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中的创新不在形式,不取决于场面是否热闹花样是否多,而要看学生在这种“新”形式锻炼下提高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能力。
【关键词】下足功夫 教学模式 活动自主
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得法。
有的教师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细节或一两句话,引申开去,脱离课本而越扯越远。教师讲课声情并茂,学生发言踊跃,却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语文教学本义的,它脱离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看起来“新”,实际上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背道而驰。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必须在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中下足功夫。
汉字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识字的过程本身就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汉字有很多优势,汉字的字形往往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在识字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每个生字的特点,教学得法,不仅能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还能促进脑、思维、知识、情趣的发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想学”。如学生掌握了规律后,见了“蚂蚁”两个生字,即使没有拼音,也能借助语境或插图猜个八九不离十。学习《春蚕》一课中的生字“卵”和“瘦”,学生抓住“卵”字里有两个小点,蚕卵就是一个个小黑点,“‘瘦”是病字头,人生病时就是又黄又瘦的这样的特点学汉字记汉字,颇有创造性。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常说语感很重要,其实培养语感就是对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的训练。学生学习到的一篇篇课文,都有作家独特的经历、生活视角、情感体验和独特的语言文字的创造力,让读者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也不例外。如《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学生没有亲身的感受,就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也不可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自然学生的阅读语感就难以掌握。如果学生能借助图片等来理解,阅读的语感就自然不同。
作文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边事物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从平时的积累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编织一个个前后连贯的句子,将自己所思所感化为文章。因此,写作是极富个性的创新思维活动。即便是写同一个题目,也会因为每个人的经历、角度、气质、兴趣、知识积累等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作文课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鼓励学生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所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是无所不在的。
一、改变“讲答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要重趣少背。一个词语,一句话,只要联系上下文意会就行,不一定要死记硬背。课文怎么分段,表现了什么中心思想,有时角度不同,观点并不一樣。就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不见得要千篇一律。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认识与感受是不同的,课文《画杨桃》就做了很好的说明。因此,学生对课文出现了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只要言之成理、有创见,就应予以鼓励。我们要以“导”为主。然而真正做到以“导”为主的课还不是太多。教师围绕教案翻来覆去地“启发”,问完了,答完了,预备的《提纲》板书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了。细细想来,学生没有“自主”,怎么谈得上“创新”?
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围着孩子转,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实现这个转变:由串讲串问转变为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如此,学生才能产生创新的思维。在课堂上,教师提问不但要有梯度,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善于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的情趣之中,激发学生去探究。我教《爬山虎的脚》一课,在揭题后问:爬山虎是植物还是动物?它既是一种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学生的好奇心有了,无不想一探究竟。我说书中有答案。之后,学生全神贯注地读书并认真思考。初读课文后,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异常活跃。
二、课外时间还学生活泼天真
课外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要让学生当主角,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安排都要尽量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师始终处于配合协助的位置,给予必要的指点,遇到困难适时给予帮助。为班级出黑板报,出手抄报,组织小记者采访等都可以这么做。这样做,学生的创造性必然得到尽情发挥。
三、正确对待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
考试要力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试题,尽量不出需学生死记的题目。在难易适度的前提下,适当联系生活实践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应允许一题多解,有创见的答卷要给较高的成绩。这样考,灵活性相对较大,既能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庆.创新思维与学习语文[M].江苏教育,2000.
作者简介:吴武生,南昌县莲塘二小,邮编:330200
【关键词】下足功夫 教学模式 活动自主
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得法。
有的教师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细节或一两句话,引申开去,脱离课本而越扯越远。教师讲课声情并茂,学生发言踊跃,却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语文教学本义的,它脱离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看起来“新”,实际上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背道而驰。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必须在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中下足功夫。
汉字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识字的过程本身就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汉字有很多优势,汉字的字形往往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在识字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每个生字的特点,教学得法,不仅能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还能促进脑、思维、知识、情趣的发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想学”。如学生掌握了规律后,见了“蚂蚁”两个生字,即使没有拼音,也能借助语境或插图猜个八九不离十。学习《春蚕》一课中的生字“卵”和“瘦”,学生抓住“卵”字里有两个小点,蚕卵就是一个个小黑点,“‘瘦”是病字头,人生病时就是又黄又瘦的这样的特点学汉字记汉字,颇有创造性。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常说语感很重要,其实培养语感就是对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的训练。学生学习到的一篇篇课文,都有作家独特的经历、生活视角、情感体验和独特的语言文字的创造力,让读者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也不例外。如《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学生没有亲身的感受,就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也不可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自然学生的阅读语感就难以掌握。如果学生能借助图片等来理解,阅读的语感就自然不同。
作文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边事物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从平时的积累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编织一个个前后连贯的句子,将自己所思所感化为文章。因此,写作是极富个性的创新思维活动。即便是写同一个题目,也会因为每个人的经历、角度、气质、兴趣、知识积累等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作文课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鼓励学生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所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是无所不在的。
一、改变“讲答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要重趣少背。一个词语,一句话,只要联系上下文意会就行,不一定要死记硬背。课文怎么分段,表现了什么中心思想,有时角度不同,观点并不一樣。就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不见得要千篇一律。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认识与感受是不同的,课文《画杨桃》就做了很好的说明。因此,学生对课文出现了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只要言之成理、有创见,就应予以鼓励。我们要以“导”为主。然而真正做到以“导”为主的课还不是太多。教师围绕教案翻来覆去地“启发”,问完了,答完了,预备的《提纲》板书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了。细细想来,学生没有“自主”,怎么谈得上“创新”?
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围着孩子转,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实现这个转变:由串讲串问转变为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如此,学生才能产生创新的思维。在课堂上,教师提问不但要有梯度,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善于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的情趣之中,激发学生去探究。我教《爬山虎的脚》一课,在揭题后问:爬山虎是植物还是动物?它既是一种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学生的好奇心有了,无不想一探究竟。我说书中有答案。之后,学生全神贯注地读书并认真思考。初读课文后,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异常活跃。
二、课外时间还学生活泼天真
课外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要让学生当主角,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安排都要尽量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师始终处于配合协助的位置,给予必要的指点,遇到困难适时给予帮助。为班级出黑板报,出手抄报,组织小记者采访等都可以这么做。这样做,学生的创造性必然得到尽情发挥。
三、正确对待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
考试要力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试题,尽量不出需学生死记的题目。在难易适度的前提下,适当联系生活实践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应允许一题多解,有创见的答卷要给较高的成绩。这样考,灵活性相对较大,既能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庆.创新思维与学习语文[M].江苏教育,2000.
作者简介:吴武生,南昌县莲塘二小,邮编:3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