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弹性固定;动静结合;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11.035
中图分类号:R272.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11-0109-02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记载竹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开启了小夹板的发展历程,为中医接骨术奠定了基础。1983年,在“第一届国际生物力学会议”上,尚天裕教授首次提出了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开启了小夹板发展的力学时代,为小夹板国际化提供了依据[1]。基于对小夹板生物力学的研究,尚天裕教授提出了“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医患合作”的骨折治疗原则,同时通过小夹板临床应用分析指出,“弹性固定”是小夹板临床疗效的可靠保障[2]。
研究显示,微动通过刺激骨痂形成,对骨折的愈合有促进作用[3]。这也表明“弹性固定”设计在小夹板用于骨折固定的有效性和必需性。尽管小夹板在四肢骨干骨折的运用中疗效可靠,但对肩关节周围骨折(如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疗效差,其原因主要为肩关节周围的不规则外形轮廓导致小夹板固定困难,勉强固定后也易松动、滑落,引起骨折再移位。为此,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晓刚教授通过回顾文献,从夹板材质、固定带、透气性、贴附性等多方面革新,设计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并成功运用于临床。兹介绍如下。
1 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设计
组合卡肩式固定夹具有保证固定疗效、佩戴舒适、透气良好、产品轻盈等特点,见图1。
1.1 夹板材质改进
选用低分子热塑板材,其优点为置于电烤箱65 ℃左右可随意塑形,并可反复使用[4],解决了贴附性差的问题。
1.2 夹板数目的改良
改变原有4块小夹板的组合模式,由3块塑形夹板组合。有报道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将超肩关节小夹板改良为3块塑形夹板,临床疗效提高约13%[5]。表明3块塑形夹板固定骨折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1.3 固定带改良
选用弹力带作为固定带。弹力带作为固定带是对对骨折端实现了弹性捆扎固定,弹性固定的固定方式更稳定。黄氏[6]研究表明,弹性捆扎固定更符合骨折愈合生物力学的要求,其抗旋转性、横向约束力均优于传统式夹板非弹性固定方法,这种力正是骨折愈合过程中需要的有益应力。
1.4 透气性
运用带孔低分子热塑板材,解决了普通夹板不透气的弊端。
2 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的“弹性固定”原理分析
弹性固定,即整个夹板装置组成一个恒定弹力固定系统,要求塑形夹板组合存在杠杆力即纵向力,弹力带连接存在横向力。纵向力作用于骨折端,加压骨折断面,避免了应力遮挡,刺激骨痂形成并钙化,促进骨折早期愈合。横向力作用于整个肱骨干,固定骨折端,防止骨折再移位。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由低分子热塑板材、弹力带共同组成。通过弹力带产生起约束作用的弹力和夹板组合形成的杠杆力对骨折端形成固定,并重塑骨折骨干的受力分布,平衡肢体重力及肌肉张力,保持骨折端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固定后,由于弹力带弹性势能的存在,患肢肿胀消退后,整个组合夹板弹力带回缩,仍保持弹性固定状态,避免了普通小夹板因肿胀消退而引起无效固定的弊端。有研究认为,骨折的愈合对周围力学环境变化极为敏感[7]。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固定处于弹性固定状态,为骨折端愈合提供了力学环境。另外,骨折局部的应力环境改变影响骨折愈合的进程,而骨折部位载荷和骨折部组织的特性决定了骨折愈合的应力环境[3]。患肢轻微活动,弹力带的弹性势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对骨折端形成间断性刺激,引起微动效应,诱导骨痂反应,加速骨折愈合。这一点也得到国际骨科界的认同[8]。
3 “动静结合”理论的应用
“动静结合”是骨折治疗原则之一,也是中国接骨学的理论基石。尚天裕教授认为,“动静结合”理论符合骨生物学、骨愈合生物力学的要求,这一理论也被国际同行认可并运用[9]。有学者指出,“动静结合”即夹板外固定结合功能锻炼,“动”为固定后功能锻炼,“静”为弹性外固定,保证骨折端不发生移位,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10]。
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的外固定,对骨折端产生稳定的压力,即“静”,弹力带对夹板的牵拉对肢体形成恒定的压力也是“静”;活动时肌肉的收缩力作用于骨折端,即“动”,弹力带随肿胀消退而弹性回缩,继续对骨折端保持持续作用力,即“动静结合”。如此便建立一个“动静结合”的力学循环系统。骨折的愈合需要一个整复、固定、功能锻炼的固定系统,而“动静结合”便是骨折愈合固定系统的核心。功能锻炼也是小夹板的特色优势,尤其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因其独特的外形设计、良好的贴附性,可以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帮助肢体功能恢复,避免了普通小夹板固定肩周因功能锻炼而引起无效固定的弊端。功能锻炼时,肢体肌肉收缩力作用于骨折端,对断端形成加压,由于组合夹板的外固定力持续存在,骨折端不会产生移位,反而肌肉收缩的局部应力对骨折端形成刺激,断端接触更为紧密,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形成“动静结合”的力学循环,创造骨折愈合的良好条件,是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的设计理念。
4 讨论
一直以来,小夹板在临床应用中尽管不断完善,但一直局限于四肢骨干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小夹板的研发一直处于空白。很明显,普通超肩关节小夹板的固定困难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这也困扰很多骨科同道。张晓刚教授总结普通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失败的经验,指导设计并制作的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符合“动静结合”理论的“弹性固定”,成功申请国家使用专利(专利号:2014204137704)并应用于临床。今后将继续观察,逐渐探索并改进其不足,以更好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彭力平,马笃军,林松青,等.小夹板外固定器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0):69-71.
[2] 牛晓磊,田新宇.韦以宗教授对尚天裕教授学术思想继承发扬的探析[J].中医医药导报,2011,8(13):95-96.
[3] 张元民,王志彬.小夹板治疗骨折的微动观[J].中国骨伤,2000, 13(12):722-723.
[4] 罗焕邦.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假肢矫形器学的设置和矫形器在临床抉择中的几个问题[C]//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康复辅助器具学组成立暨全国康复辅助器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昆明,2011.
[5] 欧庆文.探讨肩臂形态塑形三块夹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622.
[6] 黄石根.小夹板超关节弹性捆扎对长骨骨折固定效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1,3(9):615-616.
[7] 李瑛,费攀,邹季.再议小夹板弹性固定骨折的先进性和科学性[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1):3-4.
[8] 杜宁.骨折治疗的理想方法和原则[J].中国骨伤,2002,15(2):84-85.
[9] 尚天裕.中国接骨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2.
[10] 许树柴,袁凯,刘军,等.中医骨科小夹板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1,32(6):47-49.
(收稿日期:2014-09-30;编辑:梅智胜)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11.035
中图分类号:R272.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11-0109-02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记载竹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开启了小夹板的发展历程,为中医接骨术奠定了基础。1983年,在“第一届国际生物力学会议”上,尚天裕教授首次提出了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开启了小夹板发展的力学时代,为小夹板国际化提供了依据[1]。基于对小夹板生物力学的研究,尚天裕教授提出了“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医患合作”的骨折治疗原则,同时通过小夹板临床应用分析指出,“弹性固定”是小夹板临床疗效的可靠保障[2]。
研究显示,微动通过刺激骨痂形成,对骨折的愈合有促进作用[3]。这也表明“弹性固定”设计在小夹板用于骨折固定的有效性和必需性。尽管小夹板在四肢骨干骨折的运用中疗效可靠,但对肩关节周围骨折(如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疗效差,其原因主要为肩关节周围的不规则外形轮廓导致小夹板固定困难,勉强固定后也易松动、滑落,引起骨折再移位。为此,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晓刚教授通过回顾文献,从夹板材质、固定带、透气性、贴附性等多方面革新,设计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并成功运用于临床。兹介绍如下。
1 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设计
组合卡肩式固定夹具有保证固定疗效、佩戴舒适、透气良好、产品轻盈等特点,见图1。
1.1 夹板材质改进
选用低分子热塑板材,其优点为置于电烤箱65 ℃左右可随意塑形,并可反复使用[4],解决了贴附性差的问题。
1.2 夹板数目的改良
改变原有4块小夹板的组合模式,由3块塑形夹板组合。有报道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将超肩关节小夹板改良为3块塑形夹板,临床疗效提高约13%[5]。表明3块塑形夹板固定骨折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1.3 固定带改良
选用弹力带作为固定带。弹力带作为固定带是对对骨折端实现了弹性捆扎固定,弹性固定的固定方式更稳定。黄氏[6]研究表明,弹性捆扎固定更符合骨折愈合生物力学的要求,其抗旋转性、横向约束力均优于传统式夹板非弹性固定方法,这种力正是骨折愈合过程中需要的有益应力。
1.4 透气性
运用带孔低分子热塑板材,解决了普通夹板不透气的弊端。
2 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的“弹性固定”原理分析
弹性固定,即整个夹板装置组成一个恒定弹力固定系统,要求塑形夹板组合存在杠杆力即纵向力,弹力带连接存在横向力。纵向力作用于骨折端,加压骨折断面,避免了应力遮挡,刺激骨痂形成并钙化,促进骨折早期愈合。横向力作用于整个肱骨干,固定骨折端,防止骨折再移位。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由低分子热塑板材、弹力带共同组成。通过弹力带产生起约束作用的弹力和夹板组合形成的杠杆力对骨折端形成固定,并重塑骨折骨干的受力分布,平衡肢体重力及肌肉张力,保持骨折端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固定后,由于弹力带弹性势能的存在,患肢肿胀消退后,整个组合夹板弹力带回缩,仍保持弹性固定状态,避免了普通小夹板因肿胀消退而引起无效固定的弊端。有研究认为,骨折的愈合对周围力学环境变化极为敏感[7]。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固定处于弹性固定状态,为骨折端愈合提供了力学环境。另外,骨折局部的应力环境改变影响骨折愈合的进程,而骨折部位载荷和骨折部组织的特性决定了骨折愈合的应力环境[3]。患肢轻微活动,弹力带的弹性势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对骨折端形成间断性刺激,引起微动效应,诱导骨痂反应,加速骨折愈合。这一点也得到国际骨科界的认同[8]。
3 “动静结合”理论的应用
“动静结合”是骨折治疗原则之一,也是中国接骨学的理论基石。尚天裕教授认为,“动静结合”理论符合骨生物学、骨愈合生物力学的要求,这一理论也被国际同行认可并运用[9]。有学者指出,“动静结合”即夹板外固定结合功能锻炼,“动”为固定后功能锻炼,“静”为弹性外固定,保证骨折端不发生移位,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10]。
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的外固定,对骨折端产生稳定的压力,即“静”,弹力带对夹板的牵拉对肢体形成恒定的压力也是“静”;活动时肌肉的收缩力作用于骨折端,即“动”,弹力带随肿胀消退而弹性回缩,继续对骨折端保持持续作用力,即“动静结合”。如此便建立一个“动静结合”的力学循环系统。骨折的愈合需要一个整复、固定、功能锻炼的固定系统,而“动静结合”便是骨折愈合固定系统的核心。功能锻炼也是小夹板的特色优势,尤其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因其独特的外形设计、良好的贴附性,可以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帮助肢体功能恢复,避免了普通小夹板固定肩周因功能锻炼而引起无效固定的弊端。功能锻炼时,肢体肌肉收缩力作用于骨折端,对断端形成加压,由于组合夹板的外固定力持续存在,骨折端不会产生移位,反而肌肉收缩的局部应力对骨折端形成刺激,断端接触更为紧密,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形成“动静结合”的力学循环,创造骨折愈合的良好条件,是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的设计理念。
4 讨论
一直以来,小夹板在临床应用中尽管不断完善,但一直局限于四肢骨干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小夹板的研发一直处于空白。很明显,普通超肩关节小夹板的固定困难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这也困扰很多骨科同道。张晓刚教授总结普通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失败的经验,指导设计并制作的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符合“动静结合”理论的“弹性固定”,成功申请国家使用专利(专利号:2014204137704)并应用于临床。今后将继续观察,逐渐探索并改进其不足,以更好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彭力平,马笃军,林松青,等.小夹板外固定器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0):69-71.
[2] 牛晓磊,田新宇.韦以宗教授对尚天裕教授学术思想继承发扬的探析[J].中医医药导报,2011,8(13):95-96.
[3] 张元民,王志彬.小夹板治疗骨折的微动观[J].中国骨伤,2000, 13(12):722-723.
[4] 罗焕邦.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假肢矫形器学的设置和矫形器在临床抉择中的几个问题[C]//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康复辅助器具学组成立暨全国康复辅助器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昆明,2011.
[5] 欧庆文.探讨肩臂形态塑形三块夹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622.
[6] 黄石根.小夹板超关节弹性捆扎对长骨骨折固定效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1,3(9):615-616.
[7] 李瑛,费攀,邹季.再议小夹板弹性固定骨折的先进性和科学性[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1):3-4.
[8] 杜宁.骨折治疗的理想方法和原则[J].中国骨伤,2002,15(2):84-85.
[9] 尚天裕.中国接骨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2.
[10] 许树柴,袁凯,刘军,等.中医骨科小夹板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1,32(6):47-49.
(收稿日期:2014-09-30;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