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之名,以地域之名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n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曾纪鑫的新书《历史的砝码·从边缘影响历史的十一个人》(以下简称《历史的砝码》),是他继《千秋家国梦》、《历史的刀锋》、《永远的驿站》之后的又一部文化历史散文力作。此书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影响的十一位闽南人为对象,如郑成功、俞大猷、李贽、陈嘉庚等,他们对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身上具有强大的文化内聚力和延展性,是闽南文化的传承者。曾纪鑫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当代意识切入历史人物生命活动的关键节点,通过对人物本身及其影响的审视与评判,对相关人文历史景观的田野考察与辨析,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闽南人物所创造的历史功绩,更追索了他们与闽南文化发展成熟及相互作用的历程。《历史的砝码》体现了曾纪鑫的大文化视野,以及他站在新启蒙主义立场下的问题意识写作。
  从文化心理多层级主体的角度出发,曾纪鑫选择的这十一位闽南历史人物是作为第一层级的文化个人,与第二层级的文化群体和第三层级的文化民族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文化心理主体。喻大翔在《论文化心理》一文中指出:“文化个人的人格部分由文化模塑而成,自我部分则表现为或顺应、或抵制、或反叛文化,许多时候还发扬文化的某一因子或创造新文化。”因而,在文化承传创造的一般情形中,文化个人能够帮助文化群体、民族使某种文化系统得以传承,而其他两个层级则可以反过来推动或牵制文化个人的发展。但“只有文化个人才是某种学科及要素的真正创造者与实施者,是一切民族文化历史性延续的真正动力与生命链条”(喻大翔《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国二十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所以,曾纪鑫创作《历史的砝码》一书,其目的并非单纯钩沉闽南历史人物及其功绩,而是旨在发掘、厘清他们与闽南文化甚至是与整个民族文化的相互关系。
  曾纪鑫在正式写作前,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史料考据工作.对于每一位所写的历史人物,他都尽可能搜集挖掘相关史料,加以考订甄别、阅读消化,探寻与其相关的名胜遗迹,还原现场,澄清事实,增强感悟。比如,为创作《李贽:另类思想家》一篇,曾纪鑫先前往湖北麻城探寻他的隐居之地,后拜访位于福建泉州的李贽故居。而在创作《黄道周:大明孤臣》一文时,为弄清历史上黄道周被行刑的地址究竟是在南京的东华门还是西华门,曾纪鑫在一时难以进行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几经周折,最终托友人请教了当地的专家才得以确认史实。正因有如此深入严谨的前期准备,我们看到,曾纪鑫笔下的历史人物融合了多重因子,人物形象丰满且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体验。
  十多年来,随着对闽南自然人文和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曾纪鑫的创作逐渐生出一种建立在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文化体认。这种文化体认表现在曾纪鑫将自我的心灵和精神融入到闽南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中,并在对人物本身及其影响重新审视、评判的过程中予以实现。他体验到的是闽南文化的多元融合和博大精深,于创作中则设身处地通过逻辑和想象来重新探索闽南文化是如何发展、作用的奥义。在他的笔下,从明代的李贽、郑成功,到现代的林语堂、陈嘉庚等人,他们的身上融合了闽南土著文化、儒家文化以及外来西方文化等多重因子。比如,思想家李贽一生对所谓“正统”的反叛,探索真知实学的勇气与决心,甚至不惜以死抗争,所彰显的是生于边缘的闽南文化中不畏强权,充满野性与活力,与中心、正统悖逆的一面;而“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自幼年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基督教家庭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他始终将幽默闲适、性灵雍容作为自己的人生立场和美学追求,另一方面也不乏犀利批判之作。而曾纪鑫更指出,林语堂身上彰显了闽南人激进偏执的个性特征,他与鲁迅、赛珍珠间的友谊交恶,十年致力于中文打字机的发明而无果都有意气用事之嫌。在曾纪鑫所审视评判的这十一位闽南历史人物身上,不仅体现了闽南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一体化和多元性、稳定性与开放性、地域性与世界性兼备的特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更是超越了闽南地区的地域限制,其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甚至是偶然的人生细节,都对闽南文化向内“发力”,为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形成和全民文化心理的发展提供了丰富、感性、睿智的材料。
  曾纪鑫运用中西文化比较视角,将历史人物和闽南文化置于大文化视野中,与同时期的西方文化进行观照比较。如在肯定宋代科技丞相苏颂重视科学规律、坚持科学真理,研制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的同时,也批判了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轻视科学技术,以致苏颂的天文、医学成就在当时甚至后世都未引起相关重视。而于当下对苏颂的纪念与学习,曾纪鑫强调不能只是虚应故事,“只有当科学成为一种时尚,当官本位过渡为科学本位,当社会不再因循守旧、模仿‘山寨’,而是以知识、创造为本,以科学、民主立国,中华民族才足以称得上强大与强盛”。在《李贽:另类思想家》一篇中,作者先指出李贽的思想水平为中国同时代学人所不及,后又将他放在整个世界哲学、思想发展史中,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巨人们相比较,进而揭示出当时的明朝故步自封,自诩天朝上邦,实际已经被西方的近代文明革命所反超的事实。这样的文化视角,深刻体现了曾纪鑫强烈的文化批判品格和忧患意识。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早在1940年代就指出:“即使是那些看来明白无误而又极具价值的文献或考古资料,也只有当人们适时地向它提出问题时,它才会开口说话。”可见,由今知古,由古知今,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是历史学家的责任。曾纪鑫的《历史的砝码》就体现出这种以史为鉴的问题意识。他对中国古代社会专制统治、思想控制、轻视科技等弊端的批判和反思,让我们不禁想起“五四”时期的启蒙话语系统。而曾纪鑫在此书中所追索的问题,不止于人性之辩,也关乎民族和时代——在长夜漫漫、举世萎靡、万马齐喑的专制社会里,李贽桀骜不驯、奋力抗争的内在动力源于何处?郑成功为何不随父亲降清,他举起抗清义旗究竟是为报效明室皇恩,还是为报母之仇、成就自我?这些问题都不是小问题,也并非过去式。夏志清曾用“感时忧国”概括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一种主导性情感,此语亦可用来形容曾纪鑫问题意识背后深度的现实关怀与思考。
  此书收录的虽然是十一位独立成篇的人物传记,除《苏颂:中国古代唯一的科技丞相》外,其他篇目由于人物的年代相近,在文章内在关联性上就呈现出一定的互现性与互补性。例如,《洪承畴:千古贰臣》和《黄道周:大明孤臣》两篇的主人公,同乡故旧,皆为明末汉臣,洪承畴降清变节,为清朝一统中原可谓“鞠躬尽瘁”,最终却洗不掉“贰臣”之名;黄道周怀一腔孤勇救国救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拒绝洪承畴的劝降,以死明志,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样的对比可谓用心良苦。而《郑成功:勉为其难的民族英雄》和《施琅:复仇与超越》两篇,郑成功和施琅的功绩均涉光复台湾,将两篇合起来阅读,就能理清二人各自的立场和恩怨始末,相互映照之后也互生感慨,不能不令后人深思。
  (《历史的砝码·从边缘影响历史的十一个人》,曾纪鑫著,九州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其他文献
一  明朝亡国分两个阶段,性质也略有不同。北都之亡,亡于李自成农民军之手;南都之亡,亡于清兵之手。清人入主中原,一开始在北方并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故而一路挥师南下,势如破竹,但在江东南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抗拒。不过抵抗者没有统一领导,且缺乏必要的训练,面对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的武装入侵者,虽然英勇抗击,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民众的抵抗招来了征服者残酷的报复,对抵抗最激烈的扬州、江阴、嘉定等城市,攻克
中国古代常以“美男子”来概括男性之美,但这种男性美历来似乎并不以“豪爽”见称。即使在一些以歌颂英雄豪杰著称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人们欣赏的是儒雅智慧如诸葛亮和关羽,或是英俊雄强如赵云和马超。再以《水浒传》为例,读者推崇的是品貌出众、武艺高强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玉麒麟卢俊义和打虎英雄武松,而非只知抡起板斧“一排排砍将过去”杀个痛快的草莽武夫李逵。而对于一般的男性形象,国人欣赏的是风度翩翩文质
初次接触曹礼吾,是在曹聚仁的回忆录中。曹聚仁称他为“《世说新语》中人物”,许为生平知己。这位会喝酒、会吟诗、会写蝇头小楷,长身玉立、宛若池中白鹤的“魏晋人物”,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后来,因研究需要,我接触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曹聚仁主编的《涛声》周刊,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曹礼吾再一次进入了我的世界。  曹礼吾,湖南长沙人,与曹聚仁相识于孤山文澜阁,同做蠹鱼工作。那时,曹礼吾和自己的女学生魏慎先
《镜中》是张枣的早期成名作,柏桦认为张枣的诗风在此定型,预示了诗人创造新诗学的努力,这种新诗学的诗性特质,柏桦称之为“汉风品质”。张枣对自己的写作一直都有着高度的自觉和反思,在与颜练军的对谈中他说自己“特别想写出一种非常感官,又非常沉思的诗歌”,“这种反思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西方的能力,而感性是我的母语固有的特点”。《镜中》让他“实现、同时也享受到了把感官的热烈,也就是世界的色相,和一个现代的心融合到
有一回,在单位食堂就餐,我看打菜的阿姨是本地人,就用方言点了份“鸭肉”。排队在我身后的同事是外地人,随口顺了句“蜗牛”。我乍一惊,随即哈哈大笑。这位同事来本地工作已经多年,深谙皖、浙两地语言的差异,此番“指鹿为马”,反倒令人觉察到了语音指向的多元化现象。  我记得大导演李翰祥在其自传《三十年细说从头》里有过类似的记载。李翰祥生于辽宁锦西,曾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修读戏剧电影,1948年前往香港。饯别宴
一  早在1940年2月,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在重庆歌乐山成立,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委任张继为主任委员,聘请朱希祖为秘书长(不久改成总干事)。金毓黻是朱希祖的学生兼同事,他1913—1916年求学于北京大学之时,曾跟随朱希祖学习文学史两年;他1936年9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史学系,朱希祖时为中央大学史学系主任。他们皆喜欢藏书,1937年9月日本轰炸南京,朱希祖欲将藏书运至安徽休宁戴震藏书楼,托学生戴伯瑚保管
在人类世界里,“性”一直以来是一个敏感的字眼,永远让人欲说还休。但是,在自然界里,性无疑是最重要的事,这关乎到生物的繁衍。《性别战争》是一本内容非常严肃正经的、以性为切入点和核心点的关于生物进化论的科普著作。作者奥利维雅·贾德森是牛津大学博士、进化生物学家、伦敦帝国学院研究员,同时也是一位美女。为了写这本书,她参阅了数以百计的专著和论文,还直接向相关专家讨教。书中对动物的两性关系——小到螨虫大到狮
一  1912年,民国政府宣布以公元为标准纪年,定当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元旦,为新年之始。然因着数千年的民俗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民间社会还是一直视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之始。于是,民国政府只好采用公历与农历并行的“二元历法”,一方面定公元一月一日为元旦,一方面又确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称春节。  阳历与农历并行,元旦与春节同庆,这本不是个问题,但在当时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桩新与旧的矛盾冲突。
认识敬原是在几年前,一帮文化圈的朋友周末结伙去“爨底下”村,到农家睡土炕吃农家饭,即所谓的“炕联”。我应好友之邀,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被安排搭乘一个名叫敬原的音乐家的车子。坐进车里,见司机座位上坐着一个四十来岁的,身体强壮得像运动员一样的家伙,握着方向盘,神情专注地盯着前方。他头也不回,故没看见他的脸,只见他穿一套说灰不灰说蓝不蓝、印着外文字母的运动装,后脑勺上扎一把蓬乱的长发。接着听他嘟囔了句
在诗中的星空,牛郎最初叫“牵牛”,与“织女”一起现身《诗经》,是在地上“牵”和“织”的人怨尤的对象。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者始有隔河相望的爱情。此后文人遥看牵牛、织女星,看出的是两情久长,一夕暗渡。近世的民间传说,爱情主题一仍其旧,但“牵牛”俗化为牛郎,不再是天上拟人的星,而是地上的一名孤儿了。  民间传说牛郎从小放牛,骑在牛背上当放牛娃;在文人眼里他是自在的牧童,偶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