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山水画中,描绘的虽然是特定的,或记忆中的山水,但也不是一味的写形写实,中国画就是一种艺术的夸张与抽象,目的并非留影,而是通过经营笔墨,营造出自己对自然界的理想状态,抒发自身的艺术情怀。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王蒙 青卞隐居图 夸张
中国画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古至今,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市井乡民,都对中国画钟爱有加,究其缘由,应当是中国画中所体现的那种闲散超脱、潇洒自由的感觉,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幻想空间,从而达到生活中无法真实达到的精神家园。
古往今来,无数优秀的画家创作出许多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元代画家王蒙被大家所熟知,他与吴镇、倪瓒、黄公望并称为“元四家”,王蒙擅画山水,多以解索皴、胡椒皴勾画山体,画面布局密实重复,以体现出山林郁郁葱葱苍茫悠远的意境,对明清之后山水画的影响甚大。其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昇都是元代著名画家,对其艺术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外祖赵孟頫是他的入门老师,王蒙的画作受到了赵孟頫的直接影响,且走向了艺术创新的道路。赵孟頫虽提倡作画要有古意,但他并不是一个“复古派”,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看一个画家是不是复古派,首先要看其艺术作品是不是反应现实,赵孟頫的许多作品都是其亲身游历观赏之后所创作的,并没有脱离现实,师古是为了师法古人的技法与风格,而师造化是为了反应自身对天地万物的感情,二者都是作画不可或缺的,与四王的摹古是有区别的。元代多数画家认为南宋的绘画作品普遍具有刻板、拘谨的缺点,赵孟頫所追求的古意即指脱离南宋传统,师法唐与北宋的画风。王蒙作画以北宋董源、巨然为宗,他的艺术主张是与其祖父赵孟頫相同的,但王蒙更加重视创新,在师古的基础上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对师造化进行阐述。董源善用披麻皴,王蒙的画作受到了董源的很大影响,在《青卞隐居图》中,大量运用到了披麻皴,但并不是一味的摹古,反而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新鲜感,山体的设计别出心裁,很好的阐述了师古与师造化之间的联系,即学到了古人的精妙技法,又加之自己对山水的观察与理解进行创新。
观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画的就是作者家乡的卞山,清人恽寿平有云:“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花飞,揣摸不得。又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四射,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所以然也。”诚然,《青卞隐居图》似乎也暗合了恽寿平的说法,细细观之,山石的变换无穷,技法新奇多样,的确有让人揣摸不得之感。作者把卞山用艺术的手法夸张成层层叠加的悬岩绝峭,使山体气势有种轰然扑面的爆发感。影响王蒙画作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记忆或真实的写生,而是画作本身同过去画史之间错综复杂的种种关联,王蒙对于笔墨结构的重视,已经完全超乎于空间与氛围乃至比例的考虑之上了。与此同时,单纯用水墨的表现对作品的由具象化作抽象有一定的帮助,层层叠加的山头犹如仕女的发髻一般,王蒙把冰冷棱角的具象山体抽象成了婉转唯美的具有动势的山。在中国画中,是不讲究光影效果的,只讲究阴阳,就《青卞隐居图》来说,山体阴阳转折层层递进,灵动飘渺,给人以流动的态势,别具一番风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实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纵观中国山水画,似乎描绘的是理想中的山水,而非特定表现的对象,然而事实上正如王国维所说,虽为“理想家”,亦“现实家”,因为山水画的创作根源是对特定地点的写实描绘,正如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便是描绘的家乡附近的卞山,是有创作来源的,只是王蒙主观加入自己的艺术夸张,并没有完全脱离当地山水的地理特征,只是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上,更加体现了自己对于山体的宏观认识,经营出独到的画面效果来。
画家作画的本意无非是通过笔墨表現出自己主观理想中的世界,意在表现自身的体会,并不是依葫芦画瓢,注重形似。宋代的欧阳修就有“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说法,许多画家都是通过表达自己的“意”从而风格自成一家,北宋画家郭熙画山石就如同云朵一般,因此称作卷云皴,在其《早春图》中,描绘的是北方早春山林的图景,山体被夸张成一朵朵,雾气氤氲绕于群山之间。又如清龚贤的《千岩万壑图》用点子皴及积墨的手法描绘而成,山体百转千回。在中国画艺术作品中的山水,并不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具象的山水,各个画家根据其不同的创作风格及手法,把自然界中真实的山水演变成自己胸中之沟壑,讲究空间造型艺术,认真经营位置,疏可走马亦密不透风。通过笔墨的皴擦,组织出长短、疏密、大小不同的线条或点面,舍弃冗杂的结构,对自然界进行提炼概括,使画面张弛有度,虽夸张了现实中的山水,但看上去更具表现力。但这并不代表山水画就是随意或胡乱的抽象塑造,画家的创作是建立在自身的艺术积淀、文化修养,以及对生活与自然界本质的单纯的理解之上,运用笔墨为载体,对自然的歌颂。
参考文献:
[1]恽寿平 《画论丛刊·南田画跋》
[2]王国维 《人间词话》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王蒙 青卞隐居图 夸张
中国画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古至今,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市井乡民,都对中国画钟爱有加,究其缘由,应当是中国画中所体现的那种闲散超脱、潇洒自由的感觉,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幻想空间,从而达到生活中无法真实达到的精神家园。
古往今来,无数优秀的画家创作出许多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元代画家王蒙被大家所熟知,他与吴镇、倪瓒、黄公望并称为“元四家”,王蒙擅画山水,多以解索皴、胡椒皴勾画山体,画面布局密实重复,以体现出山林郁郁葱葱苍茫悠远的意境,对明清之后山水画的影响甚大。其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昇都是元代著名画家,对其艺术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外祖赵孟頫是他的入门老师,王蒙的画作受到了赵孟頫的直接影响,且走向了艺术创新的道路。赵孟頫虽提倡作画要有古意,但他并不是一个“复古派”,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看一个画家是不是复古派,首先要看其艺术作品是不是反应现实,赵孟頫的许多作品都是其亲身游历观赏之后所创作的,并没有脱离现实,师古是为了师法古人的技法与风格,而师造化是为了反应自身对天地万物的感情,二者都是作画不可或缺的,与四王的摹古是有区别的。元代多数画家认为南宋的绘画作品普遍具有刻板、拘谨的缺点,赵孟頫所追求的古意即指脱离南宋传统,师法唐与北宋的画风。王蒙作画以北宋董源、巨然为宗,他的艺术主张是与其祖父赵孟頫相同的,但王蒙更加重视创新,在师古的基础上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对师造化进行阐述。董源善用披麻皴,王蒙的画作受到了董源的很大影响,在《青卞隐居图》中,大量运用到了披麻皴,但并不是一味的摹古,反而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新鲜感,山体的设计别出心裁,很好的阐述了师古与师造化之间的联系,即学到了古人的精妙技法,又加之自己对山水的观察与理解进行创新。
观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画的就是作者家乡的卞山,清人恽寿平有云:“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花飞,揣摸不得。又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四射,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所以然也。”诚然,《青卞隐居图》似乎也暗合了恽寿平的说法,细细观之,山石的变换无穷,技法新奇多样,的确有让人揣摸不得之感。作者把卞山用艺术的手法夸张成层层叠加的悬岩绝峭,使山体气势有种轰然扑面的爆发感。影响王蒙画作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记忆或真实的写生,而是画作本身同过去画史之间错综复杂的种种关联,王蒙对于笔墨结构的重视,已经完全超乎于空间与氛围乃至比例的考虑之上了。与此同时,单纯用水墨的表现对作品的由具象化作抽象有一定的帮助,层层叠加的山头犹如仕女的发髻一般,王蒙把冰冷棱角的具象山体抽象成了婉转唯美的具有动势的山。在中国画中,是不讲究光影效果的,只讲究阴阳,就《青卞隐居图》来说,山体阴阳转折层层递进,灵动飘渺,给人以流动的态势,别具一番风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实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纵观中国山水画,似乎描绘的是理想中的山水,而非特定表现的对象,然而事实上正如王国维所说,虽为“理想家”,亦“现实家”,因为山水画的创作根源是对特定地点的写实描绘,正如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便是描绘的家乡附近的卞山,是有创作来源的,只是王蒙主观加入自己的艺术夸张,并没有完全脱离当地山水的地理特征,只是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上,更加体现了自己对于山体的宏观认识,经营出独到的画面效果来。
画家作画的本意无非是通过笔墨表現出自己主观理想中的世界,意在表现自身的体会,并不是依葫芦画瓢,注重形似。宋代的欧阳修就有“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说法,许多画家都是通过表达自己的“意”从而风格自成一家,北宋画家郭熙画山石就如同云朵一般,因此称作卷云皴,在其《早春图》中,描绘的是北方早春山林的图景,山体被夸张成一朵朵,雾气氤氲绕于群山之间。又如清龚贤的《千岩万壑图》用点子皴及积墨的手法描绘而成,山体百转千回。在中国画艺术作品中的山水,并不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具象的山水,各个画家根据其不同的创作风格及手法,把自然界中真实的山水演变成自己胸中之沟壑,讲究空间造型艺术,认真经营位置,疏可走马亦密不透风。通过笔墨的皴擦,组织出长短、疏密、大小不同的线条或点面,舍弃冗杂的结构,对自然界进行提炼概括,使画面张弛有度,虽夸张了现实中的山水,但看上去更具表现力。但这并不代表山水画就是随意或胡乱的抽象塑造,画家的创作是建立在自身的艺术积淀、文化修养,以及对生活与自然界本质的单纯的理解之上,运用笔墨为载体,对自然的歌颂。
参考文献:
[1]恽寿平 《画论丛刊·南田画跋》
[2]王国维 《人间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