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构筑人们的“内在和谐”——即人的心理和谐。其主要实现途径是:
构筑心理和谐,就要善于引导职工用理性去控制情感。人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不论哪一方面出现失控,都会影响其内在的心理和谐,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从而损坏“外在和谐”。比如,一个人遭遇到某些不公正待遇时,他往往会产生郁闷、愤怒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轻者会乱发脾气、没事找事,重者则有可能骂人吵架,甚至触犯刑律。许多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大多是当事人情感失控、心理不和谐所造成。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导航功能,引导职工群众学会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来制约情感的冲动,把事件发生过程中的那些偏激的情绪、狭窄的心理引导到理性、健康的轨道上来,在未成气候之时就把它化解在萌芽状态,不至于酿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尴尬结局。
构筑心理和谐,就要引导人们用宽容去取代狭隘。人们之所以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和谐,固然有各种主客观原因,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的心胸狭窄、没有度量,不能宽容别人,总觉得别人都对不起他,认为别人工作没有他干得多,荣誉却比他得到的多;认为别人贡献没有他大,好处却不比他拿得多。如此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必然会无事生非,自寻烦恼。所以,要实现人的心理和谐,企业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做出“样子”,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引导人们能够以“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宽阔胸襟,高兴地看待人家的成绩和荣誉,宽容地看待他人的差距和过失,真心诚意地去理解别人的不同意见。通过有效、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认识到,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胸怀,更是一种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修养了自己,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营造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实现了自身的心理和谐。
构筑人的心理和谐,就要引导人们学会自我心理平衡。平心而论,经过30年来改革开放的变化,与过去相比,企业中干部和职工的生活质量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那种“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却仍然时有发生。这种不和谐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各种主客观因素,如:分配机制的不合理,某些政策的不妥或滞后,机遇的不平等、不公正等等,但主要根源还是出在心理上的不平衡,就是在思维方式上出了问题。这些同志往往喜欢从横向进行攀比,与别人比工资、比待遇、比官职、比住房、比汽车、比享受、比荣誉,而且又总是去与那些强势群体相比较,结果往往是越比心里越有气,越比心里越不满意,越比心理越不平衡。他们很少进行纵向比较,没有看到自己这些年来多次长了工资,添了彩电、冰箱、空调,居住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善。于是,他们中的有些人为了弥补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就搞起了邪门歪道。收入低的就千方百计动脑筋搞“灰色”收入,甚至违法贪污受贿;荣誉少的就在单位里弄虚作假,沽名钓誉,骗取各种“光环”;官职低的就去“密切联系领导”,挖空心思地去跑官、买官。这些人不仅彻底地损坏了自己的心理和谐,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一失足成千古恨,还给党的形象和社会风气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而,构筑职工的心理和谐,就一定要引导职工、尤其是干部淡泊名利,看轻钱财等身外之物,克制那些过分的欲望,不去盲目地攀比;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在利欲问题上学会“糊涂一点”、洒脱一点,使自己的心理经常保持平衡状态;同时,我们还要用科学理论去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他们在复杂环境中能够净化自己的灵魂,在心理和谐的基础上享受当今时代的多彩生活。
构筑心理和谐,就要引导广大职工自觉践行“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十分丰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为本、以德立人。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之中,在团队的合作之中,才能发现人活在世上的意义所在。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产生的过程。坚持以德立人,用正确的、美的、善的东西去战胜错误的、丑的、恶的东西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问迹不问心,问心自古无完人。”可见,完人与常人、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并非在于好人的脑子里有没有假、恶、丑的东西,而是在于他们能够不断通过道德修养和开展自我思想斗争,用真、善、美的因子去战胜假、恶、丑的念头,不让那些不良的痴想付诸于行动。因此,开展经常的、自觉的自我思想斗争,有助于使人们在思想上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始终使正确的、美的境界占上风,从而保持心理和谐,做一个好的、善良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
构筑心理和谐,还要花大力气去营造公平、正义的人文环境。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中央为了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他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条件的一种调控目标;它是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为基础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社会也不可能和谐。但是富裕并不是和谐社会、和谐心理的充分条件,还要看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例如,在一些企业中,头头脑脑们的年薪少则二三十万元,多则七八十万元,而一线工人辛辛苦苦干一个月仅拿千把元,工人们的心理怎么能和谐起来呢?因此,构筑人的心理和谐,就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不断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无论社会还是企业,都应当花大力气营造公平、正义的人文环境,保证人们享受基本的公平和正义,能够普遍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心情舒畅的人文环境中实现真正的心理和谐。
构筑心理和谐,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构筑人们的心理和谐也同样如此。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以及人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始终会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我们花了力气去构筑人们的心理和谐,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不可能把各种矛盾完全消除掉。再说,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来看,一种旧的矛盾解决了,要不了多久,又会产生一种新的矛盾。因此,构筑人们的心理和谐,更需要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特别要有一个能使人们普遍接受的好的收入分配制度。从这个角度去认识,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该腾出时间来,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关心为本单位作出过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其他功臣的待遇是否上去了?一线工人的待遇是否太低了?人们之间的分配差距是否拉得太大了?最近,笔者听说有一家大集团的董事长准备挤出时间来就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我们必须让广大干部和职工都充分认识到,构筑人的心理和谐非常重要。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心理和谐了,才能保持心态平和,即使遇到某些不公正、不公平的事,也会不急不躁、冷静对待、胸怀宽阔、豁达大度。一个人如此,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只有心理和谐的干部职工多了,企业中才能出现祥和之气、安静之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企业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郝幸田)
构筑心理和谐,就要善于引导职工用理性去控制情感。人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不论哪一方面出现失控,都会影响其内在的心理和谐,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从而损坏“外在和谐”。比如,一个人遭遇到某些不公正待遇时,他往往会产生郁闷、愤怒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轻者会乱发脾气、没事找事,重者则有可能骂人吵架,甚至触犯刑律。许多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大多是当事人情感失控、心理不和谐所造成。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导航功能,引导职工群众学会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来制约情感的冲动,把事件发生过程中的那些偏激的情绪、狭窄的心理引导到理性、健康的轨道上来,在未成气候之时就把它化解在萌芽状态,不至于酿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尴尬结局。
构筑心理和谐,就要引导人们用宽容去取代狭隘。人们之所以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和谐,固然有各种主客观原因,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的心胸狭窄、没有度量,不能宽容别人,总觉得别人都对不起他,认为别人工作没有他干得多,荣誉却比他得到的多;认为别人贡献没有他大,好处却不比他拿得多。如此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必然会无事生非,自寻烦恼。所以,要实现人的心理和谐,企业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做出“样子”,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引导人们能够以“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宽阔胸襟,高兴地看待人家的成绩和荣誉,宽容地看待他人的差距和过失,真心诚意地去理解别人的不同意见。通过有效、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认识到,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胸怀,更是一种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修养了自己,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营造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实现了自身的心理和谐。
构筑人的心理和谐,就要引导人们学会自我心理平衡。平心而论,经过30年来改革开放的变化,与过去相比,企业中干部和职工的生活质量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那种“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却仍然时有发生。这种不和谐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各种主客观因素,如:分配机制的不合理,某些政策的不妥或滞后,机遇的不平等、不公正等等,但主要根源还是出在心理上的不平衡,就是在思维方式上出了问题。这些同志往往喜欢从横向进行攀比,与别人比工资、比待遇、比官职、比住房、比汽车、比享受、比荣誉,而且又总是去与那些强势群体相比较,结果往往是越比心里越有气,越比心里越不满意,越比心理越不平衡。他们很少进行纵向比较,没有看到自己这些年来多次长了工资,添了彩电、冰箱、空调,居住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善。于是,他们中的有些人为了弥补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就搞起了邪门歪道。收入低的就千方百计动脑筋搞“灰色”收入,甚至违法贪污受贿;荣誉少的就在单位里弄虚作假,沽名钓誉,骗取各种“光环”;官职低的就去“密切联系领导”,挖空心思地去跑官、买官。这些人不仅彻底地损坏了自己的心理和谐,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一失足成千古恨,还给党的形象和社会风气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而,构筑职工的心理和谐,就一定要引导职工、尤其是干部淡泊名利,看轻钱财等身外之物,克制那些过分的欲望,不去盲目地攀比;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在利欲问题上学会“糊涂一点”、洒脱一点,使自己的心理经常保持平衡状态;同时,我们还要用科学理论去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他们在复杂环境中能够净化自己的灵魂,在心理和谐的基础上享受当今时代的多彩生活。
构筑心理和谐,就要引导广大职工自觉践行“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十分丰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为本、以德立人。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之中,在团队的合作之中,才能发现人活在世上的意义所在。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产生的过程。坚持以德立人,用正确的、美的、善的东西去战胜错误的、丑的、恶的东西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问迹不问心,问心自古无完人。”可见,完人与常人、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并非在于好人的脑子里有没有假、恶、丑的东西,而是在于他们能够不断通过道德修养和开展自我思想斗争,用真、善、美的因子去战胜假、恶、丑的念头,不让那些不良的痴想付诸于行动。因此,开展经常的、自觉的自我思想斗争,有助于使人们在思想上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始终使正确的、美的境界占上风,从而保持心理和谐,做一个好的、善良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
构筑心理和谐,还要花大力气去营造公平、正义的人文环境。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中央为了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他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条件的一种调控目标;它是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为基础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社会也不可能和谐。但是富裕并不是和谐社会、和谐心理的充分条件,还要看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例如,在一些企业中,头头脑脑们的年薪少则二三十万元,多则七八十万元,而一线工人辛辛苦苦干一个月仅拿千把元,工人们的心理怎么能和谐起来呢?因此,构筑人的心理和谐,就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不断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无论社会还是企业,都应当花大力气营造公平、正义的人文环境,保证人们享受基本的公平和正义,能够普遍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心情舒畅的人文环境中实现真正的心理和谐。
构筑心理和谐,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构筑人们的心理和谐也同样如此。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以及人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始终会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我们花了力气去构筑人们的心理和谐,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不可能把各种矛盾完全消除掉。再说,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来看,一种旧的矛盾解决了,要不了多久,又会产生一种新的矛盾。因此,构筑人们的心理和谐,更需要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特别要有一个能使人们普遍接受的好的收入分配制度。从这个角度去认识,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该腾出时间来,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关心为本单位作出过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其他功臣的待遇是否上去了?一线工人的待遇是否太低了?人们之间的分配差距是否拉得太大了?最近,笔者听说有一家大集团的董事长准备挤出时间来就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我们必须让广大干部和职工都充分认识到,构筑人的心理和谐非常重要。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心理和谐了,才能保持心态平和,即使遇到某些不公正、不公平的事,也会不急不躁、冷静对待、胸怀宽阔、豁达大度。一个人如此,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只有心理和谐的干部职工多了,企业中才能出现祥和之气、安静之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企业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