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贬官华州后,当地发生饥荒,诗人乃弃官去了秦州。当时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战事紧张,音信不通,夜月、秋露引起了诗人对弟弟的强烈思念,于是在边塞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写对战乱中弟弟的思念。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一声一声地响着,由于战事频繁、激烈,秋夜,边塞的路上已不再有行人的踪影,只是偶尔传米一两声孤雁悲切的鸣叫。边地、秋月、雁声,此地此景使客居异乡的诗人倍思亲人,于是便借渲染边塞秋天浓重的悲凉之景以抒发心中强烈的怀念舍弟之情。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题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令已是秋天,霜露在今晚显得分外的惨白;月光洒满大地,诗人对月心乡,故乡的月亮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这两句诗不只是单纯写景,而且也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普天之下一轮明月本无差别,作者却偏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是诗人思念家乡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也点明了题旨。
  颈联承上启下,诗人由望月转入抒情。“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在这清冷的月夜,诗人对月怀人,在这战乱岁月中,可怜兄弟们都已离散,“家”已不再存在;弟弟们是生是死,我又如何去打听?诗人到秦州,除最小的弟弟杜占同行外,其他的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而此时这两地正处于战乱之中。两句诗在绵绵的愁思中夹杂着对兄弟生死离别的焦虑与无奈。
  尾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亲人们四处离散,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送达,更何况现在烽火连天,生死难料!尾联不仅表明了对家人的担忧,而且寄寓了作者对国家破碎的沉痛的心情,深化了主题。
  全诗脉络连贯,结构严谨。因“未休兵”而“断人行”,因望月而“忆舍弟”,因“无家”而“书不达”,因兄弟“分散”而“死生”难卜;一句一转,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虽语意平淡,但感情深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镇中心小学(225766)
其他文献
吴祖湘先生在《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中指出:“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吴承恩在他的志怪小说《禹鼎志》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无独有偶,2004年2月21日《人民日报·随想》一文也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其对现实腐朽和邪恶的揭露和
期刊
教室楼道    紧紧抓住今天,不要奢望明天。  安逸的暖流,能腐蚀意志的长堤;勤奋的飞瀑,能冲开智慧的闸门。  喧闹是思考的刽子手,安静是灵感的催化剂。  轻轻地我来了,敲开文明之门;静静地我走了,带着文明新风。    阅览室图书馆    知识的沃土,文明的殿堂,生命从这里延伸。  求知而来,载知而去。  阅八方趣事,览天下美文。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实验室音乐室微机室  想,要海
期刊
毛泽东提倡文章写好后要“认真地加以删改”。他这种认真删改的范畴一直改到一般人不太当回事儿,也不太注意的“小不点儿”——标点符号。这正如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他写文章“连标点符号也不放松”。   1938年5月12日,毛泽东为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而给当时的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郭化若的信中说:“第一节最后修改毕,可即付印,校对须注意,你至少校一次。二、三、四节抄好后送我再看。”在信的落款后面,毛泽
期刊
多年来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一个重心=三个支撑点+一个辅助点”的教学模式,求新,求实,求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质。    一个“重心”:摸清学生“底细”,明确培养目标    语文教学要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语文老师,对整体学生或每一个学生在各个学段、各个学期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基于此
期刊
“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里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旌旗逼楚城,兴尽计穷征战罢,松荫花影满棋枰”。读者一看便知,这是一首咏象棋的诗。楚河汉界,两军对阵,势均力敌,运兵决战,尽在诗中,妙趣横生。  象棋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之一。下象棋是民间广为流行的文娱活动,也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和科学内容的“智力”体育。它能颐养性情,陶冶情操,磨炼意志,锻炼思维,祛病延年,促进健
期刊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然而,由于受活动时空这个“瓶颈”的制约,大部分学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是不能经常性地开展的,即使开展也常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怎样打破这个僵局呢?在实施新课标语文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发现将学校
期刊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人们总是通过对相似或不同事物的互相比较才获得正确认识的。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正体现了这种意义。语文新课标把思维品质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特别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期刊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祖咏的应试之作。当时主考官出的诗题就是“终南望余雪”。前来应试的知名诗人祖咏拿到题目之后,仔细揣摩了诗题的画面和意境:一场雪后,天霁云开,长安城里和城外的平野,雪已融化,只有长安对面的终南山尚有积雪。祖咏推敲再三,便秉笔疾书了这四句诗。写罢四句,觉得已经意尽,再写便是多余。但当时朝廷的试帖诗有规定
期刊
每一段语言,每一篇课文里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与感情。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过程。如何去发现美?对于当前阅读教学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用眼睛去发现课文的美,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中的意境,美丽的眼睛定会读出美丽新世界。下面笔者通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家》一文,来说说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启蒙方法。    一、用眼睛发现课文中的形象美    自然现象,
期刊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动,即运动或声响;静,即静止或寂静。  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复杂,笔者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略举几例,浅谈“动”与“静”的关系及其艺术效果。  第一,以动衬静,动中寓静。王维的《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该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而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景,诗人正是通过这些动景来衬托春涧的幽静。《山居秋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