师面对面,并为全校教师讲学。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生命在场”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教师们。闫学的“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也对教师们的阅读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营造浓郁的教师办公室学习文化,深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在他的建议下,2010年4月,学校工会特意在全校的15个教师办公室中安装了小型的不锈刚书架,还给书架配上“精神食粮”。工会先后赠送了《破解幸福密码》《做最好的自己》《教师一定要注意的99个健康细节》等书。工会将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好书赠送到“教师共享书架”上。工会还倡导教师充分进行“碎片化”学习,在点滴的积累中促进自己不断成长。如今,“教师共享书架”的做法被不少兄弟学校借鉴。2011年6月29日,《中国教师报》“创意读书角”栏目,以《仁爱中学“教师共享书架’’为教师提供“精神补给”》为题,图文报道了学校这一做法。
  2010年8月,为更好地推进教师的读书写作,他还建立了教师读书写作群。他把《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信息报》《教育时报》等教育报刊的编辑记者,教师们订阅数量较多的《教师博览》《教师新概念》《师道》《教师月刊》等专业刊物的编辑,以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集中于群中,作为网络“学术外援”,给力教师读书写作。
  这样,教师们想向《教师新概念》《教师博览》《教育信息报》《教育时报》等刊物投稿,就可以很方便地跟这些编辑取得联系,为教师的投稿大大提供了便利,并大大激发了教师写作的积极性。
  为更好地促进教师读书,并发挥教师读书写作群的学术外援的作用。2011年3月,他就开始策划一次别样的“世界读书日”活动。在他的推荐下,区内的澥浦中学、精英小学、三公司学校,一起加入了共读《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一书的行列,并存此基础上形成了教师读书四校共同体。他还邀请本书的作者,《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塞林)到校与教师们面对面,让大家在与作者的“零距离”中进一步感受《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一书的魅力。此后,他还安排了一次与作者的在线交流,四校读书共同体的成员与作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国教师报》还以《场上互动与在线交流促读书》介绍了本次策划。2011年5月18日《中国教师报》以《在思维碰撞中追慕美好教育》整版刊登本次读书沙龙。
  他还充分发挥网络的辐射作用。除了四校读书共同体的教师外,区初中数学名师工作组的学员也加入其中。他注重强化这个群的学习功能,经常把《中国教师报》《教育信息报》等相关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的电子稿上传供大家学习。   201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仁爱中学教师读书社还获得镇海区工人先锋号称号,成为全区教育系统唯一获得这一称号的学术团体。
  2011年暑期,该校教师读书走上了个性化的道路,该校朱继幸校长的说法是“让教师读爱读的书”。他把《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教师的体态语言》《教师的幸福资本》《优秀是教出来的》《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哲学》《论语今读》等不同类型的书籍推荐给教师,深受教师们的喜爱。《中国教师报》的2011年暑期读书专题策划中,也刊登了该校推荐的6本书的书名。
  
  努力成为教师阅读推广人
  
  2010年12月,刘波撰写的《在“教育阅读”中完美“教育人生”》一文在《教师博览·文摘版》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木书”征文中获得一等奖,并全文刊登在《教师博览·文摘版》上。这篇征文的获奖和发表让他更加认识到了推广教师阅读的意义。
  2011年1月12日,《中国教师报》第14版发表了题为《阅读,理应成为教师的经典动作——教师阅读推广人谈教师用书问题》的专题策划,刘波作为五位嘉宾之一参与了访谈。作为《中国教师报》的嘉宾,对全国的教师读书与教育出版机构“建言献策”,是一种影响教育读书生态的行为方式,这让他更加感受到了作为阅读推广人的意义所在。
  2011年1月19日,他以仁爱中学教师读书社的名义策划了《教师时报》的以“教师读书,如何真正形成气候”为主题的读书沙龙,并把仁爱中学的经验《“读书种子”推动“全员阅读”》在这期读书沙龙中刊登。
  从2011年3月起,他担任了中国教师报读书写作俱乐部的副会长和读书写作频道的版主,依托网络的影响力,推动更多的教师读书。
  他在《中国教师报》读者俱乐部的“读书写作”频道上建立了仁爱中学教师读书社的主题帖,介绍读书社及学校推进教师读书的做法,深受广大网友好评,成为点击量最大的主题帖,目前点击量已接近7000。《中国教师报》网站也在首页醒目位置隆重地推荐了这一主题帖。他还在《中国教师报》的“读书写作”频道上开了自己如何促进读书成长的主题帖,得到了广大网友的高度评价。
  2011年5月,他结合自己工作十年的专业成长手记《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他结合自己十年来读书成长的情况,从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做教育科研的“领跑者”、做专业报刊的“博览者”、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做教育热点的“关注者”、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等方面,介绍了自己成长的经历。
  《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主编在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提到:“这本书,差不多以现身说法的形式,演示了一个教师拓展自己成长空间的各种可能途径,比如多做草根研究、博览专业报刊、注重“精神补给”、关注教育热点、善于网络交往等。我相信他的经验多少能给渴望获得自身发展的教师一些启发。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甫一出版,宁波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宁波市教育心理研究分会把这木书作为会议资料下发。6月12日,宁波市小学和幼儿园优质课评比,不少教师拿到这木书后,一口气看完,看完后还推荐给同事阅读。浙江省特级教师、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周信达校长第一时间为这本书撰写了书评《在教学研究中走向卓越》,刊发在《教育信息报》2011年6月11日。他还特意为全校教师人手一本发放这本书,作为暑期阅读用书。镇海区内不少学校把这本书作为教师读书组织或者全校教师共读的书。这本书出版后,新华书店博库书城隆重推荐,当当网、卓越网等网站第一时间上市,淘宝网上有这本书的网店不断增加。
  刘波说,别人都说我在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就能出这样一木有份量的专著很不容易。其实,在我自己看来,这也没什么难为的。我只是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多阅读,勤动笔,自己也没有刻意地要去写一本书。这本书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是自己十年来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副产品。
  作为同龄人,宁波慈溪实验中学吕新辉老师读了这本书后,这样给他留言:“此书对我启发很大。我刚从教时以为把学生品德培养好,让他们做个受尊敬的人;把学生的成绩提上去,让他们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平台就可以了。从没想过要在科研方面下些功夫,甚至觉得搞科研都是形式,但十年后当我发现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己根本无法解决时,才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我才正真体会到教科研是教育生产力。前年成为特级教师带徒学员后,我开始读书、思考。现在读完您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你走过的道路对我很有借鉴意义。从心底说,影响非常大。以前总以为,搞科研是老教师、资深教师的专利,从你身上我看到,成为教师的那一刻就是教科研开始的那一步。”这一点,让刘波感到非常欣慰。
  在“教育阅读”中完美“教育人生”,这俨然已成为了刘波的座右铭。站在职业生涯的第二个十年的起点上,刘波除了继续当好爱书人外,将扮演好教师读书推广人的角色,利用自己参与管理的“中国教师报”读书群等几个阅读群,让更多的教师能享受阅读之乐,并在广泛的阅读中走上成长快车道。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农民的女儿,像农民那样珍爱着土地。从成为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把那份珍爱,深情地融进了这片充满希望的教育沃土,在追求与探索中精心地耕耘着这块属于自己的‘田园’,收获着无穷的快乐。”这是李杰在她的教育自传里的一段心灵独白。    初登讲台。学做孩子们喜爱的老师    1981年的夏天,李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吉林师范学院,背负着行囊,怀揣着梦想,来到了哈尔滨汽轮机厂子弟中学,走上了三尺讲台,开
近几年来,针对“问题学生”而开设的“择差教育”训练中心和“问题学校”日益增多,它们以准军事化的管理、独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应当承认,磨难教育的积极意义是很大的,它曾是多少身处逆境者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也成就了许多伟人和伟大的事业。但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磨难教育”形式是否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
师资均衡是保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平等的重要基础,采取“走教”制度,让老师们“走”起来。这样,可以更迅捷、更直接的实现师资均衡,提高教育效果。  何谓“走教”制度?通俗地说就是让教师把原来的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定期到其他学校去上课,课后再回到自己的学校。这样,学生能够接受所有老师的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共分享;同时,老师的各种待遇关系不变,只是工作对象变了,方便操作。  
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坐沐其中,不禁想起会稽山阴兰亭的那场修禊盛会,还有那篇千古名传的佳作——《兰亭集序》(以下简称《兰亭》)。在《兰亭》中,王羲之的情感由“乐”至“痛”继而又“悲”。开篇羲之用清新愉悦的笔调叙写了暮春三月文人雅士集会兰亭之乐。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实在“可乐”。然置身于此,王羲之又因何道“痛”?“悲”又从何而来?情感突变又缘于何?下面我就结合文章内容,略陈拙见
新课程改革让老师“走”下了讲台,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变成组织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权威人士”。但不知不觉地,课堂中又形成了另外一股“权威”:在一些公开课、研究课的课堂中总有几个发言积极、回答正确率高的同学。这些同学是课堂中的积极分子,有时甚至是公开课教学中老师的“救命稻草”。我暂且称这些同学为“课堂中的权威学生”。这些“权威学生”在课堂中发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除了极少数精英人士外,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是极普通极平凡的小人物。岗位平凡,角色平凡,生活也平凡。  但人可以平凡,却不能平庸。  在工作中,我们追求的应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潜能,做出最大贡献。虽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要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而平庸则不然,是不思进取,敷衍塞责,碌碌无为,麻木不仁,如行尸走肉,醉生梦死,最终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是老师的主业。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被动地思考。教师多年来只用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教案,多年的模式既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尽管我们早就知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道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穿“苏教版教材”这双新鞋,走“教师讲解”的老路,仍然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承担了重要的职能,而书面语作为语言交际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抒发情感,传达信息等。初中英语作为英语初级阶段的教育,需要从观念上和意识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为今后的英语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知道,能够以相应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表达出预期的意向,对部分初中学生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
作为班主任,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固守传统的德育观念,采用传统的德育方法,以不变应万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发现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一些本质的要求没有把握好,不能突出育心的地位,以管代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德育教育方式过于偏重说教,缺乏交流和融入生活,没有注重德育实践,忽略了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部分德育方法低效甚至是无效。如何在变中求新,变中求实,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呢? 
课堂管理中的沉默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以非语言的静默无语和一定时间的言语中断的方式,有效地处理影响教学的诸种因素,协调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管理策略。在课堂管理中,没有几个老师会青睐“沉默”这样的措辞,因为它暗含着教师对课堂管理“置之不理”的意味;但是仔细品味,可以发现沉默策略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智慧表现。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对沉默策略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