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一书中曾说:“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会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审美教育,把课堂教学当做艺术创造活动,以文质兼美的课文为审美对象,通过富有形象性的课堂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教学内容,借助艺术性的教学手段,精心创设美的艺术情境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引导学生获取真知。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了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壮阔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产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读苏东坡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了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能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其他文献
创造人人可以,创造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创造方法,以便使学生开展一些切合自己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创造性的活动,使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品尝到创造的乐趣。那么,怎样给他们插上创造的翅膀呢?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教育心理学证明,强烈好奇心是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宝贵心理,要使学生的这种心理得到发展,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它使教师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就不仅仅是静静地捧着课本学习,还可以面对生动的场景有所悟,可以进行生动的模拟表演有所得……在实际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就能优化教学过程;如果科学合理地应用,更能使
期刊
摘 要:校长是学校的班长,他不仅组织和管理学校的一切常规性工作,而且用自己的言行和品质影响、感染着学校老师、学生。本文从几方面对当好农村中学校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道德修养 真诚相待 身体力行 农村特色  校长是学校的班长,他不仅组织和管理学校的一切常规性工作,而且用自己的言行和品质影响、感染着学校老师、学生。曾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评论学校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在历史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材料,扩大了教学空间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近些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
期刊
对中学生辍学打工的利与弊,社会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利大于弊,认为学生打工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锻炼自己,得到提前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而后更能体会和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也有人认为弊大于利,未完成学业就跻身就业队伍,是对大好青春的浪费,会助推“知识无用论”的蔓延。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越来越强,目前的形势是
期刊
一、怎样听课  1.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通过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前就要做点准备工作:事先问问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预习一下教材,看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并千方百计去了解、研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同时设想一下自己上这节课会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里懵懂
期刊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数制之间的转换及溢出的判断等问题,让每个入门学习者感到非常困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十进制数据,但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存储都是二进制形式的,二进制是计算机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数据类型,怎样理解二进制与其他进制之间的转换及溢出判断等问题?本文拟就二进制学习方法与技巧,谈一谈自己的心得。  一、进制转换技巧  在所有的计算机教材中,涉及到进制转换的内容,都是按部就班从二进制的表示开始
期刊
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  一、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实际上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来体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对中学数学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
期刊
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物理教学应重点放在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问题上。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物理教学的彻底变革。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
期刊
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古到今,人们赋予教师太多的赞美、太多的期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常常在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我该如何去做,才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才无愧于孩子们那纯洁的心灵?  这些年来,我深深地领悟到教育的真谛:爱!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基本的行为准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