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我园一直都在为提升幼儿的科技操作能力而努力。希望能给幼儿创造一个开放、自主、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主题科技专用活动室。下面我便以大班幼儿的活动为例,谈谈我园在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的一些实践的经验。
【关键词】:科技教育 专用活动室 隐性指导策略
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操作基础:有简单的操作技能,有看流程图的初步意识(小班开始慢慢培养)、有探索的的热情。但是,在科技专用活动室中教师应承担怎样的身份?幼儿在进入科技活动室之后该开展哪种类型的活动?活动要以怎样的形式开展?如何才能提升幼儿在操作室中的主体地位?虽然教师是活动的主导,但是在科技专用活动室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场地大、项目多,采用和集体教学一样的思路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教师的指导又该以如何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
我们科技专用室的主题选定为“科技在我家”,采用模拟家庭格局的形式,以不用功能的“房间”模拟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提供幼儿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材料,揭示日常生活中隐藏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爱探索、爱思考、爱操作、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建立初步的正确的科学态度。
一、在孩子的背后睿智
我们觉得在幼儿活动的选材、材料的投放、幼儿操作前经验得丰富到环境的创设以及活动后的讲评展示这些活动前或后的环节中才是真正体现教师良好教育观念的地方。
1.场地的规划、创设
我们采用110厘米的高度来进行各个“房间”之间得隔断。这样的高度使幼儿在站着的时候能够看到所有的操作区,坐下来操作的时候又能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将卧室的床、柜子、衣架;客厅的沙发、台灯、电话;厨房的墙砖等环境全部手绘到操作室的墙上。既让场景一目了然,又不占地方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虽然幼儿在操作室中是自由自主的操作,但是我们还是在操作室的中心位置预留了集中讲评的区域。在地上贴好标记,当活动需要的时候幼儿就能有一个集中的区域,进行集体性的讨论和讲评。
2.材料的提供
(1)流程图:流程图是我们操作室里面的一个很重要工具。它是每一个小实验的“说明书”。是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另一个“老师”。每一组流程图都是教师经过多次的预操作之后才拍摄照片而成的,真正做到了精炼、明确。我们设计投放流程图的时候秉持的原则是:①流程图投放的数量应该少而精。②每张图示中的细节部分应该突出。③明确目的和任务。④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图示的方法。
(2)辅助性材料超市:在家长的帮助下我们共同收集了很多与预设实验相关的周边材料。“材料超市”在此基础上伴随着孩子们科技专用活动室活动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形成。这里是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求助站,这里有可供不同操作能力幼儿使用的多个层次的材料,也有可供同一实验不同操作形式的材料,还有同一个实验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可以说满足了不同的幼儿、实验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各种类型的需要。
二、在孩子的前面“无知”
在幼儿进入“房间”进行操作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常常一改平日的“威严”与“才能”变得和孩子们一样的“无知”与“好奇”。将孩子们的问题抛回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1.操作规则:一群好奇宝宝进入了一个自主操作的自由空间,如果没有相应的操作规则,不难想象后果会是怎样的混乱。我们一改平常耳提面命的说法,组织幼儿在正式进入操作室之前一起制定规则。教师将孩子们可能出现的情况,预先抛给了孩子们。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观点。一个个都是说的头头是道,于是一张张孩子们设计的规则标志应运而生。我们开辟了活动室的一面墙,将孩子们设计的标记分门别列展示出来。瞧!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规则,既不用老师灌输解释,更无须耳提面命。老师们一直困扰的大问题轻松解决,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忘却”自我:教师要学会“忘却”自我,忘记自己的无所不能,忘记自己对这个操作室已经熟的不能再熟了。和孩子们一起投身其中,倾听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将孩子的体验和自身原有的体验相融合,才能产生对话,才能有碰撞而产生新的体验和思考。伴随着孩子的节奏去操作、去探索,随之思考,从而喜悦。
3.互动推进:
(1)师幼互动:“追问”成为一种很有效的互动方式。诱导孩子发现操作中的不同问题,产生争论,引导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孩子们在感到惊奇的同时,思索诸多的为什么。我们推动孩子动手之后再次思考,一来一去,问题层出不穷,孩子顺着这些问题去试,去寻求,就能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更多的快乐,体验不同的结果。
(2)幼幼互动:我们还是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怀疑态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发言,鼓励他们相互提问,共同讨论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让孩子在相互观看的过程中关注同伴、质疑同伴又积极为同伴排忧。对于演示的幼儿来说,他即承受各种各样的质疑,又获得了来自老师、同伴的建议和帮助。
4.和孩子一起反思
在孩子们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教”的模式,注重给幼儿提供大量的“让事實说话”的机会。有差异的学习经验与能力导致幼儿在操作中出现不同的想法与尝试。为此,在探讨交流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教师在准备这些操作材料的时候会潜意识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忽略孩子的角度。当这些原因导致孩子失败、出错的时候,要及时的调整。
在大班幼儿的科技专用活动室创设、开展、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深入参与才能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工作。教师鲜明的“指导者”的形象转化为“隐形推动”后能促使幼儿的“主体”角色身份在活动室活动中鲜明起来。教师在孩子的背后睿智,在孩子的面前“无知”,和孩子在同一高度一起参与、体验、反思、调整,孩子们在科技专用活动室的自主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提成。
【关键词】:科技教育 专用活动室 隐性指导策略
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操作基础:有简单的操作技能,有看流程图的初步意识(小班开始慢慢培养)、有探索的的热情。但是,在科技专用活动室中教师应承担怎样的身份?幼儿在进入科技活动室之后该开展哪种类型的活动?活动要以怎样的形式开展?如何才能提升幼儿在操作室中的主体地位?虽然教师是活动的主导,但是在科技专用活动室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场地大、项目多,采用和集体教学一样的思路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教师的指导又该以如何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
我们科技专用室的主题选定为“科技在我家”,采用模拟家庭格局的形式,以不用功能的“房间”模拟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提供幼儿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材料,揭示日常生活中隐藏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爱探索、爱思考、爱操作、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建立初步的正确的科学态度。
一、在孩子的背后睿智
我们觉得在幼儿活动的选材、材料的投放、幼儿操作前经验得丰富到环境的创设以及活动后的讲评展示这些活动前或后的环节中才是真正体现教师良好教育观念的地方。
1.场地的规划、创设
我们采用110厘米的高度来进行各个“房间”之间得隔断。这样的高度使幼儿在站着的时候能够看到所有的操作区,坐下来操作的时候又能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将卧室的床、柜子、衣架;客厅的沙发、台灯、电话;厨房的墙砖等环境全部手绘到操作室的墙上。既让场景一目了然,又不占地方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虽然幼儿在操作室中是自由自主的操作,但是我们还是在操作室的中心位置预留了集中讲评的区域。在地上贴好标记,当活动需要的时候幼儿就能有一个集中的区域,进行集体性的讨论和讲评。
2.材料的提供
(1)流程图:流程图是我们操作室里面的一个很重要工具。它是每一个小实验的“说明书”。是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另一个“老师”。每一组流程图都是教师经过多次的预操作之后才拍摄照片而成的,真正做到了精炼、明确。我们设计投放流程图的时候秉持的原则是:①流程图投放的数量应该少而精。②每张图示中的细节部分应该突出。③明确目的和任务。④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图示的方法。
(2)辅助性材料超市:在家长的帮助下我们共同收集了很多与预设实验相关的周边材料。“材料超市”在此基础上伴随着孩子们科技专用活动室活动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形成。这里是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求助站,这里有可供不同操作能力幼儿使用的多个层次的材料,也有可供同一实验不同操作形式的材料,还有同一个实验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可以说满足了不同的幼儿、实验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各种类型的需要。
二、在孩子的前面“无知”
在幼儿进入“房间”进行操作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常常一改平日的“威严”与“才能”变得和孩子们一样的“无知”与“好奇”。将孩子们的问题抛回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1.操作规则:一群好奇宝宝进入了一个自主操作的自由空间,如果没有相应的操作规则,不难想象后果会是怎样的混乱。我们一改平常耳提面命的说法,组织幼儿在正式进入操作室之前一起制定规则。教师将孩子们可能出现的情况,预先抛给了孩子们。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观点。一个个都是说的头头是道,于是一张张孩子们设计的规则标志应运而生。我们开辟了活动室的一面墙,将孩子们设计的标记分门别列展示出来。瞧!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规则,既不用老师灌输解释,更无须耳提面命。老师们一直困扰的大问题轻松解决,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忘却”自我:教师要学会“忘却”自我,忘记自己的无所不能,忘记自己对这个操作室已经熟的不能再熟了。和孩子们一起投身其中,倾听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将孩子的体验和自身原有的体验相融合,才能产生对话,才能有碰撞而产生新的体验和思考。伴随着孩子的节奏去操作、去探索,随之思考,从而喜悦。
3.互动推进:
(1)师幼互动:“追问”成为一种很有效的互动方式。诱导孩子发现操作中的不同问题,产生争论,引导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孩子们在感到惊奇的同时,思索诸多的为什么。我们推动孩子动手之后再次思考,一来一去,问题层出不穷,孩子顺着这些问题去试,去寻求,就能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更多的快乐,体验不同的结果。
(2)幼幼互动:我们还是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怀疑态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发言,鼓励他们相互提问,共同讨论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让孩子在相互观看的过程中关注同伴、质疑同伴又积极为同伴排忧。对于演示的幼儿来说,他即承受各种各样的质疑,又获得了来自老师、同伴的建议和帮助。
4.和孩子一起反思
在孩子们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教”的模式,注重给幼儿提供大量的“让事實说话”的机会。有差异的学习经验与能力导致幼儿在操作中出现不同的想法与尝试。为此,在探讨交流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教师在准备这些操作材料的时候会潜意识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忽略孩子的角度。当这些原因导致孩子失败、出错的时候,要及时的调整。
在大班幼儿的科技专用活动室创设、开展、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深入参与才能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工作。教师鲜明的“指导者”的形象转化为“隐形推动”后能促使幼儿的“主体”角色身份在活动室活动中鲜明起来。教师在孩子的背后睿智,在孩子的面前“无知”,和孩子在同一高度一起参与、体验、反思、调整,孩子们在科技专用活动室的自主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