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砚,又名紫石砚。唐李肇的《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足见唐代端砚之流行。唐代诗鬼李贺在其《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亦有名句,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诗人将端砚比作紫云,又呼之为紫石,可见文人对之称赞有加。本篇从历史、产地、鉴赏、养护等方面,对端砚进行粗浅的论述,名为“紫石谈”,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提起端砚,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起宣州的纸、湖州的笔、徽州的墨,这四样文具被人们称为“文房四宝”。这四样享有盛名的文房用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汉朝,我国就出现了砖形砚。那时的砚台仅供人们研墨之用,形式也比较单一,只有圆形、长方形或者方形,几乎不加修饰。
隋唐时期,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西的澄泥砚逐渐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和珍爱,并被称为“四大名砚”。
一、端砚的历史文化
端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端州人们就开始开采端砚了。初唐以来,端州就已经出现依靠采集砚石、雕制端砚的匠人。清人计楠的《石隐砚谈》中记载:“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写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端砚经过古人的对比最终脱颖而出。
到了清代肇庆已形成了制砚行业,据清代谢堃的《金玉琐碎》中记载:“研以端州之石为最,端州今之肇庆府也。余在肇庆见以研为业者,居城之半。”
究竟是什么使得端砚如此受文人喜爱呢?
这是由于端砚具有与众不同的石质,独特的石品以及“发墨不损毫”的特点,锡的《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皮日休的《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苏东坡的《砚铭》,陆游的《砚录》,米南宫的《砚史》,赵希鹄的《古砚辨》等等。
因而博得了历代文人学士的高度评价。这种评价还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文字著述中,除了前面柳公权写的《论研》,还有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皮日休的《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苏东坡的《砚铭》,陆游的《砚录》,米南宫的《砚史》,赵希鹄的《古砚辨》等等。
端砚,又名紫石砚。唐李肇的《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足见唐代端砚之流行。唐代诗鬼李贺在其《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亦有名句,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诗人将端砚比作紫云,又呼之为紫石,可见文人对之称赞有加。本篇从历史、产地、鉴赏、养护等方面,对端砚进行粗浅的论述,名为“紫石谈”,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提起端砚,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起宣州的纸、湖州的笔、徽州的墨,这四样文具被人们称为“文房四宝”。这四样享有盛名的文房用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汉朝我国就出现了砖形砚。那时的砚台仅供人们研墨之用,形式也比较单一,只有圆形、长方形或者方形,几乎不加修饰。
隋唐时期,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西的澄泥砚逐渐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和珍爱,并被称为“四大名砚”。
一、端砚的历史文化
端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端州人们就开始开采端砚了。初唐以来,端州就已经出现依靠采集砚石、雕制端砚的匠人。清人计楠的《石隐砚谈》中记载:“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写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端砚经过古人的对比最终脱颖而出。
到了清代肇庆已形成了制砚行业,据清代谢堃的《金玉琐碎》中记载:“研以端州之石为最,端州今之肇庆府也。余在肇庆见以研为业者,居城之半。”
究竟是什么使得端砚如此受文人喜爱呢?
这是由于端砚具有与众不同的石质,独特的石品以及“发墨不损毫”的特点,因而博得了历代文人学士的高度评价。这种评价还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文字著述中,除了前面柳公权写的《论研》,还有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皮日休的《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苏东坡的《砚铭》,陆游的《砚录》,米南宫的《砚史》,赵希鹄的《古砚辨》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端砚的美丽传说。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包公不持一砚”了。这个传说,据说发生在宋仁宗庆历二年,当时包公奉命调来端州任知郡事。包公爱好书法,又非常喜欢砚台,于是很多下属、地方豪绅都争相送上好的端砚给他,包公正直廉洁哪肯接受,坚持不取一块砚台。在当时端砚已经被当作贡品,可见其价值之高。贪官污吏以端砚升官发财,必然给端州老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包公不取一砚就是要以身作则,此举深得民心,百姓为之欢欣鼓舞。后来包公调任他职,离任之日,百姓争相送行。当包公乘坐的船只驶出羚羊峡时,江面上突然狂风大作,波涛翻滚,乌云蔽日。包公站在船头仰天长叹道:“我包拯为官清廉,奈何天欲难吾。”说罢立即让随从仔细搜索船舱看看是否有污秽之物。随从战战兢兢地捧送给包公一块用麻布包着的东西。包公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方雕琢精美的端砚,一问才知是乡亲馈赠之物,随从瞒着他收下的。包公二话没说,便把端砚扔到了汹涌澎湃的江中。说来也怪,砚落江中,顿时狂风平息,碧波万顷,云消雾散,阳光普照。而江心却慢慢浮起一个美丽的绿洲,后人就把这个绿洲叫做砚州。至今这个传说仍在当地流传着。
二、端砚的产地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端州)羚羊峡的斧柯山端溪一带。
端溪一带分布着数十个端砚名坑,最著名的就是水岩。水岩又名老坑(晚唐时期该坑砚石所制之砚被列为贡品,清朝称水岩为老坑)。《金玉琐碎》中写道:“如购一尺之研不过一、二百文,配一檀木研匣亦不过一、二百文。或一研百金不肯售。何以?言盖一山有三坑焉,其最上一坑即上岩。”水岩砚石是目前所有砚坑当中出产砚质最优的。有所谓“端溪下岩旧坑卵石黑如漆,细润如玉;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的盛誉。《古砚辨》还有所谓“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呵气成水,贮水亦不涸”。
水岩砚石属泥质、硅质绢云母板岩,为余泥质结构、粉砂质结构、隐晶质结构,平行构造。矿物成分为: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并含有少量氢氧化铁,以及石英、白云母、电气石、锆石与绿泥石。
水岩砚石呈紫蓝色,石质细腻润滑,致密坚实。假如用手心轻轻按在砚堂中,不久就会出现水汽。水岩砚长期吸收地下水,黏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因而石质变软,砚石才得以润滑细腻。此外由于含有较多泥质,致使砚石缺少铿锵之声,且质地坚硬耐磨。由于有如此优质,水岩砚逐渐成为贡品,文人墨客更是以有水岩砚为荣。
麻子坑在水岩的南边,所产砚石为泥质砂质绢云母板岩,致密坚实,为变余泥质、隐晶质结构,平行构造,物质成分为泥质、绢云母与硅质三者胶结而成,并含有微量氢氧化铁、石英、绿泥石等。
据说在乾隆年间一位姓陈的工匠历尽千辛万苦才发现这个坑,采出了砚石,因其脸上有麻子,后人为了纪念他,所以给这个坑取名为麻子坑。
麻子坑的砚石可与老坑相媲美,石质坚实,细腻润滑,石色接近于水岩砚。有诸多石品,如蕉叶白、鱼脑冻、火捺等等,更有许多石眼,适于制作高档雕花砚。
宋坑位于肇庆市北岭山一带,因于北宋时发现,所以命名为宋坑。宋坑砚石为石英砂粉质、绢云母泥质页岩,为变余泥质结构、平行构造。砚石主要的成分为黏土、绢云母、氢氧化铁等。
宋坑砚石不如老坑、麻子坑细腻润滑,但发墨却比两者稍快,这是因为宋坑砚石中含有特殊的“金星点”。砚石石色紫红如猪肝。
坑仔岩砚石含有英粉沙的绢云母泥质页岩。砚石的主要成分为黏土、绢云母、石英、氢氧化铁、电气石、绿泥质等。质地优美,纹理细腻坚实,石色介于水岩与麻子坑之间。石品以石眼多著称。
绿端开采自北宋时期,色泽青绿,微带黄色,石质细腻坚实。上等绿端砚石,色泽青绿,晶莹无暇,石质纯净优美。
三、端砚的石品
“石品”是指对端砚砚石天然花式的品评。端砚石品各有特点,且种类繁多,现在就其中较常见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鱼脑冻 鱼脑冻为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等砚石所独有。它在砚石中像受冻的鱼脑、又像天上洁白的云霞。吴兰修《端溪砚史》中描述为“团团奕奕”、“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有鱼脑冻的砚式,一般情况下都带有火捺,而且这种火捺色泽鲜艳,呈现出深紫红色,比一般火捺要名贵。
青花 所谓青花是指在砚石中呈现出青黑中有白点如排粟星斗的现象。古人认为,青花石是砚石中的精华。唐吴淑《砚赋》里说:“点滴青花一语,以证古砚青花子石,然只云有青点如筋斗大,其点如碧玉晶莹。”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说:“色青黑,细如玉,有花点如筋斗大。”一般分布于水岩、麻子坑及坑仔岩砚石中。
蕉叶白 特点如蕉叶出展,一片娇嫩,色泽白而带青黄。蕉叶白的四周大都有紫红色的火捺。有的成片,有的散碎。蕉叶白与鱼脑冻乍看起来很相似,但仔细观察还是有所不同的。鱼脑冻是半圆形、圆形的。而蕉叶白是成片的。
天青 在端砚石质中纯洁无瑕疵的叫做天青,上品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天青较为名贵而少见。
火捺 也称火烙。色泽紫红微黑,仿佛砚石被火烙过一样。火捺又分胭脂火捺和马尾火捺。所谓胭脂火捺是指火捺中心部位色泽较深,外围逐渐淡去,如胭脂般由深至浅。马尾火捺顾名思义就是像马尾巴一样,分散飘逸。
猪肝冻 色泽如猪肝色,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中心部位比火捺的颜色还要深。
金星点 金星点是宋坑砚石中所独有的石品。如星斗般洒满砚石的表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黑夜之中明星耀空。有金星点的砚台易于发墨,美观而实用。
金银线 金银线是老坑砚石中独有的一种石品。像线条般分布在砚石之中,黄色的线条叫做金线,白色的叫做银线。它与砚石本身硬度相同,起装饰作用。
石眼 是天然长在砚石上如眼睛一样的“石核”。别致的石眼,有多重晕色,而且带有瞳子,看上去活像某种鸟兽的眼睛。端砚石眼质地高洁、细润,晶莹有光。所以长有石眼的端砚十分宝贵难得。《金玉琐碎》中如此描述:“旧坑之石,其色青黑,温润如玉,上生石眼。有青绿五六晕,而中心微黄,黄中有黑点,形似鹦鹉之眼,故名鹦鹉眼。眼分三种:晕多晶莹者谓之活眼;眼朦瞳而昏滞者谓之泪眼;虽具眼形,内外焦黄无晕者谓之死眼。死不如泪,泪不如活,所评旧矣。又以眼在池上为高眼,池下者为底眼。底不及高,所评亦旧矣。然所评乃宋时上岩石也。今之中岩之石间亦有眼,或三、或五、或上下、四傍、参差错落者。眼皆无晕。”《端溪砚史》中写道:“圆晕相重,黄黑相间,有瞳在内,晶莹可爱,谓之活眼。眼以活眼为贵。”
四、端砚之鉴赏
首先要用手抚摸。一方上好的砚台,石纹细腻而润滑,致密而坚实。粗看起来似乎很重,但上手把玩后却又觉得轻了许多,这就是古书中所提到的“体重而轻”。用手抚摸“若小儿肌肤”则为上品。如果上手后感觉粗糙,则石质较差,为普品。还要看砚台是否易于发墨,易于发墨者则为上品。宋人蔡襄认为:“发墨非易磨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涤之泮然立尽,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故识者以易磨墨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为发墨。砚之佳者下墨、发墨二者相兼。”
而后是轻轻敲击,听其声,端砚以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这是因为石质结构细密紧凑,发出的声响就显得深沉,石质干燥粗松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浮躁。清人计楠在《端溪砚坑考》教人用轻敲砚石辨其声响的方法,来鉴赏石质。他说:“石之嫩者,其声清远。嫩如泥者,其声静穆。东坡(苏轼)称其声磐,米史(米芾)称下岩石细扣之清越是也。”
当听完了砚石的声音后,还要观其颜色。端石以紫蓝色为基调,但各坑砚石颜色又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矿脉所开采出来的砚石颜色也有所不同,需要仔细辨别。端石一般以青紫色为最佳,如果砚石颜色呈现枯黄色则说明这方砚台石性枯燥为下品。此外还有翠绿色的绿端,在端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欣赏雕刻也是一个重要鉴赏面,端砚雕刻题材广泛,与玉石雕刻有相通之处,都能通过雕刻掩藏石质中的瑕疵,凸现出优质花纹。比如在大的石眼附近刻上浮云,营造出彩云追月的诗境。在一些流传下来的名砚上雕刻的砚铭内容丰富,也是鉴赏端砚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些出自书法名家之手,使砚台增色不少。苏东坡曾在他的一方端砚后铭文“其色温润,其志古朴;何以致之,石渠密阁;永宜宝之,书香是托”。
还有就是要将砚台进行清洗,去掉墨痕,还原砚石的本来面目,容易分辨出砚台是否有损伤,是否有过修补。清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清晰地观察端砚的石品。
五、端砚的选择
端砚之所以传承千年而不衰,并享有“四大名砚之首”的美称,就是因为它的石质要优于其他三种砚石。
一方砚台最能体现出石品、石质的地方就是砚堂。砚石无论出自端溪哪个坑洞,砚堂石质一定要纯净无瑕滋润细腻。除去视觉上的感官,还要抚摸砚堂。古人称端砚“呵气成水,便可研墨”,虽有夸张之处,但上品端砚用手按住砚堂须臾,即会出现水汽,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还要观察砚台的雕刻以及装饰,端砚的雕刻风格迥异,且细腻独到。因是文人案头之物,常对其审美有极高的要求,往往一方好的砚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
端砚有实用砚和观赏砚之分,实用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发墨不损毫”。这种类型的端砚装饰往往比较简单,品种多为淌池砚、走水砚、太史砚、门字砚等。砚石多以宋坑、古塔岩等作材料,要下墨快则首选宋坑。对于装饰简单的实用砚,需要观察其砚台是否平整,砚台四周线条是否刚劲平滑。
第二类是观赏砚。这种砚台装饰性强,且做工繁复,作为案头摆设,艺术性极强。观赏砚首选水岩、麻子坑、坑仔岩这三大名坑的砚石,尤以水岩砚为最贵。在砚台外部的装饰中,最好池头或砚边有翠绿晶莹的石眼,砚堂中更希望有名贵的石品花纹。另外,砚台的雕工是否细腻、繁复而不冗杂,砚台外形设计是否能凸显主题,表现出应有的文化气息,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一种出现在明朝的“平板砚”,虽然它是观赏砚,但却不着一点修饰。所谓“平板砚”就是砚石一块,加工成长方体,六面磨制平滑即可。往往平板砚都带有名贵的石品,诸如蕉叶白、鱼脑冻、火捺、青花、石眼等等。平板砚虽无精致雕花,但以石质优美取胜,价值极高。
六、端砚的保养
一方上等的砚台,如果保养得当,可以传承数辈人,反之,则会毁之朝夕。
古人很重视砚台的保养、使用和收藏,并且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纸墨笔砚笺•砚笺》中说“砚池水不可今干日易”,“以清水养砚”,“磨墨处不可贮水,久浸则不发墨”。墨堂不能长久的贮水,但是墨池却要养水,以保持砚石的滋润。新用的端砚,如果不发墨,可以用木炭粉刷一遍,然后洗涤干净,即可发墨,又叫“发砚”。
在《纸墨笔砚•砚笺》中还记载了关于洗涤砚台的方法,书中说:“日用砚须涤去其墨败水,则墨光莹润,若过一二日则墨色差减,春夏二时霉溽蒸湿,使墨积久则胶乏滞笔,又能损砚精彩。”还记载了洗砚用的物品“以皂角清水涤之为妙,或以半夏切片擦砚极去滞墨,或以丝瓜穰涤洗或莲房壳涤洗,去垢起滞又不伤砚”。
又有《砚林拾遗》写道:“用砚但数洗涤,不留宿墨为佳,谚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余友有砚癖者,每晨盥面水移注木盆,涤以莲房浸良久取出,风干,水气滋渍,积久有光,俗所名包浆也,忌柬帖纸拭,能伤砚锋。”总之,端砚使用后一定要冷清水洗涤,必须用柔和的纤维物擦拭,而后阴干。这样才能使砚石保持滋润。
提起端砚,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起宣州的纸、湖州的笔、徽州的墨,这四样文具被人们称为“文房四宝”。这四样享有盛名的文房用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汉朝,我国就出现了砖形砚。那时的砚台仅供人们研墨之用,形式也比较单一,只有圆形、长方形或者方形,几乎不加修饰。
隋唐时期,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西的澄泥砚逐渐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和珍爱,并被称为“四大名砚”。
一、端砚的历史文化
端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端州人们就开始开采端砚了。初唐以来,端州就已经出现依靠采集砚石、雕制端砚的匠人。清人计楠的《石隐砚谈》中记载:“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写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端砚经过古人的对比最终脱颖而出。
到了清代肇庆已形成了制砚行业,据清代谢堃的《金玉琐碎》中记载:“研以端州之石为最,端州今之肇庆府也。余在肇庆见以研为业者,居城之半。”
究竟是什么使得端砚如此受文人喜爱呢?
这是由于端砚具有与众不同的石质,独特的石品以及“发墨不损毫”的特点,锡的《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皮日休的《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苏东坡的《砚铭》,陆游的《砚录》,米南宫的《砚史》,赵希鹄的《古砚辨》等等。
因而博得了历代文人学士的高度评价。这种评价还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文字著述中,除了前面柳公权写的《论研》,还有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皮日休的《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苏东坡的《砚铭》,陆游的《砚录》,米南宫的《砚史》,赵希鹄的《古砚辨》等等。
端砚,又名紫石砚。唐李肇的《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足见唐代端砚之流行。唐代诗鬼李贺在其《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亦有名句,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诗人将端砚比作紫云,又呼之为紫石,可见文人对之称赞有加。本篇从历史、产地、鉴赏、养护等方面,对端砚进行粗浅的论述,名为“紫石谈”,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提起端砚,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起宣州的纸、湖州的笔、徽州的墨,这四样文具被人们称为“文房四宝”。这四样享有盛名的文房用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汉朝我国就出现了砖形砚。那时的砚台仅供人们研墨之用,形式也比较单一,只有圆形、长方形或者方形,几乎不加修饰。
隋唐时期,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西的澄泥砚逐渐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和珍爱,并被称为“四大名砚”。
一、端砚的历史文化
端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端州人们就开始开采端砚了。初唐以来,端州就已经出现依靠采集砚石、雕制端砚的匠人。清人计楠的《石隐砚谈》中记载:“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写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端砚经过古人的对比最终脱颖而出。
到了清代肇庆已形成了制砚行业,据清代谢堃的《金玉琐碎》中记载:“研以端州之石为最,端州今之肇庆府也。余在肇庆见以研为业者,居城之半。”
究竟是什么使得端砚如此受文人喜爱呢?
这是由于端砚具有与众不同的石质,独特的石品以及“发墨不损毫”的特点,因而博得了历代文人学士的高度评价。这种评价还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文字著述中,除了前面柳公权写的《论研》,还有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皮日休的《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苏东坡的《砚铭》,陆游的《砚录》,米南宫的《砚史》,赵希鹄的《古砚辨》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端砚的美丽传说。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包公不持一砚”了。这个传说,据说发生在宋仁宗庆历二年,当时包公奉命调来端州任知郡事。包公爱好书法,又非常喜欢砚台,于是很多下属、地方豪绅都争相送上好的端砚给他,包公正直廉洁哪肯接受,坚持不取一块砚台。在当时端砚已经被当作贡品,可见其价值之高。贪官污吏以端砚升官发财,必然给端州老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包公不取一砚就是要以身作则,此举深得民心,百姓为之欢欣鼓舞。后来包公调任他职,离任之日,百姓争相送行。当包公乘坐的船只驶出羚羊峡时,江面上突然狂风大作,波涛翻滚,乌云蔽日。包公站在船头仰天长叹道:“我包拯为官清廉,奈何天欲难吾。”说罢立即让随从仔细搜索船舱看看是否有污秽之物。随从战战兢兢地捧送给包公一块用麻布包着的东西。包公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方雕琢精美的端砚,一问才知是乡亲馈赠之物,随从瞒着他收下的。包公二话没说,便把端砚扔到了汹涌澎湃的江中。说来也怪,砚落江中,顿时狂风平息,碧波万顷,云消雾散,阳光普照。而江心却慢慢浮起一个美丽的绿洲,后人就把这个绿洲叫做砚州。至今这个传说仍在当地流传着。
二、端砚的产地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端州)羚羊峡的斧柯山端溪一带。
端溪一带分布着数十个端砚名坑,最著名的就是水岩。水岩又名老坑(晚唐时期该坑砚石所制之砚被列为贡品,清朝称水岩为老坑)。《金玉琐碎》中写道:“如购一尺之研不过一、二百文,配一檀木研匣亦不过一、二百文。或一研百金不肯售。何以?言盖一山有三坑焉,其最上一坑即上岩。”水岩砚石是目前所有砚坑当中出产砚质最优的。有所谓“端溪下岩旧坑卵石黑如漆,细润如玉;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的盛誉。《古砚辨》还有所谓“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呵气成水,贮水亦不涸”。
水岩砚石属泥质、硅质绢云母板岩,为余泥质结构、粉砂质结构、隐晶质结构,平行构造。矿物成分为: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并含有少量氢氧化铁,以及石英、白云母、电气石、锆石与绿泥石。
水岩砚石呈紫蓝色,石质细腻润滑,致密坚实。假如用手心轻轻按在砚堂中,不久就会出现水汽。水岩砚长期吸收地下水,黏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因而石质变软,砚石才得以润滑细腻。此外由于含有较多泥质,致使砚石缺少铿锵之声,且质地坚硬耐磨。由于有如此优质,水岩砚逐渐成为贡品,文人墨客更是以有水岩砚为荣。
麻子坑在水岩的南边,所产砚石为泥质砂质绢云母板岩,致密坚实,为变余泥质、隐晶质结构,平行构造,物质成分为泥质、绢云母与硅质三者胶结而成,并含有微量氢氧化铁、石英、绿泥石等。
据说在乾隆年间一位姓陈的工匠历尽千辛万苦才发现这个坑,采出了砚石,因其脸上有麻子,后人为了纪念他,所以给这个坑取名为麻子坑。
麻子坑的砚石可与老坑相媲美,石质坚实,细腻润滑,石色接近于水岩砚。有诸多石品,如蕉叶白、鱼脑冻、火捺等等,更有许多石眼,适于制作高档雕花砚。
宋坑位于肇庆市北岭山一带,因于北宋时发现,所以命名为宋坑。宋坑砚石为石英砂粉质、绢云母泥质页岩,为变余泥质结构、平行构造。砚石主要的成分为黏土、绢云母、氢氧化铁等。
宋坑砚石不如老坑、麻子坑细腻润滑,但发墨却比两者稍快,这是因为宋坑砚石中含有特殊的“金星点”。砚石石色紫红如猪肝。
坑仔岩砚石含有英粉沙的绢云母泥质页岩。砚石的主要成分为黏土、绢云母、石英、氢氧化铁、电气石、绿泥质等。质地优美,纹理细腻坚实,石色介于水岩与麻子坑之间。石品以石眼多著称。
绿端开采自北宋时期,色泽青绿,微带黄色,石质细腻坚实。上等绿端砚石,色泽青绿,晶莹无暇,石质纯净优美。
三、端砚的石品
“石品”是指对端砚砚石天然花式的品评。端砚石品各有特点,且种类繁多,现在就其中较常见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鱼脑冻 鱼脑冻为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等砚石所独有。它在砚石中像受冻的鱼脑、又像天上洁白的云霞。吴兰修《端溪砚史》中描述为“团团奕奕”、“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有鱼脑冻的砚式,一般情况下都带有火捺,而且这种火捺色泽鲜艳,呈现出深紫红色,比一般火捺要名贵。
青花 所谓青花是指在砚石中呈现出青黑中有白点如排粟星斗的现象。古人认为,青花石是砚石中的精华。唐吴淑《砚赋》里说:“点滴青花一语,以证古砚青花子石,然只云有青点如筋斗大,其点如碧玉晶莹。”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说:“色青黑,细如玉,有花点如筋斗大。”一般分布于水岩、麻子坑及坑仔岩砚石中。
蕉叶白 特点如蕉叶出展,一片娇嫩,色泽白而带青黄。蕉叶白的四周大都有紫红色的火捺。有的成片,有的散碎。蕉叶白与鱼脑冻乍看起来很相似,但仔细观察还是有所不同的。鱼脑冻是半圆形、圆形的。而蕉叶白是成片的。
天青 在端砚石质中纯洁无瑕疵的叫做天青,上品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天青较为名贵而少见。
火捺 也称火烙。色泽紫红微黑,仿佛砚石被火烙过一样。火捺又分胭脂火捺和马尾火捺。所谓胭脂火捺是指火捺中心部位色泽较深,外围逐渐淡去,如胭脂般由深至浅。马尾火捺顾名思义就是像马尾巴一样,分散飘逸。
猪肝冻 色泽如猪肝色,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中心部位比火捺的颜色还要深。
金星点 金星点是宋坑砚石中所独有的石品。如星斗般洒满砚石的表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黑夜之中明星耀空。有金星点的砚台易于发墨,美观而实用。
金银线 金银线是老坑砚石中独有的一种石品。像线条般分布在砚石之中,黄色的线条叫做金线,白色的叫做银线。它与砚石本身硬度相同,起装饰作用。
石眼 是天然长在砚石上如眼睛一样的“石核”。别致的石眼,有多重晕色,而且带有瞳子,看上去活像某种鸟兽的眼睛。端砚石眼质地高洁、细润,晶莹有光。所以长有石眼的端砚十分宝贵难得。《金玉琐碎》中如此描述:“旧坑之石,其色青黑,温润如玉,上生石眼。有青绿五六晕,而中心微黄,黄中有黑点,形似鹦鹉之眼,故名鹦鹉眼。眼分三种:晕多晶莹者谓之活眼;眼朦瞳而昏滞者谓之泪眼;虽具眼形,内外焦黄无晕者谓之死眼。死不如泪,泪不如活,所评旧矣。又以眼在池上为高眼,池下者为底眼。底不及高,所评亦旧矣。然所评乃宋时上岩石也。今之中岩之石间亦有眼,或三、或五、或上下、四傍、参差错落者。眼皆无晕。”《端溪砚史》中写道:“圆晕相重,黄黑相间,有瞳在内,晶莹可爱,谓之活眼。眼以活眼为贵。”
四、端砚之鉴赏
首先要用手抚摸。一方上好的砚台,石纹细腻而润滑,致密而坚实。粗看起来似乎很重,但上手把玩后却又觉得轻了许多,这就是古书中所提到的“体重而轻”。用手抚摸“若小儿肌肤”则为上品。如果上手后感觉粗糙,则石质较差,为普品。还要看砚台是否易于发墨,易于发墨者则为上品。宋人蔡襄认为:“发墨非易磨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涤之泮然立尽,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故识者以易磨墨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为发墨。砚之佳者下墨、发墨二者相兼。”
而后是轻轻敲击,听其声,端砚以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这是因为石质结构细密紧凑,发出的声响就显得深沉,石质干燥粗松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浮躁。清人计楠在《端溪砚坑考》教人用轻敲砚石辨其声响的方法,来鉴赏石质。他说:“石之嫩者,其声清远。嫩如泥者,其声静穆。东坡(苏轼)称其声磐,米史(米芾)称下岩石细扣之清越是也。”
当听完了砚石的声音后,还要观其颜色。端石以紫蓝色为基调,但各坑砚石颜色又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矿脉所开采出来的砚石颜色也有所不同,需要仔细辨别。端石一般以青紫色为最佳,如果砚石颜色呈现枯黄色则说明这方砚台石性枯燥为下品。此外还有翠绿色的绿端,在端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欣赏雕刻也是一个重要鉴赏面,端砚雕刻题材广泛,与玉石雕刻有相通之处,都能通过雕刻掩藏石质中的瑕疵,凸现出优质花纹。比如在大的石眼附近刻上浮云,营造出彩云追月的诗境。在一些流传下来的名砚上雕刻的砚铭内容丰富,也是鉴赏端砚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些出自书法名家之手,使砚台增色不少。苏东坡曾在他的一方端砚后铭文“其色温润,其志古朴;何以致之,石渠密阁;永宜宝之,书香是托”。
还有就是要将砚台进行清洗,去掉墨痕,还原砚石的本来面目,容易分辨出砚台是否有损伤,是否有过修补。清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清晰地观察端砚的石品。
五、端砚的选择
端砚之所以传承千年而不衰,并享有“四大名砚之首”的美称,就是因为它的石质要优于其他三种砚石。
一方砚台最能体现出石品、石质的地方就是砚堂。砚石无论出自端溪哪个坑洞,砚堂石质一定要纯净无瑕滋润细腻。除去视觉上的感官,还要抚摸砚堂。古人称端砚“呵气成水,便可研墨”,虽有夸张之处,但上品端砚用手按住砚堂须臾,即会出现水汽,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还要观察砚台的雕刻以及装饰,端砚的雕刻风格迥异,且细腻独到。因是文人案头之物,常对其审美有极高的要求,往往一方好的砚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
端砚有实用砚和观赏砚之分,实用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发墨不损毫”。这种类型的端砚装饰往往比较简单,品种多为淌池砚、走水砚、太史砚、门字砚等。砚石多以宋坑、古塔岩等作材料,要下墨快则首选宋坑。对于装饰简单的实用砚,需要观察其砚台是否平整,砚台四周线条是否刚劲平滑。
第二类是观赏砚。这种砚台装饰性强,且做工繁复,作为案头摆设,艺术性极强。观赏砚首选水岩、麻子坑、坑仔岩这三大名坑的砚石,尤以水岩砚为最贵。在砚台外部的装饰中,最好池头或砚边有翠绿晶莹的石眼,砚堂中更希望有名贵的石品花纹。另外,砚台的雕工是否细腻、繁复而不冗杂,砚台外形设计是否能凸显主题,表现出应有的文化气息,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一种出现在明朝的“平板砚”,虽然它是观赏砚,但却不着一点修饰。所谓“平板砚”就是砚石一块,加工成长方体,六面磨制平滑即可。往往平板砚都带有名贵的石品,诸如蕉叶白、鱼脑冻、火捺、青花、石眼等等。平板砚虽无精致雕花,但以石质优美取胜,价值极高。
六、端砚的保养
一方上等的砚台,如果保养得当,可以传承数辈人,反之,则会毁之朝夕。
古人很重视砚台的保养、使用和收藏,并且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纸墨笔砚笺•砚笺》中说“砚池水不可今干日易”,“以清水养砚”,“磨墨处不可贮水,久浸则不发墨”。墨堂不能长久的贮水,但是墨池却要养水,以保持砚石的滋润。新用的端砚,如果不发墨,可以用木炭粉刷一遍,然后洗涤干净,即可发墨,又叫“发砚”。
在《纸墨笔砚•砚笺》中还记载了关于洗涤砚台的方法,书中说:“日用砚须涤去其墨败水,则墨光莹润,若过一二日则墨色差减,春夏二时霉溽蒸湿,使墨积久则胶乏滞笔,又能损砚精彩。”还记载了洗砚用的物品“以皂角清水涤之为妙,或以半夏切片擦砚极去滞墨,或以丝瓜穰涤洗或莲房壳涤洗,去垢起滞又不伤砚”。
又有《砚林拾遗》写道:“用砚但数洗涤,不留宿墨为佳,谚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余友有砚癖者,每晨盥面水移注木盆,涤以莲房浸良久取出,风干,水气滋渍,积久有光,俗所名包浆也,忌柬帖纸拭,能伤砚锋。”总之,端砚使用后一定要冷清水洗涤,必须用柔和的纤维物擦拭,而后阴干。这样才能使砚石保持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