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学勾股定理时,我感到她真是一个神奇的定理,竟然把任意一个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归纳出一个等量关系,而且几乎人类不同的古文明都记录了这个伟大的发现.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竟然也能发现和验证勾股定理. 比如在教材3. 1节,我们用图1验证勾股定理.
从不同的角度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
角度1:S=(a+b)2;
角度2:S=4×■ab+c2.
于是有(a+b)2=4×■ab+c2.
整理得:a2+b2=c2. 即勾股定理获得验证.
接着学习教材第81页“探索”时,我利用图2再次验证勾股定理,请看:
设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a、b,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示梯形ABCD的面积:
角度1:S=■(a+b)·(a+b)=■(a+b)2;
角度2:S=2×■ab+■c2.
于是有■(a+b)2=2×■ab+■c2.
整理得:a2+b2=c2. 即勾股定理获得验证.
验证之后,我很好奇,为什么利用这两个图形都能验证,并且验证过程几乎“相似”(在上述演算中只是多了个“■”),再对比图1、图2仔细一看,果然,图2是图1的“一半”!请看图3.
原来这两个问题是一致的,只是取了大正方形的一半. 老师经常讲数学都是关联的,这两种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看来也是关联在一起的!
刘老师点评:勾股定理尽显人类的智慧,又是数形结合的典范. 这篇短文发现教材上两种验证勾股定理在思路上的一致性(顺便指出,方法二即是1876年美国总统Garfield的证法),并用一个图形实现了他们在“形”上的沟通,很好!确如小作者在文末所说的,“数学是关联的”. 就这篇短文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有很多理解的角度:第一,勾股定理反映了数、形之间有关联;第二,不同证明方法之间是关联的;第三,图形的整体与局部往往也是关联的.
(指导教师:江海人)
从不同的角度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
角度1:S=(a+b)2;
角度2:S=4×■ab+c2.
于是有(a+b)2=4×■ab+c2.
整理得:a2+b2=c2. 即勾股定理获得验证.
接着学习教材第81页“探索”时,我利用图2再次验证勾股定理,请看:
设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a、b,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示梯形ABCD的面积:
角度1:S=■(a+b)·(a+b)=■(a+b)2;
角度2:S=2×■ab+■c2.
于是有■(a+b)2=2×■ab+■c2.
整理得:a2+b2=c2. 即勾股定理获得验证.
验证之后,我很好奇,为什么利用这两个图形都能验证,并且验证过程几乎“相似”(在上述演算中只是多了个“■”),再对比图1、图2仔细一看,果然,图2是图1的“一半”!请看图3.
原来这两个问题是一致的,只是取了大正方形的一半. 老师经常讲数学都是关联的,这两种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看来也是关联在一起的!
刘老师点评:勾股定理尽显人类的智慧,又是数形结合的典范. 这篇短文发现教材上两种验证勾股定理在思路上的一致性(顺便指出,方法二即是1876年美国总统Garfield的证法),并用一个图形实现了他们在“形”上的沟通,很好!确如小作者在文末所说的,“数学是关联的”. 就这篇短文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有很多理解的角度:第一,勾股定理反映了数、形之间有关联;第二,不同证明方法之间是关联的;第三,图形的整体与局部往往也是关联的.
(指导教师:江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