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的现状及其地位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lglglglg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文章指出当今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重点从学生的自我塑造、创新精神与实践精神的培养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等方面论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人文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人文教育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庞大需求,新成立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仅以安徽省为例,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将近27万人,其中高职院校招生接近17万人,撑起大半片天。作为将来经济建设的劳动者,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所要接受的教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现有的高职院校或者从原先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或者由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独立设置,目前大多处于初创时期,工作重心倾向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尤其对于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规划,表现出随意性、短视性及实用性。
  工业社会和全球化的确需要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一线劳动者,但是仅仅关注几项技能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当今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因素,容易引导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产生“见物不见人”的倾向,这种倾向延续下去,便会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所以,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片面追求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而忽视人性教育,不仅会危及人类精神生活,也会危及经济和科技发展,甚至可能危及人类的生存。面对人心浮躁和功利化追求的现实背景,人文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
  
  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调查
  
  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即教什么和怎样教。前者是教育内容,后者是教学方法,研究前者的教育科学就是课程论。课程设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笔者主要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课程设置情况做了些调查,结果显示人文教育遭遇忽视。
  安徽省的高职院校几乎都是从专业性很强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中专学校负责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是语、数、外各科教师,他们在高职的新体制里被编入公共教学部(有的学校叫基础部),主要承担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学院各班级的课程设计基本上是由各系组织各教研室安排,然后报教务处实施。各系往往很注重自身的专业课程,加之学校压缩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三年学制中有近一年的实习时间),于是便压缩公共基础课课时。而在公共基础课的各个学科中,英语在当今社会国际化潮流中地位显著,很多学校规定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一定的英语等级考试;政治理论课事关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敢轻举妄动。因而,“可有可无”的中文类课程就无路可逃了。一些学校仅仅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普通话课程》和《应用写作》这两门实用性强的课程。其他各科教师教学任务艰巨,满负荷工作,甚至外聘教师以解燃眉之急,唯独中文类教师“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人文教育课程被打入冷宫。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人文教育类课程少开设或不开设的根本原因在于强调实用性的功利主义教学观。在一些课程设计者眼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在找工作时需要什么证书。
  在20世纪60年代,受前苏联卫星上天的影响,美国在学校里加强科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科技,忽视人文,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人批评这种课程“造成知识的新分离与专业化,摒弃了把它应用于学习者的生活以及广泛的社会情境的要求”,直接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人文主义课程的兴起。传统的偏理偏工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偏重对学生理工科知识的传授,忽略甚至无视科学知识传输过程中人文精神;偏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能力的训练,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培养;偏重对学生理想价值的灌输,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人文教育不可或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教育改革一个令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对人文取向的重视。人文取向离不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人文教育。
  《易经》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只有注重人文,才能培育美好的世界和生活。
  学生的自我塑造需要人文教育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的产业结构和职业构成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生产方式、劳动性质与内容的变化对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具有丰富的技术知识与敏锐的应变能力。为了培养这样的劳动者,学校要使学生不仅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同时,良好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也是成功的必要心理因素。人文精神直接关系到人性,关系到灵性,必然影响到做人做事。美国一项权威调查报告指出,人文学科告诉我们如何设法对付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面对爱情、家庭、工作上的压抑与失意,脆弱的人选择了放弃。如果脆弱的人在做决定时,目光回溯到东晋,看看东篱下赏菊心胸开朗的陶渊明,想想被贬黄州、密州、儋州的旷达的苏轼,人生的视野会变得开阔辽远。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虽然定位在专业技术人员,但学习内容绝非“按图索骥”式的传统技艺。在现代化过程中,整个民族要形成自己的创新机制。新的创新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在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个体。什么是创新?在国家层面上,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企业层面上,创新是企业竞争的优势;在个人层面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人能够成长和发展的前提。创新的核心就是新思维。新思维是创新的源泉,没有了新思维,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要想具有创新能力,首先要有新思想。新思维从何而来?新思维既是人面对自然在探索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又是人们在调整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关系时产生出来的。两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校教育教学过程需要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终身受益的内在的精神气质。很多教育教学人员都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当中严重存在的狭隘的专业思想,对于公共基础课的轻视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增多。一些学生思想极端,行为怪异,批判一切,玩世不恭,极不负责,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大都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而绝非智力因素。他们从以前管束极严的生活陡然转变到自由、轻松的独立生活,如果人文的方向盘发生偏差,必将给学生自己和家庭带来灾难,也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
  可见,人文精神在帮助学生确立人类理性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因而人文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作者简介:
  杨忠慧(1968—),安徽天长人,硕士,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
其他文献
结合教学要求,对数字电视实验环境的构建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
台湾省具有比较复杂的气候特征。但各气候因子变幅不大,生态环境较为单纯。因此,对全省境内的若干生物与昆虫类个体的生存增殖比较有利。台湾省的昆虫相,除原产本地以外,其余
在对“珠三角”地区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际贸易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并结合新的经济形势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国际贸易专业需要开设的
本文阐述了在原糖浆电解脱色过程的机理,并对电解脱色原糖浆进行了实验研究,阐明了电解时间,温度,锤度,极板间距等因素对原糖浆电解脱色过程的影响。
<正> 今年一月,我们政治系干部班师生一行42人前往全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热点——温州,进行了一次考察和学习。时间虽不长,但受益匪浅,使我们亲眼看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9世末纪末,正值世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之时,日本于1894-1895年对中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性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战争结果以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
藻类富集微量元素主要是通过生物吸附的途径,多糖尤其是藻酸盐与硫酸盐多糖在微量元素的藻类富集中起着主要作用,生物吸附的机理主要络合与离子交换。富集了微量元素的多糖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