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建构城市综合承載力评价体系,研究在特定区域内,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分布情况,结合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结果,对适度人口进行空间配置。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人口空间配置;徐州市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现有人口和未来即将吸纳的人口都对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提出新挑战。就特定区域内的资源容量、经济条件以及现有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如何估算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城市的资源容量、聚集经济效益和对应人口分布的最佳结合点在哪?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课题。
2徐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2.1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
城市综合承载力一般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与科技进步条件下,城市资源在自身功能完全发挥时所能持续承载的城市人口各种活动规模和强度的阈值。从载体城市和承载对象来看,城市综合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作用的中介和协调程度的表征。
2.2研究范围
本研究范围为徐州市都市区范围,包括泉山区、云龙区、鼓楼区、贾汪区及下辖镇、铜山区及下辖镇和睢宁县的双沟镇,都市区总面积为312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15.67万。
2.3模型建立
本研究选取了支撑力、压力、调控力三大指标模型,分别从资源供给、需求、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方面出发,反应人的能动性所产生的调控能力,在一定的范围内,人类进行城市建设、适应和改善环境的能力,对于现实承载力具有提升作用。
徐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F与支撑力S、压力P和调控力A的函数设立为:
其中综合承载力指数F,是自然环境约束下城市未来发展能力总体水平的集中体现,压力增大使综合承载力加速减小;城市建设及自主调整和适应能力的增加则不断增强承载能力,但到达一定程度后调控力就不再有明显作用。
2.4研究结果
综合承载力评价采用1km×1km网格作为基本评价单元,研究区共有3345个网格。通过对支撑力对应的指标、压力对应的指标、调控力对应的指标进行分析,将支撑力、压力、调控力对应指标的分析结果进行叠加,得出研究区域支撑力、压力和调控力的分析结果,最后再对这一结果进行叠加,最终得出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评价结果。
基于ArcGIS的综合承载力空间评价结果显示,徐州都市区综合承载力呈现出大范围集中、小区域分散、高中低承载区渐变分布的特点。总体上呈“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格局。高承载区面积约913km2,主要位于主城区外围,在东部和南部地区有大面积集中分布,北部则相对比较零散。中承载区面积较大,约1288 km2,主要位于主城区及高承载区周围。低承载区面积约526 km2。
3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评价在区域人口配置中的应用
3.1适度人口规模计算
基于生态足迹法,用生态承载力代表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源环境条件, 生态足迹代表人口的消费水平。在生态承载力内, 按照一定人均生态足迹计算区域的生态适度人口,计算结果为:符合徐州市目前生态足迹并在徐州市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的人口规模约为459万。
3.2子区域适宜人口的计算方法
人口空间配置是将确定的区域适度人口总量按承载力空间分布情况分配到子区域空间,承载力空间分布情况采用网格单元上的综合承载系数值计量,子区域空间可以是现实行政单元、规划单元或其他城镇空间结构单元。子区域的适宜人口数量通过下式计算:
式中: 为第i子区域内所有网格的综合承载系数值之和;为区域范围内所有网格的综合承载系数值之和;为区域适度人口总量。
3.3研究地区子区域适宜人口的计算
通过对徐州都市区分析,这种区块划分基于现状土地城市化状况及道路、河流、行政界线等因素,将都市区划分为“1+5”区块。
根据子区域适宜人口计算公式,计算划分的6个子区域对应的所有网格的综合承载系数值之和,并统计区域范围内所有网格的综合承载系数值之和,将区域适度人口总量代入公式,最终得出子区域的适宜人口。
表1:徐州都市区子区域适宜人口分布一览表
4结语
本文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对承载力构成要素( 资源环境支撑、经济发展压力、城市管理调控能力) 的空间异质性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实现人口总量在子区域中的分布,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空间结构布局和人口配置开辟了新思路。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人口空间配置;徐州市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现有人口和未来即将吸纳的人口都对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提出新挑战。就特定区域内的资源容量、经济条件以及现有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如何估算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城市的资源容量、聚集经济效益和对应人口分布的最佳结合点在哪?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课题。
2徐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2.1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
城市综合承载力一般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与科技进步条件下,城市资源在自身功能完全发挥时所能持续承载的城市人口各种活动规模和强度的阈值。从载体城市和承载对象来看,城市综合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作用的中介和协调程度的表征。
2.2研究范围
本研究范围为徐州市都市区范围,包括泉山区、云龙区、鼓楼区、贾汪区及下辖镇、铜山区及下辖镇和睢宁县的双沟镇,都市区总面积为312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15.67万。
2.3模型建立
本研究选取了支撑力、压力、调控力三大指标模型,分别从资源供给、需求、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方面出发,反应人的能动性所产生的调控能力,在一定的范围内,人类进行城市建设、适应和改善环境的能力,对于现实承载力具有提升作用。
徐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F与支撑力S、压力P和调控力A的函数设立为:
其中综合承载力指数F,是自然环境约束下城市未来发展能力总体水平的集中体现,压力增大使综合承载力加速减小;城市建设及自主调整和适应能力的增加则不断增强承载能力,但到达一定程度后调控力就不再有明显作用。
2.4研究结果
综合承载力评价采用1km×1km网格作为基本评价单元,研究区共有3345个网格。通过对支撑力对应的指标、压力对应的指标、调控力对应的指标进行分析,将支撑力、压力、调控力对应指标的分析结果进行叠加,得出研究区域支撑力、压力和调控力的分析结果,最后再对这一结果进行叠加,最终得出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评价结果。
基于ArcGIS的综合承载力空间评价结果显示,徐州都市区综合承载力呈现出大范围集中、小区域分散、高中低承载区渐变分布的特点。总体上呈“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格局。高承载区面积约913km2,主要位于主城区外围,在东部和南部地区有大面积集中分布,北部则相对比较零散。中承载区面积较大,约1288 km2,主要位于主城区及高承载区周围。低承载区面积约526 km2。
3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评价在区域人口配置中的应用
3.1适度人口规模计算
基于生态足迹法,用生态承载力代表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源环境条件, 生态足迹代表人口的消费水平。在生态承载力内, 按照一定人均生态足迹计算区域的生态适度人口,计算结果为:符合徐州市目前生态足迹并在徐州市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的人口规模约为459万。
3.2子区域适宜人口的计算方法
人口空间配置是将确定的区域适度人口总量按承载力空间分布情况分配到子区域空间,承载力空间分布情况采用网格单元上的综合承载系数值计量,子区域空间可以是现实行政单元、规划单元或其他城镇空间结构单元。子区域的适宜人口数量通过下式计算:
式中: 为第i子区域内所有网格的综合承载系数值之和;为区域范围内所有网格的综合承载系数值之和;为区域适度人口总量。
3.3研究地区子区域适宜人口的计算
通过对徐州都市区分析,这种区块划分基于现状土地城市化状况及道路、河流、行政界线等因素,将都市区划分为“1+5”区块。
根据子区域适宜人口计算公式,计算划分的6个子区域对应的所有网格的综合承载系数值之和,并统计区域范围内所有网格的综合承载系数值之和,将区域适度人口总量代入公式,最终得出子区域的适宜人口。
表1:徐州都市区子区域适宜人口分布一览表
4结语
本文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对承载力构成要素( 资源环境支撑、经济发展压力、城市管理调控能力) 的空间异质性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实现人口总量在子区域中的分布,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空间结构布局和人口配置开辟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