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傲慢与偏见》电影对原著小说的改编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cha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在世界文坛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一部反映英国社会风貌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该部文学名著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电影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与文学作品是紧密相关的,二者相辅相成,文学为电影提供了素材,而电影则赋予文学艺术时代价值。本文以2005年乔怀特导演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为对象,对电影《傲慢与偏见》对原著小说的改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让读者对电影和文学作品不同的艺术表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电影作为一种现代艺术,与文学作品紧密相关,文学为电影提供了素材,赋予了电影艺术成长的肥沃土壤,而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则是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给予文学艺术新的时代价值。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与文学在创作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时,既要保留原著的精华,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和全面的阐述,也要发挥电影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突破原著小说的框架束缚进行艺术创新,从而使电影作品展现出特有的美学价值。
  一、《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的延伸
  《傲慢与偏见》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在世界文学和电影史上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全世界无数的读者和影迷,这部经典之作可以说完美地实现了小说向电影的华丽转身。小说《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作者以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乡村为背景,描绘了四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与婚姻,通过轻松幽默的基调和讽刺的手法展现出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这部作品打破了当时英国文坛的沉寂和低迷颓势,为其带来了一股清新和生机,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极高的艺术造诣,深受电影导演和编剧的喜爱,从小说出版至今,已经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大荧幕。电影通过浪漫唯美的场景、音乐以及微镜头语言,将爱情故事娓娓道來,通过多画面与镜头的衔接以及蒙太奇的手法,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进行了充分展现,营造出电影的特定情境和恬静淡雅的气氛,为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优雅与震撼。
  二、《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的解读
  电影的改编不能脱离文学基础,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叙事策略,描述和诠释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人间百态,她以婚姻和家庭为焦点重新整合了当时的社会道德思潮,给当时的英国文坛带来一股清流。小说的独特艺术也对电影的改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叙事视角的影响
  小说《傲慢与偏见》以全知的叙事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建构,作者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视角,讲述了整个故事。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爱并不顾门第差距,向她求婚,但伊丽莎白因为讨厌他的傲慢而拒绝了他。后来,伊丽莎白通过达西的为人处世态度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看到了他的改变,最后消除了对达西的误会和偏见,与其结了美满姻缘。小说采用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交替叙述的双层叙事方式,以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视角引领读者进入情感状态,主导小说的情感取向,增加小说的感染力。而在电影的改编中,导演也同样选择了小说的叙事视角来对影片进行诠释。
  电影以伊丽莎白的视角展开,镜头中伊丽莎白拿着书本独自静静地在草地上漫步,将自己的故事慢慢进行了讲述。影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情节,叙事流畅清晰,并穿插了限制性视角等不同的叙事视角,通过镜头的变化来进行限制叙事。例如,通过女仆的工作来叙述舞会的准备,通过舞会中伊丽莎白寻找威克姆来展现舞会布置、规模、氛围。通过近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内心世界进行刻画,通过叙事视角之间的完美切换来反映情景、剖析人物内心,影片在继承小说主题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需求。
  (二)粗略的景物与细节刻画影响
  小说《傲慢与偏见》对景物的刻画不够细致,对细节的描写也比较笼统抽象,往往只是一带而过。例如,作者简·奥斯汀在对内瑟菲尔德花园的环境和景致进行描绘时,并没有运用精巧细致的笔触来描绘优美的环境,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对于人物的描绘,作者也采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如主人公的衣着、外貌、性格等都未进行具体介绍,缺乏具有画面感的细节描写,使得人物的色彩和质感比较抽象和生硬,但这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文学作品中粗略的景物与细节刻画也增加了电影改编的空间和自由度,编剧和导演可以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依据,自由发挥,在保留原著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前提下,对故事场景和服装道具等进行创新选择,将现代审美观念植入影片,通过符合大众审美的服装、造型和场景设计来塑造人物,满足观影者的审美需求。
  (三)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在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时,小说《傲慢与偏见》主要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进行的。小说以贝内特夫妇间的对话开篇,然后引出主人公,并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父母的对话让妹妹们的角色进入故事,小说中多次通过宾利、贝内特、卢卡斯等人与伊丽莎白一家的拜访、走动,以人物之间的多重对话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例如,舞会后,卢卡斯来伊丽莎白家拜访,在对话中讨论了宾利和达西的行为举止,通过对话使人物性格特征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些对话情节对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都具有逆转和推动作用,也为电影的改编提供了策略依据。
  三、电影《傲慢与偏见》对小说经典的继承与发展
  (一)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精辟缩减与丰富发展
  小说是以文字为手段构造人物形象和表现精神内涵的文学艺术形式,读者对小说的理解要通过阅读和想象来完成。电影则是一种声音和图像艺术,相比于小说,它能够更为直观地通过银屏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电影《傲慢与偏见》有选择性地对文学原著进行了改编。首先,电影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改编时不可能将小说里的人物一一还原,要适当地对次要人物进行删减。在文学原著中,作者对与主人公存在联系的人物都进行了特定情节的设置和描述,电影在改编时则对小说中无关紧要的人物进行了删减,通过画面图像来对小说的内容进行诠释,让观众在镜头中对画面中所蕴含和传达的信息一目了然。例如,简因淋雨而生病的这一情节,小说中是通过医生琼斯来描写的;电影则删去了医生这一人物形象,而是通过镜头画面来体现简的患病状态。这种删减在不影响原有故事情节的情况下,使电影剧情更加紧凑。
  (二)依托场景变化改动情节
  故事情节是小说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进行电影改编时,由于时长的限制,影片无法将小说中的情节进行一一展现。因此,在进行电影改编时,导演和编剧会以原著故事情节为依据,通过不同场景的变化和切换来对原著情节进行适当的改动。在影片《傲慢与偏见》中,导演依托场景变化改动情节,并适当增设了一些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烘托与渲染人物形象。例如,在电影中,导演在设计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场景时,就将求婚场景进行了改动,将原著中的客厅改到了餐厅,通过在场的贝内特家人边用餐边谈论的嘈杂场景,增加了电影的趣味,使迂腐、滑稽的柯林斯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这独具匠心的情境安排揭露与讽刺了柯斯林的刻薄,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在保留了原著中精华的同时,也使得电影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四、结语
  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在世界文坛具有重要地位,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该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和电影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电影《傲慢与偏见》成功地实现了文学文本向影像文本的完美转换,通过小说与光影艺术的结合,传承了历史与文化,体现出时代变迁的烙印,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
  (唐山学院外语系)
  作者简介:胡建华(1978-),男,河北邯郸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寻觅着,就到了雨中,淋淋漓漓之中,我竟完全失去了自己。  独倚在窗边,听,这雨声为何如此昏沉?这些日子里,消消遣遣度过的再也找不回来了。雨意如此缠绵、风流放荡的少年时代,竟这样匆匆流逝。来不及害怕,来不及抵抗,悠悠步入了中年,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被含蓄地包裹在雨中,一生疾馳而过,萧索、悲凉涌上了心头,就安静地接受这时代带给我的飘零吧!  蒋捷,起初我是不太了解他的。只是因为某个瞬间,心忽然有所一动
期刊
郑浩,襄阳著名作家和民间文艺家,笔名关水,1954年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万余字。著有民间故事集《古城人杰》、报告文学集《愿有情人都成眷属》、散文集《地球村散墨》《古镇·老街·旧事》等多部;主编《襄阳文化简史》,参编襄阳民间传说和故事集多部,多次荣获省市级和全国文艺奖。  一、散文集《地球村散墨》梗概  散文集《地球村散墨》是郑
期刊
《山河故人》是由贾樟柯编剧执导的一部家庭剧情现实题材的电影。2015年,该片入围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等奖项并获得第6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公众大奖。126分钟的影片讲述了汾阳姑娘沈涛一家三代人26年情感、时代变化的故事。本文从叙事学出发,对电影《山河故人》的叙事时间的时序、时长、时频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这部影片的独特魅力,找寻出“山河破碎,故人
期刊
阎连科的《情感狱》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六部中篇小说合成,原先的六部小说篇名中皆无“情感”二字,可见后来书名中“情感”的耐人寻味。因此,笔者对《情感狱》中主人公阎连科的情感世界作一探析,发现小说中的阎连科的情感处于不断变化中。其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时期:一是童年的纯真时代,二是少年的怀疑阶段,三是青年的沉沦阶段。人们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内心的情绪波动、精神状态、思想变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故事中
期刊
《伸子》是日本无产阶级女性作家宫本百合子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作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伸子一步步地突破父母与婚姻的枷锁,最终获得独立的坎坷历程。本文立足于女性学的角度,通过分析伸子恋爱、结婚、离婚的经历,得出自我的确立与扩张始终贯穿着伸子这一形象的结论。  一、宫本百合子与《伸子》  宫本百合子本名中条百合,1900年出生于东京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精一郎是大正时代著名的建筑家,母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有关那一次全人类共同的伤痛,至今仍然被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纪念、缅怀或者反思。彼时,各种思想浪潮激烈碰撞,法西斯主义无疑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部分欧洲人时至今日谈及纳粹仍是“闻之色变”,但大部分人已经能够相对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过去的几十年里不乏电影对其展开探讨,如《希特勒的男孩》《浪潮》等,这些故事令人唏嘘和乍舌,其背后则是电影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历史进行
期刊
《费加罗的婚礼》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歌剧之一,在世界歌剧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其中的《你们可知道》是一首非常受欢迎的歌剧唱段,在教学和演出中一直都是声乐学习的教材歌曲。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笔者很喜欢这首声乐作品。笔者分析了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和演唱技巧,以确定自己以后演唱歌剧咏叹调时的艺术处理方式,并引用相同的歌唱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演唱水平。  莫扎特根据话剧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期刊
普契尼歌剧《托斯卡》可谓是享誉世界的伟大歌剧作品之一,其中《为艺术为爱情》是歌曲《托斯卡》的经典唱段之一,这首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普契尼用美妙的和声和丰富的旋律,创作出这首极具戏剧感染力的歌剧唱段。这首咏叹调在世界舞台上被广泛演唱,人们可以在许多声乐演唱会上听到它的声音,一些国际声乐比赛也能看到它的影子,这首咏叹调在声乐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现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演绎好这首
期刊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女性实现了从爱到恨的转变。本文通过相似事例的对比,展现了女性反抗悲剧命运的斗争历程,她们不甘心被命运玩弄,决绝果断,不屈服于命运。  一、文学故事里失爱的女人们  爱情是文学作品里经久不衰、永不褪色的话题。女性是故事的主体之一,她们的爱恨情仇往往构成故事的主线。世人皆闻爱情美好,却未必都亲身历经,不同角度打量的主观意识也不尽相同。当今社会,凡事力求速度,“爱情”成为一种奢侈品,由
期刊
佩尔格莱西是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喜歌剧《管家女仆》成为意大利喜歌剧诞生的标志,对于欧洲歌剧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歌剧摒弃了以往的贵族风格,转向意大利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歌剧主要由三个主人公完成,主要讲述了女仆想成为伯爵夫人的心路历程,歌剧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歌剧中的场景和人物大众比较熟悉和了解,更多人能够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咏叹调《你发火就爱生气》是《管家女仆》的经典唱段,具有浓厚的喜剧特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