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人手书“涛声依旧”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ern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家虽偏远,时有友人来此一叙。虽说“家徒四壁”,然却“四壁皆书”,且字画满墙。尤其是那几幅“涛声依旧”,其书或凝重,或挺秀,或飘逸,或洒脱……友人们赞不绝口,问其来历,便有了以下这篇文章。
  
  杜宣与“涛声依旧”
  “一支烟斗衔在口,满腹经纶谈笑间”。这是对著名剧作家、诗人杜宣的生动写照。杜宣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剧作家和诗人,还是位胆识过人的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早在抗战烽火燃烧的年代,印缅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要在我国东南沿海选择合适的登陆点打击日军,杜宣临危受命,带领两名美军情报人员从昆明出发,穿过福建,冲破国民党部队的层层封锁,终于在浙西天目山找到了新四军部队……一路上,那种神出鬼没的穿插本领和急难中善于作出果断决策的过人智能,决非一名普通作家所能为。
  至于1945年日寇投降,他坐着美军飞机飞赴香港、广州两地,参与接受日军投降事宜,成为中国作家中目击二战结束谈判全过程的唯一见证人的经历,非常奇特;而他早先在大后方多次躲过中统特务的秘捕,更是鲜为人知。
  就是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隐蔽战线上的文人,“文革”期间,竟被张春桥之流无端地投入监狱……我读过他写的一篇散文“狱中生态”,记录了他所遭遇的缧绁之苦……文中,别开生面地写了三种小生物,如囚室高处的小窗口常有几只小鸟不时地啁啾,“通过这一角苍空,使我和外界联系起来,我可以看到监狱四堵墙外的一块自由天地了”。几只小鸟激活了他对自由的向往之心。
  进入新时期,1914年出生于江西九江、1932年入党、翌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留学于日本东京大学的杜宣老,已是位耄耋之人,他依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文学活动,他是《文学报》的创始人之一。作为戏剧家,早期的《青春三部曲》和《上海战歌》以及国际题材的三部曲——《彼岸》《欧洲纪事》《世纪的悲剧》还有《关山万里》《梦迢迢》等,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1997年香港回归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创作了大型史诗话剧《沧海还珠》作为庆贺,让广大观众,又一次感受他那激情喷涌的赤子情怀。
  “半生踪迹浮沧海,一片愚诚唱赤旌”。堪称世纪老人的杜宣,还是位声名远播的书法家。
  杜老是文人,写的是文人字。文人字不同于书家字,书家对点画有严格的要求与规矩,而文人是以他的理解处理点画的,具有文人特有的气质和气息。
  杜老和蔼亲切,平易近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次在文艺会堂开会,我正巧坐在他身边,便和他谈起字来。杜老对我说:“书要天天谈,字要常常写”。他认为书法要达到很高的美学理想和体现出很深的文化修养不容易。‘突破’更不易,如同一个结茧的蚕壳,想要打破自己编织的壳是要有勇气的。杜老阅历丰富,是位胸襟开阔之人,我很喜欢他的字,便开口了。杜老随和通达,边点头边问,写什么呢?我说“涛声依旧”如何?他思索了一下,说,好,这四个字对你倒挺适合的。
  杜宣老的行草字字如珠玑,神韵相照,顾盼呼应,大小疏密,拙巧错落,墨色枯润相济,线条优美流动……那文人的笔情、才情和性情,尽在那潇洒流畅的线条之中。
  我将“涛声依旧”装裱后,镶上镜框挂于陋室,顿觉满眼生辉,如见故人。如今,杜宣老虽已在2004年就离开了我们,可在他的书法条幅前,我一如仍与他在亲切交谈耳。
  
  贺敬之与《涛声依舊》
  我的另一幅《涛声依旧》,乃当代大诗人贺敬之所书。
  一提到贺敬之,人们便会高山仰止,便会对其诗歌和歌剧的创作成就交口称赞。其实,贺敬之不仅是我国当代一位蜚声中外、德高望重的著名诗人、剧作家,也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书法家。
  贺敬之,1924年出生在山东枣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天性聪颖,勤奋好学,七八岁时就在小学老师和村里人的指导下临池习书。他曾下苦功临习过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他都在一盏小油灯下苦苦坚持。夏天蚊虫叮咬,常常忘记扑打,冬天双腿冻得打颤也不觉其寒。
  贺敬之16岁奔赴延安,21岁因写出家喻户晓的歌剧《白毛女》而一举成名。在延安时,没有毛笔,没有宣纸,他就在陕北的黄土地上,在延河边的沙滩上练字。他以按捺不住的革命激情和惊人的才华,一边从事诗歌创作,一边从事书法的学习和钻研。定居北京后,他精读和临习了篆、隶、楷、行、草众多的碑帖。他喜爱草书,尤其酷爱行草。他认为,行草最能表情达意,最能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抒发思想感情。对中国历代的行草书法作品,他更是熟记于心,运用自如。王羲之的遒美劲健,风姿潇洒;王献之的风卷云舒,纵横自如;黄庭坚的萦绕自然,筋骨内涵;米芾的沉着痛快,风樯阵马;王铎的起伏跌宕,摇曳多姿;郑板桥的珠湖泻地,乱石铺街;怀素的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毛泽东的笔走龙蛇,气吞山河……贺敬之都看在眼里,爱在心上,心摹手迹。几十年的锲而不舍和临池不辍,博采众长而自成一家,使他的作品“刚健含婀娜,妙笔生气象”,独具自己鲜明个性,成为“有情的国画,无声的乐章,纸上的舞蹈,砚中的云海”。不管落不落款,盖不盖章,一看就是其人。贺敬之每每作书灵感忽来,胸有成竹,若有神助。这是因为他“胸中具有上下千古之思,腕下纵横万里之势”……此时,泼墨挥毫,便可看到他的气魄、精神和自己的面目。
  我是读着贺敬之的《回延安》和《放声歌唱》参军的。在部队期间,又读到他的《雷锋之歌》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广为传颂的优秀诗作。他那豪迈的激情和惊人的才华,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每一首诗,特别是他的政治抒情诗都是胸中波阔,笔底风雷,是心灵的呐喊,是感情的喷泉,是催征的战鼓,是时代的宣言,充满阳刚之气,令人荡气回肠,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贺敬之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诗人!我喜欢他的诗,也喜欢他的字,渴望得到他的题词,即使一册签名诗集也好。
  2003年6月6日,我鼓起勇气,给贺敬之写了一封信。
  贺敬之同志:不用作更多的介绍,一握手就知道彼此的心灵。
  我是读着您的诗走过来的:一本《朗诵诗选》和《放歌集》,从部队到地方陪伴了我几十年……如今,我已年届花甲,依然痴心不改,杜鹃啼血般地为祖国、为人民歌唱,我以为,这和受您及郭小川等前辈诗人的影响不无关系。
  去年夏天,我和沪上几位诗友自筹资金,决心为诗友们办件实事,创办了一张《上海诗人》小报,已出5期,现一并寄上,好坏逃不过您的眼睛。在诗报出刊一周年之际,想请您为他题个报名。另,我本人也想请您写个“涛声依旧”的条幅,以室中悬挂,子孙相传耳(恕我有点“得陇望蜀”了)。
  2003年6月20日,我收到了贺老的回信,还有为《上海诗人》题写的报名及“涛声依旧”的条幅——
  
  刘希涛同志:
  遵嘱,拙字寄上。祝你创作丰收,祝“上海诗人”越办越好!
  敬礼。
  贺敬之 2003年6月15日 北京
  
  如今,大诗人贺敬之的草书条幅在我家中悬挂,它是那样的气韵生动,气度不凡;它是那样的龙飞凤舞,风神潇洒。
  笔走龙蛇的贺敬之,乃当代诗人书法之神品耳。
  
  张森与“涛声依旧”
  还有一幅是著名书法家张森先生的隶书,厚重端庄,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是书家的一幅得意之作。
  我与张森兄结交年深,他比我大两岁,原住处近在咫尺,对其人其书可谓情有独钟。
  张森的书法不事雕琢,不尚华丽,无论隶、楷;也无论行、草,信手写来,既厚重凝炼,又具有节奏轻松明快的强烈特征,充分展示他笃志不倦,心无旁鹜,努力奋争,一以贯之的个性风采。
  厚重凝炼,是张森书法的本色,是他几十年为人为书的概括。
  张森幼承家学,毕生求索,将对书法艺术的一往情深付诸笔端。他思路敏捷,逻辑严密,语言表达极富幽默感。倘若没有心智上的成熟,是绝不可能具有这种风趣的自嘲状态。他是很会调侃和说笑话的人。
  一次,一位朋友当面称他为书坛名家,他付之一笑:“像我这样的名家,一毛钱可买11个哩——其实一文不值!”让人忍俊不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家长让孩子学书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到处拜名师求名家。张森认为作为兴趣爱好可以,但不要一心指望成名成家……张森说:“过去是300年出一个书法家,现在是一天出300个书法家。过去是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是各领风骚两三天……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王羲之、颜真卿的,就如同跳高一样,不是人人都能跳过2.40米,成名世界冠军。”
  张森送我的名片上唯“张森”两字,没有任何头衔与桂冠。不印头衔,不等于没有头衔,不标“著名”,不等于不著名,而是说明名字比头衔更有意义。名,素有虚实真伪之辨,大小高下之分。但时光匆匆,我们来不及分辨。若干年以后再回首,還有多少名人能经受岁月浪潮的淘洗,保存原有的光泽?张森可谓深得其中之三昧。
  张森衣着简朴,不显山不露水,乍看似乎是一个沉默寡言之人。但只要你和他一接触,你就会发现他热情似火,他的坦诚和直率,会让你如沐春风。只有从实践中悟出的真知灼见,才能获得胜读万卷书的睿智。
  因住得近,串门的机会也多。他家有一套十分高级的组合音响,常让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那华美的乐曲声中……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下午,我一进门便听到了歌手毛宁演唱的那首“涛声依旧”,张森兄正在乐曲声中挥毫。
  一曲听罢,我心潮难平……许是家临长江之故,听母亲说,出生时正值桃花讯期间,江上涛声大作……故有希涛之名。巧的是“涛声依旧”这首歌当时正夹带着澎湃的涛声,传遍大江南北……于是,我便向他求字,张森一口答应,忙问写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涛声依旧”。张森笑着点头。不一会儿,一幅“涛声依旧”的隶书,便在那余音绕梁的乐曲声中跃然纸上。
  张森写字很快,一气呵成。一本字帖,只用4个半小时就写成!他说:“如同炒肉片,两分钟就炒熟了,炒十分钟反而炒焦了。文字越改越好,写字是越改越糟,失去的是神韵。”
  张森的字虽有一字万金的身价,但对朋友却另当别论,只要你开口,又是真心喜欢,他会立即挥毫相赠,分文不取。
  
  
其他文献
期刊
烤烟移栽后,应加强田间管理,促使烟苗成长迅速,生长整齐,烟叶清秀无病虫害,烟叶成熟一致,才能烤出优质烟叶,因此,应及时做好以下工作: 二、保证全苗 烟苗移栽大田后,往往曲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