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域外杜甫英译专著之文化语境、诠释立场及影响

来源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jo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年,杜甫专门英译文本的出现,打破了域外唐诗英译领域长期重李轻杜的状态.两位文学译家,艾斯科夫人和昂德伍夫人,为此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到五十年代,美国华裔学者洪业立足于中国传统诗学,以系统性的学术译介匡正了此前非母语译家们的种种偏误,为英语世界确立了杜甫“中国最伟大诗人”的形象.随后,杜甫与杜诗的文学译介与化用、学术翻译与研究相互取长补短,稳步发展.不同译家的不同诠释立场和角度,进一步丰富了杜甫诗歌的世界文学意义,成功达成了双向的跨文化、跨语际文学交流效果.
其他文献
对于大部分年轻人,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奋斗的打工人来说,买房之前基本上都要经历“租房”这一过程,但是在租房的道路上也满是困难.首先是高昂的租金.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2021年《9月重点城市租房趋势报告》显示,一线城市中北京平均租金高达6469元/月.除此之外,还要面对租房市场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期刊
在全球化情势和时空脱域生存中,现代人日益丧失时空依赖性和家园归属,因而衍生出生存困境.面对脱域生存及其带来的情感困境,现代人以越境者的姿态来应对.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超越,生活被赋予特殊的内蕴意义,并涌现出新的生存向度.越境对日常生活连续性的中断及其所衍生出来的超越性,是个体实现日常生活审美救赎的一种策略.
“我是来自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的范周,我是万晨阳,我是赵航,我是侯雪彤,我们都是文旅部黄河文旅行课题组(编者注:应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调研课题组)第一小组的成员.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源头,高度是4610米.我们现在把它用影像记录下来,作为课题组一个影像的重要资料,希望这次课题的研究成果和我们所来的这个地区,以及重要的黄河全流域,用藏语说的一句话叫做:扎西德勒!”
期刊
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青年铸就人类未来.做好国际青年工作是我国在深化开放发展中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改善国家形象、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间外交工作可着力发展的重要方向.“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Global Young Leaders Dialogue,GYLD)发起一年多来,国际青年中国行等系列活动的陆续开展为中外青年提供了人才成长新机制,增进了其对华认知,也搭建了文明沟通的桥梁.
期刊
《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处处有着对“金玉良缘”的暗示,而书中的宝钗,又是如此完美,奈何宝玉的心里,却并没有宝钗,他的情切切、意绵绵属于黛玉,他和宝钗的婚姻,是“纵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rn为什么爱黛玉不爱宝钗?除了“木石前缘”的设定,书里宝玉曾给过一个很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林姑娘从来不曾说过这些混账话”,“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期刊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近期,多地陆续公布“十四五”时期住房发展规划,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频频被重点提及,保障性租赁住房正在成为一些城市住房发展的主角之一.rn新市民、青年人为何被重点提及?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还有哪些问题待解?中央与地方如何形成合力?带着一系列问题,《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秦虹进行了专访.
期刊
人向自然界学习什么?似乎从价值论逻辑上有些讲不通.但人从自然界得到了什么,却大有理论和故事可讲.无论人类是否承认进化论学说,但所有人形成一个共识,人是依靠自然界而生存的.自然界提供了人所需的物质和精神食粮.
期刊
几次到正定,除了去看闻名于世的古寺庙和古城墙,我都要挤出一点儿时间,去逛一逛“荣国府”.rn这是87版《红楼梦》外景地.当时北京用地紧张,剧组想在北京之外搭一个拍摄基地.据说想争取这个项目的,不止正定一县.但当时的县委、县政府提出,正定不是要搭一个简易的取景地,而是要建一座实实在在的“荣国府”.这个想法打动了剧组,而且正定在河北西南,到北京交通便利,便最终定在了这里.
期刊
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查明决定着法院应否启动参与分配程序,关系到参与分配申请人的利益,其聚焦于发现被执行人的全部财产和财产价值评估两个方面.因参与分配申请人的财产调查能力严重不足,且现代社会财产存在形式趋于分散化和流动化,由参与分配申请人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不具有合理性;而解除参与分配申请人财产情况说明义务的做法又势必造成制度设置上的断层,导致“完成财产调查”的主体和程序方面皆无法可依而引发司法乱象.相形之下,法院在财产查明能力和制度支持方面更具优势,其更能充分地完成财产调查和顺利进行财产价值评估.故理应明确法
古汉语表现出强烈的“观”之特性——其以“象”保留自然印记,且与直观经验强烈关联,其以联想和譬喻来感知并表述世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古代思想特质是“综合直观式”的,而非印欧语言所构建的那种“纯概念思考”式的.相比西方思想的“求真”传统,中国古代思想更关注人生之“求道”.而中国典籍的思想范畴,常在被翻译成西方语言时遭遇“抽象化”的困境,其与“观”相连的“求道”与指引行为的特质被消隐,变成与西方哲学概念范畴非常相似的原理阐明.为了保持典籍范畴所传达的思想的异质性,提出“时中”的翻译策略,旨在让译语读者感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