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2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一切要从1966年4月底的一日说起。
  那日,他穿着藏蓝色光面上衣、黑裤,她穿着绛紫色的格子衫、学生蓝裤,两人拘泥地跟着各自的介绍人,在南湖边明媚的阳光里见了面。简单而粗略的交谈过后,她颇不好意思地被他姑母拉着去他家吃了顿饭,这是他姑母的“小伎俩”,认为吃过饭这桩亲事也便十有八九地成了。然而,她对他的印象起初却并不好,他又瘦又小,面色蜡黄蜡黄的,给人一种病恹恹的孱弱之感,时隔多年,她回想起来,常打趣地说,当时的他活脱脱像刑场上“陪绑”的囚犯,孱弱、怯懦、闷昏昏的。相反,她是高挑、结实的。她并没有相中他,嫌他一副病弱的样子。然她同去的父亲却十分看好他,认为他踏实、忠厚,有“发势头”。又是“北乡”的(近城),家境殷实,便软磨硬泡地极力说服她,使劲撮合这门婚事。起初,她是坚决不同意的,后来,在众人“苦心孤诣”的竭力劝说下,慢慢地扭转了心意,勉强答应。
  1967年阴历6月的一个上午,他和她領了结婚证。翌年八月初三(阳历9月30日)他由肥城抗大师范放国庆节假而归。翌日,他和她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他的父亲找人拉了“地排子车”去水泉村(她住的村子)一路颠簸地将她接了来。下午一时许,他和她毕恭毕敬地向毛主席像鞠了三个躬——婚礼由是草草结束。
  婚后,她起五更睡半夜地劳作,各种琐碎繁杂的活计将她的生活塞得满满胀胀,一天下来能挣十几个工分,邻里街坊无人不夸她勤力、能干。他由肥城抗大师范毕业后,返乡务农。后来,大队里成立了窑厂,他被举荐为厂长,带领社员搞生产。冬天备土,灌透水,使土一冻一化以降低黏性。来年春天便开始造砖坯与瓦坯。甫出机器的砖坯、瓦坯需晾十数天,晾干后,便进入到装窑、烧窑的工序……1969年腊月初三,他们的女儿出生。年后,他去了煤矿。在此之前,有一个小的插曲,也是他决意上煤矿的直接动因。一日里,她推磨时,他的二弟在一旁眉飞色舞、耀武扬威地向她吹嘘:“我反正转正了,我可不要家里的旧房子,我得到厂里要宿舍,小三儿(他的三弟)也当工人了,老四(他的四弟)当兵也提干了,你和我哥就在家里住旧房子吧……我可得找吃粮票的媳妇……”后来,她向他转述了二弟的话,他听罢心里颇不是滋味,像扎进了一根尖刺。他秉性好强、能吃苦、有决心且不服输,便暗下决心,发愤要让妻孩过上好日子。他出发去煤矿的那天,心里杂陈着繁芜的心绪,既有悲郁又有欣愉,悲郁之处在于井下工作又脏又累,且蛰伏着诸多危险;欣愉在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自打他离开家去煤矿的那日起,她终日提心吊胆,心里满是惮虑,害怕他出事。后来,他调去了地质测量科——不再于井下工作。她的担忧这才消解。再后来,几经辗转,他被提拔为掘进工区书记。
  他在工作上的另一个转折点是1981年。在解决公职人员夫妻两地分居的政策背景下,他调去了县法院。刚到法院时,他颇不适应,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他并不心灰志馁,而是刻苦学习,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很快便适应了工作。此后,他在法院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三十余年,直到退休。他待人处事是颇讲原则、刚直不阿的。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给他开车的司机携了一筐苹果、十斤鸡蛋来看望他。司机临走时,他义正词严地让其将苹果、鸡蛋全部带了走。再譬方,有个打官司的想“贿赂”他,趁其出发在外,送了二十斤花生油、一尼龙袋花生到家里,并称是他让其捎来的,不知情的她便收下了,并将一尼龙袋花生利利落落地剥了皮。他出发回来,听闻此事,暴跳如雷,大发雷霆,把她训斥了一通。无奈之下,她忙从娘家借了一尼龙袋子带壳的花生,连同花生油全部退还了回去。
  2
  1980年,他的父亲决定分家。他分得了两间半屋,又买了二弟的两间半屋,统共五间屋。旧屋经年累月,已是残破不堪,墙皮脱落,屋顶破漏,墙角里镶着大大小小的老鼠钻的窟隆。八四年正月里,他们夫妻二人借钱翻盖了旧屋。先是将旧屋整体扒倒,又提高了半米台基,再一砖一瓦地垒筑,不多时,五间新屋拔地而起。他们又自己动手铺了水泥地面、盖了厦子,将旱厕改为水厕,打上门窗、刷了墙皮……五六月份,又购置了熊猫牌14英寸的黑白电视、小鸭牌洗衣机,装了吊扇、安上了暖气炉。日子愈发热烈、丰盈,充溢着活蹦蹦的生气。
  3
  后来,他们的一双儿女先后结了婚,他们相继抱了外孙、孙子。这一年,他五十一岁,她五十岁。她主动挑起了看孩子的担子,喂饭、喂水、哄孩子入睡、换洗褯子,连同买菜做饭等杂七杂八的琐碎家务,全靠她料理。孩子们因是在她身边长起来的,同她格外亲。2005年,他到了退休的年龄,又发挥余热,接受返聘回单位,做了不多时,母亲不期然得了脑血栓,他只好停止工作,与兄弟们轮着照顾老太太。老太太小脑萎缩的缘故,生命里的最后几年总是对人施以污言秽语,她做儿媳的,尽管时常因其骂得不堪入耳而恼怒,却并未减少对老太太一丝一毫的耐心照料。
  4
  他是个急脾气,恼火之易、恼火之频繁、对细枝末节的苛责程度,实在令人讶异。旁人的一句言差语错,他也会歇斯底里地发脾气,甚至破口大骂。八四年夏的一个早晨,她正在副业组炸油条。忙碌之际,他突然而至,将她叫回了家中。一进门,他便跳着脚地破口大骂了起来,若非他母亲拉着,他简直要用棍子捣死她养的那些个母鸡。事情的起因是她养的母鸡啄坏了他养的绿月季,他因此大发雷霆,厉声责骂她……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之下,才平息了怒火,洗了把脸,匆匆上班去了。
  退休后的他,脾气仍是急躁的,生气时常对她恶言相向。他七十岁那年,不顾众人反对,执拗地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结果买了又不敢骑上路,便只好让“胆大”的她做“司机”。一次,她往储藏室里推三轮车时,不慎剐蹭了车帮,他立时便大骂起来,旁人劝也劝不住,后来她实在忍无可忍,也与其骂了起来……很快,他原本磅礴的声势被她硬硬地压了下去,而后一声不吭地上了楼。
  他常戏谑她“不挣钱”(祖母没有退休金)、“不识字”,她并不因此跟他一般见识,只是有时候被说恼了,才回骂他几句。一旦他与她发生摩擦与冲突,她总会让着他,若他识相地住了口也便作罢,可若他愈骂愈凶,她也便不再忍气吞声,她会使出浑身解数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此际,他见状便有所收敛,她也适可而止地住了口。事后,他总会闷头大睡,一觉醒来竟把刚刚与她的激烈争吵忘得一干二净,再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与她说话,她这时往往“拿一把”、不理他,故意晾一晾他,让其“悔过自新”。   他与她的磕磕碰碰,镶嵌在日常的琐碎之中,是他与她相互妥协、平衡的一种方法,是生活施加在婚姻之上的形塑与砥砺,也是模式化窠臼里的一丝调剂,让婚姻历久弥新,活活泼泼、永葆生机。
  上了年纪的缘故,她愈发觉得做家务力不从心。这时,他也协助着做起了家务,帮她分担些力所能及的,这是他是在岁月磨砺中的进步所在。拖地、烧水灌水、刷碗筷,在日常的琐碎操劳之中,他漸渐体会到了她的不易与辛苦,因而对她愈发体贴与关照。后来,他慢慢地开始学习养生保健之道,并照着食谱指导她做一些养生餐饭,他们吃得愈发简单,也愈发精致,这“简单”与“精致”都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的。
  平时他们常下几盘跳棋来解闷,然而下跳棋时常伴随着争执,两人常就“谁多走了一步”、“谁耍赖”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多次掼了棋盘,骂誓再也不和对方下棋了……这争吵归根结底起因于记忆与注意力的衰减,是脾气与身体机能的相持。
  5
  生活中,她是极善于精打细算的。譬方,在菜场买菜时,她会先不厌其烦地在菜场转上两圈,将收集来的菜的品相与价格进行综合考量、比较,选出性价比最高的一家,之后再与菜贩拉锯战般地砍价。一块钱的黄瓜,她先直接砍成七毛,一块五的卷心菜,砍成一块一,菜贩自然不答应,嚷嚷着说出最低价格,并称再低就不卖了,她便稍稍退一步,但这是以退为进,她又脱口报出一个折中的价格,并“挑三拣四”地说些菜的瑕疵、毛病以极力促成这买卖。磨来磨去,菜贩也撑不住了,败下阵来——买卖成交。最后,她欣欣然地提着“精挑细选”的大包小包的菜,迈着愉悦的步子,颇自豪地一路朝家走去。
  腌黄瓜咸菜、酱茄子是她最为拿手的。她将买来的黄瓜纽洗好,将两头切掉,从中间劈开,撒上盐,再晾上五六个钟头。其间,她开始熬制腌黄瓜的汤料,将花椒、八角、茴香、生姜丝放入热油锅中,翻炒四五分钟,往锅中倒入酱油,待酱油煮沸后,放入少许味精……晾凉之后,浇到黄瓜上,再撒上切开的蒜瓣以及少量青椒,次日即可食用。秋天,她会从菜场上买一些霜后的小茄子,洗好,每条茄子切成四瓣,放入锅中蒸个四十分钟,蒸熟后压出水分,将汤料(与黄瓜咸菜的汤料相同)浇到茄子上……她做的黄瓜咸菜和酱茄子十分受家人青睐,甚至一些左邻右舍也纷纷向她请教黄瓜咸菜和酱茄子的做法。
  6
  他与她相伴的五十年里,日子平静而从容地,由柴米油盐、风风雨雨的日常琐细中潺潺流过,感情在平淡的朝夕相伴里加固与升华。五十年的婚姻生活,了无壮阔波澜与轰轰烈烈的山盟海誓,有的只是相濡以沫的朴质承诺与陪伴,他与她相携、相助、相互砥砺地走过漫长的艰苦岁月,用勤劳的双手构筑了幸福的生活,并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内涵。
其他文献
三十里河东,三十里河西,黄河一泻而过,奔流不息,为大福村留下了厚重、丰腴的泥土,本地人俗称“红泥”。  “红泥”是制砖的主要材料,所以大福村是以出产红泥小砖和90有孔砖而出名的。每年大城市的重型卡车源源不断的来到这个小村庄拉砖,从大福村运出去的砖,在城市里竖起一座座高楼。村里踩在脚底下的红泥巴变成了村民满兜兜的钱。  村前村后竖起一座座的砖窑。  人分上中下,砖也分三六九等,这大福村砖烧的最好的就
期刊
他决心成为所有孩子的朋友。  据说这个想法源于北京的一位医生。虽然有些可笑,但奎子还是谨遵医嘱。  他时常会在孩子的世界里打转,用糖果或玩具收买他们——他想知道孩子们的一切奇思妙想。为了他的儿子,他梦想成为这个世上最有童心的那个人。  而母亲对他这种“曲线救子”的做法并不看好,她从不觉得奎子真的能从忠于糖果和玩具的孩子那里换到真正的友谊。按她知道的,他们多数只是认为:他和他的儿子一样白痴!  母亲
期刊
此刻立夏,北国之春开始也就是结束  天氣朗逸,阳光下面再一轮故事开启  活着死去,忧郁的王子无法选择的喜剧  人间四月,飞絮如雪无法选择风情如歌  天上有多少云彩才会让无数芽头吐丝  地上有多少风流才会让无数叶子如绸  世间有多少轮回才会让无数眼睛深邃  活着有多少选择才会让无数告别无悔  情不知所起,人生可以因选择而瑰丽  一往而情深,命运可以为因选择不弃  生者可以死,选择就是爱恨绵延无期  
期刊
1  风是硬的  水是硬的  阳光发出金属的光泽  硬的发烫  土是硬的  石头是硬的  天空透着宝石的蓝光  硬的发冷  白云鄂博的脚步是硬的  白云鄂博的腰板是硬的  血脉里流出铁水  骨缝间开出铁花  坚硬背后  是白云鄂博的柔情直抵内心  2  天上的羊群  湖水里的云朵  这里每一块石头  都是珍宝  这里每一棵小草  都长出骄傲  3  我也需要  一把锤子  凿开身体的矿石  提炼出
期刊
一段湿滑、犬牙差互的青苔小径,错薪掩道,如儿时掰折的山芋藤条手链悬挂在山腰。清明后,一场山雨渐息,厌浥行露,早起的行人,扶荆拨棘,花色凉鞋已被路旁牵衣扯缕的野草打湿,凉彻脚心。云雾盘绕在黄泥湾的山头,滑落一角,晨曦便微露而出。  背起小竹篓,纤手勾起眉前落发至耳后,邻村女伴们相互呼唤:  喂,采茶去——  茶园不在黄泥湾。黄泥湾山多,但土质长树不产茶,湾后树木葱茏,荑茅蓬蒿满地。鸟雀栖息鸣叫,交颈
期刊
《鹿鸣》五百期了。细细点验我在《鹿鸣》发表的诗歌作品真还不少,间或还有散文的发表。  包头,蒙语“包克图”,汉语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诗经》似乎为这座现代化大工业城市铺就了底色:“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就生活在这座城市,作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与诗歌为伍的业余作者,近水楼台,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不言而喻,人和在于我和《鹿鸣》的几任诗歌编辑都是以文结交的朋友,
期刊
回望与坚守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鹿鸣》杂志创刊500期”座谈会会议侧记  2018年,是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8年,包头《鹿鸣》也迎来了出刊500期的重要时刻。《鹿鸣》创刊于1959年,从最初的《钢城火花》到《包头文艺》,再到茅盾先生亲笔题写“鹿鸣”二字,到如今,《鹿鸣》已经走过了近60年的风雨征程。历经白手起家、物质匮乏的初创时期,万象更新、激情澎湃的白金时代,鹿鸣人将对
期刊
多布库尔河  水鸟的羽翼  在多布库尔河的上空  不停地划过湍急的微澜  炎热的夏季,流水弥漫着  水草的腥膻。此刻,只有我知道  所有的事物都在变旧?  不管它们是否乐意  岸边的野草,杂色的蝴蝶  一轮落日,一匹老马  都退去鲜亮的色泽,没有了  纤毫毕现的美感  欢愉的时刻如此短暂  请别惊动流水,惊动鱼群  让漩涡潜在波涛下面  河对岸,风吹得人影很薄  却没有吹走,草尖上的蝴蝶  忽左忽
期刊
走过一万片叶子的影子,万叶如诗如痴  走过一万缕阳光的影子,万缕如锦如织  初夏风不再是一把剪刀,柳丝已成流苏  旱地风不再有一丝清凉,杨花已成飞土  身上阳光是一张公告,写满了时间金黄  心上阳光是一把琴弦,奏响了四季沧桑  岁月不忧,轮回的故事一万遍天也难老  选择不忧,自己的故事一次就恍若隔世  不忧选择,宿命早已经选择后蓦然回首  选择不忧,一生早已经选择前谜底猜透  你见到过鱼儿会为选择
期刊
去串异世界的门  这是个雨儿关照的日子  大家讲和,偷闲在山间的小路  只带一丛故事,两支  燃著的香烟,像你生前一样  打探着对方身上的风向  说不清什么方位,或许是西边  每个震颤都表露  赶在坟前的人未散之前  我跪拜下来,松了松冒汗的双指  要用她挖开你的地方,  包括野草,碑文,一小堆黄土  让四周静得出奇,让烧的旺盛的  火焰愈发变得沉重  方便你,能出来透口气  清明的雨,总是下得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