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的时代远行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m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界美术史的视角看,汉语书法是最具民族性的词汇。它以宣纸、毛笔、彩墨构筑的视觉形式是独具一格的文化符号。长期以来,这个灵魂在古典句式里蛰伏着,也许,我们只有在当代文化解释学的语境里才能真正揭开这个符号的奥秘。在此,我们以周军的书写为契机,尝试着唤醒这个奇迹。
  当代西方美学和美术学理论认为,对事物的观察和表现是以你心中所具有的概念为条件,是知觉的客体,更是主观意向。这是当代哲学所赋予的知覺方式,这种西方美学的后现代思维也曾在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考中出现过:“美的对象绝不仅仅是作为客体的物的本身,而是人的主体感知,是艺术家的“看作”和领悟,艺术品应是一种印象主义的重构。”以周军的书法作品为例,在他的笔锋下,语言文字已经不仅仅是某种信息的载体,而成为一种照亮,这种照亮是对某一历史信息的美学阐释和再度解读,让这一信息在当代人文视角下重现生命的灵动。他用行草书写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五绝:
  思怀在云阙,泊素守中林。出处虽殊迹,明月两知心。
  这幅字开笔浓墨,中段渐趋枯墨飞白,结束处又复归于浓墨。这个看似平衡的书写意向,其实是把韦应物在野的心迹描绘得丰富而多变。极为内敛的开笔出于对汉儒道德本体论和道家守素的准宗教情愫的把握,但是,这样的自我操练终归压制不住人性中深藏的激愤和疏狂,墨迹飞处,你突然听到了山林中的吟啸,那是魏晋之风在周军笔下的复活。这样,呈现在你眼前的已经不仅仅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在韦应物的月亮照耀下,一部被诗、酒、山林装饰的中国文化史悄然展开。至此,汉语书法已经不是对信息的简单传输和复制,而是展开和去蔽。同样,在周军的甲骨文扇面“山中野老”的书写中,凌厉的朴拙和凝滞的节奏,你能感受到远古之风扑面而来,在周礼祭祀的钟鼓声里,白衣女巫的吟诵声声慢,声声慢,遥远而清晰。
  在周军的书法作品里,中国书法的诗性特质被发现,世界在书写的澄明中被照亮,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艺术的创造和价值不是美与否、正确与否,而是将本真显现,因此,第一流的艺术家从根本上必须具备第一流的哲学家所达到的思考。”周军在汉语世界里完成了对这一美学立场的呼应,作为书法家,他试图突破传统书道的胶固蔽塞,寻找一种普世意义的艺术视角。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疏忽,汉语书法的肉身建构在独特的书写技艺上,正如茵伽登所指出的,“艺术作品产生于艺术家优秀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有赖于基本技能的优秀。”我们从周军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在技艺上,当代书者所面临超越的艰难是前无古人的,抬眼望去,汉语书法史上的无数峰峦精彩绝伦,也触目惊心,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何承接历史的积淀,在丰厚的大地上长成而不被历史的惯性吞噬?我们从周军的隶书和楷书中看到了一种新的笔触,这标示着多少汗水和眼泪?
  因此,书法不仅需要沉思,需要心静,更需要含辛茹苦。在一个喧嚣的时代,如何远行?
  窃以为,当代青年书法家必须蹀躞在哲学家的林中小路上,汉语世界的经学大师庄子对此一经验的陈述谓之曰:“宇泰定者,发乎天光。”用白话说:“心境安静,才有照亮存在之光。”此即“圣人的虚静”。
  在中国书法的记忆中,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寒夜青灯下的大儒和孤僧。
  借此祝愿书法家完成从溪流到大海的首漂!
  周 军
  供职于中煤三建集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荣获安徽省“文化宣传领域拔尖人才”称号,获安徽书法发展贡献奖、全国煤矿“乌金文艺奖”。
  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书展并获奖。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及社会各界收藏。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中华慈善总会及省内外有关部门捐赠书法作品,受到中国书协及相关部门的表彰。
其他文献
一  矿职工宿舍,俗称独身楼。楼门前一方水泥地,左边立一个篮球架,右边立一个篮球架。四周砌三层看台,台上拥满了人,人后的二楼窗户亦纷纷探出人头来,议论十个人和一个球的故事。  故事的结局是胜负,是荣辱。所以就有头戴前进帽身披黄风衣的单位领导,在比赛进行时带着干事抬一箱汽水赶来。望着那泛着白沫的汽水,队员们的劲头更足了。领导很激动,边看边喊:弯点儿腰弯点儿腰,绕过来绕过来,秀!  投球不说投,说“秀
期刊
一  让沁河像安抚沙滩一样安抚  这里的矿工吧。让这里的每一个人  都学会水一样轻柔。因为他们  是以一粒沙子内心的坚韧  交还了一条河流的守护  二  我们每天都在一块儿黑乎乎的煤里  练习一朵花的盛开。我们每天  都在六百米深的地下,小心翼翼地  活着。就像每一朵花的绽放  都相同地得到阳光的青睐  因为,我们也从每一块儿炭里  得到过相同的祝福  三  在坪上的每一棵草都毫无怨言  把體内的
期刊
早,母亲  故乡颜色是山的性格  墨迹可寻  河流孤寂地淌出花朵时  越读越懂汇善谷  星星从母亲的眼睛里分娩  不分早晚凝望母亲眼角的沉香  蔷薇花开在老母亲额头  不老的远方与盼  从门前穿梭时  老母亲的神志依然,清晰光明  老家的峡谷都叫汇善谷  别让星星记住一汪泉水的名字  星星是从这口泉眼蹦出来的  星星蹦出时,蔷薇花还是少女  山水母亲为星星备足了盘餐  一个个鸡蛋从泉眼游过  即熟
期刊
七 夕  这是我小时候喜欢的日子  花皮瓜已经甜透了  蝌蚪都已经学会呱呱叫了  年轻的姨妈,穿的确良衬衫进了城  地里的草都锄完了,还差一点点浆汁  玉米棒今生就圆满了,大丽花把头探到墙外  难得赋闲的村里人掏出最后一块咸腊肉  炖了。喝酒。谈论牛郎织女  压低声音说那些让我害羞的事  当我开始嘲笑那些孩子趴在黄瓜架下  听牛郎织女说久别重逢的时候  我就长大了。长大后我不再相信有仙女思念  人
期刊
梁启超有云:“写字虽不是第一项娱乐,然不失为第一等的娱乐。”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受众面不断扩大,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加入到书法创作的队伍中来,常熟东南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水中就是其中的一员。  书法现在已经成为了吴水中生命的一部分,每天处理完公司的日常事务,他就会闭门习书,沉浸在自己的一方精神世界中,优游自在。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人无癖不可以交,以其无深情也。”吴水中作
期刊
桂花雨  带着桂花香走向月光深处  月光流翠,马蹄上也有春天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一片,一片  桂花落下,山不空  人行道的青石板上,堆满了  秋天的模样  缓缓行走在湿湿的街道  任小雨洗涤内心的落寞  一堆堆,一团团残落的花瓣  像这个秋天被风吹走的思念  纵然成泥  泥,也带香  书  捧一捧干净的水  把心洗出了一面镜子  屋檐下读书  屋顶是一本倒扣的书  我深深地拥抱着你  倾听胸
期刊
前半生是农民  后半生进了矿井  都是土里刨食  无非以前挖得浅现在挖得深  丁零、丁零  恍惚有熟悉的声音  徐缓而又和谐地从地心传来  有唐詩宋词元曲中  摇响千年斜阳的音韵  稻花香里的古典蛙  仿佛也刚从煤层中醒来  唱彻千百次回采工作面细节  铃声蛙鸣合奏出丰收的图景  带着灵魂的村庄下井  挖掘成熟的煤粒  矿工多么喜爱  这地底的粮食与精灵  与煤紧拥  在我人生的春天  乍暖还寒,
期刊
被强劲的摇滚乐震醒后,老孔摸到台灯下的手机眯眼细看,此时是凌晨两点一刻。那震耳欲聋的噪声却韧性十足。老孔大惑不解,这个点儿,不该是大妈们出动的时辰啊!于是,他披衣下床,凭借窗幔透进的微微暗光,小心地走到窗前,轻轻地将窗幔扒开个缝隙向外看,见昏黄的路灯半隐于香樟树的浓荫里,暗光下,楼上的邻居一手牵着黄狗,一手提着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能装卡带的两尺来长的收放机,正摇头晃脑。大约是楼上有人开窗观看,抑或是
期刊
爱的版图:张掖丹霞  阳光和色彩正好  山峰和山沟错落间  坡面时缓时急  黑色看起来最少  那是被你包容和谅解的  我的缺点  其实它远远不止看到的那些  还有很多被大片的红掩盖  那醒目的、温柔的红  是你给我的幸福和快乐  红色中间一条条欲断又连的白  是你为我的病体制订的禁忌  不允许我触碰,还有  那一块块绿、蓝、橙、黄  是你全力支持的我的文艺爱好  在张掖,我看到了  你用爱画在我生
期刊
煤矿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矿灯》创作于1958年,剧本成熟后投入拍摄。1959年3月28日,劇本修改定稿,由北京出版社于1959年8月出版。这是我见到的第一部煤矿题材的电影剧本,它扩宽了煤炭文学领域,在新中国煤炭文学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该剧本为32开本,平装,6.7万字,97页,印6500册。林艺、崔国印、田润林集体创作,林艺执笔。林艺是专业剧作家,崔国印、田润林是原北京矿务局职工,有一定文学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