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再加工中的文化误读

来源 :数字化用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_ic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文化全球化的加速和利益使然,电影创作开始打破种族、民族和疆域界限进行全球性资源整合。然而由于异质文化的根深蒂固和本土文化长期浸润的双重阻碍,文化误读现象也就成为电影创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近年来,好莱坞对于中国元素的青睐使得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大地展示,但在对中国题材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蕴却被崇尚个体价值实现的美国意识所置换,而仅仅成为披着中国风情外衣的美国精神传声筒。
  【关键词】文化误读 好莱坞电影 美国精神 中国元素
  伴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文化也开始破除种族、民族、疆域等界限,走向融合。而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作为工业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物——电影艺术,以直观、简单的表现手法与广泛的接受群体,迅速成为国家之间文化交往的有效传播手段。特别是在这个开始崇尚感观消费的时代,电影作为感官主义的神话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国家意志文化输出的排头兵。从某种意义上讲,坐在黑暗的电影院中如痴如醉的电影观众,在接纳银幕上一个或感人或惊险的故事时,文本中所潜藏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尺也就在无形中被认可了。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曾这样解释电影这一神奇的心理机制:“感官上的幻觉和幻想悄然潜入,而神经衰弱症患者尤其能从银幕上看到的一切中感受到触觉、温度、气味或者声音。这种联系是如此生动,让人感觉就像真的一样,因为此时此刻人的心灵已经全然被电影所控制了”。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电影不仅仅代表着工业时代科技的产物,更是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而存在,正如乔治·卢卡斯所认为,文化的烙印是电影的意义之所在。
  一、电影创作与接收中的文化误读
  骄人的票房成绩和奖项,以及源文化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然而,在这看似双赢的表象背后却是文化的流失甚至变形,误读也就不可避免了。“误读”作为阅读学中的术语,本义是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一般说来,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地缩小。但由于意识形态、民族历史、风俗人情等各方面原因的存在,交际的障碍依然存在,异质文化的传入都要经过一个本民族改造与吸收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审美、民族心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乃至宗教信仰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而这如此众多的关系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和思维定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是文化信息的密集综合体,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审美特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物质形态等各个方面。这些民族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衍化、沉淀,已经转化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它们渗透在艺术创作中,成为一堵无形的城墙来抵御外来文化的深入,固若金汤。这不仅表现在对异质文化的阻挡,更表现在审视另一种文化背景时不自觉地带入。也就是说,电影创作者不止面对异质文化的坚固,还要面对自身民族文化在潜意识里的巨大影响。而在电影接受的过程中,观众在面对电影作品时,本土文化所具有得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势必对外来文化、异质文化存有一定的戒心和敌意,在不自觉之中运用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文本所传达出的含义,最终他所接收到的信息就不完全是文本中原来的信息,更多的是在观众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进行加工后的文本内涵,文化误读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二、当美国精神遇到中国传统价值
  作为一种最为流行的通俗文化艺术形式,好莱坞的触角几乎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在某种程度上,好莱坞电影担负着美国文化巡回大使的作用,和美国政府鼓吹的“民主精神”的政治、麦当劳、可口可乐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了美国精神的代言。当十七世纪第一批欧洲移民踏上美洲大陆时,他们心中就怀有渴望独立、自主、平等和个性发展的梦想。经过几百年的孕壤,这一梦想已经成为了美国精神的深刻内涵,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即个人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是美国集体认证的价值尺度。这种本土精神,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被社会认可了的,并且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价值标准。而这一文化的判断标准投影在美国日常生活、民族习俗、思维方式、大众教育和文化艺术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早期电影业的普及发展,这一主题更是在银幕上通过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影片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再现和诠释,成为好莱坞电影的标志性话语。
  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本土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意识所造成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使电影自然成为本民族文化氛围的产物。由于异质文化阻碍和本民族文化禁锢的双重束缚,在面对外来文化题材时,电影制造者首先要以读者的身份去面对异族的题材,及其题材背后的他文化,然后才是以创作者的身份对已经“误读”了的题材进行二次创作,以适应本土文化的观众群。包含在电影创作中的误读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文化传播的一层隔膜,以至于源文化在加工者的手中有意或无意的成为变形的、扭曲的甚至是失真的,同时加工者也会在创作中将自己被长期浸润的价值观融入到作品中带给观众,故而,更多的时候,经过再加工后的源文化却成为了他文化的有力传声筒。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独角兽与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Hugo Munsterberg,The Photoplay:A Psychological Study,New York:Dover,1970(1915),p.95
  [4][美]卡尔·施尔勒:《好莱坞与美国社会》,鲍玉珩 宋东红编译,《电影评介》2008年第10期。
  [5]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6]周宪:《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其他文献
患者 男,59岁.间断胸闷、气短半年,加重1周.既往有高血压3年,吸烟40年.入院查体:血压130/90 mmHg(1 mmHg =0.133 kPa),心率68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各瓣膜
期刊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儒家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位置,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扬,成为了儒家学说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重视百姓、民众的政治学说。这种思想在政治方面的体现是注重百姓的意见,在经济方面的体现是重视百姓的生计,在思想方面的体现是重视百姓的文化教育。儒家的民本思想对我国古代君主治理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君主统治国家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  (一)儒家民本思想形成时期的时代背景。  有关于民本思想最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提出,这一时期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民本思想的萌芽与标志。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历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的重要转变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政治思想。  (二)儒家民本思想形成时期代表人物  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
食管癌是世界上第6位常见恶性肿瘤[1],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第4位,在太行山区、晋东南地区、潮汕地区死亡率高[2].食管无浆膜层,淋巴管网丰富,单一手术治疗难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处于广播电视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着积极的舆论支持,作为一块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面对硬件设备、经费保障、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诸多劣势,县级电视台如何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扩大自身影响力?笔者以为,立足地方特色,找准自办节目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加强节目策划,以人为本,从最基层挖掘节目素材,是县级电视台节目创优的根本所在。  一、立足地方特色,拿出特色报道  首先,县级电视台要精办当地的
期刊
期刊
本文简要讨论了媒介环境学派的著名学者保罗·莱文森的学术地位和思想来源。莱文森是迄今为止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人物,本文通过对莱文森的学术贡献学术成就以及对新旧媒介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