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管理中心理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peter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虽然心理教育已经引起很多中学的重视,但在当前的中学生管理实践中,心理教育仍是存在缺失的。教育管理和指导者应在中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基本点”,抓好四个“着力点”,找准五个“切入点”,切实提高中学生管理中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管理 心理教育 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58-03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理论和实践证明,在中学生管理中开展心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当前的中学生管理实践来看,客观地说,心理教育是存在缺失的,亟须加强。笔者结合多年的中学生管理实践,探讨中学生管理中的心理教育的缺失及对策,以期对中学生管理和中学生成长起到参考作用。
  一、心理教育在中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业成功。心理教育知识的渗透,体现在中学生身上,能够端正其学习动机,激发其合理的需要,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加其积极体验,抵制不良刺激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习时间的保证、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当前,中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佳,中学生厌倦了空洞说教,很多德育内容在中学生中反响不大、积极性不高,实效性不足。在中学生管理中开展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与德育融合,能够创新德育形式,突出中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中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三)有利于中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其健康成长。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教师履行教书育人之责,“如何做人和做事”理应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但很多时候,言语暴力常见于教师话端。教书能够育人,但育人是教书的升华,且处处可能是育人之处,时时可能是育人之时。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知的水平,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促进良好性格、行为习惯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等,有利于中学生在成长中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做“大写的人”。
  二、中学生管理中心理教育的缺失及表现
  (一)缺少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开展。有的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导致自杀或杀人现象;有的学生缺乏自我负责的精神,更谈不上对国家、集体、他人负责;有的学生缺乏生理心理卫生基本知识,对心理健康讳莫如深,不知性安全为何物。
  (二)缺少对学校心理教育与德育关系的明确认识。没有注意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异同,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等同或混淆。没有明确认识到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创新路径之一。在中学生管理中缺乏心理原理、知识、方法和策略的运用。
  (三)缺少管理的“人本精神”和积极心理的引导。学校办学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班级管理要体现“人性化”,对学生要秉承“三个一切”原则。但现实中,很多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制度“管、卡、压”和“监、督、查”,刚性有余、柔性不足。有的学校“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得不到发展;重管理、轻学生的发展;民主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没能充分尊重师生的尊严和人格,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另外,缺少对学生积极、主动、正向的心理品质培养,积极心态的塑造和积极心理的引导明显不足。
  (四)缺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家校配合。中学生数量较多,很多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时,仅依靠德育老师或为数很少的心理老师来开展心理教育,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方面捉襟见肘,成效不大。缺少对学生一线管理者,特别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教育能力的训练。很多家长心理知识贫乏,对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了解不多,主动参与、配合学校共育学生的意识不强,认为学生管理和心理教育是学校的事。
  三、在中学生管理中加强心理教育的对策
  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中学生管理中应重视开展心理教育,重视融入“全人”教育观,突出管理“人性化”,重点坚持三个“基本点”,抓好四个“着力点”,找准五个“切入点”。
  (一)坚持三个“基本点”。具体如下:
  1.在观念上,积极融入心理教育思想。心理素质制约着其他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全面深刻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理念,不能生搬硬套、字面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应厘清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育”之间的关系,真正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指针。心理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心理教育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融入中学生日常管理之中,制订计划方案、抓紧抓好落实、定期培训心理教育师资、重视考核反馈,作为学校常规工作持之不懈地坚持。
  2.在内容上,不断加强心理教育渗透。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自主管理中,重点是做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是智力与能力开发、心理状态调控、道德认知引导、行为动机(需要)激发、兴趣爱好培养、不良情绪控制、意志力训练、良好性格养成、社会适应性调节等。
  3.在方法上,重视心理辅导技术运用。作为教育管理者和指导者,尤其是班主任,在管理、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自觉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知识与技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专题知识讲座和培训,并能切实转化为临场运用的能力。教育管理者和指导者应尽可能多地学习领悟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知识,比较熟练地运用心理咨询与辅导技术帮助开展中学生管理工作。
  (二)抓好四个“着力点”。在中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握好四个关键因素,即在中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情绪情感管理、耐挫力和自控力训练、责任感和自觉性养成等方面多下工夫。
  1.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自尊之心,人皆有之。自信心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对于教育管理者和指导者来说,应积极引导中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自尊与他尊、自信与自负、自立与自暴自弃的关系。让中学生知晓尊重他人是获得别人尊重的前提,自信来自勤奋好学而来的实力。在把握自信与自负、自立与自暴自弃的关系上应张弛有度,能够正确客观地自评,自评时认真听取旁观者如家长、老师和可信赖的朋友的意见和建议等。   2.情绪和情感的管理。情绪情感是中性的,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催化剂。如控制得当,起助力作用;控制不当,则起阻力作用。一般来说,个体控制自己情绪和情感,以及运用自己情绪和情感影响他人的能力,被称为情商(EQ)。情商已经是中学生不再陌生的名词。情商的大小体现在个体对情绪及情感的管理能力上。学校教育管理和指导者应善于在中学生管理中有意识地指导、锻炼其情绪情感的自控能力和感染他人的能力。因为,有很多研究表明,成功人士并不是智商(IQ)很高的人,而是那些做事认真、勤奋精细、善于与人打交道、情绪情感控制能力(EQ)很高的人。
  3.耐挫力和自控力的训练。面对挫折,有的人迎风斩浪,勇立潮头;有的人却一蹶不振。对中学生来说,良好的耐挫力和自控力是良好意志品质的体现,其培养训练应当是中学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育管理和指导者应善于教育引导中学生克服挫折、迎难而上,经常指导中学生开展一些耐压抗挫活动,如户外拓展训练、自我对话训练、放松训练等,增强学生的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避免依赖、动摇、冲动、气馁等不良品质。把挫折困难作为人生的历练,以使良好的意志力成为中学生登高的“垫脚石”。
  4.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养成。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养成非常艰难,但对中学生来说必须持之以恒。自觉是一种精神。《管好自己就能飞》书中提到“孩子一自觉,父母就放心;学生一自觉,老师才省心;自己一自觉,成长更开心”,“不要别人逼,我就能做好”,强调了自觉在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的现实意义。但自觉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外在强加的,而是在自我发现、反思的过程中顿悟的果实,其目标是积极向上、自立自强,表现为不需父母老师再三强调就能积极主动安排处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特别是主动的精神和积极的品质。“人的生命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需要自我控制的内在冲突,又有指向自我完善的成长潜能。生命生长的基本动力,成长问题的妥善解决,来自于生命趋于完善的积极力量。”对于教育管理和指导者来说,在中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不应采取“假、大、空”的德育说教,而应抓住关键事件、具体活动重点启迪,把“自我负责”精神贯穿于语言和行动的点点滴滴,用持之以恒的坚持和水滴石穿的韧劲,清净学生烦躁的心灵。当学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日,责任感和自觉性自然生成。
  (三)找准五个“切入点”。具体如下:
  1.加大心理知识宣教。为了让师生增强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制订心理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心理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知识的普及。可在中学生管理中,利用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社会实践体验、心理电影欣赏等活动载体,开展生命、责任、健康和安全教育等。积极引导广大中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正确对待虚荣、嫉妒、愤怒、冲动等。
  2.增强教师心育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探索学校心理教育的新路径,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心理教育能力。在很多中学,心理教育的开展主要依靠个别心理辅导老师开场讲座、逢节点搞个活动,平日也少有个案面接。很多中学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专业的心理教师,难以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笔者认为,具备条件的学校,要定期专门对中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德育老师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虽然大多教师职前学习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课程,但是工作之后面对各种现实问题,能力上仍有欠缺,因此学校要在观念上重视心理教育,从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开展心理教育专题培训,提高教育者管理者的心育能力。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反对“师道尊严”,但也应区别“教师威信”与“师道尊严”的差异,注意树立教师威信,让学生对教师敬仰而不是畏惧。教育管理和指导者具备较高的心育能力,有助于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谐融洽、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4.注重团体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注重个体个性发展,对待问题往往也是个案的视角,对团体心理教育略显不足。在中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应针对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坚持动态和差异观点看待学生,坚持预防性和发展性并重,适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寓心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去,如以班级、小组或三两搭配等形式,组织开展“捆绑过关”、“打开千千结”、“信任背摔”、“盲行”等体验式游戏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培养人际信任等。
  5.实施家庭学校配合。在中学生管理中,学校教育和管理者应担当保驾护航的角色,但学生的家庭同样不应缺位。因为,中学生管理不单是学校的责任,也不能完全寄托于学校。家庭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也是学生的领路人和引导者。价值应跟学校目标保持一致、观念上同等重视、步调保持同步,与学校拧成合力。学校应“积极探索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家长学堂’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总之,在中学生管理中融入心理教育,是中学生管理和中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之举,涉及学校、学生、教育者、一线管理者(班主任和教师)和家长等多个要素,需要多方面重视和配合。作为教育管理和指导者应积极摸索、长期坚持,才能见到实效和长效。
  【参考文献】
  [1]张维,秦丽平.试析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1(4)
  [2]王鉴.积极心理教育的实践解读[J].人民教育,2011(9)
  [3]王蓓颖.浅谈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2011(3)
  [4]肖晓.创新心理教育模式,培养身心健康人才[J].中国人才,2011(7)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GDZXXDY13153);阳江市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YJZXXDY1206)
  【作者简介】肖梦华(1973- ),男,江西赣州人,阳春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广东省德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校管理与中学生德育。
  (责编 刘 影)
其他文献
口感脆甜、赛过鸭梨的“花叶心里美”萝卜,味甜、纤维少、开锅即烂的“核桃纹”大白菜,瓤沙、风味浓郁的“苹果青”番茄……你知道吗?这些北京人儿时记忆中的“京味”特色老北
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作了对比。英语双宾语结构中的第一宾语总是受事的移动终点 ,而不论动词的语义类型 ,在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中 ,动词的语义类型左右第一宾语的语
“现在种地太吃力了,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不剩下什么,可自己除了农活什么都不会,怎么办呢?”安徽省五河县朱顶镇农民张运鲁说。种粮不赚钱,这个问题在一段时期以来困扰着很多村民。张运鲁把自家的6亩土地流转给了当地的龙头企业秋实草业公司,自己与很多村民一起到公司里种起了牧草。角色变了,收入多了,当地农民种草不种粮,五河县也从平原变成了草原。  种粮效益低,种草好不好?  “目前种子涨价、各种农资也在涨价,农
乡村的土壤供养着耕耘它的一代代人,而以家族群落形式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的人,又通过什么滋养那片土地,让乡野生活更加文明向上呢?在重庆忠县拔山镇午阴村,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
根据近几年来高考数学的命题热点内容之一——圆锥曲线,分析其中的主要题型特点及解题思路,并就"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中,求直线参数问题;圆与圆锥曲线相交,求圆参数及与其
黄陵一号选煤厂煤泥重介旋流器粗煤泥分选系统精煤灰分偏高。试验研究发现,精煤和尾煤中存在中间密度级物料较多现象,使得尾煤灰分较低,而精煤灰分则较高。通过探索试验和评
<正>河南省新野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群众增收的快车道,并通过扶贫车间的下沉,延链、补链、强链,培育、集聚、壮大主导产业,一二三产
针对某矿井水高COD、高悬浮物的特点,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和反渗透工艺对矿井水进行了综合治理,考察其运行效果,对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絮凝沉淀和过滤工艺处理
本文阐述了建设类高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技能型人才培养"234"模式的内涵,以建设类高职为例探索了基于"234"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做法,取得了显著的成
为见证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革命老区的深刻变化,持续推进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11月13日-15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省记协组织的省市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