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基本写法 把握阅读规律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119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人物传记是高中语文学习和考查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古代人物传记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那么,怎样做好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这一块的复习备考,并在高考中有效提高得分率呢?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准确把握一类文章的基本写法,从这方面入手去解读文章,一般地就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熟悉一下人物传记这类文章的基本写法。
  一般来说,现代人物传记有自传体、回忆体、采访体、诗体、评传、小传、特写、年谱、回忆录等形式。而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所选文本,大多是选取史志上那些以记述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翔实史事)为主的传记文字。古代人物传记,通常都有下面这几部分内容:
  (一)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是介绍说明传主的:(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家庭经济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学识;(5)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等。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有以下这些要素:
  (1)时间。要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文献中的纪年主要有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两种。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绍兴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绍兴三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如“甲子”、“乙卯”、“丙寅”、“壬辰”、“癸丑”等等。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外,还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新安”就是“担任新安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要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要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文本而言,一般都包含下列这些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高考试题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部分常交待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通常说来,人物传记文段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这个主要人物作陪衬。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高考以及我们平时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文言文人物传记,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
  明确了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和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选文的这个特点后,将有助于我们寻踪觅迹,快速阅读、了解人物的情况,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做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
  阅读题做题的关键是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光在做题技巧上打圈圈。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功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起作用。
  怎样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文本的内容呢?笔者认为,阅读人物传记必须做到:
  (一)知人。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一是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明确谁是主要人物,明确谁是次要人物,明确谁是对比人物,明确谁是陪衬人物等;二是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明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明确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明确对比人物的可比性,明确陪衬人物的陪衬点。三是明确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语文考查试题所选文本,一般思想教育性较强,对考生具有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常选“岳飞传”就不选“秦桧传”,常选“廉吏传”就不选“佞臣传”,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才华、特长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的重点。在行为的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长、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
  (二)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所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例如《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史氏曰”等,这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体味。此外很多传记类文章还夹杂对事件的一些议论、说明性的文字,诸如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这些都需要特别注意。
  此外,还要分析文章的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理清情节线索,理清地点转换。史传文学中,人物的表现常在于他的不同地点中的不同表现,依地点理出事件——依事件带出事迹——依事迹看人物的思想境界、社会价值、事件的社会意义。
  具体说来,我们阅读人物传记、感知传记内容时,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一)通读。对于人物传记阅读文本,要从头到尾,仔细通读。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认真读完。
  (二)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三)跨“难”。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大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是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比较好懂;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对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先“跨”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
  (四)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怎样解答人物传记阅读题呢?
  (一)对于重要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试题,主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并将词语置于文本整体环境中理解。要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要注意细节描写;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
  (二)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也可大胆质疑,比如,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三)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能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还应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四)认真品读题干,抓题干中的题眼。高考文言文命题核心常表现在题干上,完成文言文的阅读就要抓住这个开门的钥匙,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像这样的题干一般变化不大,注意两点:其一,“恪尽职守”;其二,“全都表现”。这里的“恪尽职守”是我们的阅读重点,把握“恪尽职守”的内涵。而“全都表明”的表述则是做题的技巧,在这个表述上一定要看清楚是“表明”、“全都表明”、“表现了”、“全都表现了”、“正面说明”、“说明了”,这里一定要抓住“正面”、“侧面”、“表明”、“全都表明”、“表现”、“全都表现”等词,细加体会。
  下面结合实例,进行具体说明。请看下面题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2012年全国新课标试题)
  萧 燧 传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释】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①根据题目给出的释义,聚焦关键信息判断;②调动相关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为判断提供必要依据。
  ■
  【参考答案】D
  【易错点拨】将“失职”与“过错、缺点”混淆,根据语境,调查官吏的“过错、缺点”更准确。
  【备考思路】文言实词备考要点:①重点是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多义词)、词类活用等;②要将知识积累和语意推断结合,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目的是巩固相关知识并且强化聚焦判断意识;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根据题目要求,首先对最有把握的选项快速判断。备考应培养的自觉意识:①文本阅读的目的是巩固文言实词积累;②备考最后阶段,要根据实际需要处置;③考场上一般没有必要和可能通读文本。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该题中①表明萧燧刚正不阿;②表明萧燧恪尽职守;③表明萧燧恪尽职守;④表明萧燧恪尽职守;⑤表明萧燧节俭为官;⑥表明萧燧恪尽职守。
  【参考答案】C
  【易错点拨】不能抓住要点,不能抓住关键词。如萧燧恪尽职守,像“论、奏、谏”这些关键词都属于,故②③④必选。
  【备考思路】信息筛选要点: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甄别,次要信息只是干扰;②考查的实质不是筛选的方法,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③备考中,要致力于把握文意,不要致力于琐细方法的钻营;④考试中依题目要求,把文句放回文本排除误点,快速判断。备考应培养的自觉意识:①考查的不是筛选方法,而是理解相关文意;②依题目要求,结合上下文句明确句子意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A项“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与文本“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意思不符合。
  【参考答案】A
  【易错点拨】没有搞清事情是谁做的,对萧燧所做的事和他人所做的与萧燧有关的事情要搞清。
  【备考思路】解析文意要点: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错项的误点是明确的;②考查的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③备考中,要逐项择定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逐一做比较判断;④考试中,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句,快速突破选项的一处误点。备考应培养的自觉意识:①考查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文意;②选项误点是明确的:无中生有,或颠倒黑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答案示例】(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易错点拨】实词理解不准,如“浇浮、否、与”等,虚词翻译不准,如“然安”等。
  【备考思路】文言翻译要点:①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②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③备考中,要坚持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④考试中,快速理解句意,对照题目的理解,聚焦疑点比较思辨。
  [作者单位: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许多人都会陶醉于山水之中,杭州的“老市长”白居易中意西湖,写下了“未曾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明代大才子袁宏道说过“青山可以健脾”。这种对山水的热爱,是切身之感。清代文人金圣叹平生倒不见得怎么爱山水风物,但到了要砍头时,却遥望山水,说了一句“好山色”即告别人间。可见金圣叹能视死如归,却抛不下大好河山。  其实,久在世俗中挣扎,累累地讨着生活的人,静心思索,常有一种摆脱喧嚣的意念。我们都会有这
期刊
从古至今,中国诗坛创造了许多奇迹: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奇迹,它们高耸于文学的高原之上;白话进入诗歌是奇迹,它拓展了诗歌的空间,开始了诗歌的新纪元;朦胧诗是奇迹,它打破了诗歌的封闭状态,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口语进入诗歌也是奇迹,它解构了诗歌的传统主张,开启了诗歌的新生之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诗歌形态与诗歌精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朦胧诗派挥手告别的“第三代诗人”,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口语
期刊
看电影,一部新上映的大片。很多人是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买到票的。故事临近结尾,有人已经站了起来,开始退场。但影片并没有结束,主题音乐还在响着,很好听的旋律;演职人员的字幕,才刚刚打出,中间还穿插着一些拍摄花絮什么的。更多的人站了起来,退场,一边往门外走,一边扭头张望。没有几个人有耐心等到“the end”,虽然那可能只是一两分钟的时间。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离场,似乎有什么急迫的事情等待着他们似的。可是
期刊
【考点阐释】  小小说因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独到的艺术构思、个性化的语言特点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等,为广大读者津津乐道,因此,小小说已成为语文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语料。就小小说而言,设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二是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三是探究小说深刻的主题,四是剖析小说语言艺术或表达技巧,五是联系实际发掘小小说的深层意蕴。  【阅读指津】  小小说阅读鉴赏的着眼点应
期刊
我虽不看电视,但也晓得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下搅得举国谈舌尖——我仿佛看见13亿人正飞快掀动着13亿枚鲜红亮丽的舌尖大谈舌尖。刹那间我甚至产生一种恐慌感,觉得自己正在被无数舌尖包围和淹没……常言道,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忽然接到媒体电话,一位漂亮的女编辑轻摇舌尖,要我以“舌尖上的……”为主题写篇文章。我郑重地谢绝:“我是舌尖反对派,写来岂不扫人雅兴?何况所有市民正在兴头尖上……”
期刊
议论文是一种大众化的文体,也是高考作文写作相对稳妥的一种文体,但平时写作议论文时,很多学生只会正反举例,这样虽然也能够讲清道理,但往往给人一种平板单薄之感。所谓剪辑组合,就是在议论文写作中,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素材中择取符合需要的要素,通过对素材的概括、综合、浓缩等手段,巧妙地组合成相关文段,以达到“多材合用”论证中心的效果。剪辑组合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强化的功能,这种方式可以使文章内容厚重,观点鲜明,
期刊
一顶金黄的草帽,是父亲刚从集市上买来的,还带着干燥的草香。  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在夏天枕着父亲的草帽酣眠,尤其是在夜晚,露天的打麦场上,我们一家人吃过了饭,聚集到这里,一边看守麦子,一边聊天,望着满天眨眼的星光,一盏茶工夫,我就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天光大亮,口水溢湿了父亲的草帽,抖一抖,像荷叶上的水珠。  白天的草帽多半属于父亲,父亲要么用他来遮挡毒辣的阳光,要么扬场时用它来遮挡被风吹散的麦糠。
期刊
《拍卖灵魂》这篇小小说在精心规划结构上的意图十分明显,目的是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抓住读者的阅读期待。主人公林子宇这个人物形象带给读者的客观感受,历经了书画拍卖师、推崇母爱者、拍卖灵魂者的逐一升华,这样一种塑造人物的策略挑战着读者的阅读期待,使得作为一种自由活动的阅读行为获得牵引式的调整。阅读的意义既是在享有自由与并有责任中产生的,而小说作为最能彰显人类社会学的艺术门类,这份对意义的责任自然落在小说创
期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作文比作“炊”的话,那么写作的素材就可以称得上是“米”了,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但我们一些同学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米”,但因不善“厨艺”,没能将“生米煮成熟饭”,更不用说酿造出什么“米酒”这样高难度的技术活了。在议论文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同学往往是只会提观点摆材料,而没有一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通俗一点讲,就是“不讲理”,只是堆
期刊
极喜欢一句有趣、空灵的佛语,叫“掬水月在手”。曼妙夜空,皓月高悬,近之又非嫦娥吴刚,于是慧心一闪,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庞就灿烂在手掌心里,一片禅心也在月色里氤氲开来……  有月当空,有水可掬,有月盈手,虚实相映,虚幻缥缈。掬之趣,趣在一念之转,趣在一掬得月,趣在有月映心。  每每品味“掬水月在手”,脑中总浮现这样的场景:万里春江,一片空明,水光月色,交相辉映。在澄明迷幻的色调中,在幽邃渺远的意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