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推开一扇窗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dire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这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这就是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
  关键词:问题设置;享受思考;享受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85-01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渗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几种提问方式:
  一、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既同文体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还表现对语言材料所构的意象,意境的感受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学习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就是把我的怀念托付给明月,让它随风伴你一直到遥的西南边地,其中说到“明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是否用了修辞手法,当然,无可非议,“把明月人格化了”但是我还不满足于此,非要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于是就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在以前,同学们是否学过“借明月”抒情的诗句呢?学生思考后说出了很多相关的名句,此时学生的思维不是足限在课本之中了,而是给学生打开了另一扇闪烁的大门。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期行》时,学生认为“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认为:元方失礼。他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待之,而另外的同學却认为:不失礼,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两种解读,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
  教师要主动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已见,大胆讨论,上台陈述,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民主的环境。提供自主条件,既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逗”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教《卖炭翁》时,让学生尽情想象、发挥,赖以糊口的炭被抢走之后,卖炭翁会怎么做呢?他回家后怎么说呢?他的家人又会怎么说呢?他家以后的生活怎么样呢?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发挥创造性才能完成。而争强好胜,乐于创造,勇于求新,正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对这样的练习他们是很有兴趣的。这些课堂练习,既有利于学生熟悉课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或写作能力,还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经验证明,学生对这种富有创造性的练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认真阅读,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创新活动带来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创新成功后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在学习《木兰诗》时,在理顺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含义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如果花木兰父亲还能上战场,花木兰是否还会替他父亲从军?这个“虚拟性”的问题出现,立刻“挑”起了学生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高潮。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他会替父亲从军必定父亲已上高龄,在军营时一定会吃不消,况且木兰也对父母很孝顺,他不忍心让父亲吃苦,所以他一定会代父从军。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不会,因为这是会犯欺君之罪,会给全家带来杀身之祸,以及名门扫地的惨状。
  原作固然是有无穷魅力,假设的情节又激活了一个个体对原作的分析,真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五、动人春花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树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双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鲁迅写的《风筝》拈出“风筝”两字为线索。初一下册的《白鹅》拈出“傲慢”,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拈出“咏雪送别”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即所谓“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花不须多”。
  综上所述,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这扇窗里窥探广阔的知识,在这种艺术中充分的感受语文,享受语文。
其他文献
要真正做到为学而教,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几种比较典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法及教学模式,在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综合其特点和优势,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把化学实验贯穿于整个教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既提高课堂质量,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我们的最终的目的。 In chemistry teaching,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自我体认、人格形成等方面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通过多维建构的设计,从导向基础、双元互动、分层、教育系统化等几方面打造“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链
近年来,微电影的种类层出不穷,参差不齐的微电影作品,会给受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甚至是行为导向。新媒体语境下,文明建设。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micr
赵庆新老师是焦作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4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擅长治疗疑难杂症.现举数例治疗妇女杂症病例进行剖析,供同道参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实也是新闻报道,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对象.本文通过对新闻报道的概述,总结出新闻报道的特点,并简述了相应的英译策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 ,重视和加强官德建设尤为重要。因为 ,官员的道德行为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 ,关系到能否公正履行社会职责 ;关系到党如何保持先进性和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