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资本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之比较研究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c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货币资本在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以及西方货币资本理论的思考,得出我国经济建设中新农村建设、企业发展、经济增长等政策思考:加大对农村建设中的启动资金的投入,建立企业与银行的和谐合作关系,完善金融体系等。
  关键词:货币资本 地位 比较研究
  
  一
  
  马克思科学地分析和考察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并分析了货币的属性和职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阐明了他的货币资本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理论,这是马克思对货币资本在生产中重要地位的经典概括。马克思认为货币资本“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单个资本登上舞台,发挥价值增值作用,必须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这种转化靠的就是货币资本的预付,货币成为生产进行的第一推动力。从资本运动过程来看,各种资本运动的起点均是货币资本,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进入现实生产过程,最终产生价值增值的整个循环过程,首先靠货币资本的预付来推动。
  货币资本同时是持续的推动力。社会生产是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是不同形态资本的循环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的连续过程。不同形态的资本均不仅是一次资本循环运动,而且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周转运动。资本循环运动结束,资本实现了资本回流和资本增值,又回到货币资本形态,才能开始第二次资本循环,如此下去才能不断进行资本周转。因此,从资本周转来看,“货币是每个价值增值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货币资本表现为资本运动的持续推动力。
  对货币资本重要地位进行论述的西方代表人物有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等多人。1973年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著作。在这两本著作中,麦金农和肖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这个理论中关于货币资本重要地位的基本观点是:在“市场不完全”的发展中国家中,大量的小企业和住户被排斥在有组织的资金市场之外,它们如果要投资,以改革技术和提高实质资产的质与量,只能靠自身的内部融资,而且由于技术变革和投资不是可以细分而渐进的,而是间断地以成批形式出现的,因此,业主们必须先有-+时期的内部积累,才能跳跃式地进行投资。这样的内部积累,可以采取实物形式,但这样做成本高,损耗大,不如持有货币。一定时期的货币积累,是投资的先决条件,即货币对于积累有“导管”的功能。积累如果要以货币持有的形式进行,则对货币持有者必须能保证其所持货币不会贬值,并有一定的利益,包括便利和报酬,即持有实质现金余额必须有收益。这收益率等于存款的名义利息率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这个收益率越高,人们越乐于持有货币,因而储蓄和投资就越盛,反之亦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之所以欠发达,可能是由于利率被人为地压低,也可能是由于通货膨胀,也可能是这二者兼而有之所导致的。这种状况被麦金农称之为“金融抑制”。因此,要使这些国家摆脱贫困,必要的措施就是解除“金融抑制”,即通过资金市场自由化来使利率提高,并消除通货膨胀,但也不应高得过头,以致有钱不用于投资。另外,发展中国家不能过分地、长期地依赖外国资本:必须而且可以通过金融自由化求得资金上“自助”。但金融自由化必须与贸易自由化、税制合理化和正确的政会出政策相配合,才能开拓国内资金来源,促进经济发展。
  继麦金农和肖之后,巴桑特·卡普尔(Kaput,1976)、维森特·加尔比斯(Galbis,1977)和唐纳德·马西森(Mathie-son,1980)等人基于麦金农——肖框架,相继提出了一些逻辑严密、论证规范的金融抑制模型。也就是说,这些人对麦金农——肖理论进行了扩展。在最近的研究文献中,对货币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结论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货币资本发展是促进长期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
  
  马克思说:“货币是每个价值增值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凡是有价值增殖的地方,货币就必然从总体上发挥着对物质资料生产乃至经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作用。而麦金农和肖的论述中也体现了这一观点,正如麦金农所言:“资金融通上孤立无援的企业家,很容易陷入一个低水平的均衡陷阱,除了一小部分很富裕的人外,技术创新在这里将受到完全的限制。”
  同时,马克思认为货币资本量投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资本运动和市场经济规模的大小。货币资本在资本运动中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扩大的:一是资本积聚,即剩余价值或利润转化为资本,使原有资本量扩大;二是资本集中,即通过现有资本的联合或兼并进行的。此外,银行资本和股份资本的产生和发展,又为货币资本量的急剧扩大创造了条件。这时货币资本量的扩大就不仅决定于自有资本的扩大,而且决定于银行信贷规模的大小。不仅社会资本可以通过股份制扩大和重组,而且社会上暂时不用的闲置资金,居民手中的一部分消费基金都可以转化为资本。货币资本的不断累积推动着市场经济的扩大和发展。货币资本的投入引起市场需求的产生,货币资本推动的产出必然增加市场供给。因为市场需求是指有货币购买力的需求,货币资本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要么增加了市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要么就增加了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或兼而有之。劳动者用工资购买生活资料,又增加了市场对生活资料的需求。货币资本的投入推动生产经营,使社会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从而增加了社会供给。
  但是,货币的推动力作用是从总体E讲述的,在具体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某一时点或时期内,经济发展也许并不同时出现执行该种职能的货币的同比例增加,甚至不是同方向的。原因在于“并入资本中的各生产要素的扩大,在一定界限内,不是取决于预付货币资本的量。”决不能根据货币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作用而“得出结论说,资本执行职能的范围,生产的规模一即使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就其绝对的界限来说,是由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的大小决定的”。原因在于由一定货币额构成的预付货币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资本之后,便包含着生产的潜力,这些潜力能够在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已定的,那么预付资本的量也是既定的。但这个一定量的预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却是可以伸缩,可以变化的。可见,没有货币的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经济运行难以启动和持续,但并不意味着投入生产和流通中的货币越多,产值就越大,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保证货币充分投入的基础上,还应加大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
  同时,货币推动生产扩大是以潜在资源存在为前提的,这些潜在资源涵盖着包括可供利用的闲置设备、劳动力、技术、原材料及可供开发的能源、矿山、滩涂、水面等一系列生 产要素的具体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一方面的货币就能引起另一方面的扩大再生产,这是由于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就已经存在”。此时,银行扩张信用,增大货币供给,可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在某一时点或某一特定时期内国家是否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量,则必须视社会再生产的生产要素是否处于可供利用而未加利用的闲置状态而定。若生产要素处于充分运转的状态,增加更多货币供给只能带来通货膨胀等不良后果的。
  对马克思对货币资本对生产规模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麦金农和肖的论述中也体现了对次支持和赞同,但不同的是:进一步阐述促进发展的基本手段是高利率:“如果对金融资产支付的利率,大大高于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投资边际效率,金融资产就会引诱一些企业家从落后的生产过程令抽出资金,来为进行先进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投资助其他企业提供资金。”
  
  三
  
  (一)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发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要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生产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丰富多采的农产品市场的构建、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彰显了货币的推动作用。但从总体上;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仍然十分短缺。
  据专家学者评估,新农村建设要全面启动,资金需求约为几万亿元,只靠政府的财政拨付不具现实性,这就需要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过程中,同时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使用各种财政工具,通过财政贴息、政府担保或其他形式的机制、体制创新,建立合理的利益诱导机制,引导部分金融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来。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14.1051万亿元,这表明我国具有利用社会资金的稳健基础。
  (二)对企业发展的启发与思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经济的发展,金融业的规范完善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企业发展壮大才有经济的增长,而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银行的资金支持。这需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用制度、构筑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而提高市场资源(包括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具体来说,应加强对金融机构改进中小企业服务的引导和督促,放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浮动限度,适当增大利率的弹性范围,以调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引导金融部门开发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信贷品种,在保证优势企业、支柱产业、农业等资金需要的同时,加大对其他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等。
  (三)整体经济建设的启发与思考
  货币资本作用要求保障货币持有者的利益,要保障货币不贬值,并有一定的利益,包括便利和报酬,即持有实质现金余额必须有收益。为此,要加大财政金融的政策调控力度,突破瓶颈制约,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货币资本。可降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国内资金的外流渠道,使资金用于本国经济建设。同时应给予信贷政策支持,对大型投资项目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等。
  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启发与思考,均需要健全而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支撑,这就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加快培育合格的证券市场主体,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上市公司市场行为,完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严格依法经营,创新交易品种,扩大交易市场空间。同时要适应人世后金融开放要求,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激励、约束、监督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发展电子货币、银行卡,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业务,进一步提高金融现代化服务水平等。
其他文献
高盛中国区经济学家梁红表示,在政策调控方面,汇率调整才是最优选择,但短期内中国对汇率政策进行重大改变的可能性很小,预期央行将继续依赖于限制信贷作为主要的政策工具。
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记录了特殊历史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艰辛历程,是共和国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迄今为止,对向阳湖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引起文化名人和各级领导的
一、日元升值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日元升值的历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布雷顿森林体制解体。但对日元升值和日本经济影响深远的则是“广场协议”,以至在探讨近10多年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时,人们还不时提到该协议。  (一)“广场协议”与日元大幅升值   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德、法5国财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此后,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
从新中国建立到今天.牧区发展问题始终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内蒙古作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对于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给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而技术创新扩散正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和决定因素。熊彼特认为,成功的技术创新在给创新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同时,必将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引起其他企业竞相模仿,导致技术创新扩散和超额利润消散。  技术创新扩散泛指技术创新的传播过程,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创新技术供给者向潜在采用者转移创新技术的过程,二是潜在采用者对创新技术的使用、再使用、消化、吸收、再创
虽然我国经济已经持续快速增长了20多年,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却在不断扩大。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而后两者则取决于R&D投入。在我国各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导致我国地区工业发展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人均R&D经费投入的不同,而与R&D经费投入的强度则没有显著
本文利用新政治经济学发展起来的有关政治市场理论来分析政府的政治行为。通过剖析西方国家政治市场运行的逻辑以及透视其政治运行中的政府失灵,进一步分析了新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从理论上建立有关政府运行及治理框架的,从而为我国经济转型条件下如何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及对政府失灵如何进行治理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政治是一种复杂的交易    历史上的瑞典学派曾盛极一时,但在经济史中的地位却远不及奥地利经济学派。不过
通过检测用培养基和制备漆膜方法的探讨,提高了漆膜耐霉菌测定法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检测效率。
十五”时期是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三化”进程,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形成了“西部开发中的内蒙古现象”。这五年,是我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系统总结“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