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习绘画的动力,美术教育不是冰冷、僵硬的知识技能,针对初中年级学生对美术兴趣情感的变化,结合新课标,提出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空间。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体验与热爱。对学生组织起富有情感特色、强调实践操作、突出直觉体验学习。培养对艺术有深刻的情感态度、情感体验。
【关键词】兴趣;情感;体验;热爱;成功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画画。不同年龄和性格的学生在观察方式和作画风格上有着许多的区别。这是由于他们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的不同,也是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异所造成的。通过观察一个孩子的画,不仅可以判断他的感觉、能力和创造性,还可以发现孩子的内在精神特征。我在中学从教美术十余年来,发现有些孩子小时侯爱画画,长大后反倒不爱了。这样的例子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学绘画的内容差异性很大。许多老师或家长在对待儿童画画的问题上有诸多不正确的做法,有的认为儿童画太幼稚而不予重视。有的虽然乐于培养孩子画画,但使用错误的方法去指导,要求太高,追求所谓的象不象,压抑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容易打击和扭曲孩子们的爱好,尤其是有的一味地把孩子培养成“小画家”让孩子模仿大人画画,更是极其有害。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运用教学手段,带动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情感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1.认真体会新课标、新理念,理解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空间的相互关系。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1.2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1.3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1.4 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1.5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颁布,对原来教材及教法造成了冲击。首先是课程理念的变化,长期影响至深的学科中心让位与学习中心,教材不一定是系统的学科内容呈现,而是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和提示,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产生。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材强调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容易使内容选择偏向知识讲解和技术训练;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材编制,教学内容则更多考虑艺术表现。给学生以艺术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目的上,提出体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的三维空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认知能力的情感培养。新课标后的初中课题变化很大,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把冷的、理性的学科知识变成暖性的感性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乐于接受,体现新课标所关注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取向。
2.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体验与热爱
美术是什么呢?美在那里?各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追求,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引导他们更好地感受美、创造美,是每个美术老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在欣赏时,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一件作品的美可能有的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但却表达不出来,或者作品表达的意境比较含蓄,或者画面比较抽象,有的学生由于知识阅历不够,不知如何欣赏,体会不到作品的美,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述时,从感性出发、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或者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启发学生欣赏。让他们体会到作品的美,得到美的享受和感染。如何把美术欣赏课上好呢,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列问题法、描述法、比较鉴赏法、讲解名词术语法、讲故事法、比喻法。首先,我会列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欣赏:
2.1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什么主题?(抒发什么情感)
2.2 艺术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内容?
2.3 你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吗?
2.4 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了那些与众不同的方法?
2.5 其独特之处在那里?
2.6 这件作品的题目与作品的实际内容有什么关系?
2.7 作品的色彩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2.8 艺术家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美术创作材料?
2.9 这材料和作品的内容有什么关系?艺术家是如何处理作品中的形象?
通过以上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欣赏时更生动更好欣赏理解艺术作品。艺术的传达离不开情感,同样没有情感参与的美术教育也是不具有创造性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能促进美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在初一年级欣赏课上,我先展示一幅《父亲》的头像,系中国画家罗中立所作,1980年,他以一幅表现农民的的《父亲》而享誉画坛。作者采用超级写实主义的画法,一丝不苟地刻画着老人脸上和手上的皱纹,就好象在细数着岁月的年轮,诉说着嵌入年轮中的苦难以及主人公对苦难的隐忍。画家甚至不肯用一块漂亮的颜色一条潇洒的笔触,我们却感到画家心中的酸楚——为父亲,为劳作而贫穷的农民,为经历劫难的大地。从欣赏中,学生理解到绘画是一种艺术活动,所不同的是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它是运用线条、色彩、造型、肌理等,依据一定的形式进行搭配、组合、完成和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绘画作品不仅是形式和内容的体现,更是精神内容的传达。当我们欣赏作品时,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创作时的心情,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包含了技巧、形式、内容和情感,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画家的情感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来实现的。再如:凡高的《自画像》、《向日葵》等作品,他的画可以说是他的每一根神经编制而成,是真实与情感的完美结合。作品中更多的是意念中的自然与心灵的交会,是作者的心灵和身心经历磨练而成的。我们说,情感活动是一切之本,艺术的本质就是自我心灵情感的表现,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堪称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童年父母双亡的经历尤其在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经历无数次震撼了他的内心,触动了他的情感,这种情感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源泉。他在抑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形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蒙克1893年所作油画《呐喊》是一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中,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限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作品的惊人表现力来自于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不假掩饰的忠实表达,蒙克的画是用整个心灵来创作的。我在与学生们探讨中,发现学生无论是画的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在认真听讲……他们对艺术、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重视美术课堂作业的评价,使学生有成功感。
我问过一个学生:“为什么不爱画画了。”学生答:“我画的不好,所以我不画了。”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有深刻的道理。孩子和大人都喜欢被表扬。一位教育家说:“教育的关键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美术作业的布置与评改,是美术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将使知识转化成技术与技巧,同时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地评改,能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本人对于小学美术作业的布置与评改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
3.1 过程评改:
3.1.1 及时鼓励,树立信心。美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造,这种可贵的创造精神需要从小培养,学生内心潜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去挖掘学生内在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辅导学生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优点,表现出教师对他们的赏识,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小部分同学在进行作业时,总是用手扣着作业不让老师和同学看。这是一种没有学习信心的表现,原因是他们怕遭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对于这部分同学关键是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鼓励。轻轻地移开他们的手,真诚地说一声:“你画的还不错,看这个地方画得多好!”然后再委婉的指出存在的问题,动手帮助他们改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树立了学习的信心,而且学习水平也会有较快的提高。
3.1.2 发展民主,求同存异。在学生进行创作过程时,不必要非得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和课本上所教的去做。这样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变得缩手缩脚,教师应该是一个启发者和诱导者,善于点燃学生们创造的火花,使他们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当他们的作业中出现许多独特的构思时,教师应该及时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并顺势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他同学打开创作的思路。
3.2 结果评改:
3.2.1 美术作业不同于其他作业,一般采用“A、B、C、D即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如果在打成绩的同时能加上评语,则能取得更好的批改效果,比如在画的不错的同学作业上写“良好”、“加油”、“你画的真不错”等表扬的话语,在水平不高的学生作业上写“认真点”、“下一张一定画的好”等激励的话语,还可以用言简意赅的评语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是什么,同时指出作业还存在那些不足需要改正。这种批改作业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深受学生的喜欢。每当发作业的时候,都会看到同学们最关心的是教师给自己的成绩或评语,成绩好的兴奋地向别人炫耀,成绩差的不让别人看。从此不难看出,学生们是多么重视教师的成绩评定或评语呀!这也是我们应该善待学生作业的最大理由。
3.2.2 评比小园地。在学生每次完成作业时,我都要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分出一个作品展览区,学生一完成作业就自行把自己的作品用磁铁贴在黑板的展览区里。等全班同学基本上都画完了,就开始进行评比活动,先采取学生自评,自己说说创作意图和表现技法,再找找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着给学生互评,让学生对展示的作业发表不同的看法,全班同学参加讨论,评出“最佳造型奖、最佳色彩奖、最佳创意奖”等,最后教师以精彩、风趣、幽默的话语,抓住学生们作品中的共性问题,切中要害,对本课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串讲,使学生们在观摩中真正做到取长补短。
总之,以上几点是我对小学美术的兴趣情感教育的理解。美术教育不是冰冷、僵硬的知识技能,美术教材应当考虑学生成长需求时遵循艺术的自律性,组织起富有情感特色、强调实践操作、突出直觉体验学习。根据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重要的不是获得系统的美术知识,而是获得走进美术世界的“颖悟”,培养对艺术有深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要这样的美术学习过程,才能使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 美术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谈绘画中的情感因素作者:张亚林 《美术大观》2008.3
【关键词】兴趣;情感;体验;热爱;成功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画画。不同年龄和性格的学生在观察方式和作画风格上有着许多的区别。这是由于他们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的不同,也是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异所造成的。通过观察一个孩子的画,不仅可以判断他的感觉、能力和创造性,还可以发现孩子的内在精神特征。我在中学从教美术十余年来,发现有些孩子小时侯爱画画,长大后反倒不爱了。这样的例子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学绘画的内容差异性很大。许多老师或家长在对待儿童画画的问题上有诸多不正确的做法,有的认为儿童画太幼稚而不予重视。有的虽然乐于培养孩子画画,但使用错误的方法去指导,要求太高,追求所谓的象不象,压抑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容易打击和扭曲孩子们的爱好,尤其是有的一味地把孩子培养成“小画家”让孩子模仿大人画画,更是极其有害。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运用教学手段,带动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情感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1.认真体会新课标、新理念,理解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空间的相互关系。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1.2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1.3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1.4 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1.5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颁布,对原来教材及教法造成了冲击。首先是课程理念的变化,长期影响至深的学科中心让位与学习中心,教材不一定是系统的学科内容呈现,而是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和提示,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产生。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材强调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容易使内容选择偏向知识讲解和技术训练;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材编制,教学内容则更多考虑艺术表现。给学生以艺术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目的上,提出体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的三维空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认知能力的情感培养。新课标后的初中课题变化很大,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把冷的、理性的学科知识变成暖性的感性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乐于接受,体现新课标所关注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取向。
2.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体验与热爱
美术是什么呢?美在那里?各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追求,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引导他们更好地感受美、创造美,是每个美术老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在欣赏时,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一件作品的美可能有的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但却表达不出来,或者作品表达的意境比较含蓄,或者画面比较抽象,有的学生由于知识阅历不够,不知如何欣赏,体会不到作品的美,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述时,从感性出发、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或者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启发学生欣赏。让他们体会到作品的美,得到美的享受和感染。如何把美术欣赏课上好呢,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列问题法、描述法、比较鉴赏法、讲解名词术语法、讲故事法、比喻法。首先,我会列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欣赏:
2.1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什么主题?(抒发什么情感)
2.2 艺术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内容?
2.3 你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吗?
2.4 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了那些与众不同的方法?
2.5 其独特之处在那里?
2.6 这件作品的题目与作品的实际内容有什么关系?
2.7 作品的色彩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2.8 艺术家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美术创作材料?
2.9 这材料和作品的内容有什么关系?艺术家是如何处理作品中的形象?
通过以上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欣赏时更生动更好欣赏理解艺术作品。艺术的传达离不开情感,同样没有情感参与的美术教育也是不具有创造性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能促进美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在初一年级欣赏课上,我先展示一幅《父亲》的头像,系中国画家罗中立所作,1980年,他以一幅表现农民的的《父亲》而享誉画坛。作者采用超级写实主义的画法,一丝不苟地刻画着老人脸上和手上的皱纹,就好象在细数着岁月的年轮,诉说着嵌入年轮中的苦难以及主人公对苦难的隐忍。画家甚至不肯用一块漂亮的颜色一条潇洒的笔触,我们却感到画家心中的酸楚——为父亲,为劳作而贫穷的农民,为经历劫难的大地。从欣赏中,学生理解到绘画是一种艺术活动,所不同的是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它是运用线条、色彩、造型、肌理等,依据一定的形式进行搭配、组合、完成和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绘画作品不仅是形式和内容的体现,更是精神内容的传达。当我们欣赏作品时,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创作时的心情,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包含了技巧、形式、内容和情感,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画家的情感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来实现的。再如:凡高的《自画像》、《向日葵》等作品,他的画可以说是他的每一根神经编制而成,是真实与情感的完美结合。作品中更多的是意念中的自然与心灵的交会,是作者的心灵和身心经历磨练而成的。我们说,情感活动是一切之本,艺术的本质就是自我心灵情感的表现,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堪称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童年父母双亡的经历尤其在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经历无数次震撼了他的内心,触动了他的情感,这种情感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源泉。他在抑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形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蒙克1893年所作油画《呐喊》是一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中,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限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作品的惊人表现力来自于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不假掩饰的忠实表达,蒙克的画是用整个心灵来创作的。我在与学生们探讨中,发现学生无论是画的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在认真听讲……他们对艺术、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重视美术课堂作业的评价,使学生有成功感。
我问过一个学生:“为什么不爱画画了。”学生答:“我画的不好,所以我不画了。”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有深刻的道理。孩子和大人都喜欢被表扬。一位教育家说:“教育的关键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美术作业的布置与评改,是美术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将使知识转化成技术与技巧,同时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地评改,能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本人对于小学美术作业的布置与评改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
3.1 过程评改:
3.1.1 及时鼓励,树立信心。美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造,这种可贵的创造精神需要从小培养,学生内心潜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去挖掘学生内在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辅导学生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优点,表现出教师对他们的赏识,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小部分同学在进行作业时,总是用手扣着作业不让老师和同学看。这是一种没有学习信心的表现,原因是他们怕遭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对于这部分同学关键是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鼓励。轻轻地移开他们的手,真诚地说一声:“你画的还不错,看这个地方画得多好!”然后再委婉的指出存在的问题,动手帮助他们改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树立了学习的信心,而且学习水平也会有较快的提高。
3.1.2 发展民主,求同存异。在学生进行创作过程时,不必要非得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和课本上所教的去做。这样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变得缩手缩脚,教师应该是一个启发者和诱导者,善于点燃学生们创造的火花,使他们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当他们的作业中出现许多独特的构思时,教师应该及时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并顺势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他同学打开创作的思路。
3.2 结果评改:
3.2.1 美术作业不同于其他作业,一般采用“A、B、C、D即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如果在打成绩的同时能加上评语,则能取得更好的批改效果,比如在画的不错的同学作业上写“良好”、“加油”、“你画的真不错”等表扬的话语,在水平不高的学生作业上写“认真点”、“下一张一定画的好”等激励的话语,还可以用言简意赅的评语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是什么,同时指出作业还存在那些不足需要改正。这种批改作业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深受学生的喜欢。每当发作业的时候,都会看到同学们最关心的是教师给自己的成绩或评语,成绩好的兴奋地向别人炫耀,成绩差的不让别人看。从此不难看出,学生们是多么重视教师的成绩评定或评语呀!这也是我们应该善待学生作业的最大理由。
3.2.2 评比小园地。在学生每次完成作业时,我都要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分出一个作品展览区,学生一完成作业就自行把自己的作品用磁铁贴在黑板的展览区里。等全班同学基本上都画完了,就开始进行评比活动,先采取学生自评,自己说说创作意图和表现技法,再找找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着给学生互评,让学生对展示的作业发表不同的看法,全班同学参加讨论,评出“最佳造型奖、最佳色彩奖、最佳创意奖”等,最后教师以精彩、风趣、幽默的话语,抓住学生们作品中的共性问题,切中要害,对本课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串讲,使学生们在观摩中真正做到取长补短。
总之,以上几点是我对小学美术的兴趣情感教育的理解。美术教育不是冰冷、僵硬的知识技能,美术教材应当考虑学生成长需求时遵循艺术的自律性,组织起富有情感特色、强调实践操作、突出直觉体验学习。根据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重要的不是获得系统的美术知识,而是获得走进美术世界的“颖悟”,培养对艺术有深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要这样的美术学习过程,才能使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 美术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谈绘画中的情感因素作者:张亚林 《美术大观》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