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编辑,困惑恰恰就出在工作五年之后:编校基本功已比较扎实,能熟练应对各种书稿的编辑加工,去策划图书面对作者也比较有经验,这个时候,能力再上一台阶的目标在哪里。动力在哪里,甚至会发出更大的疑问:难道今后一辈子就重复这份“熟练工种”?
关于什么是编辑,编辑应当具备什么素质,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等,这样的话题和问题,在出版类杂志里从来就没断过。出版新人从跨入出版业从事编辑这一职业起,所接受的培训,第一堂课讲的也都是类似的内容,比如编辑是杂家,编辑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主要指编校技巧),编辑应当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等,这些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绝对真理”——当然,在这里绝没有否认这些观点的意思。我同样认为,只有首先达到这些要求,才算是一名合格的编辑。
但是,对于从事编辑工作五六年以上的,仅仅是“合格”,是不够的。从事任何一项职业,仅仅是做到合格,那么可以说是失败的。
现在能够到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至少都有大学本科学历,事实上绝大多数具备硕士甚至博士学历——也就是说,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只要愿意拿出升学考试一半的劲头,经过三五年的努力,都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作为一名编辑,困惑恰恰就出在工作五年之后:编校基本功已比较扎实,能熟练应对各种书稿的编辑加工,去策划图书面对作者也比较有经验,这个时候,能力再上一台阶的目标在哪里,动力在哪里,甚至会发出更大的疑问:难道今后一辈子就重复这份“熟练工种”’当编辑既没钱又没权,在同一水平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事大同小异的工作,那人生多没劲啊!
说实话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但解除困惑以后更加深地爱上这个职业,并且发自内心地认为,编辑其实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之一。
从职业的角度,编辑能力更上一层楼必须学会打造自己的“特色”
所谓编辑的基本要求,其实是从一本书从策划到销售的全部流程总结出来的。图书始于策划,所以需要编辑有策划能力,分解为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对图书市场或者说读者需求的敏锐感觉,对相关行业动态的了解等;进入编辑加工环节,则要求编辑具备对书稿进行审读和编辑加工的能力,相应地,从不同角度,就可以提出不同要求,比如前面所述的“杂家”、“基本功”,以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针对于图书的装帧设计,还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对印刷市场的了解等:最后,还要懂得对所策划的图书展开有效营销。
事实上,不可能有一个编辑,在以上的每个环节的每个方面都优秀,都胜人一筹。所以当编辑做的时间长了以后,就需要慢慢去发现并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超强能力。比如在图书的编辑加工这一环节,不同编辑在不同方面的“功力”肯定会有所不同:有的校对水平特别高,看过一遍的稿子基本就很少留有硬伤:有的对文字的润色加工能力特别强,经过他修改的文稿,文字水平总能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层次,让人读起来感到特别舒服;有的则在图书的装帧设计上见长——尽管不是他设计装帧,但经过他把关,图书出来后的“第一眼感觉”就是不一样:有的编辑可能又是在某一方面内容的专家,他能在图书内容上给作者更多的有益建议。其实这些每一个细小的方面,都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当自己特别长于某一方面的时候,自己编书的特色,或者说风格,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属于自己的“标签”。这个标签之于编辑就是一种荣耀,一种成就感。而有标签的编辑,无论是对于出版社还是作者,都“善莫大焉”——因为不同的书稿,作者要求的侧重点会不一样,有的需要更优美的文字,有的需要更漂亮的装帧,有的需要对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审校提高。对于出版社来说,带标签的编辑越多,出版图书就越能满足作者和读者要求,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编辑必须要有超出职业要求的更高精神追求
人生可能有许多追求:金钱,权力,知识,爱情,家庭。既然选择了编辑这一职业,那么就也许放弃对金钱和权力的更高要求,对知识的渴求和追逐,几乎就成了编辑超越职业要求的更高目标,并且这个目标伴随自己的一生。
所以,现在业界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从事编辑工作需要有“两支笔”,一支为别人修改,一支是自己创作。第一支无需赘言,第二支无需隐藏。编辑与教师一样,具有天然的在主业之外进行精神财富创造的优势,最重要的是作为与钱、权基本绝缘的职业,必须要有其他额外的“收获”来补偿“为别人作嫁衣”的损失,才能实现人生的平衡。——不然,最终不是每个从事编辑工作的人都能平衡,就像不是每个经商的人都能赚大钱一样,但是,这应当是作为编辑的一种理想状态和最高追求。
关于什么是编辑,编辑应当具备什么素质,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等,这样的话题和问题,在出版类杂志里从来就没断过。出版新人从跨入出版业从事编辑这一职业起,所接受的培训,第一堂课讲的也都是类似的内容,比如编辑是杂家,编辑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主要指编校技巧),编辑应当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等,这些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绝对真理”——当然,在这里绝没有否认这些观点的意思。我同样认为,只有首先达到这些要求,才算是一名合格的编辑。
但是,对于从事编辑工作五六年以上的,仅仅是“合格”,是不够的。从事任何一项职业,仅仅是做到合格,那么可以说是失败的。
现在能够到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至少都有大学本科学历,事实上绝大多数具备硕士甚至博士学历——也就是说,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只要愿意拿出升学考试一半的劲头,经过三五年的努力,都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作为一名编辑,困惑恰恰就出在工作五年之后:编校基本功已比较扎实,能熟练应对各种书稿的编辑加工,去策划图书面对作者也比较有经验,这个时候,能力再上一台阶的目标在哪里,动力在哪里,甚至会发出更大的疑问:难道今后一辈子就重复这份“熟练工种”’当编辑既没钱又没权,在同一水平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事大同小异的工作,那人生多没劲啊!
说实话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但解除困惑以后更加深地爱上这个职业,并且发自内心地认为,编辑其实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之一。
从职业的角度,编辑能力更上一层楼必须学会打造自己的“特色”
所谓编辑的基本要求,其实是从一本书从策划到销售的全部流程总结出来的。图书始于策划,所以需要编辑有策划能力,分解为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对图书市场或者说读者需求的敏锐感觉,对相关行业动态的了解等;进入编辑加工环节,则要求编辑具备对书稿进行审读和编辑加工的能力,相应地,从不同角度,就可以提出不同要求,比如前面所述的“杂家”、“基本功”,以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针对于图书的装帧设计,还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对印刷市场的了解等:最后,还要懂得对所策划的图书展开有效营销。
事实上,不可能有一个编辑,在以上的每个环节的每个方面都优秀,都胜人一筹。所以当编辑做的时间长了以后,就需要慢慢去发现并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超强能力。比如在图书的编辑加工这一环节,不同编辑在不同方面的“功力”肯定会有所不同:有的校对水平特别高,看过一遍的稿子基本就很少留有硬伤:有的对文字的润色加工能力特别强,经过他修改的文稿,文字水平总能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层次,让人读起来感到特别舒服;有的则在图书的装帧设计上见长——尽管不是他设计装帧,但经过他把关,图书出来后的“第一眼感觉”就是不一样:有的编辑可能又是在某一方面内容的专家,他能在图书内容上给作者更多的有益建议。其实这些每一个细小的方面,都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当自己特别长于某一方面的时候,自己编书的特色,或者说风格,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属于自己的“标签”。这个标签之于编辑就是一种荣耀,一种成就感。而有标签的编辑,无论是对于出版社还是作者,都“善莫大焉”——因为不同的书稿,作者要求的侧重点会不一样,有的需要更优美的文字,有的需要更漂亮的装帧,有的需要对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审校提高。对于出版社来说,带标签的编辑越多,出版图书就越能满足作者和读者要求,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编辑必须要有超出职业要求的更高精神追求
人生可能有许多追求:金钱,权力,知识,爱情,家庭。既然选择了编辑这一职业,那么就也许放弃对金钱和权力的更高要求,对知识的渴求和追逐,几乎就成了编辑超越职业要求的更高目标,并且这个目标伴随自己的一生。
所以,现在业界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从事编辑工作需要有“两支笔”,一支为别人修改,一支是自己创作。第一支无需赘言,第二支无需隐藏。编辑与教师一样,具有天然的在主业之外进行精神财富创造的优势,最重要的是作为与钱、权基本绝缘的职业,必须要有其他额外的“收获”来补偿“为别人作嫁衣”的损失,才能实现人生的平衡。——不然,最终不是每个从事编辑工作的人都能平衡,就像不是每个经商的人都能赚大钱一样,但是,这应当是作为编辑的一种理想状态和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