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教学中的“收”与“放”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物理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它不应该把学生变成戴着枷锁跳舞的奴隶,而要把他们变成在思维的海洋里自在遨游的健将和天使,让他们在遨游中体会物理的规律、定理、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收放自如,该收则收,该放则放.
  电路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是电学的基本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注意了对“收”与“放”这一对关系度的把握,尽力使教学环节合理有效,构建真正“活”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对电路知识的自读自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收”“放”要有策略.对于电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应本着精讲的原则,作适当点拨,即要“收”;而学生易懂易掌握或通过他们自主、合作学习就能掌握的内容就该放一放,学生反应求同多,求异少的时候,也该放一放.如教学串联与并联电路时,学生在课本上能认识的仅限于两种电路——串联或并联,显然过于简单,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于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连接方法后,我让学生到实验室利用两组电路的全部器材(电池组只保留一个)重新将两个电路连接成一个新的电路,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连接自己喜欢的新电路.
  这时,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动起手来,或小组合作或自力更生,很快就连接好了新的电路.我一边指导能力弱的学生一边巡视,发现学生连接的电路图中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四个小灯泡并联;四个小灯泡串联;三个小灯泡串联起来再跟一个小灯泡并联;两个小灯泡串联起来,再跟另两个串联起来的小灯泡并联;两个小灯泡并联起来,再跟另两个并联起来的小灯泡串联.这时课堂热闹了,所有相同的小灯泡却各有各的不同亮度,有的很亮,有的很暗.学生纷纷表示不解.这时我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混联电路以及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鉴于连接新电路图还有很多种方式,如图1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有策略地“收”,让学生课后再去探讨.
  在探究实验的时候“放”,在学生没有探究完的时候“收”.这样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效率也就成倍提高,而课堂教学就变得更精彩、更有延续性.
  其次,“收”“放”要抓契机.在物理课堂中,我们教师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和运用语言表述物理概念的机会,往往会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较为真实的交流,或同桌对话,或分小组讨论,或在一定范围内做调查,即让学生在思辨中“放”与“收”.这样开放的形式当然是十分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但是,如果之前没有做好足够的铺垫工作,学生是不可能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的.如在按照电路图进行实物电路接线的教学中,学生经常出错,于是我就抓住一个连接错误的实物电路图作例子,顺着该学生的错误连接,我与学生们一起发现了该学生的连线中与电路图上的节点对不上号.于是我抓住节点这个契机,告诉学生应先在电路图的并联电路中先删除一条支路,剩下的一条支路作为简单电路来接线.然后找出在已接好的电路中的节点,再在节点间接上被删除的另一条支路.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还配上一套口诀:“沿电流,先串一路;找节点,接另一路.”(见下表)
  
  有时为了使接线更简捷合理,还可以将接线作作一些调整.但是不经调整并不妨碍它的正确性.
  “收”之后便“放”,之后我出了好几个稍复杂的实物电路连接时,学生都能较快且准确地连接出来.遇到实物图中元件的排列位置与电路图有较大偏移时,学生也能作出正确的连接.实物电路连接找准节点是连接成败的关键,找准节点,其它问题就容易迎刃而解.
  再者,“收”“放”都要有度.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是,由于教师对“收与放”的度把握不当,不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盲目地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等开放的教学形式,结果使学生的“活动量”很大,“思维量”却不高,学生的收获自然也就很小,这样的课堂显然与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有效教学”是相驳的.初中学生所学的电学知识是有限的,若在物理课堂上给他们过多的时间讨论的话,很可能是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到了极处,排斥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盲目的放任自流反而是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如在电功率的教学中,电功率的公式有定义式P=W/t,测量式P=UI,还有推导式P=I2R、P=U2/R.我没有要求学生一一去记忆公式,而是先给学生强调三点:①P=W/t,W=UIt中的t都是电流做功W的时间,是同一个t;②定义式、测量式适用于任何电路;③U、I必须是同一个用电器上的两个量.接着我给学生演示由P=W/t和W=UIt推导出定义式P=UI.此时我便就收手了,放手让学生根据欧姆定律I=U/R及变形公式U=IR代入P=UI进行演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推导出P=I2R、P=U2/R后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此时我再给学生讲明推导公式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像电动机工作时不是纯电阻电路,这两个公式就不适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公式的理解,待学生推导出这两个式子后我再让学生做一些口头练习,如:①一小灯泡两端电压是3V,通过的电流是0.5A,小灯泡的电功率为多大?②一只电阻的阻值是24欧,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是12V,那么消耗在电阻上的电功率为多大?③一段电阻丝的电阻是25欧,当通过电阻丝的电流是2A时,电阻丝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没有“放”,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失去活学活用的机会;没有“收”,会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甚至整个教学计划,迷失教学的方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收与放同等重要.我们既不能收得太死,束缚学生的手脚;又不能放得太活,以免学生不着边际.要收放自如,张驰有度,才能在物理实验中真正解放学生的手,在物理概念的表述中解放学生的口,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放学生的思维.
  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既学会做学问又学会做人,让他们的人格完善起来。那  么,我们应该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呢?    一、在文本教学中有机渗透    由于语文联结着自然、社会、人生、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就不会脱离思想教育的因素而孤立存在。我认为,在文本教学中,善于利用教材,善于用情感染,善于随机点拨,这些方面对于培育学生人格是至关重
语文教学需要改革创新,需要与时俱进。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比之前的课程体系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学创
相同周长构成的平面图形,圆形面积最大.相同的40分钟课时,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近年  的教改实践中我感到,教学大效益必须依托“大”课堂,让数学小课堂“大”起来.    一、渗透时代信息,增大知识容量    丰富的信息量是教学效益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具有慧眼、匠心,将教材内容与小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水平进行巧妙结合,将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能作所学的英语知识来表达思想、再现生活经历,能描述事物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让英语教学更有利于培
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这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审美心理特征的需求,我们要有效地培养和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音乐插上互动的翅膀,充分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如何在新课标指导下,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经过实践研究,反复提炼,我构建了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落实
地理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对知识的存储,而是对其的提取。实际上,综合是要求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知识的存储便是通过地理记忆进行的。地理记忆是地理学习与地理应用之间的中介。地理记忆是将地理学习的信息储存在地理认知结构中,便于地理应用时的提取,其作用和地位如下图:    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加强地理记忆非常重要。    一、充分利用地理图象
坦率地说,王粤飞并不是我个人偏爱的设计师,他的作品尤以商业实践居多,而一些海报作品往往又因为个人语言太强而很难得到大众的欣赏与认可.然而,王又的确是深圳地区一位极有
“为人生而艺术”、“为革命而艺术”是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画家的艺术追求,我们通过侯一民的谈话,也许会更加领会其中的奥义。 陆春涛是一位往返于“墨海”与“商海”的
为什么现在硬件好了,上网速度快了,网络信息丰富了,学生反而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吗?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动机和兴趣究竟是什么?要如何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探索和实践。  经过观察调查,大多数学生喜欢到机房上信息技术课的动机并不是真的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而是想玩游戏、聊天,看比赛、动漫、电影、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