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重洋的玫瑰—第二届中外诗歌互译沙龙”在昆山张浦举行

来源 :扬子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昆山市文联、张浦镇人民政府主办,《扬子江》诗刊、昆山市作家协会、张浦镇文联、昆山美研中心承办的“跨越重洋的玫瑰——第二届中外诗歌互译沙龙暨夏季风田园诗会”在昆山市张浦镇举行。中外诗人一起激情朗诵了自己的诗歌作品并一同欣赏了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烈而诙谐的《淞南山歌》表演。
  继续合作,为诗人创造更多交流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在致辞中,对远道而来的外国诗人表示欢迎的同时,回顾了上一届的成果。他说,这次邀请的外国诗人朋友更具有代表性,国内诗人也非常具有影响度。“江南是中国文化的圣地,是中国最美、物产最丰富、最浪漫的地方。”他希望各位外国朋友通过这次诗歌交流活动能充分感受这一点。张清华认为,这种现场互译主要是对诗人有深度的了解,讓跨越语言的诗意抵达诗人们的内心。
  跨越鸿沟,促进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贾梦玮表示,第一届中外诗歌互译沙龙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我听到了世界各种语言甚至方言朗诵的诗歌,也看到了诗人们为了寻找最合适的词语绞尽脑汁”,他认为,翻译是让诗歌借助另一种语言转世投胎。由于文字文化传统不同,中外文化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贾梦玮表示,“这是一道美丽的鸿沟,正是因为有着这道鸿沟的存在,才保有了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我们的文学只有受到译制文学的挑战,才会有健康的发展,发展至新的境界”。
  开幕式上外国诗人朗诵,风格丰富而多元。丹麦诗人穆尼姆·阿法克用阿拉伯语激情朗诵了一首《世界》,高昂的语调在广场的空中回荡。波兰诗人大流士·托马斯·莱比奥达朗诵的《中央公园的石头》,仿佛感受到一枚枚“石头”在轻声表达着什么。美国原住民诗人西蒙·奥蒂斯朗诵了一首实验作品《我父亲的歌》,开头和结尾都以民歌音调来串联,通过不同节奏、音量的反复出现令人感受到美国西南部那干燥土地的韵味。南非诗人左拉尼·姆西瓦则上台用方言朗诵了一首《土地的儿子》,诗词中夹杂谚语和口技,精彩非凡。
  齐心合力,搭建中外诗歌的桥梁
  来自美国的女诗人徐贞敏,是两届活动外国诗人的联络人,热爱中国文化的她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并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她说,去年第一次来张浦镇参加中外诗歌互译沙龙,她感到很开心,“收获非常大”,“今年再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因为去年的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表示,“举办这样的中外诗人交流非常重要,以前中国诗歌在国外的传播比较少见,很多外国诗人只知道中国古诗,对中国的当代诗歌并不了解;同时外国也有非常多优秀诗人的作品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所以这样的交流可以作为文化与文化之间、诗歌与诗歌之间的一个桥梁”。
  徐贞敏说她很愿意为搭建这座桥梁做点什么。这两年她奔波在中美之间。“这个活动第一站是在北京,第二站来到昆山张浦,这样,外国诗人更能够体会到中国南北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江南自古以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地带,外国诗人来到这里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江南文化。我希望这样的交流活动能够长久地举办下去。”
  现场翻译,完成诗歌另一种投胎
  本届中外诗歌互译沙龙安排了现场翻译、双语朗诵、文化考察等多种形式的诗歌活动,力求促进中国诗歌“走出去”,同时引进国外的诗歌经验,以推动中外诗歌创作的共同发展。
  诗歌翻译大多是个体的、单一的、面对纸质文本的独立翻译,而本次活动打破了以往的翻译局限,译者直接面对作者,强调现场翻译,由中方诗人、外方诗人和翻译家共同组成一个活动空间,先由翻译家将原作直译为对方语言,再由对方诗人通过与原作者的现场交流将之丰富化、诗意化,最终形成译诗。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对诗歌翻译方式的创新,无论在翻译的准确度上,还是在译作的再创造上,都大大提高了诗歌翻译的水平。
  参加此次诗歌互译的六位外国诗人为丹麦诗人穆尼姆·阿法克、波兰诗人大流士·托马斯·莱比奥达、苏格兰诗人格里·卢斯、美国诗人西蒙·奥蒂斯、南非诗人左拉尼·姆西瓦、摩洛哥诗人菲缇雅·莫基德。六位中国诗人为路也、叶辉、巫昂、孙冬、黄梵、刘亚武。四位翻译家为陈义海、柳向阳、李晖、刁韩莹。
  诗歌朗诵,穿越民族语言的诗意传播
  中外诗人在张浦镇尚明甸萱草书屋举行了一次特别的朗诵会。朗诵会场就近选在尚明甸临河的二郎神庙对面,中国乡村古寺庙建筑与现代简约露天会场隔河相望,本村大娘们放下手中农活,成群结队来到朗诵会现场,她们对外国诗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诗歌朗诵会这种表演形式表现出浓厚兴趣。
  《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说“萱草”在中国传统诗词中象征母爱,本次活动选址地“萱草”书屋与观众“大娘”们是一个诗意的巧合,他借这个古典意象感谢并祝福到场的所有母亲们。朗诵会自由参与,中外诗人、翻译家、村民们纷纷登台表演,汉语、英语、美国印第安土著语、阿拉伯语、摩洛哥语、昆山张浦镇本地方言,声音的音乐打破语言的屏障,情感表达的肢体动作舞蹈般诞生新的诗意。
  世界各国的诗人们对以张浦镇尚明甸为代表的保留有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特色的中国江苏新农村富裕生活表示赞叹,村民们则希望以后再有机会参加这样新颖接地气的国际诗歌朗诵会。
其他文献
他整日和器皿生活在一起  最终变成了器皿  空无一物却是满的  他说,不要光  让风景剥离光线  赋予的意义  事物上落了灰  一连串爬行的符号  必须破坏鎏金术  才能看到活着的纹理  永恒是旧编码  而非新秩序  妻子有一天会发现  孤独和清晨同样辽阔  若非用尽生命在爱  那就停止  手中的针线吧  在露水中穿上鲜花  与盔甲,肉身失重飞行  并不意味着  那是个空洞的人  他走来,经过必经
期刊
林 喦: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文学中的精灵,诗人是文学家中的精灵。诗歌总会以一种别有的“至洁之心”和“诗之精神”影响着人们的灵魂。因而,诗人的存在,其价值是无法用语言言说的。古今中外,每一位大诗人都能以一种极为真诚坦率的姿态对待人、社会和自然。因此,诗人是一个万方多难、万方多幸的时代最好的见证人。在当下,华语文坛中诗人、评论家李犁是一位有着鲜明创作观念和创作原则,更有着属于李犁式的诗歌评论气派的诗人和
期刊
在远行的列车上,  透过窗看着北风吹过的满洲里草原,  苍茫浩渺,气魄摄人,  捎来了万物复苏的气息。  大地荣幸加入到它的独唱,  还有那骑车少年,  迎着风,追着梦,正和太阳赛跑。  他们似乎不约而同,  共商着未来的大计。  车厢中的我,  随意翻动着书页,  借文字将伤痕埋葬,  用句子将痛苦尘封。  崭新的开始即将来到。  过去的旅程不曾令我悲伤,  远处的草原仿佛化成了那绿色的碧海, 
期刊
只有落叶才能归根  只有漂泊的心长存故土  只有在回忆中  才能有一双第三者的眼睛  身体扎了根,灵魂就是它的叶子  也许灵魂是一棵树  而身体是叶子  总是在撕裂、拉伸,彼此相认  像两半拉链扯开宽大的口子  我在远行中  也是另一个人的旧址  是啊,正是那久远而沉重的别离  让我和你  这样紧紧地在一起  无 穷  比如我问你圆周率是多少,  你并不能寫下一个绝对精确的答案。  但它就在那里。
期刊
向最后的一滴水致敬,向无冕之王的情怀设置  一道沟坎  一直走向荒芜的额吉纳  向西北风的风头,抡起钢钻  发掘矿石的硬度  补偿这缺失的围墙  在旷野,在形似碉堡的山头  月色空灵,犹如一张白纸,包了一堆墨  这墨,饱蘸初秋的露水  像曾经的银饰  有一些泪痕,也有一些飘移的星光  它会摆脱沉重的甲衣  去撞击这无垠的寂寞  它会自己走出荒芜的梭梭林  把尖利的石头抚育成型  无数的翅膀遮蔽晨光
期刊
多么癫狂,  多么炽烈。  太阳的颜色,  太阳的温度,  澎湃汹涌,  傲睨一切。  喷发、狂奔、燃烧,  所有的生命,都是你  饕餮的任性——  村落、树林,  牛羊、小溪,  甚至,坚硬的岩石,  空气与余晖。  把整个世界,都揽入  沸腾的怀抱,  你把一切变成了唯一,  变成你自己。  终于,你  终于疲惫,  终于停息。  狂躁与滚热  被一点点冷凝,  直至,有一天  你把肆虐过的一
期刊
冰冷的铁门后  雪白的楼房里  有琴声传出  叮叮咚咚  月光把夜照得惨白  那个钢琴家不知疲倦地弹奏着  每到这相似的不同的夜晚  仿佛永不停歇  調音师就在他身旁  静静地看着他  仔细听着每一个音符  叮叮咚咚  当少年的手指停下时  调音师旋转发条  不断流淌的音符诞生在琴键上  从窗口飘出  于是,每一个  每一个夜晚  钢琴家和调音师  重复着他们的合作  灰白色的小城  每个夜晚  
期刊
记得数年前读完《篡改的命》,兴奋了好一阵,为当代文学高兴了一把。这个小说不是没有问题,但它的鲜活与饱满非比寻常,至少在技术上有指标性意义。一个个坚实的细节差不多是呼啦啦喷涌,是话赶话扑面而来,全程紧绷,全程高能,构成了密不透风和高潮迭起的打击力。老把式们才知道这种活有多难。这种小说不是写出来的,是活出来的,是一段岁月深处蕴积和发酵的生命本然。换句话说,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足够的痛感,没有在底层民众那里
期刊
林莉,女,中国作协会员。出版诗集《在尘埃之上》(21世纪文学之星2010卷)、《孤独在唱歌》等。获2010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2014江西年度诗人奖等,曾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  鸟 鸣  很长一段时间,我听见它的鸣叫  有时在大雨里  有时是在毛风藤的红色果实中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  它沉默时,是否  也正遭遇难以启齿的困境  它奋力飞远
期刊
余退,原名曹高宇,1983年7月出生,温州洞头人,有诗歌发表于《诗刊》《青年文学》《江南诗》等刊物,出版诗集《春天符》,入选浙江省“新荷计划”人才库,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获2018年度首届温州市“未来之星”文学奖诗人奖,策划举办“中国诗歌之岛·首届国际海洋诗歌节”等活动。  出走的猫  当我们端着热茶  谈起逃离的话题时  我想起童年那只虎皮猫  轻易就能跳上窗户  从一条缝隙里  转身而出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