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儿童早期词类泛化现象综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儿童早期词汇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词义泛化现象(overextension)。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中的儿童词义泛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探讨汉语儿童出现词义泛化的特征与原因,帮助儿童更好的理解词义,习得语言。
  关键词: 词汇 泛化现象 习得
  从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可以得知,词汇部分的习得对于儿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儿童的语言表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儿童词汇的习得阶段较短,在短时间内儿童学会词汇表达,并习得大量词汇,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迅速并非常复杂的变化。比如,在习得词汇类型方面,儿童早期词汇学习过程中,实词占据绝大优势,而实词中习得名词最多。名词习得中,儿童具体名词习得早于并快于抽象名词(李宇明,1998)。由于语法现象的复杂性,儿童思维及认知水平不足,儿童的语言与成人具有差异性。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对一些词汇的理解或使用超出了目标词汇范围,对所掌握的词汇往往出现词义扩大的现象,这个现象叫做泛化现象(overextension)。
  一、汉语儿童早期词类泛化特征
  (一)词类泛化种类
  李宇明(1998)指出词义泛化有两种情况,一种称为“单一泛化”,即儿童完全根据从原型中提取的若干特征进行所指迁移,其结果是某词语的所有指称对象都包含一个或几个公有语义特征。例如,Moore(1896)指出,儿童将“苍蝇”的[ 大小]界说特征,过分扩充到“一点灰尘,所有的小昆虫,自己的脚趾,面包屑,一只癞蛤蟆”这些对象上。另一种称为“混合泛化”,即儿童只是将从原型中提取的若干个特征使用在某些新的对象上,而将另外的一些特征用于另一些对象上,混合泛化的结果是,某词语的所有指称对象不包含一个或一束公有的语义特征。例如,一个一岁半的儿童开始用“踢”来指自己踢一个静止的物体。后来,他将“踢”也认作是,一只猫爪的附近有个球,翅膀扇动的飞蛾,自行车的轮子撞着一个球或者自己抛丢某物。彭小红、刘玉兰(2008)对儿童名词概念的掌握过程及出现的词义泛化现象做了分析研究,发现名词泛化现象普遍存在,且一般为单一泛化,并且還用范畴理论部分解释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词类泛化顺序
  研究表明,儿童可以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这个过程是自然发生的,儿童从出生就开始进入到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儿童习得词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往往最先习得名词,根据学者统计,在早期儿童习得语言过程中出现的泛化也以名词的泛化最多。因此,一般认为,早期儿童在习得语言单位的顺序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因此泛化的顺序也应具有相应的一致性。肖玲(2007)等人对北京话儿童1;2至3;6岁语料中泛化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与该观点一致,同时,泛化顺序也与语义、语法范畴在认知处理上的难易度密切相关,即认知处理的难度越大,泛化出现的时间越晚。与汉语儿童发生词类泛化现象有所差异的是,在2岁至3岁半时期,是英语儿童对动词过去式词形变化产生泛化最多的时期。Clark(2003)英语儿童在学习动词过去式的形态变化时,多出现规则泛化,儿童在一开始会习得大多数过去式动词的词形变化规则V ed,从而将该规则也大量泛化应用到不规则动词上面。比如go的过去式为went,而儿童通常会泛化为goed,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正确的表达出不规则动词的正确形式,泛化错误逐渐减少。
  二、汉语儿童早期词类泛化原因
  (一)相似性
  Clark(1973)较为关注词类的泛化现象研究,她强调明确、客观感知特性作为基于词应用的标准。她认为儿童在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过度泛化是儿童早期词汇获得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大多数泛化使用的词汇与形状的相似性有关,或者是其他物理相似性,比如动作,声音,味道,大小或材质。Devillier(1978)认为泛化对象之间存在着可感知的事物属性的相似点,如形状、运动、声音、大小、质地、气味等,是不同范畴事物得以泛化的原因。杜映(2003)对汉语儿童早期词义进行分析时,发现儿童会对梨、苹果、橙子、核桃等外形是圆的,可以吃的事物叫做“果果”(此处应理解为水果),但对水果香蕉命名为“蕉蕉”,这是儿童对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总结。“家族相似性”即将具有某些相似或重叠特征,但具有细微差别的一组对象归为一类,并用一个词来表示这种概括思维。
  (二)词汇量
  词汇量是导致泛化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儿童受所习得词汇量的限制无法准确表达事物时,则会发生词汇泛化。Clark(1973)认为种类与词汇量也是造成儿童早期词汇泛化使用的原因之一。她认为泛化现象的产生与儿童自身的交际目的有很大关系,因为未习得更为合适的词,所以儿童会使用一个相近的词语来代替正确的词。邹立志(2008)认为儿童面对一个事物,如果用已有习得的词去称说,儿童就直接提取这个词,不会发生泛化,如果没有已经习得的词,则可能泛化。早期词类泛化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儿童习得词语数量有限,而这些有限的词语需要承担太多的指称功能。
  (三)认知水平
  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紧密联系,儿童词类泛化现象的发生与儿童认知水平不足以及经验缺乏同样具有很大的关系。杜映(2003)认为儿童在词义上的添加或缩减说明这一阶段儿童不再完全接受成人的影响,他们自己的认知活动也参加到词义的形成中。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来看,儿童优先发展形象思维,因此对词语的把握最开始主要通过其外在特征,根据外在特征的相似性进行词义的把握,因为容易发生泛化。随着年龄越大,认知能力的增强,儿童对词的把握也越准确、越丰富。儿童的认知水平不足导致他们从原型上获取的语义特征不完整,李宇明(1994)在讨论儿童语言的发展中,对儿童词义的泛化、窄化和特化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儿童的词义泛化的表现是词语的指称外延超出目标语言的范围。从语义特征上分析,词义泛化是由于儿童对词的语义特征掌握过少造成的。周国光(2001)则认为儿童由于没有掌握词语的原型特征范围,因此儿童可能会发生泛化或窄化。   (四)交际目的
  Bloom(1973),Anglin(1977),与Nelson(1979)等人将过度泛化视为发生在早期言语中儿童与成人之间联系之一。Nelson(1974)认为,功能特征是早期词使用的主要决定因素。Leopold(1939—1949)认为词汇泛化现象是出自儿童自身的交际目的,他对自己的两岁大的女儿进行了长期的语言上的跟踪调查,记录了每一个泛化的案例,词汇泛化数量为20个,结果发现,随着儿童学会了更合适的新词语,那么这个事物将不会发生词语泛化。李宇明(1999)认为,儿童的语言水平的发展总是滞后于儿童的语言表达需要,为了满足语言表达需要,儿童会采取某种策略。肖玲(2007)对早期儿童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使用泛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她认为泛化是儿童在自身交际目的的强大推动下,在利用概括和类推这两种策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儿童受到自身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产生的语言现象。
  三、汉语儿童早期词类泛化方式
  (一)语境匹配
  Werner(1948)强调情感反应、行动计划和在孩子的特殊词汇延伸的情景语境的重要性。根据已有文献中的汉语儿童词汇泛化现象语料,魏锦虹(2005)在解释儿童理解词义策略中提到,儿童在学习词义时会使用语境套用策略,当妈妈给2岁10个月大的儿童K讲故事时,K理解词语“记号”的意思是“画个X”。到后来K将自己看到的所有X都叫做“记号”,后来在成人的帮助下,他逐渐理解了“记号”的标记含义,除了“X”,其他符号也叫做“记号”,但是对“记号”的抽象类意义“引起注意、帮助识别”缺乏认识,以至于在3岁时将自己腿上蚊虫叮咬的痕迹也叫做“记号”。语境是语言表达和交际的环境,语言情境对于儿童话语输入以及输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二)事物整体原则
  研究者根据儿童词汇学习现象提出整体假设,即儿童假定新词指称的是整个的物体,而不是物体的某个部分或者其属性。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类视觉信息加工存在整体优先性。邹立志(2008)在《儿童早期词汇—语义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中,通过跟踪调查法,对儿童早期的词汇—语义系统进行分析,其中,对儿童的语料分析中提到,儿童在词语理解时使用“事物整体假设原则”优先的策略,他们会把在某个情境中听到的一个语音形式跟情境中的一个凸显事物相对应,当儿童看见有人举出一面红旗,说“欢迎!欢迎!”儿童之后则会用“欢迎”来指红旗,而不会指“欢迎”这样的动作行为。他还指出,词义泛化因为有强大的指称功能,因此成为儿童解决有限的词汇量和无限的表达范畴之间矛盾的最便捷的方式。
  (三)原型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理论,Bowerman(1982)认为,儿童为每一个词语找到相匹配的原型,然后以原型表征所蕴含的内容与语音等外在特征共同记忆,之后,对于包含这些基本特征中一项或多项特征的事物,他们都会用该词进行称呼。李宇明(1998)运用原型理论对儿童习得词义进行解释,儿童最初掌握的词语,都与特定的对象相联系,具有专指的性质。这一特定的专指对象,就是儿童掌握的该词语的原始模型,简称原型(Prototype)。儿童根据原型所提供的词语信息,利用一定的词义发展策略和能力,从而发展自己的词汇水平。儿童在原型中不断提取特征,然后应用到新事物中去,最开始在原型身上提取的特征较少,并且不够精准,因此会出现词汇泛化现象。随着认知的不断调整,儿童的泛化现象则会慢慢消失。
  (四)语义相似特征
  Leopold两岁的女儿Hildegard,先用“tick-tock”(滴答滴答)来指称她父亲的手表,后来用这个词指称时钟、所有的手表,再后来指称煤气表、绕在卷轴上的消防皮带,最后用它来指称浴室里的圆盘温度表。由此可见,Hildegard从父亲手表这个原型身上所提取的的语义特征,是[ 圆形 盘状],所以用“tick-tock”来指称一切圆形盘状的东西。关于词义泛化现象,Clark(1973)提出语义特征假说SFH(semantic feature hypothesis),根据这个假说,指示词的意义由与词相关的语义特征组成(例如:四条腿,吠叫,等,对于狗来说),这个词被应用到标签的任何對象具有这些特性;语义特征因此通过SFH被视为决定词汇延伸的重要成分。SFH暗示着在词汇发展过程中,儿童使用的最早的语义特征来自于指示物的感知属性的解码,以及儿童早期获得的更为普遍的语义特征(例如:四条腿的属性在吠叫属性之前获得)。
  四、结语
  泛化现象是儿童习得词汇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儿童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及词汇量、客观世界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和抽象性等方面都是制约泛化现象的因素。从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儿童词类泛化现象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前人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尤其国外学者较早对儿童泛化现象进行关注,尤其在词类、规则泛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学者较多关注词类表征以及指称性词语研究,较少涉及非指称性词、抽象的语法意义等方面。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汉语儿童词类泛化现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缺乏系统性深入的对汉语儿童词类泛化现象的探索,多以国外学术界理论为主导,没有针对汉语儿童的语言学习特点提出独特的解析与研究方式。因此,国内相关领域应当加强对儿童语言泛化现象这一方面全面的研究,探索汉语早期儿童泛化现象的一般规律与成因,以帮助儿童更好的习得语言。
  参考文献:
  [1]杜映.儿童最初词汇的习得及其词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3:34-39.
  [2]龚勤.早期儿童词汇习得的个案分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57-61.
  [3]梁彩琳,石文博.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语学刊,2010,05:44-46.   [4]李宇明.語言的理解与发生[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彭小红,刘玉兰.论儿童早期名词习得过程中的词义泛化现象[J].宜宾学院学报,2008,11:95-96.
  [7]彭小红,叶洋.说汉语儿童早期指代错误现象个案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01:53-56.
  [8]彭小红.论语言语境对儿童话语产出的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04:129-131.
  [9]魏锦虹.低龄儿童词义理解的策略[J].修辞学习,2005,02:74-76.
  [10]王沛,蔡李平.儿童语言获得之认知发展机制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6.
  [11]肖玲.早期儿童语言泛化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2]杨永萍.语境在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J].甘肃教育,2007,14:17.
  [13]邹立志.儿童早期词汇-语义系统的形成与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83-90.
  [14]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
  [15]朱万喜,王祥荣.儿童语言中亲属称谓词泛化标记及其习得顺序的理论解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110-113.
  [16]Deborah A. Kay and Jeremy M. Anglin.Overextension and underextension in the child’s expressive and receptive speech[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1982:83-98.
  [17]Evev.Clark.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8]Leslie A.Rescorla.Overextension in early languag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1980:321-335.
  [19]Martyn D. Barrett. Lexical development and overextension in child language[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1978:205-219.
其他文献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其中经济增长能源化现象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就俄罗斯经济增长能源化现象可能给其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弊发表一些粗浅看法。
概况浙江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距楠溪江国家名胜风景区中心位置23公里,距雁荡山43公里,距温州市区62公里,距正在建设的诸永高速公路岩头出口只有15公里,温州市旅游联网公路(一级公路
三轴亥姆霍兹线圈可叠加空间万向旋转磁场,使胶囊机器人在弯曲环境内的驱动成为可能。驱动电流频率变大,线圈感抗变大,旋转磁场强度变小,方位精度变差。为此,研制以DSP芯片为
家乡的一草一木令人难忘,老家并排的两幢房子,背靠一座小山包,屋后是自家大片的菜园地,房前用围墙围成大院子,院内有两个一大一小的池塘和晒场,院外沟渠的水拐进池塘再转出去,院四周
企业是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主体。积极探索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审计方法,是新形势对深化企业审计的迫切要求。根据近年的企业审计实践,笔者认为当前的企业审计需要
中日友好小渊基金项目机构官员小林榊近日在广西钦州考察时表示,将无偿资助200万元人民币在钦州营造红树林、木麻黄等海防林1000亩。
文章基于翻转课堂考察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新华学院教学中的学习探究,发现以往教学方式与导学案教学模式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导学案实践模式更具优点,应将这一模式应用于文学理论
1992年10月24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以支持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民主政治制度转型。这就是“支持自由法案”(Freedom for Russiaand Emerging Eurasian D
摘 要: 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家庭环境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学校教师的短缺与对小学生心理关注度的不足,致使部分农村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低自尊的状况,阻碍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本文旨在对农村低自尊儿童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当下农村低自尊儿童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以及教师应对这种现状的举措。  关键词: 低自尊儿童 否定性评价 肯定性评价 应对策略  一、“低自尊”的概念厘定  自尊是
广播借助语言要素应用多方面传承民族“物态”、“制度”、“行为”及“心态”文化,反映语言要素自身发展脉络;民族文化则对广播语音、词汇及语法要素应用产生逆向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