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设计及反思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y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师:大气压强存在吗?
  生:存在!
  师:能用实验证明吗?
  生:“能!”
  学生做课本的纸片托水实验,成功后得意洋洋的准备走下讲台.
  师:请解析你的实验怎么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
  生:……(无语)
  然后“课本就是这么说的!”——我无语!
  这是去年6月,笔者进行《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第一节的讲授的一个场景.
  讲解托里拆利实验时.笔者首先播放了整个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然后问:“1标准大气压是多少帕斯卡?”学生都顺利回答出来,我暗自高兴“看来掌握得不错!”再问:“为什么这个实验能测出大气压强的大小?”连续提问几个好学生,都茫然.
  这是当时的第二个场景.
  案例思索与改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过后我们在备课组活动讨论本节的情况,对于场景一,我们分析原因可能如下:
  (1)我们希望学生思考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没有引导好学生的思维,没有给学生在已知和未知的知识之间架构思维的桥梁.
  (2)应给学生体验和讨论的思维形成空间,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之间形成通道,并在讨论中把思维补充和完善.
  《大教学论》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所以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仅在与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于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要到事物被感官器官体会到了的时候,文字才能实现它的功用,给他进一步解释.”由此可知,学生亲身体验实验也许是解决上面问题的好办法.
  因此笔者作出了第一次改进:在下一个班中,我向学生提供针筒、纸片、杯子、水、吸盘等器材,让学生自己尝试去体验.但学生设计出来的实验不仅少,而且有些学生根本不去动手去做实验.私下交流发现,不少没动手做实验的学生是主要因为不懂实验怎么做.尽管有些学生做出了实验,但因为那些实验是从书本照搬下来的,所以他们不明白怎么通过实验知道大气压是否存在.针对第一次改进后出现的问题,我思考:能否把演示实验和体验实验有效结合在一起,既让他们懂得怎么判断大气压的存在,又能亲身经历体验大气压的存在的过程呢?
  体验方案初定,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更多实验呢?我回忆起《帕夫雷什中学》的一句话:竞赛是发展创造才能的一种要素.竞赛使学生把能否达到目标变成与个人相关的事情.集体里充满丰富的智力生活,每个人不仅考虑自己的工作,而且也考虑别人在想些什么.并尽力学习和吸收别人的经验.也许我能尝试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且进一步降低实验难度.
  在进行实验评价方面,仅仅对实验评价为“行”、“不行”,是没意义的.《物理教育展望》讲到:物理评价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必须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因此,我打算让学生参与整个实验评价.首先让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小组实验成果,分享结束后,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应该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火花,丰富实验内容,加深对大气压强的存在的感知.最后,由老师针对个别实验进行一两句话的点评.
  改进后本片段课堂实录如下:
  师:这里有个矿泉水瓶子,请××同学上来当回小助手…….请往里面倒水……(水从瓶底和瓶身流出来)
  生:(惊讶,同时发现瓶底和瓶身有个洞)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使水不流出来?
  生:用手压住小洞…(小助手用手塞住)
  师:手施加一个力,导致水不流出来(为下面作铺垫)…还有吗?
  生:盖上盖子…(小助手盖上盖子)
  师:为什么这时瓶底不漏水?
  生:周围的空气对瓶底施加一个力……
  师:我们可以把这个大气压力产生的压强称为大气压强……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身边的器材体验大气压的存在.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想到最多方法.一会我们将会请小组代表跟大家分享你们的成果.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巡查倾听各组实验及讨论情况,及时进行评价,纠正不规范操作.在巡视的过程中,老师不妨提问:其他方向有没有受到大气压强?
  学生实验后,通过举手,找到想到最多方法的小组.并请该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的成果(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说明怎么知道大气压的存在)
  师:(展示一个小组后)还有没有其他小组想到不同办法?
  生:(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不同方案)
  学生讲完后,老师对吸盘实验、纸片托水实验进行简单点评.
  总结在学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之前,我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从“盖上盖后,水不漏出来”发现大气压的存在.体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通过演示实验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怎么知道大气压强是否存在,降低学生进行实验体验的难度.
  通过实验和观察触及自然的奥秘性和开放性;通过理性思维认识到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有利于使学生处于对自然界内部和谐、统一、庄严、崇高的美的感受当中.
  由于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利于学生通过交流得到更多的体验.甚至有些学生想到估测大气压强的“雏形”:进行吸盘实验、针筒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我在对他们的实验表示认可的同时,也要提醒不要超过量程;有些学生用两个吸盘吸在一起,我也对他们的实验表示认可.以上种种,都能为下面马德堡半球实验及估测大气压做好铺垫.
  对于场景二,我们分析原因可能如下:(1)在托里拆利实验前没有给学生做好思维铺垫,没有利用好前面的纸片托水实验(可以转化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原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之间的对比(一个与固体压强有关、一个与液体压强有关);(2)实验时间较长,学生应留意的现象较多,没有在恰当的位置暂停,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并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在找来之前已教过的班级学生了解原因并参考其他同组的设计后,对本场景做出了如下改进:
  托里拆利实验的讲解: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计算固体压强的方法估测大气压强的大小.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利用什么办法进行估测呢?
  生:液体压强.
  师:看纸片托水实验:水和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
  生:大气压强大于水的压强,把水托住了.
  师:如果大气压强小于水的压强呢?
  生:水会掉下来.
  师:其实早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已经通过类似的方法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
  播放视频.
  当播放到“把灌满水银的玻璃管倒插入水银槽中……”时暂停)
  师:松手之前,玻璃管里装满水银,产生液体压强.外面的大气压强通过水银传递到管子下方.(边说边在版画中画出相应的箭头表示压强)如果液体压强大于外面大气压强,里面的水银将……
  生:下降.
  师:请看大家说得对不对.(继续视频,学生发现水银管内水银确实下降)
  (下降一会后暂停视频)
  师:大家说得没错!但是管内水银会永远下降吗?
  生:应该不会.
  师:随着水银下降,液体压强随之变小,直到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生:两个压强相等.
  师:请看……(再次继续视频直到结束)
  师: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出大气压强的数值.(板书:p大气=p水银gh)
  简单计算可以得到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并且定义.
  总结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途径;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能源!老师在适当的地方用暂停把视频分解.引导学生进行一小段分析.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印证自己的观点.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而且导致整体难度的下降;抽象的分析与形象的视频相结合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整个分析过程就能流畅地进行下去.同时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分析难度,使学生在体验回答正确的喜悦中完成整个过程.促进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实现.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设计中必须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
  现阶段的中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都很强,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希望表现自己.改进后本案例通过小组实验、学生在讲台演示讲解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由于本节课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
  2.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为主体”和“老师为主导”相结合
  本案在处理“体验大气压强存在”中,采取老师演示实验作为引导,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体验的方式,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教学效果良好.
  3.丰富的学生实验促进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实现
  通过本次教学,笔者发现,丰富学生实验是促进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实现的好办法.物理实验教学时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仅在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且还在于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这种教学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回归社会教育的一个很好方式.
其他文献
一天中午,妈妈下班回家拿回两只山雀。我特别兴奋,小心翼翼地拿出绳子把小雀和它妈妈的脚绑了起来。尽管我知道那是一对不幸的母女,但兴奋代替了同情,我已全然不顾。两天后,它们不
解答电学设计性实验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是考生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活动.在解答过程中,考生首先需要对问题的信息有充分的感知,尝试从大脑中选取一个基本的经验性实验方案,这个实验方案是一般来源于课本.同时将这个方案与题目中问题信息相互作用,根据实验设计的安全性、准确性、可操作性等寻找基本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利用题中已有信息,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解决基本方案中的问题,通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考试题的考查形式和特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考试题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对高考试题的思考与探究一直是一线教师探讨的热点话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一直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实践证明,这类试题给不少学生带来较大的麻烦,如何高效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相关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特殊的引导思维方式在处理难题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和
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感觉: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能听懂,但是课后自己独自处理物理练习题的时候却感觉无从下手.其实,物理试题的难度大小,除了题目中涉及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之外,还与所给的已知条件明显或隐蔽有关.如果寻找不到题目中隐含着的条件,学生往往会感觉到题目好像缺少了一个条件似的,从而陷入解题的困境.如果能找出题目中隐含着的条件,就可以对解题思路进行梳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笔者通
Hi, 同学们好!介词可是非常活跃的一类词,数量很多,还不太容易分辨。请快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几个介词了?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该如何使用?有困难吗?那就请看……哦,已学的介词排着队走过来了,共七个:at, in, on, under, to, for和of。它们都不能单独活动,总是和后面的名词或代词连用,构成好多好多的介词短语。欲知详情,赶快往下看!  [一号档案] at  at表示“在……(里
2010年我院承办了“国培计划”(2010)一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管理者3个项目,7个学科,实际培训学员1026人。培训结束,学员对项目的整体满意度达95%以上。下面围绕“有
物理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情感、兴趣 、意志等 )和教学中物理客观环境因素(由教学手段所形成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等)而构成的一定教学氛围和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境,就是要将教学信息置于一个新颖、奇特、有趣的特定环境中,学生一旦进入这样的环境,可以很快进地激起强烈的学习情绪,对其中的新问题很快做出反应.物理情境的建立可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贴近于实际生活和生产,更
期刊
冬天要给小朋友们写信,用雪花当信纸,请北风爷爷当邮递员。慢悠悠的邮递员,从早上走到晚上,从晚上走到午夜,才到达目的地。
英语中表示“好”的单词常见的有:good, well, nice, fine, OK等。这些词意思相近,但用法有别。现简析如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一、good一般用作形容词,常表示以下几种情况:  1. 表示事物具有良好的性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例如:  What a good cake!多么好的蛋糕啊!(指蛋糕可口)  That is a good knife. 那是一把好刀。(指刀锋