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2
摘要:目的:通过质量持续改进,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防差错措施,最终使差错率有明显降低。探讨PDCA(计划、实行、检查、行动)循环管理办法在降低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质量管理小组讨论的方案组织开展工作,包括制定差错查检表,分析差错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结果:经过一些对策与措施的实施,通过差错查检表的前后对照,调配差错明显减少。结论:通过PDCA循环法制定的对策、方案能有效减少调配差错,从而减少发药风险,确保病人用药安全。 关键词:门诊药房;发药差错;发药流程
门诊药房是医院服务的重要窗口,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如何减少处方调配时的差错率,进而减少发药风险,始终是药学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应用PDCA循环法从调配中发现问题,开拓思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可使门诊药房的安全质量、服务质量持续提高,真正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l方法与数据来源
1.1差错的数据收集与分类统计
查检表1:统计2周时间内,门诊药房所有处方调配的差错件数与差错项目。
查检表2:对策措施实施后,同样是2周时间内门诊药房的处方调配差错件数与项目。
1.2差错的关联分析(方法)
错误查检--错误分析--拟订对策--对策实施--错误查检--把措施形成规定并长期执行
2结果分析与对策
2.1数据收集结果
2.2差错的原因分析
(1)数量错误。原因:①人员不足,劳动强度大。②药房额外任务导致分心,注意力不集中。③处方
上药品单位有“颗”有“盒”,如2片错配成2盒。④药品包装多:片剂有7片/盒、14片/盒、5片/盒、24片/盒、48片/盒等,易混乱而配错;针剂药品包装规格有2支/盒、5支/盒、6支/盒,也易弄错。
(2)医嘱错误,药房后台调配人员在调配处方时
未能核对出错误医嘱。原因:①未严格审核处方,直接按处方上的数量调配。②不熟悉药品规格包装。③业务技术不熟练,使药品用法不对或用量不够(多开或少开);中成药针剂的配伍问题、溶媒选择是否合理、氯化钾浓度是否合适等明显出错误未对出。
(3)品种、规格错误,见表2。
2.3 制订对策
(1)对新员工加强培训,高年资优秀药师言传身教,养成良好的配方习惯,改进配方操作流程,必须严格执行收方、审方、调配处方、复查处方、发药五个步骤,且审查处方做到四查十对。
(2)人员重新分工,新老搭配,分工明确。实行弹性排班,周六周一适当增加人员,注重劳逸结合。
(3)新药通知:新药及规格变动的药及时在交接班时通知到位,组织学习新药说明书,保证人人知晓。
(4)常见错误及时分析、提示。对平时调配差错记录的内容汇总,列出较常出错的药品清单并进行提示。在业务学习时有讲评。在调配差错分析单上要求每个人员签名,保证每个人员都学习到。
(5)色标警示:对包装相似的药品用彩色标签分别定位,高危药品用黑底白字标签定位。
(6)实行药品库位码管理[1],药品摆放位置改变后及时通知所有人员。并在电脑系统中及时更新。
(7)所有胰岛素制剂集中放一个冰箱,门上提示:笔芯、针与制剂单位,以利于查找与区别。
(8)要求后台调配人员配方前必须先审方,核对用法、用量与处方数量是否相一致,杜绝盲目按处方上的数量调配,调配签名前再次确认。
(9)药品上架包括退药后返架均有专人负责并核对。
(10)明确质量管理小组的职责,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使小组成员起到带头作用、监督作用。
3结果
实施上述对策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质量大为改进,结果见表3。
4讨论
通过对调配出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及一些对策的实施,门诊药房的调配差错率由每天6.22件降至每天3.07件,同比减少50.64%,取得了显著效果。 表3对策实施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统计表(2周时间)
我们把一些简易可行的,条理性、针对性强的对策制成容易掌握的标准化流程和相应规定,大家形成共识,长期执行。一些医嘱方面、医生方面原因导致的差错减少不明显,这方面措施的实施还要与其他部门沟通解决,如医生开具医嘱时能增加一些提示。差错统计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而门诊药房年轻药师占大多数,普遍存在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缺乏责任心、工作不专心’精力不集中是造成调配差错的根本原因。我们实施的一系列对策也主要针对这些人为因素。如运用明显的标识、警示语;差错分析做到每人签到;设置专人负责以减少其他人不必要的干扰;“防错法”的措施与操作等。通过差错追究,细化考核,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每个员工形成一种认真、严谨、自我约束的责任意识。门诊药房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管好药、发好药,而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药学服务[4]。
参考文献
[1]吕卫江.门诊药房药品库位码的设置及其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05(12):44.
摘要:目的:通过质量持续改进,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防差错措施,最终使差错率有明显降低。探讨PDCA(计划、实行、检查、行动)循环管理办法在降低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质量管理小组讨论的方案组织开展工作,包括制定差错查检表,分析差错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结果:经过一些对策与措施的实施,通过差错查检表的前后对照,调配差错明显减少。结论:通过PDCA循环法制定的对策、方案能有效减少调配差错,从而减少发药风险,确保病人用药安全。 关键词:门诊药房;发药差错;发药流程
门诊药房是医院服务的重要窗口,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如何减少处方调配时的差错率,进而减少发药风险,始终是药学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应用PDCA循环法从调配中发现问题,开拓思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可使门诊药房的安全质量、服务质量持续提高,真正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l方法与数据来源
1.1差错的数据收集与分类统计
查检表1:统计2周时间内,门诊药房所有处方调配的差错件数与差错项目。
查检表2:对策措施实施后,同样是2周时间内门诊药房的处方调配差错件数与项目。
1.2差错的关联分析(方法)
错误查检--错误分析--拟订对策--对策实施--错误查检--把措施形成规定并长期执行
2结果分析与对策
2.1数据收集结果
2.2差错的原因分析
(1)数量错误。原因:①人员不足,劳动强度大。②药房额外任务导致分心,注意力不集中。③处方
上药品单位有“颗”有“盒”,如2片错配成2盒。④药品包装多:片剂有7片/盒、14片/盒、5片/盒、24片/盒、48片/盒等,易混乱而配错;针剂药品包装规格有2支/盒、5支/盒、6支/盒,也易弄错。
(2)医嘱错误,药房后台调配人员在调配处方时
未能核对出错误医嘱。原因:①未严格审核处方,直接按处方上的数量调配。②不熟悉药品规格包装。③业务技术不熟练,使药品用法不对或用量不够(多开或少开);中成药针剂的配伍问题、溶媒选择是否合理、氯化钾浓度是否合适等明显出错误未对出。
(3)品种、规格错误,见表2。
2.3 制订对策
(1)对新员工加强培训,高年资优秀药师言传身教,养成良好的配方习惯,改进配方操作流程,必须严格执行收方、审方、调配处方、复查处方、发药五个步骤,且审查处方做到四查十对。
(2)人员重新分工,新老搭配,分工明确。实行弹性排班,周六周一适当增加人员,注重劳逸结合。
(3)新药通知:新药及规格变动的药及时在交接班时通知到位,组织学习新药说明书,保证人人知晓。
(4)常见错误及时分析、提示。对平时调配差错记录的内容汇总,列出较常出错的药品清单并进行提示。在业务学习时有讲评。在调配差错分析单上要求每个人员签名,保证每个人员都学习到。
(5)色标警示:对包装相似的药品用彩色标签分别定位,高危药品用黑底白字标签定位。
(6)实行药品库位码管理[1],药品摆放位置改变后及时通知所有人员。并在电脑系统中及时更新。
(7)所有胰岛素制剂集中放一个冰箱,门上提示:笔芯、针与制剂单位,以利于查找与区别。
(8)要求后台调配人员配方前必须先审方,核对用法、用量与处方数量是否相一致,杜绝盲目按处方上的数量调配,调配签名前再次确认。
(9)药品上架包括退药后返架均有专人负责并核对。
(10)明确质量管理小组的职责,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使小组成员起到带头作用、监督作用。
3结果
实施上述对策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质量大为改进,结果见表3。
4讨论
通过对调配出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及一些对策的实施,门诊药房的调配差错率由每天6.22件降至每天3.07件,同比减少50.64%,取得了显著效果。 表3对策实施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统计表(2周时间)
我们把一些简易可行的,条理性、针对性强的对策制成容易掌握的标准化流程和相应规定,大家形成共识,长期执行。一些医嘱方面、医生方面原因导致的差错减少不明显,这方面措施的实施还要与其他部门沟通解决,如医生开具医嘱时能增加一些提示。差错统计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而门诊药房年轻药师占大多数,普遍存在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缺乏责任心、工作不专心’精力不集中是造成调配差错的根本原因。我们实施的一系列对策也主要针对这些人为因素。如运用明显的标识、警示语;差错分析做到每人签到;设置专人负责以减少其他人不必要的干扰;“防错法”的措施与操作等。通过差错追究,细化考核,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每个员工形成一种认真、严谨、自我约束的责任意识。门诊药房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管好药、发好药,而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药学服务[4]。
参考文献
[1]吕卫江.门诊药房药品库位码的设置及其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05(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