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学的根本方法。在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加强科学探究。实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打下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物理实验课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创新
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主要是指:实验方法创新、实验手段的创新及实验设备的创新。
1.1、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教师首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要破除“学科中心”与“教师中心”的教学,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上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当把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启发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相关信息得出结论,对实验进行评价,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合作精神。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甚至学生实验。现代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演示实验不是教师的专利,变教师实验为学生实验,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如在“研究并联电路的电阻”一节中,当学生亲自上台实验发现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时,不仅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每当他们的猜想被确认,就兴高采烈,情绪高涨。然后教师适当提示,电阻的并联相当于增大导体的横截面,这样学生接受新知识变得轻而易举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
②将部分学生实验中的测量、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所谓验证性实验,即是让学生尝试和利用实验手段,对已知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检验的一种实验方法。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并付诸实践,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进行严密推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方法。
分组实验以往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学生只须按步操作就行。这样虽可保证实验的成功率,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无须思考,更不需要创造性的探索。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实验前教师先介绍光具座的结构,并说明什么是物距、像距。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烛焰的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要在同一高度?实验中指导学生多次改变物距,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这个学生实验,从教学主体的角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1.2、实验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也要不断的创新,这就要求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地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因为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投影或摄像的方法,强化观察主体。如各种电表的表盘刻度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可利用投影等方式,使观察主体在银幕上形成放大的像,使学生能方便地观察到各仪器的实验细节,增强了实验效果。
(2)用制作课件的方法,再现或模拟实验现象。将一些在课堂上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难观察或受气候的原因不便做的实验,制成课件,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大气压的测定的实验,诸多的因素使得实验不易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做成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教学的内容。
1.3、实验设备的创新,这就要求所有的设计都来源于教学的需要,而所用的器材都是取自身边的物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取身边的一些常用物品作为实验器材,如注射器、饮料瓶、试管,水,塑料挂衣钩等器材,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演示物理教学抽象的内容,使学生容易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活跃。
2、加强对学生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
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在教学中,对每一个演示实验,教师都要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实验做一些必要的讲解,介绍实验所需的一些必备知识,强调学生观察的注意事项及实验操作方面的规范要求,学会对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
学生在做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在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操作,以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地选择实验仪器,掌握各种仪器的精确度、量程及正确的使用方法。能自己设计方案,拟定实验步骤。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及时观察有关实验现象及变化,能及时记录实验所得的现象和数据。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对所得的数据加以分析处理,培养分析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适当启发,引导学生把实验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对获得的新知识,通过总结和提高,纳入已有的物理知识体系,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有一个新层次的升华。
3、在实验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1、处理好实验教学和知识教学的关系。从教学实践看,新教材的演示实验安排很不均衡,在课堂教学时存在完成演示实验和完成知识教学任务的矛盾,因此,合理分散实验,尽量使每一节课形成由实验带来的兴奋点和兴趣点,是教师应探索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应科学分配课时内的教学内容,合理分散演示实验,以求达到最佳实验和教学效果。
3.2、处理好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在师生间的关系上,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新课程的演示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容易把自身处于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性,演示实验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然后师生共同结论。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这包含着思维的积极参与,也包含着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应该注意实验的启发性,在实验前多设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多创造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3、处理好“实验结果”与“实验过程”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索和展示,而不应过于计较实验的成败。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如下情形:教师在预做实验时发现某实验不易成功或实验现象不明显,就干脆不做,怕影响课堂教学。其时,如教师引导恰当,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科学实验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教师把握住物理实验这一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创新
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主要是指:实验方法创新、实验手段的创新及实验设备的创新。
1.1、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教师首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要破除“学科中心”与“教师中心”的教学,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上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当把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启发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相关信息得出结论,对实验进行评价,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合作精神。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甚至学生实验。现代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演示实验不是教师的专利,变教师实验为学生实验,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如在“研究并联电路的电阻”一节中,当学生亲自上台实验发现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时,不仅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每当他们的猜想被确认,就兴高采烈,情绪高涨。然后教师适当提示,电阻的并联相当于增大导体的横截面,这样学生接受新知识变得轻而易举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
②将部分学生实验中的测量、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所谓验证性实验,即是让学生尝试和利用实验手段,对已知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检验的一种实验方法。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并付诸实践,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进行严密推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方法。
分组实验以往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学生只须按步操作就行。这样虽可保证实验的成功率,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无须思考,更不需要创造性的探索。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实验前教师先介绍光具座的结构,并说明什么是物距、像距。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烛焰的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要在同一高度?实验中指导学生多次改变物距,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这个学生实验,从教学主体的角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1.2、实验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也要不断的创新,这就要求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地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因为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投影或摄像的方法,强化观察主体。如各种电表的表盘刻度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可利用投影等方式,使观察主体在银幕上形成放大的像,使学生能方便地观察到各仪器的实验细节,增强了实验效果。
(2)用制作课件的方法,再现或模拟实验现象。将一些在课堂上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难观察或受气候的原因不便做的实验,制成课件,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大气压的测定的实验,诸多的因素使得实验不易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做成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教学的内容。
1.3、实验设备的创新,这就要求所有的设计都来源于教学的需要,而所用的器材都是取自身边的物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取身边的一些常用物品作为实验器材,如注射器、饮料瓶、试管,水,塑料挂衣钩等器材,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演示物理教学抽象的内容,使学生容易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活跃。
2、加强对学生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
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在教学中,对每一个演示实验,教师都要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实验做一些必要的讲解,介绍实验所需的一些必备知识,强调学生观察的注意事项及实验操作方面的规范要求,学会对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
学生在做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在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操作,以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地选择实验仪器,掌握各种仪器的精确度、量程及正确的使用方法。能自己设计方案,拟定实验步骤。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及时观察有关实验现象及变化,能及时记录实验所得的现象和数据。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对所得的数据加以分析处理,培养分析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适当启发,引导学生把实验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对获得的新知识,通过总结和提高,纳入已有的物理知识体系,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有一个新层次的升华。
3、在实验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1、处理好实验教学和知识教学的关系。从教学实践看,新教材的演示实验安排很不均衡,在课堂教学时存在完成演示实验和完成知识教学任务的矛盾,因此,合理分散实验,尽量使每一节课形成由实验带来的兴奋点和兴趣点,是教师应探索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应科学分配课时内的教学内容,合理分散演示实验,以求达到最佳实验和教学效果。
3.2、处理好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在师生间的关系上,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新课程的演示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容易把自身处于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性,演示实验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然后师生共同结论。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这包含着思维的积极参与,也包含着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应该注意实验的启发性,在实验前多设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多创造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3、处理好“实验结果”与“实验过程”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索和展示,而不应过于计较实验的成败。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如下情形:教师在预做实验时发现某实验不易成功或实验现象不明显,就干脆不做,怕影响课堂教学。其时,如教师引导恰当,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科学实验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教师把握住物理实验这一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