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中学生对作文严重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使得许多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颇感无力。面对纷繁的作文环节,我们常常侧重讲授作文技巧,可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排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这个问题常常萦于脑际,挥之不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发现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
1. 阅读:为写作助燃
“读”是吸收的过程,对于“写”是一种“综合”的影响,如对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生活的教诲,知识的灌输,技艺的汲取,语言的磨砺等等。而写作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阅读正是摄取作文营养之捷径。若学生心中有了大量的文章储备,何愁写文章无“米”下锅?怎会产生厌烦不快之感呢?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我认为要想使学生会阅读,首要之务是培养良好习惯。
为了养成日日必读的习惯,阅读内容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要求每人准备一个阅读跟踪记录本,记下当天的阅读内容以及心得收获。参考记录格式:
X月X日X点X分-X点X分
内容:赵树理文集《小二黑结婚》
收获:[可有可无]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天天读”的习惯,教师还要坚持抽查学生的阅读记录本,并每天上课利用5分钟安排2名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昨天读的精彩片段或自己的心得收获,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但值得强调的是老师只是起到督促和指导的作用,不给予过多的干涉。因为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以后,才会有习惯的形成,才会获得阅读后的多重功效。
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当孩子们看到记录本越来越厚,心中懂得的越来越多时,就会欲罢不能,试想有了读书千万卷,何愁下笔无良言?
2. 熟读成诵:为写作导航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的都是“熟读”的重要。不“熟”,只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只有“熟”了,才能活跃于脑际,流之于笔端,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熟读和背诵相当数量的精品,不仅使学生储备了许多写作素材,还向学生诠释了什么是好文章。我的做法是:目标明确-系统完备-循序渐进-严格把关-学以致用。“目标明确”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背诵要求,把课本中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开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补充一些与之相关的经典篇章。“系统完备”是指把要背诵的篇目按照一定的序编排出来。“循序渐进”是指分年级、分学期、分单元、分课时地达成目标。“严格把关”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检查所有学生必须实现背诵目标。“学以致用”指能把背诵所积累的材料运用于写作实践,甚至可以借鉴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学生也就能渐渐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了。正如巴金先生谈自己创作经验时说:“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藏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可见,从熟读学写作,的确事半功倍。对于学生来说,记诵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记诵得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 养成“读——思——写”相结合的习惯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应该鞭策自己每天写作。”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应该写了又写。这是磨炼风格和文体的唯一方法。”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从这里,我们看到 “多写”是写作训练的关键。我们看别人的作品,是必要的“吸取”,但最终目的还在于“表现”。许多学生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俗话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学生在日日必读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其“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习惯。这种习惯在于培养学生不惟书,对阅读内容能通过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并把这些写出来。写的方式可多种多样:有摘抄精彩词句段篇,有概写提要,有读后感、读后演、读后画,有写短评,有写眉批旁注法等等。在此我想重点说一说“读思写”结合必须注意的事项:三者的结合应重点突出不庞杂;鼓励创新,不束缚个性,不硬性规定写法,只做必要提示指导,不求数量求质量,三者有机结合,不搞形式。这种习惯虽很难培养,但只要诱导得法,学生就会被动为主动,化要我读思写为我要读思写,因为他们找到其中的乐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多读,会产生写作的冲动;多写,又会使读书如饥似渴。只读不写,阅读便会随兴所至,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阅读”点燃“写作”之情,以“写作”作为“阅读”的归宿。正如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这样我们才能迎来语文作文教学的春天!
收稿日期:2012-04-11
1. 阅读:为写作助燃
“读”是吸收的过程,对于“写”是一种“综合”的影响,如对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生活的教诲,知识的灌输,技艺的汲取,语言的磨砺等等。而写作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阅读正是摄取作文营养之捷径。若学生心中有了大量的文章储备,何愁写文章无“米”下锅?怎会产生厌烦不快之感呢?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我认为要想使学生会阅读,首要之务是培养良好习惯。
为了养成日日必读的习惯,阅读内容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要求每人准备一个阅读跟踪记录本,记下当天的阅读内容以及心得收获。参考记录格式:
X月X日X点X分-X点X分
内容:赵树理文集《小二黑结婚》
收获:[可有可无]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天天读”的习惯,教师还要坚持抽查学生的阅读记录本,并每天上课利用5分钟安排2名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昨天读的精彩片段或自己的心得收获,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但值得强调的是老师只是起到督促和指导的作用,不给予过多的干涉。因为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以后,才会有习惯的形成,才会获得阅读后的多重功效。
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当孩子们看到记录本越来越厚,心中懂得的越来越多时,就会欲罢不能,试想有了读书千万卷,何愁下笔无良言?
2. 熟读成诵:为写作导航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的都是“熟读”的重要。不“熟”,只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只有“熟”了,才能活跃于脑际,流之于笔端,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熟读和背诵相当数量的精品,不仅使学生储备了许多写作素材,还向学生诠释了什么是好文章。我的做法是:目标明确-系统完备-循序渐进-严格把关-学以致用。“目标明确”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背诵要求,把课本中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开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补充一些与之相关的经典篇章。“系统完备”是指把要背诵的篇目按照一定的序编排出来。“循序渐进”是指分年级、分学期、分单元、分课时地达成目标。“严格把关”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检查所有学生必须实现背诵目标。“学以致用”指能把背诵所积累的材料运用于写作实践,甚至可以借鉴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学生也就能渐渐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了。正如巴金先生谈自己创作经验时说:“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藏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可见,从熟读学写作,的确事半功倍。对于学生来说,记诵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记诵得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 养成“读——思——写”相结合的习惯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应该鞭策自己每天写作。”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应该写了又写。这是磨炼风格和文体的唯一方法。”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从这里,我们看到 “多写”是写作训练的关键。我们看别人的作品,是必要的“吸取”,但最终目的还在于“表现”。许多学生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俗话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学生在日日必读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其“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习惯。这种习惯在于培养学生不惟书,对阅读内容能通过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并把这些写出来。写的方式可多种多样:有摘抄精彩词句段篇,有概写提要,有读后感、读后演、读后画,有写短评,有写眉批旁注法等等。在此我想重点说一说“读思写”结合必须注意的事项:三者的结合应重点突出不庞杂;鼓励创新,不束缚个性,不硬性规定写法,只做必要提示指导,不求数量求质量,三者有机结合,不搞形式。这种习惯虽很难培养,但只要诱导得法,学生就会被动为主动,化要我读思写为我要读思写,因为他们找到其中的乐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多读,会产生写作的冲动;多写,又会使读书如饥似渴。只读不写,阅读便会随兴所至,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阅读”点燃“写作”之情,以“写作”作为“阅读”的归宿。正如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这样我们才能迎来语文作文教学的春天!
收稿日期: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