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rot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中学生对作文严重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使得许多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颇感无力。面对纷繁的作文环节,我们常常侧重讲授作文技巧,可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排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这个问题常常萦于脑际,挥之不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发现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
  1. 阅读:为写作助燃
  “读”是吸收的过程,对于“写”是一种“综合”的影响,如对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生活的教诲,知识的灌输,技艺的汲取,语言的磨砺等等。而写作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阅读正是摄取作文营养之捷径。若学生心中有了大量的文章储备,何愁写文章无“米”下锅?怎会产生厌烦不快之感呢?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我认为要想使学生会阅读,首要之务是培养良好习惯。
  为了养成日日必读的习惯,阅读内容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要求每人准备一个阅读跟踪记录本,记下当天的阅读内容以及心得收获。参考记录格式:
  X月X日X点X分-X点X分
  内容:赵树理文集《小二黑结婚》
  收获:[可有可无]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天天读”的习惯,教师还要坚持抽查学生的阅读记录本,并每天上课利用5分钟安排2名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昨天读的精彩片段或自己的心得收获,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但值得强调的是老师只是起到督促和指导的作用,不给予过多的干涉。因为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以后,才会有习惯的形成,才会获得阅读后的多重功效。
  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当孩子们看到记录本越来越厚,心中懂得的越来越多时,就会欲罢不能,试想有了读书千万卷,何愁下笔无良言?
  2. 熟读成诵:为写作导航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的都是“熟读”的重要。不“熟”,只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只有“熟”了,才能活跃于脑际,流之于笔端,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熟读和背诵相当数量的精品,不仅使学生储备了许多写作素材,还向学生诠释了什么是好文章。我的做法是:目标明确-系统完备-循序渐进-严格把关-学以致用。“目标明确”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背诵要求,把课本中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开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补充一些与之相关的经典篇章。“系统完备”是指把要背诵的篇目按照一定的序编排出来。“循序渐进”是指分年级、分学期、分单元、分课时地达成目标。“严格把关”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检查所有学生必须实现背诵目标。“学以致用”指能把背诵所积累的材料运用于写作实践,甚至可以借鉴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学生也就能渐渐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了。正如巴金先生谈自己创作经验时说:“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藏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可见,从熟读学写作,的确事半功倍。对于学生来说,记诵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记诵得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 养成“读——思——写”相结合的习惯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应该鞭策自己每天写作。”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应该写了又写。这是磨炼风格和文体的唯一方法。”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从这里,我们看到 “多写”是写作训练的关键。我们看别人的作品,是必要的“吸取”,但最终目的还在于“表现”。许多学生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俗话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学生在日日必读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其“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习惯。这种习惯在于培养学生不惟书,对阅读内容能通过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并把这些写出来。写的方式可多种多样:有摘抄精彩词句段篇,有概写提要,有读后感、读后演、读后画,有写短评,有写眉批旁注法等等。在此我想重点说一说“读思写”结合必须注意的事项:三者的结合应重点突出不庞杂;鼓励创新,不束缚个性,不硬性规定写法,只做必要提示指导,不求数量求质量,三者有机结合,不搞形式。这种习惯虽很难培养,但只要诱导得法,学生就会被动为主动,化要我读思写为我要读思写,因为他们找到其中的乐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多读,会产生写作的冲动;多写,又会使读书如饥似渴。只读不写,阅读便会随兴所至,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阅读”点燃“写作”之情,以“写作”作为“阅读”的归宿。正如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这样我们才能迎来语文作文教学的春天!
  收稿日期:2012-04-11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创新和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的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因此,课堂上的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何为创新,首先从哲学意义来看,创新属意识范畴而非物质范畴,是人的素质结构之中的某种思维特征,她以人的创造性劳动为载体,外显为人的某些特等行为特征和能力。通过教育的作用,可以将创新基因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文也是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基本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 审题   一篇作文的好坏,审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认真审题,才能做到主题正确,中心突出,才能围绕中心去选材和记叙。如果作文没有认真审题,尽管文章写得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也算不上一篇好文章。如果选择的材料不切题,偏离了中心,
期刊
学生讲坛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确定的主题内容,事先经过充分准备,相互交流,自己来归纳概括知识结构,阐述数学原理,解决数学问题,探索数学方法。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复习效率,培养学生竞争的探究意识;与新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1. 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这种“学生讲坛”式的复习课上最容易出现的现象是:(1)那些准备充足、性格外向的同学“独
期刊
在我国的甲骨文中,“教”字左边写作两个“x”,右上为“∣”,右下为“x”,其象形义是:左边两个“x”代表学生,右边一个“x”代表教师,“︱”则代表教师手持棍棒迫使学生学习。当然,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但它却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无奈。语文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不能靠被动的督促,要靠教学的艺术性,尤其是开讲艺术。 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
期刊
散文素以“形散而神不散”而为人称道。散文不像小说一样有连贯的情节,不像诗歌一样有动人的节律,但它自有本身的特点。在阅读和学习散文时一定要抓住其特点。  1. 分清散文类别    1.1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
期刊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悦、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就是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加强情感教育,诱导兴趣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调控得好,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英语知识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
期刊
高考年复一年。作为政治教师,首先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政治课的复习效率。尽管高考对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但它并未脱离中学生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所谓“题目在书外,题根在书中”。因此,高考并不神秘,更不可怕。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 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
期刊
开学以来,班主任的头等大事就是巩固学生,不让学生流失。学校为巩固学生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不管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还是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做文明学生。  可是学校的一番苦心,老师的一番努力,学生就是不领情。特别是八年级学生思想波动大,极易产生辍学的念头,不关你是高压政策还是怀柔政策就是好好读书的决心不大,劲头不足,甚至打退堂鼓。这一现象很是令人头疼。每
期刊
人类文明尽管只有五千年的历史,却已完整地覆盖了庞大的地球。今天,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工农业生产留下的痕迹。应该说,这智慧的成果大多数改善了社会福利,使人类空前强大,空前幸福。但也应该说,其中有些恶果属于对自然环境的自作聪明,结果最终使人类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  从农业文明开始,人类就大力拓荒垦殖以增加粮食产出。但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是显而易见的: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从两河流域到黄河
期刊
课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教学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文化存在于课堂之内却又延伸于课堂之外。今天的数学教育,不应该是奔着培养数学家的目的而去的,在未来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公民,将学生生涯的数学思维能够应用于所从事的各行各业,真正理解数学的文化品质,用数学去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素质。学生应该多接触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的数学,而不能画地为牢,在数学的这片天地中固守挣扎。数学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